三峽地區,位居三角湧溪、六嵙嵌溪及橫溪三河交匯之處,略呈三角形,開墾的先民命之為「三角躅」;相傳明初未開之時,就有漢人探險至此。剛開始三角湧屬諸羅縣海山堡所轄,至清嘉慶年間,人口聚增漸成聚落,乃改其舊稱為「三角湧」(湧,閩南語『起浪』之意),一直到了日據時代,才改為今名「三峽」。
三峽鎮位於臺北縣轄內,居臺北盆地西南邊緣,對外交通以公路為主。三峽地勢由東南漸向西北傾斜,兩條主河,三峽溪(即三角湧溪)和橫溪,發源於東南,繞境西邊,而於東北注入大漢溪 ,基本上鎮裡大部分的區域是山地和丘陵,西面的鳶山,相傳於鄭氏時代,鄭軍以為大鳶,曾發砲擊之,今斷痕猶在。平原區的面積僅佔全鎮的百分之八,中山路、仁愛路一帶為全鎮的平原精華區,分布在溪流西岸,而溪流分布之處,多呈現陡峭狹隘的地形, 平常枯水期,淺可見底。
三峽全鎮東西寬17公里,南北長16公里,全鎮面積191.48平方公里,居北縣各鄉鎮面積第二位。
廟前眾生相
一、清水祖師略傳
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閩南一帶多稱為「烏面祖師」,臺灣則稱為「祖師公」、「祖師爺」。全省近百座的清水祖師廟中,祖師爺的分身,別稱「三代祖師」、 「蓬萊祖師」、「顯應祖師」、「照應祖師」、「輝應祖師」、「普庵祖師」,以及最有名的「落鼻祖師」。至於祖師爺由來的傳說神話,則多不勝數,其要者如下:
根據三峽長福巖所記載:祖師,本名陳昭應,河南開封祥符縣人。其祖上征契有功,歷封鎮疆撫布政,崇信佛教,訓子弟以忠孝報國,大亂從遷南渡,移居閩南之泉州安溪。祖師卜居清水巖,墾田訓民。及元人滅宋,追隨孤臣文天祥,英勇抗元。後兵敗,乃改裝僧侶,遊走閩越地區,勸化反抗異族,組織義軍。事敗潛回故里,囑示子孫曰:「我華夏自宋以來,多受異族侵凌,鐵蹄蹂躪,不能復國。今我老矣 ,你等世世宜守吾言,雪恥抱國仇以安我漢族。」其徒眾後從朱元璋滅元,太祖追念陳昭應公,功在家國,敕封為「護國公」,詔命於福建省安溪縣清水巖建立祠堂崇祀,因此安溪人尊稱為祖師公,祠曰「祖師廟」,其生前隱居於清水巖,故稱清水祖師。
李梅樹教授建廟的理想有三:
⑴宏揚傳統文化
⑵吸引觀光客以繁榮地方
⑶以藝術之美善化群眾
現在, 李教授悄悄地走了,而這件李教授一生中最大且未完成的作品將會如何呢?根據我們訪問李教授長子李景光先生,而得知了一段往事。在李教授生前,曾和長子景光前赴日本三十三間堂參觀,三十三間堂內收有一千座木雕千手觀音像,且均出自於一人之手,其雕工之細﹑外形之美,可堪稱為極致之品。李教授在參觀之餘,除了敬佩雕刻師的美感及毅力外,亦立下了要為家鄉建立一座可與三十三間堂一爭雄長的「東方藝術殿堂」─長福巖祖師廟。
由此可知, 李教授心中的祖師廟就與他理想一樣,不只是為祖師爺打造一座美侖美奐的居所,更重要的是一座能以美吸引及教化人群的殿堂,所以製作的精細﹑考究便成了他最重視的要點。但李教授的悄然而逝,似乎正改變著祖師廟的興建原則。重建委員會為了能提早建成,捨棄了精雕細琢的完美作風,而將部份的雕工外包給大陸的匠師製作,問題亦接踵而來。
⑴由於外包的雕工所採的材料不同,如:本土製作的採觀音石,但大陸製則採青平石, 造成整體色調上的不統一。
⑵本土製的每一件雕刻,都是經過嚴格的審查後,才能準以施工,且亦帶有主題性及譬喻性,但大陸製的雕刻則全然沒有主題性,似乎只是為了交件而雕刻,而使得雕刻失去了教化人心的意義。如此種種,不堪再述。而最令人感到可悲的就是那長福橋的興建,這也是李教授晚年最氣憤之事。
原本李教授並不贊成建橋,就算要建也應是一座藝術人行橋,而非一座通行車輛的大橋。這件事在李教授生前,因爭議不斷而不了了之。但李教授的逝去,這座橋也在種種因素牽涉下,而興建完工。現在,每到祖師廟門口,總會看到一座大橋如利刃一般向廟門直刺,不管這景象在風水學上是否為兇象,但那種壓迫性的感覺,正一步步吞噬了廟和週遭環境的整體美感,李教授如果地下有知,亦會徒呼負負!
縱觀李教授的一生, 不僅在藝術上有不凡成就,並且以藝術家身份投入建廟工作,不僅為自己的家鄉留下了一座東方藝術殿堂,也為民間藝術盡了一份相當大的心力,其它在教育 ﹑政治亦甚活躍,確實頗負傳奇性,且令人內心起了無限的景仰。
備註 :
文字旁白取自李梅樹教授紀念館部份紀錄
喜歡老街規劃的整體性
特大枝的毛筆高高掛 , 書香墨韻盡在其中
手工肥皂
這玩意兒 小時候用過 並不陌生
竹椅子 夏天坐起來特別涼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