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反對讓寶貝指認奶瓶,但是當我們寫上「奶瓶」二字讓寶貝指認的時候,立刻就會有大批的人馬上跳出來給這種行為定義為「拔苗助長」。在一片反對識字的呼聲中,假定在我們的面前豎著兩塊指路牌,一塊寫著 「識字」,一塊寫著 「反對識字」,彷徨不定的我們究竟該邁向哪邊呢?
文字與奶瓶原本同根同源
隨便拿起一個奶瓶,我們就會發現,奶瓶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徵:
* 奶瓶是一個物體;
* 奶瓶由點、線、面、色彩等元素組成;
* 奶瓶有大小、形狀和輪廓;
* 奶瓶有一個獨特的名字,叫「nai ping」。
隨便拎出一個字,比如「貓」,我們就會發現,這個字有如下的基本特徵:
* 「貓」可以看做一個物體,如果寫在平面上,它是一個二維的物體,如果以別的方式製作這個字,比如雕刻在某種材質上,它就是一個三維的物體,總之,無論以什麼樣的方式出現,它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物體;
* 「貓」由點、線、面、色彩等元素組成;
* 「貓」有大小、形狀和輪廓;
* 「貓」有一個獨特的名字,叫「mao」。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撇開那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奶瓶和「貓」這個字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如果我們確信寶貝可以認識奶瓶,他一樣可以認識「貓」。我們之所以認為文字跟別的物體相比有著迥然不同的差異,並非文字本身真的多麼與眾不同,僅僅因為我們對文字的看法不同而已。我們成人會把文字當成承載知識的載體,而寶貝不會。在他的眼裡,文字跟奶瓶等物體,貓、狗等動物沒什麼區別。既然文字和奶瓶沒有本質的區別,我們可以在給寶貝餵水的時候告訴他:「這是奶瓶!」為什麼就不可以在他遇到某個字的時候告訴他那是什麼字呢?
識字會妨礙寶貝想像力的發展嗎?
反對識字最典型的一條理由是,過早識字會妨礙寶貝想像力的發展。實際上,寶貝想像力的發展,是需要依賴眾多單一的概念作為基礎,才可以發展起來的。設計一下,比如,寶貝知道了蘋果、太陽、餅乾、手鐲、車輪等眾多的概念,才會從這眾多的概念裡提煉出它們的共同特性——這些東西都是圓形的。也只有經歷這樣一個提煉的過程,他才會將我們畫在紙上的一個圓形想像成蘋果、太陽、餅乾、手鐲、車輪等。總之,積累的概念多了,寶貝才會建立起這些概念之間彼此的聯繫,而他的想像力也才能在這樣的聯繫中被建構起來。
想像力本質上是各種概念之間不同的聯繫方式而已,它需要依賴一個人利用他現有的知識去建構。從某種意義上說,想像力豐富與否與一個人掌握的概念多少,瞭解的事實多少其實是有非常緊密的聯繫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寶貝認識了奶瓶,之後又看到有人打過保齡球,認識了保齡球,他才有可能某一天突發奇想,拿奶瓶當保齡球打。如果沒有奶瓶和保齡球這兩個概念作為基礎,不管他想像力多豐富,他也是沒法將奶瓶想像成保齡球的。
文字,尤其漢字,每個字都有著豐富的含義,所以古詩詞裡,一個字就是一個場景、一個典故、一種意象,看到那個字,我們的眼前就會浮現出非常豐富的內涵,讓我們的想像力隨之翩然起舞。設計一下,還是以「貓」這個字為例,每次看到這個字,我們的頭腦裡立刻就會浮現出「不同品種的貓」、「家養的貓」、「野生的貓」、「流浪貓」、「像貓一樣的動物(比如老虎、豹子)」、我們和貓之間發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貓的一些特性等許多概念與圖像,正是「貓」這個字讓我們的想像力變得豐富起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文字不會妨礙人想像力的發展,真正妨礙想像力發展的是人們死板的思維模式。
既然如此,識字對寶貝來說就不是洪水猛獸,相反,引導好了,識字還可以幫助寶貝盡早學會自主閱讀,為他打開一扇更為豐富多彩的認識世界之窗,對培養他的自學能力非常有好處。並且,在3歲前,寶貝的大腦處在極其活躍的時期,有著非凡的吸收力,如果在3歲前給寶貝恰當地提供識字的機會,對他反而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