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2-29 22:32:06| 人氣309|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暫時.停止親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週四放假天,一大早我們用過早餐之後,先生就訂下時間表,請大家在一小時之內都待在自己的房間裡處理自己的功課或事務,不要彼此打擾,即便有任何問題,都應該自己先想辦法解決,一小時之後再向人請教與討論。

  家中這種「暫時.停止親愛」的時間表,是先生向來的堅持,他認為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獨處時間,可以享受完全不被干擾的靜默品質,即便孩子與父母之間,都應該有這樣的相互尊重。

  當孩子還是嬰兒時,先生每次回到家之後,後跟孩子先玩二十幾分鐘,然後把他們放回搖籃或座椅裡,嚴肅地說著:「現在你得自己玩了!爸爸要去看書,這是我的個人時間,你不准打擾我。」

  孩子總是傻楞地望著父親,然後安靜地觀看著坐在客廳一角的父親,進入自己的書香世界。

  起初,他們也時會試探性地哭鬧幾聲,而後看見父親完全沒有反應,也只好擺賴無聊地自己玩了起來,或乾脆睡個大頭覺。

  我的母親去德國與英國幾次探望我們,看見先生這般親子「疏離」的舉動,頗為不滿,有時還忿忿不平地說:「妳先生真的一點都不像父親耶!哪個父親不是一直陪孩子玩?哪有人像你先生一樣,做了爸爸之後還想保有自己的時間?!」

  我曾經嘗試跟先生溝通,為什麼他不能與孩子多玩一點,甚至下班回家之後,應該保留所有給親子互動共處呢?

  先生滿臉詫異,不解地說:「父母與孩子都是獨立個體,每個人都要學習面對自己的孤獨與寂寞,怎麼可以要求一個人犧牲自己的獨處時間,去取悅另一個人的寂寞呢?況且孩子本來就應該學習認證自己的個體性,以及在無聊之中與自己相處的藝術,這才是一輩子的功課!」

  我雖然難以理解這種個體性的存在與必要性,但的確領受了所謂的文化震撼與教養態度的落差。

  等孩子成長到三、四歲時,每次先生回家與他們對話與玩樂二十幾分鐘之後,或者用餐後到睡覺之前,先生也會提醒孩子說:「現在是爸爸個人的閱讀時間,不准敲門,也不可以吵鬧地打擾我。」

  當時,孩子都非常懂事地點頭,然後輕手輕腳地自己在樓上玩玩具,等她爸爸打開房門之後,才會再度熱情地湊上前去索吻或要抱抱。

  而後,我看孩子們已經學會尊重他們父親的獨處時間,而我也有樣學樣,交代他們當我一坐在電腦桌前時,表示我是在寫稿,不准過來打擾我,一定非得等到我站起身來,才可以跟我講話,或者提出任何請求。果然,我個人的時間便多了,思緒也不再時時被打斷,完全悠遊於個人的異想獨處世界。

  現在,孩子偶而也會有自己的洞穴之間,他們會在自己的房門上掛上「處理中文功課當中,請勿打擾!」,或者「下午兩點到三點是我的閱讀時間,請勿敲門」,有時孩子還會特別交代我接下來一小時是她的廣播音樂時間,任何人都不准吵鬧或者敲房門。

  幾次母親北上做客,看見我們母女各自有私人獨處的時間,分佔一個角落地獨樂樂,也覺得頗為詫異,「你們家還真奇怪!大家怎麼都搞孤僻還那麼開心?」

  我笑了,因為這就是寂然獨處的快樂呀!

  家人相聚談天固然溫馨,但是,尊重彼此獨處的時間與必要性,也是一種成全靜默的善意,兩者是互補的,卻不是抗衡的關係。

  「暫時.停止親愛」不是不愛,而是讓愛有一份放空與旋身的空間,看見自己的所在與他人的相對位置,唯有在一份距離的靜默觀看裡,我們才有真正施力的各種可能。

  暫時.停止親愛,愛就能無限自由。

台長: 品瑜
人氣(309) | 回應(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親子 |
此分類下一篇:家庭提報日
此分類上一篇:爸爸也是朋友

vivian
我是個強烈需要個人空間的人,真的覺得這樣的生活很讚呢~
2008-02-29 23:06:50
版主回應
請試用!
2008-02-29 23:09:02
野生綿羊
好點子~~~以後會嘗試施行~~~~
2008-03-01 01:18:21
熊媽媽
這真的是很好的習慣
我們的教育就是缺少這塊尊重
常常兩人在講話時
就會有人插嘴,打斷
真的很沒禮貌

而且你老公也不是規定
自己處理不可討論
可以先試著自己解決
真的不行,一小時後再提出大家一起幫忙
現在的孩子,都在等別人給答案
很少會主動自己思考,怎麼辦?或我這樣可以嗎?
真的,謝謝你分享
我想以後有機會,我會分享給其他朋友
2008-03-01 09:35:13
漫步人間
真是很棒的教育方式!
學起來!
2008-03-01 20:03:39
阿夏
每個人都是個體,不必事事拌在一起!
2008-03-01 20:09:56
小玄
我有好多女性朋友(包括過去的我自己),總是在成家生子之後,努力的配合所有家人的作息而失去自我,到頭來不是自己委屈到得了憂鬱症,就是因為不平衡而衍生許多家庭問題,現在才明白了,原來只要如你們這樣的小小處理與分配,個人與整體都會得到最大的助益呢!

想想真是感慨,我們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習慣到底讓大家揹了多少不必要的包袱!
真的該從頭學起,讓愛就只是愛,不要參雜太多交換與設定,那愛才會透露出最自然的光采吧!
2008-03-03 00:41:0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