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反應說,想多了解師父對於禪修的開示,認為我們可以多安排幾篇。對於這些老禪友,我感到有點抱歉,因為我的確最近沒有將主題專注於師父的開示,因為我以為佛法遍布的宇宙萬象都有禪,都有法,都很有意思。所以想借用這個網站,讓一些對佛法世界陌生的朋友們,能用平實與趣味性的角度來邀請他們,讓大家一起分享這些訊息。
老實說,師父的法教,說淺有淺,說深很深,在選文拿捏的分寸上,我還在學習。由於上一篇是有關腦科學家現身說法的悟境,我覺得還意猶未盡,所以特地整理一篇師父在幾年前在台北講堂對學習禪修者的開示,請大家慢慢品嚐。
請教師父:「三摩地」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對於了生脫死有什麼好處?
(註:三摩地又稱為三昧,指禪定境界。即修行者將心集中於專一對象的精神作用,將心定於一處而不散亂的狀態。)
師父:「三摩地」叫做「等持」,我們的心就是止在一個境性上(註)。那我們就是在這個地方,這個念頭呢可長可久,像那個阿彌陀佛說我們這個念頭「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就是我們的念頭可以一萬年不變,也可以是一念萬年。一念、一萬年這之間的差別在哪裡呢?我們是不是可以一萬年?我們本來是的,我們幾萬年也不一定。可是因為我們的境取相,心就像鏡子一樣,可是我們取鏡子外面的現象,取境來做我們的心、來做我們的念,所以我們的心變成雜染的;我們把外在的樹木、花、草、人物、事物變成我們自己的一個心念,所以這個心叫雜染的心。
(註:心一境性:指定的自性,即將心止住於一境的狀態。)
如果我們不取外在的境,我們自己的鏡本身就要有智慧。我們現在修,就是修那個智,就是修那個不取相的鏡子;但現在我們的心是取相的,知道嗎?看到好看的,看到黃金,大家都會動心,所以這個叫做見。這個心為什麼會生起來?我們對黃金也沒有什麼特別認識,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它?這個叫「習氣」,千載萬年以來的習氣就是貪,所以我們會跟到這個習氣轉;其實我們不知道那是幹嘛的,可是就是喜歡,為什麼呢?累積來的。
什麼叫三昧、三摩地呢?就是叫做「正受」,正受就是正定。什麼叫做正受?不受就是正受;什麼叫做正定?離開境相就是正定。所以三摩地怎麼做,對我們有沒有什麼幫助?三摩地就是讓你能夠有念力、有解脫的念力,因為你沒有達到維護本來面目那個念力,你是不能解脫的,因為你的心會像冰塊一樣常常溶掉,溶在環境、溶在事物、溶在人倫、溶在好壞是非裡,就是溶進去了。溶進之後就變成什麼呢?我們那個就不叫三摩地了,那個叫流水——流水的心。所謂三摩地的心是不去流動的,是達到止,能夠止於一境,就是我們的心離開攀緣、離開做作、離開有為法,當我們的心在無為法裡,這就是正定。
比如說我們的八正道(註),這個所謂的「正」,就是安住於我們的心性。這八正道,如果能夠確實做的時候,就叫做正定,也叫做三摩地,就會變一個清淨的三摩地。什麼叫做三摩地呢?有人說:「哇!這個人寫書法寫到入了三昧。」入了三昧的意思是,他已經寫得非常流利、舒暢,而且他的心跟他的書法已經是「心就是他的書法、書法就是他的心」——心境不二。
(註:八正道是指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指達到佛教最高的理想境地,即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
剛剛說的「等持」,就是在「有」跟「無」裡等持。這個大概很難聽得懂,「有」就是看到了境,「沒有」就是你的心念呢是一個空;「有」就是顯現的東西,「沒有」就是我們空的一個想法。現在,「有」一個東西,只代表一種變動,所以我們在這兩者——「空」、「有」——之間能夠怎麼樣呢?不在兩個境上去取,而是安住在你的心。大家知道「心住心位」嗎?就是心住在你的心的位置上,不要跑到別的地方去,也不要跑到空去,也不要跑到有去,就叫做心住心位;如果你心不住心位,跑到別的地方,那就會去攀緣,攀到空、攀到種種。學佛,會幫助我們理解空,因為理解空,才能夠把我們想「得」的心都去除,當我們了解空,了解這一切物質都是空的,因緣和合的,無常的,不是真實的;這一切就像是冰塊一樣,會溶掉的,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溶掉,一切的現象、幻象通通都會溶掉,會變沒有,這只是時間。我們從有看到空,之後,我們的心不該在相上有執著,可是我們會想說,既然是空,我們就要安住在空,不是啦,我們不是安在「有」,也不是安在「空」,而是要安住在「不住」,不住呢,是一個三昧,就是三摩地。
當然三摩地很多啦,可以有百千三昧,比如我們念《大悲咒》,念到三摩地時怎麼樣呢?水會滾起來。你看這次我們念《楞嚴咒》,念七天的時候,那個《楞嚴咒》...,之前我們只聽說念《大悲咒》那個水會滾,就想說念《楞嚴咒》,那個《楞嚴咒》水也會滾,那就是念到三摩地啦。我們那時大概是真心在念《楞嚴咒》,在那場法會,那個水滾了。你覺得怎麼樣?水會滾,但是水是冷的、不是熱的,那只是你的心念,你念咒的那種力量,產生了一種,大概是化學作用,還是精神化學作用。
再請示師父:一天通常要修多久才會有三摩地的境界?這樣山上辦的禪修要修幾遍才容易有這個境界?(眾笑)
師父:這個啊,這是一種薰陶,慢慢的從習氣,我們的那個心啊,不會止的這個心,慢慢學習止,從止息心的攀緣,慢慢、慢慢的安定下來,到達不變動——心不變動,這是要花一些時間,花長久的時間。只要有了三摩地,大致上就快了脫生死,你知道嗎,沒有那麼容易的!要進入三摩地,你看觀音菩薩是由耳根、由聞思修進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進入解脫,心不變動,心到了不變動的時候叫三摩地。你想想看,祂是由耳朵聽聞,聽聞這海潮音,聽到這個心不變動,你想想看,這個要花多少的時間?你看像師父在墳墓修了那麼多年,十年的期間,還有山洞搞了兩年的時間,那裡又沒有事幹,整天就搞一台事,就是修三摩地。
我們一生都要花時間去修,比如說念佛念到三摩地,你在念佛的時候,就不思過去、不思未來、不思現在;就是當下,過去沒有、現在沒有,當下都不去想。你可以現在一坐就三天、一坐就七天,不思食、不思寒暑,你如果可以這樣,差不多還是會通,差不多,來得及。
所以,不下功夫是不可以得的,這三摩地是要下功夫。想要了脫生死,大致來說三摩地沒有修出來會比較困難;當然明心見性還是可以的,開智慧是可以。但是你要修到三摩地才會有通,光開智慧,沒有三摩地是不通的。有通,我們那個念頭可以動,像核能發電一樣。我講的六通具足不是沒有,只是我們沒有練到,功夫沒練就沒有成果。光說一個耳通,我們耳通就可以沒有障礙,聽到其它國土,娑婆世界是很大的,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多星球組合的,不是只有我們這個小地球而已。耳通啊,可以聽到三千大千以外的東西,鳥講話你聽得懂,螞蟻講話你聽得懂,沒有障礙的。這就是一種心的波啊,細膩到一個可以跟任何的波動密合,他在想什麼,他的波在動的時候,你的心就感受,所以你不用語言,那是磁場,那磁波到你這裡,你可以解碼。你現在沒辦法,還很粗魯,還沒辦法,這個禪修就是讓它細膩、細膩化,念頭一直細、細到微細、微細到寂空、寂空到無,你要微細到這樣子。
請師父慈悲開示:對於耳根圓通法門覺得很不容易修行,需要如何培養基礎?例如,像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至三摩地,如何聞?怎樣思?怎麼修?
師父:聞是什麼呢?比如說現在我們在聽,師父教大家聽寂靜,聽寂靜的意思就是讓大家把很多的生滅心寂滅掉,就是任何生起都把它寂滅掉,就是用寂滅的心去除掉一切的生滅心。這樣聽聽聽,一切你只會喜歡用個不分別的心,其實我們的耳朵在聽這個,聽的時候就是聽東西、聽言語,就是沒有分別的;耳根是沒有分別的,你如果用分別去聽、修的話就不對。所以我們的根,圓通就是根,沒有分別、沒有區隔;所以你要一直訓練這個耳朵,不要有分別,所以它久了以後它就變成三摩地。
三摩地的時候你才會知道,因為你有分別心,你認為是牆跟你過不去;其實人跟人這樣是可以過去的,可是你因為你的分別心、執著,這是會擋住的,所以過不去。所以,我們用耳根圓通,聽、聽、聽到這個沒有分別,聽的聲音能夠這樣,一直聽到沒有分別,聽到這個三摩地,聽到成就時叫三摩地。這時候,你整個這種解脫力就有了,所以就不會被物質所轉,你是在轉物質。因為你沒有分別心,一看,這個東西哪裡是牆?你就過去啦,你覺得那是空的,可以這樣走,不覺得空是「空」,所以可以在空中走路;不覺得有是「有」,所以可以穿來穿去。所以說我們如何聞呢?就是聞空性;如何思呢?就是思空性;如何修呢?就是安住於空性。
攝影:李信男先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