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戲在台灣
從1949年到2006年的今天,「梆子戲」來到台灣,走過一段艱辛路程,適應了台灣的風土民情,也因著台灣觀眾的喜好而改造出嶄新的表演風貌。
在台灣提起「豫劇」,有二位天后級演員不能不知,那就是張岫雲女士與她的得意門生王海玲女士。
「豫劇」—【基本唱腔】
學豫劇唱腔和唱歌是一樣的,有人先記旋律、再記歌詞,有人把旋律與歌詞一起記,也有人先記歌詞再記旋律,不管怎麼學,學的意義就是模仿。先把這一段紅娘唱腔多聽幾遍,然後再跟著唱。唱豫劇不常用假音,所以,只要開口唱就行囉。
*豫劇樂隊
傳統戲曲的音樂伴奏(樂隊)統稱為「場面」。
一般樂隊的樂器包含了絃樂器、管樂器與打擊樂器,「場面」當然也有這些樂器組
合,只不過在戲劇圈子裡不那麼稱呼,早期的戲曲工作者給了樂隊很ㄅㄧㄤˋ的名字,好區別樂器的屬性。
管、絃樂樂聲最易於襯托文戲的細膩情感,而文戲重唱,所以管絃樂器的伴奏組合被稱為「文場」。
打擊樂器的樂聲氣勢磅礡,非常適於烘托武戲的打鬥場面,因此打擊樂器有了一個專屬別名叫做「武場」。
豫劇的文、武場是豫劇音樂的頭號功臣,老前輩們還給場面起了個「順口溜」描繪它的組合內容:「一鼓、二鑼、三絃手、梆子手金察共八口」。
「一鼓」指的是小鼓(單皮鼓),場面的總指揮。
「二鑼」是大鑼與小鑼。
「三絃手」說的是三種樂器,大絃(八角形月琴)、二絃、 以及三絃。
「梆子手」是聲音清脆的梆子。另外,這所謂的「四大扇」(大鐃、大鈸)、尖子號也常被運用。
(註:〝金察〞為一個字,樂器名)
*文場
樂器組合從單純到多樣化,豫劇樂隊的發展也是從簡單式到複合式。
「三絃手」當家的情況到卅十年代開始有了改變,文場加入板胡(河南人俗稱「瓢兒」),共鳴箱外形像水瓢殼的板胡後來成了文場的主絃,也就是「首席絃樂」!陸續加入的有二胡、墜胡、琵琶、竹笛、嗩吶。五十年代以後更精彩,西洋樂器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長笛、單簧管、雙簧管、法國號、小號、長號… 等,也紛紛入主豫劇音樂領域並且佔有一席之地,豫劇的音樂也因而越來越豐富。
講究技巧
文場的樂器不僅要為演員演唱伴奏,還須負責為演員的表演過程營造氣氛與情境,而這份任務便是吹彈曲牌。無論是唱腔伴奏或曲牌,文場總是講究技巧的,例如在唱腔伴奏方面常見的技巧有「襯、托、墊、補、隨腔、包腔、模擬唱腔…」以及「十字路口等齊」所有樂器在靜音之後進入同一小節齊奏;或者是不同音型在某一小節時轉成同一音型;還有「加花」、「減字」… .等等,饒富變化趣味。
曲牌方面,由於有點綴表演情境與提升戲劇張力的功用,內容必須包羅萬象,因此除了豫劇原有的地方民歌、小曲的基礎,還借用崑曲、京劇、甚至其他劇種的曲牌。
![](https://photox.pchome.com.tw/s10/520liuyan/1/124646644388)
絲絃曲牌常用的有:
豫劇「絲絃曲牌」大約有二百多個,現已挖掘整理出來的有將近二百首,約
略分為「清板曲牌」、「混板曲牌」兩大類,「清板曲牌」以4/4、2/4節拍為準,
清板多以表現抒情、沉思悲哀等場面;混板,以2/4、1/4節拍為準,多以表現歡快
、緊張、配合武打等場面。現將常用部分絲弦曲牌作介紹。
「清板曲牌」類-
大桃紅:「南曲」有「山桃紅」、「小桃紅」詞牌;「晉劇」有「山桃紅」;豫
劇有「大桃紅」,來源於民間時令俗曲。用於打掃、擺設佈置等場面。
四合四:用於表現憂傷、苦悶,或離別時等場面。如「桃花庵」劇中,竇氏以降
香為名進庵堂尋找其夫張才時,曾用此曲,以表現她的憂鬱心情。如曲
速加快,則可表現抒情的人物情緒。
雙疊翠:此曲牌是由流行於中原的民間小曲「茉莉花」衍變而來,用來表現抒情
、歡快、優美恬靜等戲劇情緒。
游場:用於表現思考、憂慮、打掃等場面
抱靈牌:用於吊孝、祭奠等場合。
苦中樂:為流行於中原一帶的民間樂曲,豫劇吸收後用於傷悲的劇目中,如「大
祭樁」、「秦雪梅吊孝」等祭奠時皆用此曲。
大金錢:流行於河南民間雜曲,「蒲劇」亦有此曲,基本上曲調相同,用於表現
悲哀、祭奠場面等。
小宮花:此曲原為流行在河南一帶的民間時令俗曲,豫劇吸收後用來表現打掃房
院、或祭奠等場面。
花錯字:此曲在「錯字」曲體基礎上加花變形而來,用於表現歡樂喜悅的情緒。
哭劍:又名「殺妲己」,此曲是豫劇傳統戲「頭冀州」劇中〝殺妲己〞時,妲己
唱:「我的劍啊」之時專用曲牌,穿插在妲己哭三次的唱腔中,嗚咽悲泣
、哀怨感人,深刻揭示人物內心的悲苦之情。由於妲己在唱腔中聲聲哭劍
,所以這首曲牌以「哭劍」為名,後被借用於其它劇中。「蒲劇」、「秦
腔」均有此曲牌,曲調相似,用法相同。
![](https://photox.pchome.com.tw/s10/520liuyan/1/124646644629)
混板曲牌類-
小花園:該曲為豫劇傳統曲牌,常用於歡快、活潑的場面,如丫環上場、端茶、
送酒等。
菠菜葉:為豫劇傳統曲牌,來自民間小調,用於熱烈、忙碌、歡快場面。
百鳥朝鳳:此曲來自河南民間吹打樂,豫劇吸收後用於歡樂、喜慶場合。
八板:源於「崑曲」曲牌「老八板」,在中原民間很流行。京、徽、晉、蒲、河
北梆子等劇均有此曲,基本相同。
三尺布:用於歡快、活潑等場合。
揚州開門:用於歡快、活潑等場合。
胡笳:此曲牌也屬於豫劇傳統曲牌,多為配合丑角表演「摸黑」情境時用。
叫叫蛐:用於熱烈、歡快場面。
哪吒令:南、北曲均有此曲牌,崑、京、蒲、晉、秦腔、河北梆子等劇也均有此
曲牌,但曲調都不同。豫劇用於小開打,有時出神仙也用此曲,也可加
入嗩吶吹奏。
一馬三條箭:多用舞劍、撲蝶等動作配樂。
*武場
打擊樂的音樂特性在豫劇音樂中發揮空間很廣。
武場打擊樂器常見的有單皮鼓、梆子、大鑼、小鑼、鐃鈸、堂鼓、定音鼓…等,這些樂器的合奏或單奏都在於強化戲劇節奏,比如用在演員身段做表、表演情緒的銜接、唸白與唱腔、舞蹈、武打時,甚至各種情境的背景音效都需要武場,同時還兼有畫分場次的作用。正因為作用不同,必須有一套規範來區分,這一套規範就是鑼鼓經。
控制整個場面的人是「打鼓佬」,專司打擊單皮鼓與梆子,地位相當於樂團的指揮,手中的二隻鼓箭子就像樂團指揮的指揮棒,更妙的是打鼓佬的「指揮棒」不單單可以敲擊出聲音,落單箭與落雙箭時各代表著不同的指揮意義,也會引發不同的鑼鼓經;鼓箭敲擊位置在鼓面正中央或落在鼓的邊緣會造成不同的聲音,而這也是指揮語言之一,武場每一項樂器都得遵照打鼓佬下的鼓令,並不是只背鑼鼓經就能夠應付全場演出,因為台上隨時會蹦出各種突發狀況,例如演員的動作太慢或過快、甚至手上的武器不小心掉了,打鼓佬都得視狀況隨機應變在一、二秒間轉換鑼鼓經或調整打擊速度來救場,整個場面必須在打鼓佬改變指揮方式的同一時間裡完成調整,這是默契十足的高難度搭配。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