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流派
從一九二七年起,京劇界首先吹起流派風,以表演者姓名當作流派的標記,正象徵著個人的表演風格已經成為傳統戲曲界的楷模。
無論是劇評家、表演家、劇作家、戲迷們,開始以派別來品論表演者的藝術風範,「流派」便成為一種習慣用語,影響所及,豫劇也出現了流派的說法,經常被談論的有陳 (素真) 派、常(香玉)派、馬(金鳳)派、崔(蘭田)派、閻 ( 立品 ) 派、 唐(喜成)派......等等。
流派的出現對豫劇來說有正面的激勵意義,每一類派別的表演特色都是直接促進豫劇成長的重要因素。
每位流派的代表人物在登上表演藝術高峰之前,總要經歷不停地勤奮練習、不斷超越自己!即使在成名之後也沒有改變奮鬥不懈的精神與毅力!
以下介紹豫劇常見的流派,希望能讓大家有更深的認識。
*陳派
陳素真老師,一九一八年出生。本姓王,從小跟隨義父陳玉庭先生學戲,也因而改名陳素真 ,踏進了豫劇表演世界。
豫劇界提到流派一定先想到陳派。
陳老師以幹練簡潔、端莊大方的表演風格、質樸娟秀的聲腔,征服了觀眾與戲劇評論家。
她心思細膩,擅長刻劃劇中人物性格並做適當的表達,唱作并茂而不過度誇張,又積極向其它劇種看齊,為豫劇表演截長補短,開啟「陳派」的表演風範,所以豫劇界推崇她為「河南梅蘭芳」、「豫劇皇后」。
陳老師的代表劇作有「宇宙鋒」、「三上轎」、「 鹿馬記」、「春秋配」…等。
*常派
常香玉老師,一九二二年出生於河南鞏縣董溝村。
由於她的父親張福仙先生悉心栽培,十三歲就以文武雙全的本事 (唱得好、武功也好) 風靡整個開封城。
常老師的表演特色不僅在於嗓音寬厚宏亮、武打俐落,在調合豫劇唱腔方面曾經致力兼并豫西調與豫東調的特點,勇於創新的精神造就她開創了「常派」的表演藝術。
常老師代表劇作有「紅娘」、「白蛇傳」、「花木蘭」…等多齣。
*馬派
馬金鳳老師,一九二四年出生在山東省曹縣。六歲開始向父親學唱河北梆子,後來改學豫劇。
馬老師身段、作表都很精彩,尤其在聲腔方面以小嗓為主、並混合大嗓、小嗓的發音模式,音質柔韌;特別要求咬字清楚、 唱詞易懂、唱腔要有「腔頭」 ( 這是一種落音集中的唱腔技巧,又稱為「甩腔」,通常在劇情緊湊時發揮強勁的唱的效果。)。
馬老師處理「二八板」唱腔常用大段并連、垛唱的方式來強調節奏,這些都成為馬派的主要表演風格。
因為找到了能夠發揮自己特點的表演方法,所以創造出「馬派」表演藝術,馬老師的成功在於用心瞭解自己。
她的代表劇作有「穆桂英掛帥 」、「花打朝」、「對花槍」…等。
*崔派
崔蘭田老師,一九二六年出生於山東省曹縣。
十一歲進入周海水科班學戲,一開始學的是老生,後來改學旦角,努力的結果使她成為豫西調著名演員「十八蘭」的代表。
崔老師特長在悲劇,悲劇的人物性格比較複雜,因此唱腔、唸白與身段作表必須更細膩而真切,才能充分表現悲劇的哀怨深沉、感人肺腑!「崔派」的表演風格就在悲劇的表演基礎上發展起來。
她的代表劇作有「桃花庵」、「三上轎」、「秦香蓮」…等。
*閻派
閻立品老師,一九二○年生。九歲學戲,主要學習目標是旦行中的「閨門旦」,長年辛苦練習帶來的成就是:以能將閨門旦 的優美發揮得淋漓盡致而成名。
閻老師對於表達閨門旦的含蓄娟秀有極深的領悟,由內而外展現婉約清麗的身段風範、不慍不火的甜潤唱腔更美化了劇中人物形象。
為求技藝更上層樓,一九五四年拜梅蘭芳先生 (京劇大師 )為師鑽研表演藝術,在融合京劇與豫劇的旦行表演程式之後,閻派藝術趨向成熟。
閻老師的代表名劇有「秦雪梅」、「蝴蝶杯」、「玉虎墜」...等。
*張派
張岫雲女士,一九二九年出生於河南省臨潁縣崗張村。八歲起便向戲曲老師學習旦行中的「青衣」、「閨門旦」。
張老師和前面幾位豫劇前輩一樣都是從小用功學戲,十五歲已經學會了三十多齣戲;十六歲那年在鄭州演出「桃花庵」,大受戲迷們讚賞,名聲越來越響亮!原本,學戲時以青衣、閨門旦為主,強烈的求知慾促使她快速地擴充表演領域,而博得「全才旦角」的美譽,也就是她能演優雅的青衣、俏皮的花旦、武功高強的刀馬旦…等等。
張老師被豫劇界公認為具有獨特表演風格的一派,主要是因為她融合前輩們的特色、苦心研究其它劇種的唱腔,經過細心整理後創出別緻的聲腔、身段作表而重新塑造角色性格,豐富了表演內涵。
代表戲碼非常多,例如「楊金花奪印」、「秦香蓮」、「平遼東」、「秦雪梅」、「 桃花庵」、「鴛鴦盟」…等。
扮相俊美、表演細膩、能文能武的張老師,來到台灣之後兼顧表演與教學,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台灣豫劇演員,延續梆子戲在台灣的生命,而被推崇為「台灣豫劇皇后」、「台灣豫劇皇太后」。
一九八五年獲頒教育部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成為當代國寶級藝術大師;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獲頒美華藝術協會「亞洲終身藝術成就獎」。
(以上參考「豫劇藝術總匯-豫劇流派」)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