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08 23:43:59| 人氣3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豫劇—(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豫劇的由來

「豫劇」,與其它劇種有什麼不一樣呢?簡單的說,最大的差異在於板式與唱腔。
  
「豫劇」崛起於地方戲曲「河南梆子」,「河南梆子」源自中國戲劇四大腔調之一-「梆子」,在經歷了融合河南地方說唱、土調歌謠;吸收崑曲、京劇、越劇等大劇種的表演特色;優秀演員用心努力…種種奮鬥過程之後,「豫劇」搖身一變從地方戲曲登上中國戲曲大劇種的排行榜。
  
從中國戲劇史所記載的戲曲發展史簡略看起,您將發現地方戲曲如何展現驚人的生命力與包容性,就如「豫劇」。

「豫劇」的產生與地方戲曲的發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這種關係就在中國戲劇的演變過程中。
  
中國戲劇源起於民間,透過文人與藝術家的共同合作,北曲 (或稱「雜劇」) 與南曲(或稱「傳奇」) 平分中國劇壇四百餘年 (約自一一二七 ~一五六六年,即宋高宗南渡後到明嘉靖末年);接下來由大音樂家魏良輔等人,以「崑山腔」為主,吸收了「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等地方諸腔優點,並融合南曲、北曲的長處,創造了「崑曲」,大劇作家梁伯龍等人,為「崑曲」編寫適合演出的劇本,從此後的二百餘年裡中國戲劇史幾乎篇篇談「崑曲」,這大約是在一五七三 ~ 一七九○年,即從明萬曆初年至清乾隆五十五年。

不過,到了乾隆時期,「京腔」(「弋陽腔」的別支) 比「崑曲」更受觀眾喜愛,「京腔」的六大名班(宜慶、萃慶、集慶、王府新班,另外二個戲班的名字已找不到記載資料。)盛及一時,甚至也有「崑曲」名伶為趕上這一波時尚也學唱起「京腔」,但是,好景不常,乾隆四十四年一位「秦腔」(「梆子」)優伶改寫了歷史,這位帶有興革劇壇色彩的梆子戲演員是魏長生。

今天在舞台上到的花旦踩蹺、旦角梳頭貼片子以及「唱唸作表」的規範… 都是來自這一代秦腔宗師魏長生當年的極力革新。

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四喜、三慶、和春、春台)為慶賀清高宗八十大壽而進京演出,雅部 (崑曲 ) 與花部 (地方諸腔 ) 之爭越演越烈,到了道光年間,屬於地方戲曲的「皮黃」已經穩佔上風進入鼎盛時期。

從戲劇演變的歷史看來,中國戲曲的主要腔調分為四大類,分別是崑曲、弋陽腔、皮黃、梆子。
*弋陽腔

地方諸腔的四大主流是「餘姚腔」、「崑山腔」、「海鹽腔」、「弋陽腔」,其中以「弋陽腔」的影響力與融合性最強、也最廣,它以「歌唱自由」的特點與各地土調歌謠結合,蘊育出新的地方劇種,幾乎是各地劇種的源頭,即使在「崑曲」稱霸中國劇壇時,「弋陽腔」仍然散發凡人無法擋的魅力與「崑曲」分庭抗禮,這股魅力從當時
戲班有崑、弋合奏的情形中可以看得出來。

「弋陽腔」進入安徽的青陽,成了「徽調」,這是後來「二黃」的始祖;轉入北京之後,變成「京腔」;因緣際會在遼廣的北方平野發展出了「高腔」。

*秦腔

地方諸腔有「弋陽腔」為主流之一,發展於甘陜的腔調-「秦腔」(「梆子」)也逐漸成為北方與西北戲劇的主曲,從陜西向河南到湖北,一路與當地民歌土調相溶,造就了後來的「西皮」。南方的「徽調」、北方的「西皮」,走到了湖北,變成「漢調」(「漢劇」)。  

「秦腔」在北京的發展史頗為艱辛,前面提到魏長生帶動「秦腔」在北京的演出風潮,代替「京腔」與「崑曲」一爭高下,卻因個人風格多受非議與聲名坐大而被驅逐出京,前後不到十年是「秦腔」在京的全盛期;到了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進京,由徽人領導的戲班子以「京腔」、「秦腔」再度風靡北方,又掀起雅部與花部的競爭。「秦腔」的發展力量也從師徒制的孤軍奮鬥轉為戲班的團隊合作。  

說到「秦腔」,也就是俗稱的「梆子」,由於聲高激昂、有燕趙悲歌的淒愴,因此學者們認為「秦腔」的源起應該是有一段故事的,這一類故事不少,以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一則最具代表性。

~荊軻的好友高漸離為荊軻餞別時曾擊筑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刺秦王失敗就義成仁後,高漸離一直計畫為好友復仇,終於等到接近秦始皇的機會來臨,高漸離以為荊軻高歌時的筑擲向秦王,卻因失手而犧牲。高的義行引發秦人崇仰而仿傚他的歌聲,「秦腔」就這樣一步一步發展起來。
*河南梆子風行

「秦腔」(「梆子」) 因為源自陜西,當然以「陜西梆子」為正宗,此外,分支發揚光大的力量更可觀。「梆子」走進山西以後,與當地的「勾腔」結合,出現了「山西梆子」;傳入河北,加入河北的「老調」,而有「河北梆子」,另外在河北廣受歡迎的劇種「 評劇」與「梆子」的關係並不是這麼親近,獨立性較強。  

「梆子」轉進河南地帶,與當地的民歌、說唱鼓子曲一再融合, 屬於「河南梆子」的風格便應蘊而生。「河南梆子」的唱腔流派最早是以地區來分,大致上有: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發展中心的「豫西調」;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從南沙河一帶發展起來的「沙河調」。除了「豫西調」(音域較低而委婉), 各調多半因為音樂結構、旋律等和高亢的「豫東調」相近,慢慢的加入了「豫東調」家族,而形成「豫西調」、「豫東調」兩大系統。

初期以「豫西調」最受觀眾喜愛、再有「豫東調」以新編戲碼迎頭趕上,令西北、西南各省的觀眾深深著迷。早期豫劇界存在一種「門戶現象」,也就是「豫西調」的演員不能演出「豫東調」,「豫東調」演員不能演出「豫西調」,所幸到了一九六六年前後,優秀的豫劇演員們兼併兩大腔調系統的長處以融合與創新的手法打破這種禁忌,將豫劇推向發展高峰。

「河南梆子」始終沒有停下創新的行動,擷取「豫西調」與「豫東調」的表演特色,再加上河南曲子、越調、墜子、二家絃、四家絃、花鼓戲…,越到後來吸收「崑曲」、「京劇」、「越劇」等大劇種的特長,使得表演內容豐富、精彩而多變!正因為求新求變的積極力,才能造化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豫劇」。

河南的傳統戲曲劇種非常多,有曲劇、越調、道情…等等,而且各有自己的劇團,「豫劇」雖然不是河南省唯一的劇種,有「秦腔」(梆子)的蘊育、加入河南地方原有的說唱、取法各劇種之長終究從「河南梆子」脫胎換骨成為河南具代表性的第一大劇種(因河南省簡稱「豫」, 所以稱為「豫劇」),並且不斷向外延展滋生!

隨著時空變遷,「豫劇」來到台灣,台灣的風土民情為在台灣的豫劇注入一股清新的內涵,很自然的,「梆子戲」在台灣也有了專屬的別緻風格和獨特風貌。

(註:豫劇的產生各家幾種不同說法,以上參考孟瑤教授大作「中國戲曲史」為主。)

台長: chernyan
人氣(3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豫劇—梆子戲 |
此分類下一篇:豫劇—(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