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抉擇的四個面向】
生活裡,每一瞬間我們都在抉擇。 沒有意識正在抉擇的人,是因為放棄自己的抉擇,將自己擱置在慣性的反應裡,以為生活就只是反應。 而親職生活,有更多需要抉擇的時刻。 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我們要覺知只否回歸中心,要如何回應他們。 在我們因為孩子的需求被衝擊出自身的情緒時,我們需要抉擇回歸內在先照顧自己還是對情緒無覺知地努力與認真擔任父母親。
所以,我在此先從親職中,每一瞬間的抉擇,可能有的面向開始。
◆ 現實面:效率、社會評價、金錢、時間、物質。
◆ 學習面:孩子的學習、孩子的人格成長、孩子的自尊、道德發展。
◆ 關係面:互相看見,互尊互重,瞭解與同在,愛的傳遞。
◆ 靈性面:當下的平靜安寧,回歸中心,靈性成長與學習,大道平衡。
以上這四個面向,是親職生活中經常要遇到的抉擇。
例如,就在我寫字的當下,8點半了,問樹兒:「要去上學嗎?」 他說:「還要再玩一玩。」 喔? 平日把關係面放第一位的我,認真瞭解他,看見他專注地在晨光中嬉戲,在自由的家裡,他自主地跟我說要作單字表,他拿了一疊紙張,寫單字,在背面畫畫,然後拿來跟我玩。 我感受到他於我的同伴關係,還有他需求我陪他玩,看見他在學英文的熱忱。
於是我回頭評估現實面,嗯~ 我雖然被吵到了,還是可以繼續我的演講準備進度(寫講義),他早餐吃了,學校也理解,我們讓孩子晚上學的理由。 嗯~ 無礙。 那學習面呢? 孩子會養成不良的上學習慣嗎? 這點我放下了,等他長到夠大,換了小學,再把這個放進來。 況且他主動快樂的學習,不就是我最期盼的嗎?
靈性面呢? 我覺察自己很安寧愉快。
嗯~ 所以我繼續,支持他的早晨遊戲,然後一邊輕輕提醒他,「上學了!」
我慢慢調整傾向,從完全當下地陪伴他,到一點點進入準備出門的位置。 我覺察到自己正在調整選擇,是時間的關係嗎? 還是內在我變了? 我覺察到我需要更專注,想要寫出更精緻的東西,我也發現,他作了15張卡,玩得夠了。 他自由創作的比例減少,開始依賴我給他建議。 於是我親親他,說:「上學了喔!」 他雖然央求完成26個字母,我要他評估還有幾張,會很快嗎? 於是我們倆共同移到上學前的動作。 很快地,我騎摩托車,他抱緊我,出門上學了。
在那時刻,我發現,在關係上,若我繼續等待他,我會無法安在於當下,主要是自我的需求增強了,若我不照顧自己,我無法安在。 加上時間延後,現實面的訊息滲透進來,若不出門,旦旦會起床,我可能會繼續擱置自己的工作。 在學習面,沒有太多影響,我樂於讓孩子練習延後需求的能力。 在靈性上,我提醒自己,是否注意平衡,是否保持在愛的流動中學習。
這是我平日在親職生活的現場,內在快速流動的點滴。 因為熟練,幾乎沒有思考的歷程,而是快速地覺知與判斷。 那麼,親愛的朋友,妳/你呢? 你把什麼考量放在前頭? 試試看,找一張紙,撕成四份,上面分別寫上這四個面向。 然後回顧一個你的親職生活,看看你如何作抉擇,排列看看,你的先後順位為何?
我有專家建議嗎? 在我心裡,有一些多年的觀察。 也就是,一般的父母,分成兩大類。 一類把現實面放前頭,另一類把學習面放前頭。 慢慢地,在人本為主流的親職學習引導下,越來越多父母體悟到要把關係放前頭。
在我的觀念裡,其實每一面都很重要,重要的是彈性與均衡。 一種不太鬆也不太緊,沒有緊抓住任何規矩不放手,也沒有放棄任何面向的作法。 比方說,人本協會鼓勵父母簽訂,「不打小孩契約」,我會掛念,這舉動是否反而讓父母把”不打”抓得太緊? 而失去內在的平靜或大道的均衡? 我當然同意孩子不需要被打。 我只是,好奇,讓父母緊抓著”不打”,對於不會調適內心情緒的父母,帶來什麼複雜的影響。 請你留意:
◇ 我同意孩子不需要被打,我會許諾,覺知想打孩子的自己,並觀察之。
◇ 我決定從此以後絕對不打小孩。
這兩個句子,你感受到的彈性以及均衡感。
因此,我的專家意見是,請接納你自己原來的樣子,並保持覺知。 在每個親職的現場,請相信你一定有所選擇。 你可以掃瞄一下,讓你作決定或讓你卡住的背後,你把什麼抓得太緊了? 或你對什麼沒有覺察,忘記放進來。
【選擇愛 或 選擇恐懼】
談到這裡,就知道,這背後有更核心的選擇。 也就是無論把哪一個面向放在前頭,重點還有內心的態度,有兩個方向:
◆ 選擇愛:愛(信任,希望,樂觀,英雄立場,真實),開放與學習。
◆ 選擇恐懼:恐懼(懷疑、沮喪、悲觀、受害三角,執著),封閉與保護。
(PS:英雄立場,及信任每個人都是英雄。
受害三角,則自認為受害者,將加害者投射在外,期待拯救者出現)
如同此刻發生的例子,寫講義寫得正順的我,收到展的電話,他說,旦旦呼喊媽媽100次了,妳講義寫得怎麼樣? 準備好花一小時陪她嗎? 我立即說:「好啊,沒關係,帶她來(咖啡店)找我。」 我回顧自己的抉擇,那是心中的愛。 這份愛不是心疼女兒,而是感受到我有一份愛可以給出。 同時我對自己的講義與演講準備,有著信任與樂觀,我也願意敞開,若我進度來不及,我能學習到什麼。
反觀過去,我可能會無奈地說:「好~吧,你帶她來。」 那是基於心疼,覺得女兒沒有我會不好。 強制自己擱下對演講準備的擔憂,心中懷疑自己能作得玩嗎? 甚至會有著受害者心態,怪罪到老公身上,認為都是他沒有跟女兒搞好關係害了我。 我在保護自己的社會形象,封閉了自己對大道更大的信任。
當然,我想像,若我一樣帶著愛,是否可能作另一個選擇? 我會回歸中心,在心裡連結到女兒,真心感受到對她的愛。 然後在心裡真心擁抱她;信任老公的能耐以及他與女兒的好連結,用視覺想像,看見他們兩即使在女兒想念媽媽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在當下中同在與親密(註)。 因此,我可能說:「不好意思,展,我現在的心保持對你們的敞開,而我需要時間,把我眼前的工作做完。 能麻煩妳,把電話給我,帶女兒到阿嬤家嗎?」
這例子,說明了表象的抉擇可能一樣,但影響事情發展的關鍵在於內心是帶著愛對生命開放學習,亦或心懷恐懼抗拒生命的功課,嘗試要保護與維持現狀。 這兩個選擇,一個是帶著覺知之光朝向完整的意識光譜打開;另一個是放棄覺知讓深層的訊息陷入無明的黑暗中,緊緊抓著現有的框架嘗試維持一個執著的幻想而不想移動。
抉擇在每一瞬間。 方才陪伴女兒後,我開車送她到阿嬤家,過程裡,我覺察自己些微地恐懼著,恐懼她繼續想要跟媽媽在一起,於是我動手想開音樂,轉移她的注意力。 當我覺察到自己的恐懼,就深呼吸,與自己的恐懼相處,使用光的想像,釋放掉心中的陰影。 看見後車座安全椅裡,女兒平靜自然的容貌,相信一切自有安排。 後來女兒跟我要音樂,我打開音樂,到阿嬤家之後,順利地阿嬤剛好回家,女兒很鬆地放手,跟我道別,進入阿嬤的懷抱。
從我分享的例子裡,你是否回憶起自己作抉擇的歷程?
你的生活裡,有多少抉擇是出於恐懼? 有多少抉擇,是出於愛?
關於這個向度,選擇愛或恐懼,我有清晰的專家意見,那就是,請選擇愛,堅定地。 當你發覺在恐懼中,也無須焦慮,那個時刻特別需要你用愛來接納心中的恐懼,接納自己自然有的焦慮或擔憂,於是能釋放之。
覺察:愛或恐懼
當恐懼時,再回歸中心,與內在連結,帶著愛來接納並函容恐懼
然後,想像光,照耀在擔憂恐懼的想像畫面中,使之消融。
或敲擊穴道,釋放情緒能量,
或使用能量運動,讓自己恢復能量流動,在做回歸中心的練習。
當愛或恐懼的向度打開之後,就可以把先前的四個面向立體化:
也就是說,雖然不是絕對的,然而靈性面向的確比較靠近愛,一個忽視學習與關係的抉擇靠向現實的抉擇,經常是心懷恐懼與保護的心情。 當然,若我的繪圖更精緻,我寧可畫成一個螺旋的向度,也就是說,沒有絕對的,我們都在朝向愛之中學習接納困難與挑戰。 一個凡事以靈性成長為優先的人也可能是忽視心中深層的恐懼而選擇脫離現實面。 當這樣的人能學習面對現實面,回到現實面裡學習人生的功課,就更朝向愛。
【對生命說是! 或 說不!】
說到此處,就會延伸出,生活選擇的更核心的意念:
◆ 選擇接納,對生命的給予說,「是」
◆ 選擇抗拒,對生命的給予說,「不」或「為什麼?」
這兩個態度,是平行於愛或恐懼的方向,當我們帶著愛朝向生命的開闊與學習,我們自然會對生命的給予說是。 當我們有說是而不抗拒的習慣,我們就自然而然與愛聯繫,回歸愛的存有。
反之,若我們面對生活的際遇,經常說不,或帶著抱怨的心態緊鎖眉頭問「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那就會進入恐懼的陰影,做出更多保護的選擇,而遠離了愛。
用兩部親職的電影,可以貼切地說明此人生態度。
它們是:《佐賀的超級阿嬤》與《當幸福來敲門》
這兩部片剛好都是講貧窮與匱乏的生活裡,阿嬤與爸爸面對的態度。 一部是日本的東方女性,另一部是美國的西方男性。 一部是儉樸的女性美德,另一部是激發成功潛能的男性奮鬥史。
這兩部片都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 佐賀的超級阿嬤,是一個日本成功實業家,成年後回憶自己的童年,當他是國中男孩時,在日本戰後的年代,由於父親戰死,母親單身無法兼顧孩子與開店的工作,將男孩送到佐賀的外婆身邊,讓外婆照顧。 一樣是赤貧的阿嬤,展現了發歸本質之光的生活哲學。 沒有食物吃就從後院的排水溝裡撿拾從市場淘汰下來的食物,帶著欣喜的驕傲神情接納。 沒有錢買器材,就鼓舞男孩練習賽跑,不用花錢的運動。
當幸福來敲門,主角則是爸爸,70年代美國的黑人。 他由於年青時將錢投資在賣不出的醫療器材裡,一直在推銷不出去的經濟窘境中。 老婆由於煩憂與失去信心,終日皺眉頭挖苦他。 後來老婆離去,家中完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男人與他的孩子(幼稚園小男孩)一同度過最艱困的實習歲月(男人渴望成為投資理財顧問,爭取並進入為期6個月無薪資收入的實習)。 過程裡,男人沒有停止相信美國的獨立宣言,「每個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權力」,男人問:「是什麼阻擋我的幸福?」整部片子,除了在他破產無處可去,與男孩躲在公共廁所過夜的時候,他流下了辛酸的眼淚之外,他都是挺直腰桿,帶著堅定的笑意,堅定相信,他正在敲開幸福的大門。
對我而,佐賀阿嬤與克里斯,不停地為我示範什麼是,《向生命說是!》 我覺得貧窮只是生命困苦的象徵,在物質生活很稀少的歲月裡,我在他們身上感受到力量的豐盛。 兩個孩子,國中男孩與幼稚園小男孩,無論在阿嬤的撿破爛生活或在每日得排隊等教堂收容的爸爸身邊,感受到無止境的愛與希望。
什麼叫做《對生命說是!》? 是我學習了5年的功課。 在樹兒6個月時,我去上靈性按摩的課,我想學會的不一定是靈性按摩,我想學會的其實是,對生命說是。 佐賀的阿嬤,從河流裡漂來了一隻日本木屐,她視若珍寶地收藏起來,人生智慧讓她明白:「丟掉木屐的人一定會苦惱幾天,捨不得丟下另外一隻,故幾天,他就會把另一之木屐也丟掉,到時候,河流就會為我們帶來一雙木屐。」 她帶著感恩的心情,驕傲地接受,河流的給予。 當沒錢為孩子買劍道設備時,她自然驕傲地說:「我們沒錢,學些別的吧! 跑步怎麼樣?」 她還教孩子,赤腳跑,就可以不磨破鞋子。
克里斯的遭遇更是坎坷,當他充滿希望賣掉了僅有的醫療器材,很欣喜的說:「接下來可以熬過實習生沒有薪資的日子了。」 卻立刻收到國稅局的罰單,從他戶頭扣掉所有的積蓄,成為流落街頭無家可歸的人。 他每日帶著男孩尋找住處,他依舊西裝筆挺地去實習,充滿愉快驕傲的微笑與經理打招呼,拼了命工作,讓自己可以趕在準時帶著兒子到教堂排隊,為的是一個不吹風受寒的床位。 他吶喊過後,接納生命的境遇,就是往前走。 他堅定地,朝向幸福的路前進。
於是我會說,情緒這議題,很單純的,是態度議題。
當你擁有這核心的兩個基本態度:
「對生命說是」與「選擇愛」,你可以在每個瞬間,讓自己回歸中心,擁有最平穩的力量回應生活的每一項挑戰,包含貧窮困難,或是孩子的情緒與挫折。 於是,你會發現,在每一個瞬間你都有選擇,可以平衡現實、學習、關係與靈性這四個面向。 將今日談的概念與上週,《回歸真我,與自然豐盛的本源連結》之題目連結,我們可以理解,我們在練習作屬於真我的選擇,對生命說是,選擇愛,均衡地考量四個面向。
當你擁有這核心的本質態度之後,我會建議這幾個關於情緒的實務練習(註):
【自身情緒的面對】
1、視情緒為真我訊息的通道。 讓情緒成為可以感恩的禮物,並從中發現真我的訊息。
2、辨識出情緒的名字,情緒與身體連結的部位,以及情緒的內在經驗的面向。
3、於是可以做回歸中心的練習:
a、先做每日能量運動,恢復整體能量的活躍。
b、敲擊情緒穴道,釋放情緒能量。
c、回歸中心的練習。
d、與療癒本質連結。
e、讓覺知的光,進入陰影處:
¨ 如是地接納。
¨ 感恩或祈禱
f、得到情緒背後的訊息,用來調整人生態度、方向、生活重點。
g、觀想正向,創造你想要的未來。
【小孩有情緒的陪伴】
1、父母使用碰恰恰的技巧:
a、回歸中心
b、與孩子連結
c、進行陪伴
2、溫柔觸碰孩子
a、給予積極聆聽與真誠的表達
b、使用正向的語調
c、協助孩子回歸當下,與正向連結
d、鼓舞並使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力量
e、與孩子一同面對困境,做出行動的決定
【關於家庭的情緒照顧】
1、數顏色
2、舒適的椅子
3、接觸情緒的練習
4、全家的哈哈大笑
註:
女兒經常在晚上時分,想念阿嬤。 在我陪她的時候,她會一直想念阿嬤。 而我敞開心,聆聽她的想念,給予我的接觸與愛。 女兒可以很安然地又回到當下,保持對我們的好奇和開心。
註:
這些實務的細節,都寫在我的新書,由三民書局出版的《養出有力量的孩子》,11月底出書,敬請期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