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09 13:20:08| 人氣1,6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親職書】跋:一張陰影的地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1992,第一次接觸親職團體開始,我的眼光與思維,經常浸泡在親子互動的焦點。 內省自己觀看弟妹,回想童年的環境,尋思自問,今日的我們,如何與童年的家庭互動與氣氛相關? 閱讀看書,帶領親職團體、作親職個案時我進入別人的親子互動困難,在嘗試脫困解答中,尋找黃金出路。 喝咖啡到百貨公司,我常靜觀別人的親子互動,猜想眼前這對親子,他們的社會背景,經濟環境與夫妻關係; 猜想孩子的主要世界觀,以及困難的反應模式。 等到自己真的當了母親,我開始與身邊的親人朋友交流,發覺各家的親子結構與氣氛的不同,檢視各家的孩子彼此間的相似與相異性。
我與先生,閱讀雜誌書籍,兩人討論時,有雙看見地圖的眼睛以及一顆沈重的憂心。 因此,在這本充滿光亮的親職書的最後,我寫下一張陰影的地圖。 這張地圖,是我多年的浸泡在家庭互動與孩子性格的推論中,畫出來的。 背後沒有嚴謹的社會調查或研究數據,就是我的一顆心與一雙眼睛,在聆聽與閱讀之後,感知到的概括社會樣貌。


親職,親職,若將父母視為一職業,一份工作,那會包含哪些工作項目?
工作項目Ⅰ:經濟:物質供養,經濟支持
工作項目Ⅱ:撫育:養育照顧,撫育守護
工作項目Ⅲ:教育:教育引導,玩耍陪伴

這三者是孩子從嬰兒長為成熟為獨立的社會個體所需要的,也是父母需要提供孩子的主要供給。 然而在現代社會,遑論是單親,即使是健全的婚姻關係,少了親族的支持,要同時提供這三種供給,經常會讓個人疲於奔命,失去平衡。
讓我們來細看這三個項目:


工作項目Ⅰ:物質需求,經濟支持
人活在社會中,需要與社會進行交換,也就是所謂的工作。 工作,我們給予自己的貢獻,獲得金錢的回報。 擁有金錢,我們可以一次次與社會交換,換取我們的物質和精神所需:擁有一個安身的居所,維持肉身存活的食物,保護肉身安適的衣物,交通移動,買書買鉛筆買玩具,學習進修旅行。
孩子在成熟長大以前,無能力或不適合以工作的方式,與社會進行交換。 因此,孩子需要父母提供物質上的需求,給予經濟的支持。
這也成了父母的第一個工作項目,在天父地母的精神結構,屬於天父的職責; 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屬於主外的角色。 它用外出掙取的形式,來維繫一個家的存在。現代的社會結構,讓男女兩性皆有機會表達天父與地母能量,我們得既從外掙取金錢也得入內養育與照顧,現代男女有機會練習使用兩種能量,扮演兩種角色。

而台灣的社會現象,除非中產階級以上的富裕人士,大部分的家庭,要維持一個家的經濟,通常需要2人工作(也就是雙薪家庭),或一份收入優渥卻勞心費時的工作(例如新竹的園區家庭)。 在這樣的結構下,父母最好的精神與時間,大部分用來賺錢了。 孩子不止衣食無慮,家裡玩具塞爆,才藝班安親班夏令營…..物質需求在孩子的主觀世界不再成為生存主題,反而因為匱乏父母的陪伴而無法感謝與尊重佔據父母心力的工作。
是的,當我們許諾生孩子,也同時預備承擔物質經濟壓力(反之,許多只談戀愛不成家的男女,經常認為自己還沒在經濟上準備好,無力供養一個家。) 現代社會的另一個現象是:在推崇陪伴教育的教育理念影響下,只提供經濟支持的父母往往得不到配偶足夠的感謝以及與孩子間情感的聯繫。 雙薪家庭的父母把孩子委託給祖父母、保母、托兒所學校; 單薪家庭則由另一方承接了大部分養育照顧教養的責任。 將最好的時間精力用來賺錢,苦於找不到時間陪孩子,父母下班後孩子睡著了倍感孤單,而在孩子出錯時心生愧疚。 孩子雖然擁有完整的身心照顧,卻在心靈上因專注陪伴的匱乏而對愛有特別的渴求。 這些孩子用什麼來取代專心陪伴的匱乏,常影響他日後的主要發展。

而比例越來越高的低經濟力單親家庭,除非有祖父母或親戚的支持,否則孩子經常在朋友間流連,或單獨在家。 成了兒保社工機構,主要的服務對象。

此刻閱讀的你,屬於哪一個位置?

我的工作會接觸到許多藍領的單親家長,男的大部分是建築工地的零工:版模、綁鐵、水電、雜工;女的經常是電子工廠的作業員或失業領補助金。這些家長不僅入不敷出,在等待工作的時間,也少有心力,精神平衡愉快地與孩子相處。 因為他們的心思被收入短缺的苦惱佔據,長期無心陪伴的結果,是需要用嚴厲喝叱的方式管教,在陪孩子玩耍時通常只能一起去逛夜市買東西來傳遞親愛。 這些家庭長大的孩子,少數有超乎尋常的成熟與細膩的心思。 大多數成為讓老師特別關心或特別傷腦筋的孩子;有的有學習或情緒障礙,有的蹺家偷竊欺負同學,成為輔導室的常客。

我的身邊大部分是重視教育的雙薪父母。 他們經濟收入雖然三倍於上述的藍領單親家長,但卻因消費習性,也會苦於經濟力不足,心思還是會被貧窮恐慌佔據。 他們都很重視教育,願意陪孩子遊戲,他們會去聆聽演講,遇到親子困擾時會反省自己。 孩子在這樣的家庭長大,會穿著整齊美好的衣服,擁有時尚的玩具與參加各種學習活動。 父母要面對的是自身的心靈不夠平靜,身體活力不夠充沛,夫妻關係不夠親密,在教養上經常有困惑與難處; 孩子要面對的則是父母情緒與關係上的不穩,以及因為獲得於優渥的照顧,失去了一種因生存磨練才能獲得的精神力與獨立的彈性。

我自己在此項目比較自由而簡單,除了與親族形成聯盟之外,我先在專業能力與社會成就上站穩了才成為母親。 雖年歲較長,體力上不如年輕媽媽,但在物質慾望的平衡,以及工作與收入的權衡上,比年輕女性安穩而寧靜,於是,我得以有更多的精神和情感能量,投注在後面親職工作的後面兩項。


工作項目Ⅱ:養育照顧,滋養守護
哺乳、餵食、洗澡、穿衣、剪指甲、生病時調養看醫生、每日三餐的調理….這些有如大地撫育植物一般的基礎工作,是孩子成長最根本所在。
我們長大的社會,並沒有給此份工作足夠的榮耀。 這些被命名為”家管”的付出,在傳統社會得不到如”賺錢養家”同等的重視。 在現代社會,依然被期許是女性的責任,職業婦女的負擔,或視為讓保母或佣人來做即可的份量。
但在孩子的心裡,這才是每日根本的依靠。 食物是用誰賺得錢買回來的,得被提醒才能覺知,但餵食的人就是孩子的仰賴,生存最直接的保障。

親職中撫育工作,是最根屬於大地能量的母性。 傳統社會中,沒沒無名的女性,像根一樣提供孩子撫育,生命延續下去;在過去,我們在詩歌裡歌頌母愛的偉大,在現代,我們在母親節聚餐送禮寫卡片。 但在尋常日子,我們習以為常地以為這些撫育自然的存在。
大部分男性沒有意識到這些工作是身為父親的職責,大部分的女性在得不到感謝的滋養下,被撫育工作的瑣碎與反覆頻繁打敗,帶著無奈與隱藏的怨恨,繼續付出。 給予失去了喜悅,成了無感覺的機器人,在教養上便成以嘮叨為基調的無力管教。 經濟能力允許的,將此工作委託給保母或佣人;經濟不佳的,委託祖母代勞或逃家離去,孩子的撫育青黃不接;最終極的,成為社福機構與寄養家庭的服務對象。

我的母親年輕即嫁給父親,生了5個孩子,青春歲月全奉獻給我們了。 母親最清晰的教誨就是:努力唸書成為職業婦女,將孩子交給保母帶,自己就能繼續擁有自由。
我承接這教誨,卻不認同。因為母親給我們的全心付出,是我生命最基本滋養的源頭。 我享受且感謝母親的給予,因此,我也想親自撫育孩子。 但為了處理母職與自我的衝突,我選擇延後母職,先行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讓我在成為母親時,有機會帶著甘願的心情撫育孩子。 因為心空出來了,所以感受到作這些基礎工作的珍貴,藉由撫育照顧的細節動作,與孩子間有深層的聯繫。 而我得到的回報是,身上的女性能量因此而成熟茁壯。

我身邊的年輕女性友人在此工作上有諸多勞累,她們喜歡買衣服打扮孩子超過洗孩子髒兮兮的衣服;她們喜歡為孩子準備蛋糕慶生超過每日基礎三餐的打理。 她們喜歡陪孩子說故事超過洗碗,她們願意讀書學習嬰幼兒按摩,卻認為每日的洗澡是一種負擔。 這些年輕女性的丈夫通常也是新好男人一族,他們開始認同基礎撫育工作也是男人的責任之一,他們願意與妻子分攤家務。 他們有時候做起洗澡的工作感到愉快而享受。 但他們也受限於男性的視野與知識,常不知道如何在營養與方便間平衡。 他們也受困於工作吞食了他們大多數的時間,為了無法多花時間陪孩子而愧疚失落。 這一代的年輕夫婦,在自我實現與親職給予的權衡中,艱困地學習平衡,如同走鋼索般緩慢前進。 這些孩子經常重視玩耍甚於吃食睡眠,與物質以及消費慾望的連接超過與自身肉體的連結。
這些家庭長大的孩子忘記身體自然的健康本能,喜歡吃好吃的食物不愛吃簡單的營養食物。 要許多故事餵養才願意睡著,與身體自然渴求睡眠的本質失連。 他們或許可愛有禮貌,但因為自我中心的緣故,不一定對人有自然的體貼與善意。

在工作場域遇到的單親家庭,單親母親疲於承擔經濟,在照顧孩子的項目以消費來取代,三餐不定時,洗澡給孩子自理。 單親父親限於失敗的心理陰影,照顧起孩子來越顯沈重,若無女性友人或家中老母的協助,孩子身心不均衡不說,身體常能聞到酸臭味(這是受虐(包括嚴重忽視)兒的辨別依據之一)。
這些家庭長大的孩子想辦法自求生路,他們有適應環境的本事,自我娛樂的能力。 但由於被關愛的匱乏,他們會有幾個偏差行為的選項,說謊偷竊,沈迷網咖、學習障礙,感統失調、人際疏離。



工作項目Ⅲ:教育引導,陪伴玩耍
生而後養,養而後教。 教育自古至今都是父母最神聖的職責。 現代台灣社會,堪稱是教育理念最多元的時代,也是身為父母在教育理念上最容易感到困惑,難以選擇的年代。 我們有菁英的多元智能教育,有人本思潮,有傳統“教育即讓孩子出人頭地”的士大夫觀點,也有藏在童年記憶的日式教育與打罵教育。
教育,籠統一點說,可以是人格養成、知識素養以及能力培育。 市面上積極推銷的幼兒教育多媒體教材,四處林立的才藝班,標榜各種理念的幼稚園….以消費者為立場,父母在孩子出生以後,就得面臨多種”教育選擇”。 零歲教育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為口號,運用競爭焦慮刺激買氣,買教材等於買安心,回家後是否積極使用,則另當別論。

但我們比較少內省,往內探問,孩子生長在家裡,如何潛移默化地受影響?
在我的觀點裡,孩子的內在信念,對自我的態度,各種隱形互動所形成的自我認同,生活中潛移默化輸入的知識以及養成的能力,才是重點,才是更基礎的。

因此,我們得對生活習性,對事物的態度,以及家庭的學習活動,有所覺知。
我認識的許多家庭,他們有意識地不看電視,讓看書與遊戲,成為晚上的居家活動。 父母(或因為父親還沒下班,只有母親)率先融入閱讀的樂趣,孩子們也自然跟進。 這樣的家庭親子之間有許多時間聊天,說生活或說知識都好,在潛移默化裡,孩子的思考習慣,內在價值感或生活知識的建立,都是豐沛而正向的。
我也認識許多家庭,電視成為家庭的中心,一家的夜間休閒,以電視為主。 孩子圍著父母看電視,不滿意電視頻道的躲到房間看第二台電視,或在一旁上網完網路遊戲。 這樣的家庭在電視的催眠下,不習慣思考,大人的精力很快被耗盡,小孩則因沒有運動沒有與人的真實互動,常活在”夢”裡。 他們的”夢”是由卡通或遊戲所建構的世界,在裡面怪獸與正義使者正在打架,甚至帶到夢裡去。 父母鮮少看書,主要工作是督促孩子做功課。

這兩種家庭的最大分野,就是在夜間休閒的時光,父母的心是否敞開與安靜,是否積極與孩子連結。 父母用聊天建立親密關係的方式,與孩子保持聯繫,將教育放入其中。 或是父母也讓自己在電視裡恍惚,只有在孩子犯錯時才進行管教。 這兩種家庭代表兩種極端,大部分的家庭位於這兩個極端的光譜中移動。

在工作場域遇到的單親父母,為了經濟供養耗盡大部分的精力,回到家與孩子相處時只想休息,在撫育照顧的部分盡力盡責,把剩下的精力再炸乾。 於是,孩子能不煩人就好了。 與孩子相處的時光經常是從工作場域帶回家的疲憊挫折,很少自發地與孩子聊天說話。 一開口就是犯錯的管教。 更別提開心地陪孩子玩。 這些父母通常對孩子抱持很高的期待,「要好好唸書,才不會跟我一樣辛苦。」,孩子即使期待父母顯露笑容或開心時刻,但因為父母大部分的情緒都是工作場域壓抑後帶回家的,所以孩子逐漸學會無助,早就放棄對父母的心情有正向的影響。 孩子學會在父母一進門時察言觀色,趕緊乖乖地假裝做功課以避免風暴? 還是可以輕鬆地繼續看電視因為父母今天看起來心情不錯!
父母消失了與孩子遊戲互動的本能,因為父母的世界現實的比例太重,一時之間難以喚醒得以進入孩子心靈世界的想像力,即使父母刻意想要與孩子聊天,幾句:「學校發生什麼事?」,「功課做了沒?」,「今天開不開心?」碰上孩子通常回答:「沒事。」,「做了。」,「還好。」孩子防衛父母挫折,一個難得的心靈碰觸的機會也就消失了。 孩子吸收了父母的經濟焦慮,有覺知的想望大部分與物質,而潛意識動力則以逃開父母獲得自由為主。

中產階級,經濟穩定,供養照顧之於還有飽滿精神的家庭,也許是母親或父親的一位,也許幸運的父母在晚間都有空陪伴孩子。 父母也用心地至少閱讀了2本以上的親職書籍,喜歡聆聽小孩說話,想要陪孩子閱讀遊戲,讓孩子有更多的自主與選擇權。 這樣的家庭,在學齡前,孩子大部分是快樂的,除了有時分攤父母心中的情緒陰影,或承擔自身的學習成就壓力。 由於父母專心陪伴小孩,孩子的自我中心結構鮮明,思維的觸角放在,「我今天要玩什麼?」,「我今天要帶什麼給同學看?」,「這個週末要到哪裡度假?」 這樣的孩子,看不見社會的貧窮與人心動亂,與死亡隔絕。 這裡長大的孩子,鮮明地意識到要走自己的路,要發展自己的興趣,但對社會對別人的處境較少覺知,壓力承受力低。

這是我心裡關於台灣的教養環境,最陰影的地圖了。 當我把目光集中在缺失的焦點,就會看到這些。 但有意思的是,人的彈性與適應力,孩子活出來的樣貌與活力,父母因為愛而成長,所擴充的人格彈性、磨練出來的靈魂力量,往往是我們無法估計的。

這本書,我將焦點集中在親子互動中,卡住僵住的時刻,如何回到心靈的平靜,並藉此成為轉機,找到方向,帶領自己的生命回到光與力量之中。

台長: MaLi
人氣(1,63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療癒系:陪伴別人 |
此分類下一篇:為什麼爸爸叫「把拔」 070530 /(17m)
此分類上一篇:放棄 070509 / 5YR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