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上一篇說:【如何在憂慮環繞時覺知而回到內在,直到敞開信任時才進行親子管教】是本書的主旨。換句話說,就是如何更換我們包裝愛的包裹,如何從憂慮包裹換成信任包裹?
我們再來仔細看看這兩種愛的包裹:
憂慮包裹的內容物是愛,被一層厚厚的皮包裹著,外頭圍繞了深色氛圍,這深色的氛圍可能是憂慮、恐懼、憤怒、指責…..各種以拒絕為基調的能量。
信任包裹的內容物也是愛,外頭是透氣的薄皮,可以散發出來。並有一雙敞開支持的厚實雙手。傳遞的是:「Yes,OK,沒問題、你可以….」等訊息,有一種支持、敞開並散發著愛的能量。
有意思的是:父母很容易受孩子的影響在二者間轉換。
當孩子甜美可愛的時候,父母內在的甜美與愛也被啟動,一身疲憊下班看到孩子的溫柔,憂慮的烏雲立刻散去,封閉的厚皮軟化….愛的包裹轉成信任。
另一種情形是,當父母本來敞開心懷充滿關愛對待孩子,卻換來孩子的挑釁時,父母的防衛心可能一下子就轉換成受傷憤怒的包裹:
這兩個圖讓我聯想起《巫婆與黑貓》的繪本。
繪本故事說:深愛黑色的巫婆住在一棟黑色的大房子裡,房子裡所有的東西都是黑色的:黑色的鍋子、黑色的地磚、黑色的浴缸、黑色的沙發窗簾床罩…..
巫婆有一隻最愛的黑貓。黑貓在黑色的屋裡總給巫婆帶來傷腦筋的麻煩:坐到貓、踩到貓、摔跤、驚嚇…..巫婆為了省麻煩,乾脆揮舞魔法棒,把貓咪變成彩色貓。這下巫婆方便了,到處都看得見貓。卻換來貓躲到樹上不肯下來,因為貓不喜歡自己變成怪怪貓。
最後巫婆想到好辦法,她揮舞魔法棒一次又一次,將房子變成了彩色的房子:陶色鍋子、粉紅地毯…..
黑貓讓巫婆感受到《黑色麻煩》,為了解決黑色麻煩,巫婆一開始想要把改變黑貓,讓自己不麻煩;卻不知黑貓有自己的主體性與自尊心,不想要隨便被改變。最後,巫婆只好嘗試改變自己,讓自己的生活空間變成彩色的。
這是一則關於愛的魔法故事。
巫婆啟動了魔法,讓世界這樣轉換:
長大是一個神秘的歷程,我們逐漸擺脫掉當小孩的無助弱勢,擁有自己的掌控與權力。小時候沒有決定如何花錢的權力,自己賺錢後就擁有決定如何花錢的自由。小時候被強壯兇狠的同伴欺負,只能逃跑或告訴大人。長大後看道路上兇狠的壞小孩,心裡安全地知道,自己已經變得比他強壯。在某個範圍內,長大是一個擁有力量與安全感的過程。
但是當我們成為父母,得負責照顧自己生出來的小傢伙時,我們就得回頭面對童年沒有過關的各種議題。小傢伙澄澈眼眸甜美微笑,勾引我們心中的愛與關懷,無條件地付出。但是小傢伙搗蛋叛逆,軟弱愛哭、非理性又無知,只知索討不知感恩….身為父母的界限被挑戰,內在潛藏的不安全感不知不覺被勾引出來。如何維持在信任開放的狀態,就是個人內在修行了。
《父母之心,修行之路》這是本書的第2個主旨。
有沒有可能,無論孩子甜美、軟弱、挑釁…我們都能對自己的狀態有所覺知與選擇,並逐漸轉成信任開放的狀態?
面對孩子的不同樣貌的不同反應,其秘密在於:
《與孩子的關係≒內在自我關係》
因為父母與孩子的連結,不僅是普通的人際互動,孩子是父母心頭的肉,孩子的靈魂與父母的靈魂深深聯繫。因此,當父母與孩子互動時,自己的深層內在也敞開了。
當父母看見孩子可愛時,自己內在的被愛感也開啟;當父母看見孩子哭泣時自身內在的受傷委屈記憶也隱約連起來;當父母被孩子挑釁時,內在不被尊重的受傷感覺浮現。
當我們童年軟弱哭泣時沒有被好好對待,我們也學不會善待支持愛哭泣的自己,長大後面對軟弱愛哭泣的小孩,會想要盡快壓住他,讓孩子停止哭泣。若孩子繼續哭泣吵鬧,父母的信任狀態就會消失,轉成憂慮包裹的愛。
以上的概念,可以用下圖表示:
當我們無法接納與支持過去因哭泣而受傷的自己,此刻面對孩子哭泣的成人,也無法支持與接納正在哭泣無法停止的孩子。
這個圖用來說明,《與孩子的關係≒內在自我關係》並讓我們了解,何以《父母之心,修行之路》。
父母之心,如何能在孩子的不同面貌,皆保持開放信任,關鍵在於父母的心,是否對自己所有的過往都能接納而支持。
當生出一個經常哭泣無法止息的孩子,父母的修煉就是疏通所有過往內在軟弱之處。當生出一個脾氣暴躁的孩子,父母的修煉就是面對自己壓抑為表達的怒氣。學習愛孩子的道路就是積極愛自己所有樣貌的修行,這是本章想表達的中心意旨。
當我們面對一個哭泣不只的孩子,心裡依然寧靜安然,我們就有更多的自由,根據孩子的教育目標而選擇不同的管教方式。我們可以很堅定的要求孩子:「請你讓自己慢慢平靜下來,哭不能解決問題,等你不哭的時候,媽媽會陪你說話。」或是,我們可以很溫柔地擁抱孩子:「孩子你盡情哭吧!媽媽會抱著你,心裡的傷心,就讓它出來吧!」
這裡沒有教養觀的絕對方法,這裡的重點是,無論孩子哭泣或平靜,父母都能安在自己寧靜的中心,並給予既溫柔又堅定的陪伴。這樣的支持力量,足以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與支持,擁有自我價值感,學習哭泣或學習停止哭泣。
父母又如何做到如此安在呢?
(未完待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