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24 16:22:19| 人氣1,47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談獎賞與人本 060224 / 3yr10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昨天送樹兒上學,車上,小男孩追問,何以我昨夜去工作前只跟他說一次再見?
問他想要幾次,「三次」,要這麼多次才能安定他別離的不捨。

可是啊,小男孩立刻跟我說,「今天我只要跟妳說一次再見。」
,「因為昨天我只跟妳說一次,老師給我玩抽抽樂。」
,「我今天也想玩抽抽樂,所以我只跟妳說一次就好了。」

這個家裡不用獎賞制度的孩子,到了學校,特別被獎賞吸引,
(「這麼簡單好用?」這是心裡第一個反應),
(「可是,樹兒的真實感情是什麼? 會被忽略嗎?」這是第二個思考)。

傍晚放學時,他說,「今天老師沒給我抽抽樂。 我明天還要試試看。」
(真好玩!)
(看來樹兒得學會知道老師接下來要”增強”他什麼,才要得到抽抽樂。)

*****************

我們家幾乎不用『獎賞』,
樹有進步或讓人欣慰的表現時,我盡情表達感動與歡喜,
為他寫故事,等日後給他看。
幾乎不曾用過物質或貼紙等代幣式的籌賞。

這樣的樹兒,去上打鼓課,或上幼稚園,
對於老師給的貼紙、糖果,還有抽抽樂----真是著迷極了。

他會用「我好棒」「我好厲害」來形容得到籌賞時的感覺,
他也會觀察,回家告訴我,誰得到幾張貼紙,誰犯錯抽抽樂被拿回等故事。
其實,對於得到的東西,他常塞到書包就忘了。
(貼紙被他集到貼紙簿,糖果被我偷丟掉,小玩具直到下次看到才會想起)

孩子真正喜歡的其實是被關注,被看重,被肯定,
而貼紙或物質,代表老師傳遞了這些精神;
貼紙或小東西是個象徵,象徵孩子符合老師的好價值;
也在人數眾多的班級裡,提供一個簡單的情感替代物。

*****************

使用獎賞的背後,有個行為法則。
我要你表現的,就給增強;
我不要你表現的,就忽略之。(若取消獎賞,或撤回物質,則是間接的懲罰)

這方法快速,有效率,尤其是對年幼的孩子而言。
而它背後隱藏的功能是,「養成一個父母老師期待的孩子」
孩子可以透過巧妙的增強,長成父母所期待的樣子,這也是行為心理學的理念。

******************

然而,人本心理學反對獎賞,
因為,人本派的父母,想讓孩子長成他自己成為的樣子,一個獨特的個體”,
所以,人本父母在行為學派的父母使用獎賞的時機,使用正向我訊息(包含鼓勵)

******************

我的反思是:
父母真的能沒有期待嗎?
父母有期待不好嗎?
勞苦的父母,在效率的需求下,若使用行為增強物,如何函容人本哲學,讓孩子依然能發展成獨特的個體?

我們家怎麼作?
我們家這樣做得到什麼,面臨的挑戰又是什麼?

******************

人就是人。
人是有喜好,有分別心的;
所以,
只要是父母,直接間接都在影響孩子,
只要是孩子,無論敏感或鈍感,都在意識或潛意識層面,接收到父母的期待。

人本與行為學派的差別在於:
死硬人本學派不願承認父母對孩子怎麼樣都還是有控制,
過於積極的行為增強術,與斯巴達教育的鐵腕,其實只是笑臉與酷臉的差別而已。

怎麼函容這兩者,是我所思考的,我的作法是:
*“承認父母身為人的限制與真實”,以坦誠的方式與孩子互動,

* 在自家能給的自由極限下,給孩子選擇,

* 給孩子選擇的同時,也沒忘記疼惜自己。

* 敏銳覺察自己的喜好與期待,承認,並在行動時,坦誠自己的期待,盡可能給孩子選擇,並聆聽孩子的反應,隨時準備調整或放棄之。

* 明白自己使用的語言作為增強物,以行為學派的原則觀察之。

* 最重要的,”在每個當下,接納孩子本來的樣貌”,並感激之。

* 當孩子出現了”自己無法接納的行為”,練習瞭解自己的”無法接納”,找到對孩子的行為更多元的詮釋之後,判斷是否擴充自己更接納孩子,或是積極行動,調整孩子的錯誤行為。

* 語言與真實情感,是我最常使用的增強物。

* 給予玩具、食物、禮物---都不是基於行為增強的獎賞原則,而是需要、喜歡或紀念的原則。


這樣做了3年多(樹兒快四歲了),樹兒的特色是:
* 他很有自己的主見與主張,當我們意見相左時,是個麻煩角色。

* 他很能聆聽與溝通,只要情緒順了,函容力也很好,因此,他也有放棄自己堅持的彈性。

* 對於情感開放的我,他很有同理心,在意見相左時,若他聽到了我的心,彼此的心意相通為主要價值觀,個別的主張都是小事。

* 他對於物質沒什麼慾望,他最珍惜的玩具與價錢無關,而是記憶。(他幾乎記得與每個玩具互動的經過與故事。)

* 在我們有效率需求之下,樹兒是個超難搞的小孩,因為他不接受脅迫,或者,我們有任何權威壓迫的味道,他都強力反抗。

* 對於無法聆聽他,無法進入他世界的成人,他不喜歡與他們互動,而且會拒絕他們。 (在面對熱情但不甚有同理心的長輩時,真是當父母的尷尬)

* 每個我們對他的要求,或家裡制定的規矩,都得經過討論,而且要讓他明白理由。 若沒有經過討論就決定的規矩,通常他會反制其人,我們對待他的,很快就回到我們身上。

* 若他明白理由且接受的,教一次就記得了,而且下次無須再提醒。

* 若他不甚明白的理由,或不情願接受的,下次執行時還是得提醒,他會說「好啦~」表達他的”小抗議”(他說:「媽媽,我是疼妳才這樣做。」)

* 樹兒是個非常主動學習的孩子,他勤勞於每日的活動,且專注很好。 是個生命力旺盛的孩子。

* 難免,他有些過大的自我。


要這麼做,我們得到什麼,承擔了什麼?
* 花許多時間。 唉~溝通真是超花時間的。

* 每回與孩子有衝突時,我們都得花許多時間反思自己的價值框框。

* 我們得到的成長,其實不下於樹兒。

* 經常面臨一種”權威被挑戰”的時機(他說:「妳這樣做,我很不高興。」),要維護父母的自然權力時,得更有覺知與行動力。

* 我們得到許多孩子的愛,而真實的尊敬則一點一滴累積中。

*****************

抱歉,寫了條列式的原則,沒有給好故事。
但若能吸收這些原則,就能分析前面所有的親職故事了。

簡而言之,我們透過好關係下的良性互動,一點一滴練習成為相親相愛互助合作,卻又讓彼此能發展個人獨特性”的家人。

我們放棄行為學派裡,捕捉孩子的慾望,藉由滿足孩子慾望的過程,來達成一個教養的目的。
我個人也喜歡行為心理學對行為增強的看法,只是我用得很含蓄與尊重。

我們採用人本學派裡的聆聽與尊重原則,
但不委屈自己,同時允許父母自身同時需要被聆聽與疼惜。

我們練習,同時尊重彼此的主體性,
而【賦予關係最神聖與神秘的關注】。

台長: MaLi
人氣(1,47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教孩子:心胸開闊 |
此分類下一篇:媽媽妳不聽話 060302 / 3yr10
此分類上一篇:媽媽你不可以作壞事 060222/ 3yr1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