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豆子之旅的第二站是位於台東池上鄉萬安社區的豆屋,其實就在花蓮富里鄉的隔壁,很近。
離開大自然體驗農家的這一天,二哥他們一伙人剛好要走南迴回到台中,剛好可以把我送到豆屋,也一起宅配豆腐哥交待要買的花蓮1號。剛好,是完美順便送人也載貨!
在要抵達豆屋的路上,原來,伯朗大道就在這裡,原來,金城武樹當然也在這裡,原來,天堂路也一起。鄉下田野間因為金城武的魅力,帶來了好多好多的遊客,在地長出了好多好多的民宿,高級的居家的飯店式的或老房子改裝的;更多的是一輛又一輛又一輛的腳踏車,悠悠地從旁經過。想像著我未來的十天,肯定會很熱鬧。
豆腐哥,本名張志中。
對,他就是苗栗公館穿龍豆腐坊的豆腐師傅兼負責人,但他現在已經離開穿龍了。目前自個兒來到了池上的萬安社區開了一間「豆屋」,依舊是賣著無糖豆漿、無糖黑豆漿、原味豆腐、黑豆腐、薑黃豆腐、原味豆干、黑豆干、薑黃豆干、豆花,最大的不同就是豆屋有提供「豆腐餐」,畢竟豆腐哥的本業是廚師,在還沒成為豆腐師傅前。
依舊不變的還有採用台灣黃豆以及天然鹽滷製作。
豆腐哥說,會離開公館來池上,從西部直接跳到東部,原因很簡單,這裡很適合復耕台灣黃豆,而豆腐哥想透過社區豆腐店的概念,推廣讓更多人加入做豆腐的行列,這樣黃豆的需求量增加了,農民復耕黃豆就有動力了,但前提需要有合理的收購價。這個觀點和樹合苑正在推行的理念很像,藉由開設豆腐班的課程,讓有興趣的人報名學習,透過從學徒、助理、副手到師傅的養成,傳達黃豆的價值,並凝聚畢業學員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研究與發展的網路,進而喚起黃豆在地栽培的生機,創造支持本土黃豆更寬廣的未來與空間。
其實,不只有黃豆而已,雜糧作物要找到是台灣生產是需要非常努力的一件事,這時才會發現這些雜糧怎麼都消失了,其背後的原因很都直指於政策、加入WTO還有內需市場的變遷等。
有興趣的可以連結 看看
裡面有說到如果用陰謀論講法來說明為什麼糧食作物會如此的不平衡:因為這一切都是美國的陰謀。
只能說美國太聰明了,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解決國內生產糧食過剩的問題,努力的想盡辦法對外促銷他們的糧食(玉米、小麥等),當然台灣也是其中一員。因為我們對於美國的經濟與政治過度依賴,以致於很難有說不的權利。很快的我們就被說服了,大量的對外進口(購買)美國過剩的食物,那我們原本就有種的雜糧為什麼會因為這樣的大量進口而減少種植呢?因為進口的價錢比國內生產的便宜嗎?亦或是政治經濟因素考量,讓原本的農地轉作其它高經濟價值的作物?
那目前架上最多的台灣稻米,自給率至少達九成(目前網路上的數據都是這麼說的),那政府有努力想把台灣的稻米賣出去嗎?因為害怕生產過量而造成市價崩盤,所以有了休耕政策,而這免費的補助就是我們繳的稅金?忽然間,很多問題從想要買台灣製的食物卻怎麼也找不到而產生了,然後會發現很多問題都來自於一直被我冷處理看待的政府與政治。
啊!我走太遠了厚。但,這很值得去思考,畢竟如果未來是有錢但買不到糧食,那就不只是衝進立法院可以解決的問題了。
所以,這是豆腐哥目前想要完成的目標,而豆屋是他開始夢想的第一步。
豆腐哥選用的黃豆是以高雄選10號及青皮仔豆做綠肥用的台南4號,而黑豆是選用台南3號的青仁黑豆。剛開始我都會陷入品種數字裡,想說為什麼農改場命名沒辦法有獨特性嗎?數字也就算了,但黃豆與黑豆的品種又是以高雄和台南命名,雖然是要表現那是出自xx農改場育種的,但那就是混亂的開始。
想走出混亂中,這篇可以看看
或許自己喝是不用掙扎一定要買那種品種不可,除了這位小編說的,食物(只要從土地長出來的)會跟著氣候季節跟都土壤跟著產地跟著施作的方式,味道當然就會有差。但,我想認不認同這個農夫才是最後產生購買力最主要的考量。但這是不考慮價格導向的人。
就像林媽媽就是標準的聊天派,尤其是到了菜市場,而她採購食材會專門找蹲在地上賣的阿公阿婆,因為林媽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她認為這是種來自己要吃的,但種太多(因為季節對了,菜是會一起豐收給你看的)所以才會拿出來賣,那噴農藥的機率就會低很多,所以我們家只要沒時間種菜,這些熟悉的阿公阿婆種的蔬果就成了我們家食物的來源,而且都住在附近所以有時在菜市場沒看到他們,林媽媽都會先打電話到他們家,然後請他們先留菜,或直接到他們的菜園新鮮現取。這樣的默契與信任很難受其它誘惑而變心,而這些不是高單價也不是貼標籤認證的有機蔬菜。食安問題讓我們更重視我們到底是把什麼東西吃進去,而傳統菜市場的交易,是回到最初面對面聊天,直接你問我答的模式,前提販售的人也是種菜的人,如果是批來賣的菜販大都無法和食物有所謂的感情和認識,因為他是生意人。身為林媽媽的女兒,菜市場與市集也成了我每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或國家,非去不可的地方。
在豆屋跟著豆腐哥學煮豆漿做豆腐,他不像早期的豆腐師一樣,早睡早起身體好的做豆腐。除了豆腐哥外務很多外(常常是台北台東兩地跑!有時還被邀請出外授課),但主要原因是目前只有他一個人作業,從前一晚浸泡豆子開始,隔一天的磨豆、煮漿、分漿(主要是抓做豆腐、豆干的量,剩下的就是裝瓶做豆漿)、點滷(人工日晒的鹽滷來自於台南北門外加花蓮七星潭濃縮版混搭)接下來等待大豆蛋白和氯化美產生變化的時間,在等待的時間,豆腐哥開始邊清潔機器和打掃環境…同時注意時間該是要把已漸漸成形的豆腐花倒入豆腐模中,然後壓模,慢慢的增加石塊的重量。等待的時間又來了,這時是趁熱裝豆漿,主要是避免細菌滋生,這個原理和做果漿是一樣的。
豆漿、豆腐和豆干在豆腐哥一人身兼數職下,完成了。接下來,還有包裝封模貼標籤等作業,而送進冰箱後,才算是暫時告一段落,真的只是暫時,因為還要繼續整理環境和器材啊!
「常常是忙到中午過後才用餐啊!但如果有打工換宿的小幫手那就能準時囉!」豆腐哥這麼說著。
「這樣除了三餐無法正常外, 有時可能還沒休息的時間?難道沒打算請人或找合作的夥伴嗎?」我又是不轉彎的直問。
「有啦!假日你就會看到我未來合作夥伴順材,他決定要來和我一起做豆腐。但他因為目前還有工作,所以通常都是假日才來跟我學做豆腐,等他漸漸上手後,剛好也離開現在的工作,這樣就可以立馬上手了。」豆腐哥有喘了一口氣的感覺。
畢竟,有夢最美,但現實是需要去突破和解決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