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寒假,規劃了5天的國內旅遊,
我跟女兒,去了東北角海岸和花東!
我們在頭城租摩托車,沿海岸線跑了三小時,
在福隆租腳踏車,來回騎了三小時,到三貂角燈塔,
也走了三小時的草嶺古道!
接著搭”東方美人號”的觀光列車,
在車上唱了兩小時免費的卡拉OK,
易遊網的小巴,就帶著我們展開行程,
去了赤科山,瑞穗牧場,富源蝴蝶森林公園,
馬太鞍濕地,林田山,知卡宣森林公園,松園!
在花東縱谷間奔馳,
看著兩側變化萬千的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
真覺得如入仙境般的不虛此行!
外澳海邊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小型沙灘海灣,長約600公尺,寬約130公尺,
雖然近年來陸續有人在這邊從事海上衝浪活動,
但它沒像大溪蜜月灣衝浪活動那麼出名,背對著慶天宮,
安靜的灘面彷彿像一座戲臺,只不過戲臺上上演不是過去的神話故事,
而是數十年來居民的生活點滴。
沙灘的南端有一座中東式的建築物,不僅宜蘭地區少見,
在台灣其他地區亦屬於非常稀有的建築,白色的圍牆矗立在灰黑色的沙灘上,顯現強烈的對比色彩,是否也代表建築物主人黑白分明的強烈個性,
不得而知。沙灘的北端,在一個規模不大的海蝕平台上,有一條長數十公尺、寬約0.5公尺的火成岩脈,黃褐色的岩脈切穿整片灰黑色硬頁岩地層,
乍看之下彷彿是大地上的一個刀疤,刀疤的年紀可能有數百萬年了。
距沙灘北方向約1公里處,過了外澳金斗公廟的岩岸海邊上,
仔細觀察地面上的岩石,可發現海蝕平台上有複雜的岩石解理構造
和地層摺皺,這些岩石構造都是地殼運動時,地層被擠壓所形成的,
地層中的夾層砂岩有明顯的沈積構造,記錄砂岩沈積的環境,
這些地層的背後故事都是野外地質教學的好材料,
也是值得推廣給社會大眾認識的地質景點。
海岸的分類有許多種,若以形貌特徵來分,
可將海岸分為侵蝕海岸和堆積海岸,常見的侵蝕海岸地形有海蝕崖、
海蝕平台、海蝕洞、海階、海蝕岩柱或顯礁,堆積海岸則有海灘、
沙洲、沙嘴、潟湖、潮汐灘地和沙丘,宜蘭平原因有蘭陽溪
和其他較小溪流帶來沙泥的堆積,所形成的海岸是一個堆積海岸,
這個堆積海岸最南端為蘇澳的岳明新村,最北端為頭城的烏石港,
烏石港以北,只有規模較小、零星分佈堆積海岸,
外澳的沙灘海岸即是其中的一個。
其實宜蘭的海岸並不適於戲水,主要的原因在於沙灘延伸出海後,
是個斷層,不似西部呈現緩降坡狀,退潮時,
彷彿可以一路走出海都沒什麼危險。
至於外澳沙灘成為夏季活動的熱門景點,
是最近五、六年的事,除了衝浪、沙灘車之外,還有人在玩飛行傘。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