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太平鎮小學生作品
--大陸兒童詩作評介之一
/林煥彰
一、初步印象
對大陸兒童寫的詩的蒐集、觀察和研究,就像對台灣及其它地區、國家的兒童詩一樣,我也充滿了興致。但近兩年來,從大陸的八十多種兒童期刊及《中國少年詩人詩選》(高洪波、白冰選,江西少兒1988年3月版)、《中國小詩人詩選》(金波編選,中國少兒1988年8月),《中國當代少年詩選》(徐國志、再耕選編,四川文藝1987年6月)這幾本選集中觀察、研究,所得的初步印象,我感到有些失望,原因是:1.少年詩、兒童詩,混淆不清;2.十二、三歲(小學生)以下的兒童寫的詩,意識型態及語言有明顯成人化和過分拔高的現象;3.普遍缺少童心、童趣,給人造做的感覺;4.詩質淡薄。因此,大陸兒童文學界所謂的兒童詩、有很多似乎應以「少年詩」(十三、四歲以上的中學生作品)的觀察點來考量或評論。我想有關大陸的「少年詩」,以後再做專文探討。本文僅集中就一個小學校的學生作品來加以評介,提供同好參考。
二、太平鎮小學的兒童詩
今年初,我接到大陸著名青年兒童文學作家、理論家班馬寄來的幾本書,其中有四川省萬源縣太平鎮小學作品集《綠樹葉.紅樹葉》和《少年詩話》;前者是一本詩文集,但作文(第二輯)只有十篇,詩(第一輯)的篇幅占九分之八;後者是邱易東編著;兩本都是1989年9月,係該校編印。
本文就談《綠樹葉.紅樹葉》的詩。
在這本書「第一輯.詩」的開頭,編者引了班馬的一段話說:「我要在這裡表達我的震驚,我這才明白大陸孩子的童詩其詩味和水平其實是超過了台灣。」對這段話,因為我有了本文前述的「初步印象」,乍看我心裡很不以為然,因此我特別想用心好好看看他們的作品。
這本書的小詩人有二十四位,計收錄七十首詩;他們是:陳順雪、劉童琴、李曉東、毛朝霞、王玲、余妍、唐艷麗、劉書梅、劉曉華、胡黎明、杜麗、陳銳、李亞琳、王濤、邱笛、康慧、易咏梅、張文蘭、吳萬蓉、李春容、吳立櫻、彭國楓、杜孝軍。
陳順雪四首,我喜歡兩首:<紅樹葉>、<花籃>(另兩首是<堆雪人>、<滑冰>)。<紅樹葉>參加四川電視台「七彩夢少年兒童賽詩會」獲三等獎,詩是這麼寫的:
一片樹葉
輕輕地在我的手中
我把它放進書裡
每當我把這一頁打開
就會看到這封紅色的信
在我的眼前
一個秋天的世界
這首詩的好處,是在一片紅樹葉蘊含了「一個秋天的世界」,給讀者以無限寬廣的空間,必須靜靜品味。
<花籃>也是一首值得回味的好詩,她寫道:
用嫩嫩的柳條
用含苞的野花
編織成一個花籃
我要把開凍的河水
芬芳的綠林
裝在裡面
即使冬天來到
花籃裡的春天也會盛開
就詩論詩,<紅樹葉>和<花籃>相比,我較愛後者,原因是<花籃>的詩藝成就較高;最讓我驚服的是,以編織的花籃要裝「開凍的河水」和「芬芳的綠林」,是以一剎那的靈思提供永恒的美感;只有真正具有詩人秉賦的才能寫出這樣的好作品。
劉童琴四首,<小鳥>、<樹>和<鏡子>是我所喜愛的。<夜>,曾獲校園詩大賽佳作獎,我們先看這一首<夜>:
夜只有一種顏色
那就是黑色
那盒十二色臘筆
點燃了自己
變成了十二色
紅、黃、藍
接著我們再看<小鳥>:
在河的那邊
山的脚下,
飛著一隻美麗的小鳥,
他的叫聲,
吱吱吱,
像我家開門的響聲。
那小鳥扇著翅膀,
不知開了多少門。
<夜>和<小鳥>比,我較愛<小鳥>的原因是:它較清新,有創意,給人空靈的意境和耐人尋味的喜感。相對的<夜>就顯得概念化、没有詩味了!
李曉東一首,是<樹葉的風波>,寫一片枯黃的樹葉掉在雞窩裡,引起一陣風波──小雞、公雞分別有不同的反應;作者觀察細微,表現得也有些戲劇性,只覺得比較成人化,欠缺童趣!
毛朝霞二首,<大霧>、<和勇敢的媽媽>,內容空泛,不够形象化。
王玲一首<雨中的小不點>,有童趣,充分表現了一般兒童的生活和心理,但敘述性較
強。
余妍二首,<母愛>和<太陽.月亮>。前者寫大狗保護小狗所表現的母愛,是一首敘事的小詩,淡淡的。後者流於空想,造做。
唐艷麗三首:<紅葉>、<丟手絹>、<飛翔的葉子>。<丟手絹>是寫遊戲的詩,參加校園詩大賽得三等獎,就詩而論,有優點也有缺點,請看作者怎麼寫:
一圈孩子
圍成一輪五彩的太陽
我捧一隻白鴿
在五彩的陽光中跳動
在他們背後
悄悄地丟下和平
像「五彩的太陽」、「一隻白鴿」、「在五彩的陽光中跳動」是可圈可點的形象化了的語言,可惜最後一句明顯受了成人意識的影響,但没經過轉化,是一大敗筆,如改寫「悄悄把他放下」就可與第三行呼應,也合乎丟手絹遊戲的動作,而且第三行「白鴿」的意象已有了「和平」的象徵,就不必多此一舉、破壞了詩的含蓄美。
<紅葉>寫得非常老道,無論就語言、修辭、形式和意境都毫無缺點,請看:
峽谷兩邊那片片紅色
喲,那是秋天霜染的楓葉
那條彎彎曲曲的小河
流滿著隻隻紅色的小船
山路上有紅鳥的足跡
唱著一支支深秋的讚歌
<飛翔的葉子>就不如前面兩首,除了把落葉轉化成一本本小書,成為綠色的書頁,算是形象化的表現了一些畫面,但意味不足。
劉書梅一首<假日>,寫的是假日在兩山中奔跑舒放的心靈,給人輕快感,但整首詩的表現,還有點牽强。
劉曉華一首,<希望>寫作者的心聲:他希望不再聽到小孩的哭聲、一家人的吵架聲……希望得到溫暖。也許這是作者在現實生活中迫切的需要,但就詩來說,表現得太散文化,就毫無詩味!
胡黎明一首,題目也是<希望>:這首<希望>就可愛多了!更難得的是,他有一顆體恤大人勞累的心。請看:
我多麼希望長大成人
那一些大人變成孩子
我們天天送他們去幼兒園
有時帶他們去逛公園
以前
他們怎麼愛我們
我們就怎麼做
我們多麼希望一些大人變成孩子
希望他們不再受苦受累了
讓他們像孩子一樣輕鬆愉快好玩
小孩子有這樣的希望,不是很有趣嗎?如果每個小朋友都有這種愛心,並且以行動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相信所有的大人都會更加疼愛他們的小孩。不過,就修辭上來講,這首詩也有小缺點,如「一些」是指部分的意思,刪掉這些字眼,並將第二行第一字「那」改寫「讓」,就更完美了。
杜麗一首,<鏡子裡的我>有可圈可點的地方(第一段),但結尾(第二段)轉換得太唐突,說服力不足,值得推敲;我認為可以刪掉最後兩行,或將它改寫,請看:
在那面明亮的世界裡
找到了我
那樣可愛
鏡子明亮而又光滑
輕輕舒展著我的美麗
鏡裡的那個小女孩
忽然變得那樣慌亂
「她」的慌亂,是因為自己後來不知道有那麼可愛、幸福、美麗嗎?這種理由是可以成立的,只覺得聯想切斷得快了些,需要讀者多費心思索。
陳銳兩首,<陽光>和<朦朧女孩>都流於概念化,在意識形態上,也已經擺脫了兒童期的心理意識,不像兒童應有的心境,是不是太早熟了?
李亞琳十四首:<走出樹林>、<夏日>、<早晨>、<童話樹>、<石磨>、<雪花和我>、<孩子和河蚌>、<走在漆黑路上>等都是可圈可點的作品,尤其<早晨>和<石磨>,我們一起來欣賞:
蟈蟈推開
露珠的窗戶
小鳥帶著太陽的羽毛
飛進百合花小屋
向孩子們道了聲
──早安
這首<早晨>富有童話意味,意境優美,是不可多得的好詩。再看她寫的<石磨>,你可能會更加讚賞;她說:
沉重地發出老人的嘆息
爺爺旋轉著石磨
白花花的麵粉迸出
撒了一地
時間看著麵粉流失
石磨老了
牙齒都快磨平了
爺爺嘆著氣
一堆玉米還没磨完呀
一堆年輪還没磨完呀
這是一種生活的深刻體驗,不是一般過得無憂無愁的孩子就能想像,當然也就不是一般孩子所能寫得出來,是頗具深度的詩。
王濤十六首,有下列幾首是我所喜歡的:<偷愛>、<時間>、<媽媽的小路>、<媽媽的雲>、<星空>等。此舉<偷愛>來看:
月牙兒
緊緊地貼著天空
它要偷走天空的愛
把蔚藍撒向人間
花睡著了
小露珠緊貼著花辦
它要偷走小花的愛
釀出甜甜的甘露
送給蜜蜂姑娘
我緊貼著媽媽的臉
偷走媽媽的愛
送給失去媽媽的孩子
給他們的夢
抹上一層母愛
有值得讚揚的主題,表現又恰到好處,是一首富有創意、有愛心的好詩。
王濤和李亞琳是在邱易東老師指導的學生當中寫作量最多、成就也最高;她們的作品,我打算另作專文探討,在這兒就省一點筆墨。
邱笛八首,他的作品都比較單純,也都清新可愛;據說<蒲公英>是他四歲半時寫的;<梳頭>參加校園詩大賽獲三等獎。現在就引這兩首來欣賞:
蒲公英在天上飛
我在地上捉蒲公英
蒲公英像小鳥
我在捉小鳥
這首<蒲公英>,雖然寫得很簡單,卻耐人玩味。<梳頭>同樣簡短,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看:
媽媽給我梳頭
梳出兩條小辮子
風也當媽媽
給柳樹梳頭
梳出一個綠姑娘
康慧、易咏梅、吳萬容、李春梅、吳立櫻、杜孝軍等都各一首,唐科蓮二首;這幾位小朋友的作品,比較不出色;另一位彭國楓,他有兩首:<溪水流向那小戶人家>和<太陽媽媽的孩子>,都還不錯;我們來看看他的<溪水流向那小戶人家>:
溪水,嘩嘩流向遠方
流向山脚下
那小戶人家。
我拿著一隻
精緻的紙船
雖然没有槳
也没有帆,
讓它隨著小溪流
流向那小戶人家,
請你收下,收下吧,
這一船悄悄話。
「這一船悄悄話」的心意十分美好又含蓄,整首詩的精神也因此而自然的流露出來。
三、結語
仔細讀過這些太平鎮小學的兒童詩之後,對班馬先生所說的:「……大陸孩子的童詩其詩味和水平其實是超過了台灣。」這段話,已較能接受。不過,持平地說,大陸孩子的童詩和台灣孩子的作品,就整體來看,還是各有千秋;就個別的來說,我不得不同意班馬的看法。尤其在不久之前,我又接到太平鎮小學語文教師邱易東,他寄來該校學生油印詩集《蒲公英詩叢》(第二、三、四、五、七輯,有選集,有個人專集,其中第四輯是王濤習作專集,第五輯是李亞琳作品專集,第七輯是王玲作品專集),覺得這些小朋友的詩作,的確出乎意料的表現,有很濃郁的詩味和水準,是目前我所看到的大陸兒童詩作品中的精品,在文字的運用和詩質的把握上,的確都高過了台灣六、七年前出版的戴惠華、沈玲裳這兩位小朋友的個人專集。
對於王濤、王玲和其他小朋友的個人作品,準備將來再做專文評介。
有關兒童詩的好壞,我仍然堅信:指導教師的觀念、引導方法,是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太平鎮小學的語文教師邱易東,是該校主要的童詩寫作指導老師,他著有一本《少年詩話》,在封面標明「供教師家長和少年朋友輔導和學習寫詩使用」,是他近十年來讀詩、寫詩、配合教學時所累積的經驗,寫成的二十多篇有關詩的知識和具體寫法的短文;為了進一步的研究,我也打算留待評介其學生的個別專集時,再一併探討。因為篇幅所限,本文就到此打住。
(1990、4、13寫於東湖)
附記:《中國少年詩人詩選》、《中國小詩人詩選》、《中國當代少年詩選》這三本選集中,作者包括中、小學生,最後一本還選了台灣的方素珍、劉正盛的作品各一首,把他們當作少年作者;童詩、少年詩,界線不清,足見一斑。
(原載台灣《師友》月刊)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