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writer.com.cn 載 2010年04月16日文藝報00:05 方衛平
林煥彰耕耘童詩已有相當多的時日,他曾表示,自己大約從1973年開始為兒童寫詩。掐指而算,他為兒童寫詩也將近40個年頭;從1976年第一本童詩《童年的夢》至今,已出版的詩集二十多冊,品質均贍。
2003年,他帶領著一群詩的愛好者,成立「行動讀詩會」,分享自己的創作經驗,亦從中擷取養分尋找靈感。從孤獨的童詩詩人,搖身轉為彎腰插秧的農夫,把自己所學所懂轉化成肥料,用心灌溉,冀望秧秧稻苗,成為臺灣童詩作家的新力量;除此,並組織「林家詩社」,於2006年出版「林家詩叢」(首本為《森,林的家》),在在展露其豐沛的活動力,雖已年過古稀,但對詩的熱忱絲毫不減,反而積極推動詩的閱讀與寫作運動,精神令人感佩。
林煥彰的童詩大致以生活為題材,配合有趣的意象與語言文字,總讓人莞爾。從他的作品中,可感受到他「用力」地玩童詩,而且不亦樂乎。無染的童心,透過童詩表現得淋漓盡致;有趣的是,隨著年齡的增加,留下的歲月皺紋,反倒讓他的作品愈來愈有味道。我歸納出他的童詩有幾項特色。第一、喜愛以生活為題材,尤其是大自然。第二、作品輕鬆有趣,意象精彩。第三、用字簡單且聲韻富饒,讀起來琅琅上口。這些特色是林煥彰童詩的調味料,總使讀者吮指回味,念念不忘。 特邀主持人:林文寶(臺灣)
林煥彰在童詩領域的探索顯然是不遺餘力的;而令人驚奇的是,他的每一種別具風格的探索和嘗試,總能引起我們情不自禁的讚歎。他取來一個平常的意象,就能讓它變得神采飛揚;他把詩的形式碼齊了又推散,收緊了又鬆開,卻總能恰到好處地叩中我們的心扉。有的時候,我們很難相信,他的那些靈巧的、樸拙的、優雅的、絮叨的、活潑的、安靜的、溫暖的、冷峻的、豐潤的乃至枯瘦的詩,都是從同一支筆下綻放出來的美麗的花朵。
很少有一位童詩作家能夠靜靜地坐擁這樣一座繽紛的詩的花園。所以說,林煥彰是一位珍貴的童詩作家。
林煥彰的兒童詩有一種自然天成的童趣。它不是簡單的童年心理和情緒的再現,而是把獨屬於童年的思想、想像和精神之美,與一首詩的美完好地結合在一起。他喜歡選擇自然界和人間的小生物作為吟詠的物件,他筆下的小動物往往透著一種輕輕巧巧的情思。比如<鷺鷥>一首,「喜歡白衣服」的鷺鷥的形象既被作了恰切的擬人,又仍然十分符合它原本的物性,詩歌意象散發著鄉間田園生活的恬靜氣息。而<圖書館附近的小麻雀>則多了一絲俏皮的調笑和幽默的嘲諷。這種輕巧的詩意也體現在詩人以普通的生活意象為題材的詩作中。在<舊布鞋>裏,那個伸出舊布鞋的破洞偷覬外面世界的大腳趾頭,代表著一個孩子觀看世界的清新視角,而「爺爺奶奶經常幫我洗」的舊布鞋的意象,還包含著溫暖質樸的生活情感內容。我們讀「影子」這樣的詩,會從詩歌的意象和它簡潔、整齊的韻律裏,讀出一個孩子天真的遊戲心情,而這首詩的形式本身不也成全了一次完美的語言遊戲嗎?讀一讀<公雞生蛋>、<鴿子學飛>、<咪咪貓>、<曬穀場上的小麻雀>這些詩歌,我們會嘆服於作家從最平常的意象和語言裏「隨手」編織童年詩意的本領。
很奇怪,在林煥彰的筆下,組成一首詩的文字可以變得如此服帖,又如此不同尋常、韻味十足。請看<鴿子學飛>:
鴿子學飛,
鴿子鴿子喜歡飛。
鴿子學飛,
鴿子鴿子喜歡繞著圈圈飛。
鴿子鴿子喜歡飛,
鴿子的家住在屋頂上,
鴿子鴿子喜歡繞著自己的家,
飛飛飛,飛飛飛……
詞語、句型的不斷重複非但沒有減損詩的情味,反而生動地傳達了鴿子盤旋學飛的動作感覺,其間還夾著一份家的安詳和溫暖。又<小麻雀>和<曬穀場上的小麻雀>,用那麼口語化的句子來寫詩,在看似隨意的「說話」中,我們仿佛親見了麻雀們跳來跳去、嘰嘰喳喳的小身影,有一種快樂的溫馨在我們心裏蕩漾開來:一點兩點三四點/小麻雀在曬穀場上/是不用排隊的/這裏一點/那裏一點/頭也不用停的/上下點一點/點點點,點點點//小麻雀吃飽了穀子/飛到附近的電線上/一點兩點三四點五六點/排得很整齊/是在清點鳥數吧/1 2 3 4 5 6 7 8 9 10/麻雀媽媽說/啊!真好,一隻都沒少(<曬穀場上的小麻雀>)。而像<花和蝴蝶>、<小狗>、<不是也是>這樣的詩歌,則讓我們體味到了,語言在舒展優雅的盤桓回繞間,所傳達出的悠揚婉轉的詩意。
談起自己在兒童詩創作中的語言運用,林煥彰曾經自稱是「語言的貧戶」。他解釋說:「我所謂的『語言的貧戶』,意指我寫詩所使用的文字不多,字字都是『淺白的』口語化的日常用語,沒有繁複、艱深的語彙;不過,我有自覺地在努力透過自我對創作理念的堅持,讓淺白的文字也能做到豐富現代詩學以及現代的兒童文學。」讀他的兒童詩作品,我們對此會有真切的感受。
林煥彰對詩的格律了然於胸,他的許多詩歌都有著漂亮的形式美感;但他的許多童詩卻又有意放棄了節律的謹嚴整飭。通過取消格律的限制,或者說通過改變詩的格律可能,一種特殊的情感得到了特殊的表達。<在岸上的那條魚>以獨白式的語體,在一種近於黑色幽默的氛圍中,傳達出一個詩人眼中屬於一條魚的悲傷與憤慨;<種樹>和<在心裏種一棵樹>,同樣是用並不那麼整齊的口語表達,來書寫孩子和詩人心中對樹以及樹所代表的自然的親近與愛意。<蜻蜓>和<小貓走路沒有聲音>兩首詩,同時運用了迴環往復的詩行設計。前者在相對清靜的氛圍裏由靜寫到動,把蜻蜓點出的水波比作池塘的笑靨,又以「受驚」來解釋蜻蜓的一對大眼睛,比喻和擬人都用得十分新鮮。後者則有意採用樸拙的重疊語式,反復解釋「小貓走路沒有聲音」的原因,每一次詩行的增加,也是詩歌情感濃度的增加,而這漸次增強的情感又始終被規束在小貓「輕輕的」腳步聲裏。閱讀全詩,我們也會忍不住為了小貓和媽媽之間這份「愛惜」的深情而屏息凝神。因此,如果我們讀得緩慢而又仔細,一定會注意到,在這些形式、語言都十分素樸的詩歌裏,有那麼一種令人為之震顫的情感的力量,在一下一下,撞擊著我們的心靈。它是從詩人心中流出來的,對於自然、對於世界、對於生命的真摯深情。
如果說,林煥彰的兒童詩,展示了一個兒童文學體裁所擁有的豐富的藝術可能,那麼貫穿在這些藝術可能之間的,正是這樣一份執著的深情。而他本人對於兒童詩藝術創新的執著和頑強,也令人印象深刻。他曾經這樣說過:「我一直在努力思考:如何寫出『新的東西』。『新』的意義在於有別於『過去』。我一直有一種自覺:要求自己寫出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能模仿別人,也不能重複自已。如有相同題材的出現,也是因為有了新的發現、新的想法、新的表現方式,要寫出新的東西。」也許,正是這樣一種執著,他最終以自己的創作,為兒童詩帶來了一種又一種新的藝術可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