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藝術節,錯過了這齣風評極高的舞台劇,一直很好奇,這次剛好有機會補了電影版本~
故事建構在民國初期,一位有著理想的校長,想著要改變農村的貧與愚,與另外三位老師共同來到窮村僻壤辦學堂,連水都不易取得的地方,倚靠著"驢得水",不僅運送賴以維生的水源,也以此虛報為一名師資、領取薪資作為了校務之用。
原本平靜的日子,從教育部特派員訪查開啟了一連串的騙局,碰巧遇上意外的銅匠頂替成為了"驢得水老師",沒想到一個謊換來更大的謊,上下交相賊,因著越來越大的利益誘惑,從原本的辦學四人組到教育部特派員,帶著假驢得水,殺了真驢得水,奔向了一個人事全非的終點。
一直聽聞驢得水是部黑色幽默喜劇,但卻從頭到尾看得我難受又心慌,因為太寫實了,那謊言層層堆疊卻猶如走在鋼索上的壓力,讓我投入地陪著膽顫心驚,卻又因著這種現實人性的荒謬與無奈,感到什麼也改變不了的悲哀。
教育究竟是什麼?辦學四人組的初衷,讓他們最初都是願意為學校付出的,甚至願意彼此爭競著要捐出自己的薪資,但在這謊言開始環繞的過程中,利益的序位開始上調,焦點宣告跑偏;而這筆從慈善家騙來、號稱給予"深耕農村教育家"的贊助,卻表現在四人組的自我滿足:貂皮大衣、漂亮的燈飾、留聲機,即使最與辦學相關的運用,也是呈現在門面與桌椅的翻新、製作新校服...... 這些外在設備,沒有看到校長說的託人採購的教具,也沒見著任何教學方式的增進,而教育...... 難道本質是硬體裝備嗎?
這部戲的人物角色實在都很有意思,但也都很符合我們普通人的樣態。看似老實、願意理解並包容的裴,其實是最以優越姿態看待著一曼、最斤斤計較的真小人;衝動的鐵男,看似是正義的化身,但其實所謂的勇氣也只是安全限度下的幫腔;意外被捲入事件的銅匠,從原本的學識盲丁,有著原本單純的相信與快樂,但開始接受所謂的文化薰陶後,卻反而失去了安居樂業的心。
最有趣的是兩個女性角色!前陣子碰巧看了幾段任素汐的演出,大為驚艷!一曼可說是本劇中情感最豐滿的角色也不為過,她看似愛好自由、不介意被視作放蕩,其實只是想從傳統的性別角色認知中掌握那個決定的權利,無論愛或性,她都不當那個被動、任人決定的人,並不是她口中的"只要是男的、是牲口",但謊言造成的誤會,在荒謬中誕生成悲劇,她是促成假驢得水的人,對假驢得水來說卻也是造成毀滅的人,誤會產生的憤恨,使傷害變成了無法挽救的反噬。
另一個女角佳佳,是全劇裡最可稱為偽善的角色,她活在一個看似三觀都正的世界,站在高點睥睨著驢得水騙局如雪球般越滾越大,若只聽她口中說出的大義凜然話語,真的聽起來潔白無疵、與她毫無干係,諷刺的是,她實際卻身處事件的暴風中心、使用著父親靠驢得水騙局換來的一切好處,從一開始她就不存在著孑然一身的可能,卻不顧現況地莽撞直行,站在她的角度,或許她單純、正直、不盲從,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又何嚐不是自私、缺乏察言觀色的同理之心,從她堅持要把水都用在救驢棚的火、意外地告知特派員驢得水能說話,再到她怒氣衝衝地急喊著要救驢得水,她是浪漫的理想主義者,卻也是過於理想化的無勇無謀莽撞角色,因此當她喊著要揭發一切、告訴大家犯錯就要承擔代價時,只讓人覺得假清高得幼稚,彷彿是已落在淤泥中、藉此吸取養分而能存活的浮萍,卻還以為自己是高立的蓮花,成為了在本劇中可笑地讓我最無法看完的存在。
到底是誰告訴我這是一部看起來很爽快的戲的呢?看完只覺得太難受了!時間定位在民初,但擺到現今,看看對岸再看看台灣,只怕仍是驢得水事件反覆重演,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諷刺與反思縱然精彩,但可能年紀大了,還是想要有點希望啊!
#舞台劇
#電影
#驢得水
#黑色幽默
#任素汐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