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9-12 11:05:34| 人氣1,0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提升文化素養才是教育真正的方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3.09.10 中國時報
活到老學到老的意義
黃崑巖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3091000206,00.html

國人的平均壽命男性為七十四,女性為七十八。不管何時開始求學,在校時間僅有廿年左右,約有五十年與學校搭不上關係,求進步顯然不能依賴上學。我在成大畢業特刊寫過「您應帶什麼東西離開校門?」一文,談的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問題。既然不可能一生泡在課堂裡又要學到老,要緊的是帶走自習的方法,不是知識而已,因為後者半衰期短,前者卻能使學習細水長流。沒有前者,一離開學校,知識有停留在畢業時水準的風險,相信遇見多年不見的老同學時有過這種感受的人一定不少。但要自習到老,端賴能以閱讀為樂趣。

閱讀是文明生活中,被公認為最重要的嗜好。俗語說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當年老而行動受制,留下來的嗜好恐怕還是閱讀。不看書則思考的素材知識有限,智慧凝聚會慢,而判斷找不到刀口。書會替你打開新視野,沒有這嗜好的人會是典型辦公不辦事,不會有創造力更不是自由人。不唸書,知識會像成堆等著找地方安頓的拼圖片子,見解不會宏觀大圖。據聯合國的文教組織統計,以單位人口計算,每年出版新書美國居冠,次為日本。我國因非聯合國會員,排名第幾不得而知。但據個人的觀察,在台灣,書架擺滿書籍的家庭並不多。

林語堂說書有三種,我認為他漏了一種,我加的一種叫工具書,所有的字典辭典、大英百科全書皆屬此類;再為娛樂書,以娛樂為目的的暢銷小說、甚至以八卦新聞、口水戰吸引讀者的雜誌皆屬之,這類書可看可不看;再是專業書,它是國內學生視為非讀不可的書籍,也被知識分子奉為聖經,在求學時期大多數人總會翻它幾頁。但說這話實無信心,因為國內同學唸的主要是筆記;殿後的是教養書,它能提昇人的素質,發展風格,增強利他精神與價值觀,包括經典小說或論說皆屬此類。做人的關鍵就是這類書,唸不唸由你,但不唸,損失在個人。中外報人都說報紙是為十五歲左右的讀者寫的。報紙不是素養的重要來源。台灣報紙的副刊雖是好傳統,但口水戰記事之多,減低了這優點。

美國教授Hirsch寫了一本書叫「人的文化度」原名Cultural Literacy。書中強調識字只是知識人的起步,閱讀是成長的關鍵。知識人靠閱讀擴展智庫加深內涵,否則唸書或談話領悟不到字裡行間,別人以為你懂而省略的事。當提到李鴻章,你不知李鴻章為何人,話題就此結束。就是知道李鴻章,如不知李與曾國藩的關係,話題開展有限,因為對方還得懂曾是何人,如不知曾,李曾兩人與太平天國的關係就免談了。值得警惕的是Hirsch認為,閱讀的習慣在小學四年級就已定形。看外國影片常見小孩上床央求父母唸一段故事後才能入睡,小孩唸書的習慣確是始於庭訓,不能把責任統統推給學校。我也認為世上很少太晚的事,成人晚點起步也無妨。

學校教育當然可以補救家庭教育在這方面的缺失,惜看不到國內在中小學、大專教育的課程裡有足夠的努力,我只聞教學生要學到老,但看不到有效的誘導方法。例如說外國還有閱讀技巧(Reading Skill)這種課程的大學,它在國內不見蹤影。不做這種努力,一味要把台灣全球化為科技島,我們可能淪為別人的高級加工區,像英特爾恭維台灣,我不能照單全收。

台長: 威利
人氣(1,0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