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言集-有必要在教育上加強誠信的認知
個人理財、企業經營、到社會澄明不能沒有誠信
電子時報(作者魏東陽/台北)2005/11/22
駕車途中,收音機中理財節目,金融理財專家介紹償還卡債理財方案。乍聽之下,很有道理;但感覺怪怪,原因不在償債計畫不好,最重要的一點,歸根究柢,是償債精神,如果債務人沒有誠信意識,償債計畫祗是計畫;有了誠信,基本上也不致卡債壓到喘不過氣來。
卡債祗是當前社會的一種現象,反映出愈來愈多的人真的不在乎誠信,也反映出我們的教育忽略了誠信,已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如果我們仍不重視這個問題,未來付出的代價,也如同卡債,會愈來愈高。
個人負債,排除不可控制的天災,根本還在習慣性地入不敷出。塑膠貨幣的方便性,創造消費市場繁榮,也帶來陷阱。因為卡債纏身而結束生命的案例,常見媒體,過去勇於發卡的金融事業,如今則須按月提列鉅額呆帳損失。
40萬人負債新台幣2,400億元
據統計,目前台灣有40萬人,平均卡債餘額新台幣60萬元,總額為2,400億元(1項非正式的估計更達8,000億元)。信用卡循環利息平均年息約18%,以神奇數字72來算,每隔4年,負債就成長1倍。不計入新增負債,不消10年,負債總額就會提高到1兆元。
卡債惡化速度與對金融市場的威脅,使得主管機關必須強化對金融機構發卡的管制;發卡銀行自2005年下半年以來,也不得不改變過去多年促銷的活動,逆轉為輔導負債人償債。多年來銀行推動的投資理財活動,現在變成負債償還計畫。若是卡債無法控制情況不佳,政府未來很可能再次用數百億甚至數千億元納稅人的錢,進行另一次金融重建(RTC)。
理財專家建議的償債計畫是,假設卡債為100萬元,月薪3萬元的人,可以向銀行申請信貸,用以解除卡債高循環利息的壓力,再用薪資的10%做儲蓄投資,40%為日常生活費用,50%償債。5年以後,不僅債務可以還清,還可擁有1筆幾萬元的存款。
高卡債顯示消費行為失控
計畫當然是經過精算的,沒問題。但是償債者必須開始忍受長達至少5年的自我控制,即改變消費習慣,縮衣節食的過程。可行否?從人類行為模式與個人控制行為的毅力衡量,除非另有財務支援,如父母或其他長輩等幫忙,絕大多數人可能無法按照專家的計畫或進度,解決負債壓力;萬一失業,情況更黯淡。這點很像戒煙,沒有高度毅力或環境壓力,真的不易做到。
償債涉及誠信觀念。每個正常人都有誠信的意識,無庸置疑。關鍵在於重視與恪遵誠信原則的程度,接著還有道德風險意識(債多不愁)的問題。原本就有強烈誠信意識的消費者,使用信用卡時,會很重視刷卡還錢的必要性。想到餘錢定存在銀行年息不到2%,一旦信用卡未償餘額啟動18~20%的循環利率,那還敢疏忽定時、及早還債的迫切性?
那麼,落入循環利率壓力者是否誠信就不夠?當然不能以偏概全。會掉到這個陷阱的人,可能是過於粗心,可能是不瞭解循環利率的可怕。但是,一旦負債餘額累積到一定程度,譬如說1年的薪資所得時,就不得不令人懷疑這位負債人對誠信的認知,是有問題的。
會累積高額的卡債,顯示消費行為有問題,即未能量入為出;坐視未償餘額任憑其擴大,更是消費行為失控的結果。不能及早改變消費行為,任令其惡化,等同於不負責任的行為。
40萬人不是小數目。是社會的誘惑太多?銀行發卡時未善盡警惕之責?是物質文明高度發展下的產物?還是根本上就是制度在鼓勵或誤導?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輕易地便將自己的未來,讓卡債壓得喘不過氣來?
大量債務孰令致之?
就筆者看來,這不僅是誠信問題,也是教育問題。20、30年前,長輩教導我們,儘可能不要向人借錢,因為借錢要還;不還就是欠別人的錢,而欠錢遲早要還,如果利上加利,更為不利。老人家是根據經驗講的,道理不大,學問不高,而背後隱含的正是誠信問題。
今天,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上司,我們是否花了時間教育子女這些簡單的道理?或許,1980~1990年代的經濟高度成長期,大家的經濟與財富狀況不錯,基本上可以應付有限的負債;又為了增加財富,父母親多數的時間用在賺錢上,忽略了教導子女最簡單的財務規劃原則:量入為出。
如今,台灣經濟高度成長的時代漸遠,產業大量外移,工作機會不是縮減,就是薪資變相減低。然而消費性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名牌、名店、名模、豪宅愈來愈多,價位愈走愈高,消費祗增不減。預支性的塑膠貨幣在不需要任何(至少嚴謹)信用調查的下濫發,根本上就是結構性地在吸引欠缺誠信教育者掉入超額負債的陷阱。
依理財專家建議的計畫,要解除約當2.5年總收入的負債,債務人至少需要花1倍的時間靈修(自我控制、改變),若想偷斤減兩,解除壓力時間會更長。理財專家沒說的是,真正解除財務壓力快速且有效的方法,就是兼差或加班,花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這樣不僅可以增加收入,也會減少花錢的機會。
認真看待誠信的債務人,要做到上述這點不會太難(但負債愈高就愈困難)。最佳的方案祗有一個,一開始就認真看待誠信,永遠、盡可能地不讓自己陷入債高難償的窘境。
不重視誠信社會亂源多
1本關於大陸誠信的書,列盡大陸從政府,金融,教育,假貨假品,無處不假不實的案例,看得讓人頭皮發麻。對常常往返兩岸的台商或電子業人員,祗要碰到一次嚴重的,小則傷財,大則傷身,重則要命。誠然,大陸查禁仿冒品不力,各類假貨氾濫,並不讓人意外。回過頭來看台灣,也都是到處有假。純就這點比較,我們安心生活的程度,也不好太多。
誠信重要嗎?歐美很多大企業,除設有Controller做財務管控,還設有Compliance Office,監督企業內部各種運作,包括遵守法令與環保要求,防制違法商業行為,涵蓋層面相常廣。這樣做,必定會增加公司的成本,但是運作正常的話,可以預防企業遭逢因為重大不當行為導致的損失。
200年以上歷史的美國杜邦公司,不會因為員工績效不佳而開除,但是員工違反安全規則就一定開除;全世界債信數一數二的瑞士聯合銀行(UBS)就算員工為銀行賺再多的錢,如果違反規定,必定開除。英國的霸菱銀行因為李森為銀行賺了點錢,放任其違規交易,結果賠上了百年老店。
誠信並非僅指商業往來,它也關係到個人生涯,社會生命安全及透明度(即澄明度),誠信無所不在,教育不重視誠信,社會亂源就層出不窮。(作者曾任電子時報副社長、經濟日報資深記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