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長創作
數位家電專欄
蘋果來了!蘋果又來了!!蘋果還是來了!!!
原文刊載於《Prime AV新視聽》雜誌2005/11月號)
http://primeav.audionet.com.tw/
(插圖為2005/11月號之封面)
本專欄在上一期,以市場整體大環境中隸屬於上游的顯示面板做主題,並從其現況與走勢為讀者找出幾個薄型電視的動向和未來。而這一期,在日前蘋果電腦(Apple Computer)宣布推出新一代可以播放影片的iPod之後,特此為各位分析此一市場的情勢與走向,。
麥克一族:蘋果來了!
之所以第一次把本專欄的主題取名為這麼具有炒作色彩的「蘋果來了!蘋果又來了!!蘋果還是來了!!!」,可能在此要先回顧一下iPod的發展歷史。早在二○○一年十月底,蘋果電腦就為所謂「麥克一族」(麥金塔電腦的使用者,取字Mac的簡稱)推出了最早的硬碟式隨身音樂播放裝置iPod,儘管當時市面上也有給個人電腦PC一族使用的MP3音樂播放產品,但其聲勢並沒有引起消費市場的廣泛迴響。
然而,就在該公司於二○○二年六月中推出支援微軟視窗(Windows)的版本,且將內建硬碟提升到20GB之後,便立即席捲了整個消費市場。這個白色的蘋果旋風,就是本文標題的第一個「蘋果來了!」。爾後,各家業者持續跟進、iPod也成為消費者心中MP3播放機的代名詞,甚至,有人還稱之為這是iPod已經變成某種流行生活形態的代名詞了。
而隨著MP3音樂在市場上因為網際網路日益普及、檔案交換甚至是非法下載的猖獗,而讓整個隨身音樂播放裝置在消費市場上如日中天。新一波的應用需求,也因為數位相機的不斷推陳出新,而促使照片儲存的功能逐漸整合到各種隨身儲存裝置裡。當然,在部分廠商推出了具有彩色螢幕可以瀏覽儲存媒體裡的多媒體隨身播放裝置之後,蘋果電腦也積極佈局這種產品。
不出所料,於二○○四年十月底,差不多是去年的這個時候,蘋果電腦「果然」推出了名為iPod Photo的大容量隨身播放暨儲存裝置。這麼一來,已經是市場武林盟主的iPod,無疑讓諸多競爭對手瞠目結舌,頻頻大喊:「蘋果又來了!!」雖然,當初蘋果iPod拱出了MP3播放裝置的廣大市場,讓許多以前沒沒無名的小公司飛黃騰達(例如某些韓系廠商),但是,大家在拼命殺價競爭、競逐更高規格的容量或配備之際,還是難逃被蘋果的吃得死死的命運。
PMP業者:蘋果還是來了!!!
為了早一步取得必要的商機,並避免被蘋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其實早在去年年中於台北世貿中心展出的Computex會場裡,就已經看到很多業者展出了可以播放影片的多媒體影音隨身播放暨儲存裝置,也就是後來俗稱MP4的所謂PMP(Portable Multi-media Player)(註:相關介紹與解說可以參照前幾期的本專欄),來領先蘋果所準備推出的iPod Photo。當時,也曾因工作關係接觸到這類的機器,甚至連最頂級的可錄影產品都有使用與研究的經驗。
而業者們除了會想要以隨身影片播放裝置MP4,來取得蘋果電腦所沒有觸及到的市場版圖,除了是要藉此提升自身與一般MP3製造廠商的競爭優勢以外,或許,有一部份的心理是吃定了蘋果可能不會踩過音樂、圖片,而跑來影片的領域跟大家廝殺。只不過,該來的總是會來,就在日前,差不多是當初第一台iPod(Mac用)推出後的四週年,可以儲存並播放影片的iPod就正式宣佈推出了,果然,「蘋果還是來了!!!」。
談完了這場「蘋果iPod簡史」之後,本文就要來跟各位探討在PMP的時代裡,目前所面臨的問題與現況,並藉此推敲出可能的發展前景及走向。而取材的來源,則是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與資訊服務中心(簡稱工研院IEK)在九月底所舉辦的「數位匯流新趨勢:數位影音產品發展與商機探索」的研討會內容。
PMP市場:仍處於早期採納者階段
根據工研院IEK產業分析師侯鈞元在研討會中指出,不論是以微軟Portable Media Center(簡稱PMC)為靈魂的產品,還是以Linux或其他作業系統為核心的PMP,目前全球的多媒體隨身播放裝置市場仍處於早期採納者(early adaptor)的階段,也就是只有對消費電子狂熱、技術尖端愛好、或有強烈需求的人士,才會使用或購買這樣的產品。
以二○○三年全球大約四萬五千台,二○○四年三十九萬台(最頂尖的機種是可以不經過電腦或其他轉換設備,直接以AV端子輸入即時錄影的Archos公司產品),預估今年將有七十八萬台的規模看來,這樣的說法的確成立。然而,受到日前iPod Video這樣的產品(此為業界對該產品的稱呼,但Apple公司的正式名稱應為『new iPod』)推出後的影響,將大舉激勵此一市場的成長。預料二○○六年將可望達到兩百四十萬台的榮景。
而如果爾後全球市場能夠建立起一些類似iTune的操作介面,或者是像蘋果電腦所推出的網路音樂購買下載服務,那二○○七年要達到四百零八十萬台,二○○八年說不定會拜北京奧運之賜,以及數位電視、手機電視服務的普及,更讓出貨量攀升到五百七十一萬台左右。
然而,儘管有如此美好的前景可望達成,但目前PMP產品的發展,卻沒有因為Archos的頂級產品、微軟及其合作伙伴(如Creative創新未來)推出的PMC、新力推出以電玩為主要訴求的SONY PSP掌上裝置(可上網下載影片,並存到記憶卡中,然後由PSP主機播放)、以及蘋果電腦的iPod Video等,而呈現一片祥和的快樂時光。
目前PMP產品發展的四個瓶頸
目前看來,PMP產品的發展遭遇了四個主要的瓶頸,根據工研院IEK的說法,分別是:價格昂貴、內容缺乏、轉檔困難、以及定位模糊。在此依序來談談這些問題,首先是價格,以去年在工作中實際接觸的一台頂級Archos產品來說,內建20GB硬碟,售價新台幣大約要兩、三萬,以這個價錢,已經能夠買到「陽春、國民、青年、學生」這種等級的筆記型電腦了,誰會想要買這樣的東西來把玩呢?要是一般人,搞不好寧可拿這樣的錢,去買一支高檔的照相手機或PDA手機、智慧型手機,還差不多呢!不然,要買台入門級的DV攝錄放影機,應該也不難吧?
同時,內建硬碟雖然目前可以有40GB(Apple iPod Video提供30GB以及60GB的機種)用來儲存,但是,以成本結構裡硬碟佔整體百分之三十八左右的比例來看,要不就是縮小螢幕的尺寸來降低成本(但LCD螢幕仍佔了至少百分之十七的成本比重),不然就是從電池或其他電子電路下手(但這兩者都很難省,稍微省了之後會大幅影響影像品質與續航力),不然就只有採用低容量的硬碟(20GB應該是下限了)或是讓產品變得又大又重又醜(這樣又會跌入完全沒有賣相的深淵)。如此看來,以一般業界認為的關鍵價格門檻三百塊美金(約台幣一萬元)(iPod Video 30GB的定價就是訂在二九九美金)而論,恐怕短時間裡價格昂貴的情形仍舊會繼續存在。
接著是內容缺乏的問題,不論是合法或非法、好看或難看,目前可以取得影音節目的管道,除了自己拍攝的錄影帶DV以外,大概就是網路影音販售、網路商店、P2P(Peer-To-Peer)檔案交換、電視節目錄製、網路串流影音抓取(stream video),或者是從VCD/DVD轉檔取得。而礙於頻寬限制(以一部650MB的VCD畫質影片,ADSL下載也要數十分鐘)、網路影片一部大約十美金(三百多塊台幣,已經可以跑去出租店租好幾片了,就算是買正版的電影光碟也差不多是這樣的價位)、影音串流畫質不夠或斷斷續續,抓取廣播電視節目又需要另外買電視卡擷取卡,這樣根本讓想要合法取得影片的人就此心生歹念。
然而,就算是冒著侵犯著作權的罪名,坐享P2P檔案交換的影片,以一部一小時的電影,用目前的ADSL傳輸速度來進行,再加上要碰到正好是熱門影片(太冷門的沒人提供,不然就是速度超慢),沒有花個一小時也很難下載完畢吧?如果下載的是DVD等級動輒4GB的影片,那只耗兩、三個小時應該算是走運了。至於,如果要將租借來的VCD/DVD自行轉成適合PMP使用的檔案,這種侵犯重製權的行為,一部電影也要讓使用者花上一、兩個小時方可竟功。
檔案格式百家爭鳴
除了內容取得不易,而且還要讓自己充滿罪惡感搞一些可能侵犯著作權的勾當,檔案格式眾多也是讓PMP難以迅速發展的原因。即使是MP3當道的今天,網路上或各式隨身音樂播放裝置就有好幾種獨佔一方的「諸侯」格式(如APE、WMA),更何況是還處在春秋戰國的影片檔案格式。
從比較知名的MPG、MOV(蘋果電腦自創的規格,iPod Video的首要支援格式)、WMV(微軟主導的影音格式)、以及RM(以網路串流影音起家的Real Player格式),到AVI(早期Intel開發的格式,後來被DiVX公司多次改版並發揚光大,成為目前PMP領域最為重要的格式)、MP4、ASF、M4V、RMVB(目前網路P2P交換影片最常用的格式)等,光是這些檔案的轉來換去,不僅需要特別的軟體(還沒考慮軟體的合法與否),還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除非是天天浸淫在這些檔案格式之間的玩家級人士,否則可能會覺得乾脆去電影院看電影還比較不會浪費腦細胞呢!
最後談到定位的問題,在上有筆記型電腦、攜帶式DVD播放機、DV攝錄放影機,下有PDA、數位相機、多媒體手機、PSP等各方好漢的夾殺之下,PMP定位模糊的情形更顯不堪。不論是螢幕的尺寸大小(iPod Video是2.5吋,與目前主流傻瓜型數位相機之螢幕尺寸相當)、儲存容量、還是電池續航力、功能多元性來看,PMP可說是處境堪慮。如果再把先前提到的價格因素放進去一塊兒計算,那PMP會有現在的「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妾身未明,也是預料中的事。
一正一反又褒又貶地說明了PMP產品在目前的情況與可以預期的榮景,那麼,接下來就聊一下今後PMP可以走的方向。在尺寸大小方面,隨著LCD顯示技術的進步以及價格不斷下滑,從3.5吋(手持)以上甚至是7吋(車用)切入,是目前可以看出來的的主流尺寸目標。在功能上,用來當作高階數位相機或長途旅遊的攝影輔助工具,以類似USB OTG(On-The-Go)技術來提供旅遊攝影人士的輔助儲存器材,是個可以努力的思考方向。
內容即主:Content is the King
其次,因為沒有錄影的功能,使得PMP喪失了很多的「表現機會」,如果可以藉由強化錄影功能,或增加收看數位或類比電視(內建調諧器Tuner)的電路,不僅可以擴展節目內容的來源,還可以讓使用的機會變得更多元化,這麼一來便可以跳脫原有MP3數位產品的窠臼,而以家用視聽器材的角度重新出發。
當然,本文在此認為,透過內容服務供應業者的努力,也是可以強化使用機會的手法之一。像是新歌MTV宣傳片的下載(唱片公司可以同時提供幾種主要的格式,讓使用者依照自己機器的不同選擇所需的檔案,類似手機圖鈴下載的模式)、網路趣味影片下載(如由各方網友上傳的自家寵物秀,可以依循先前家庭錄影帶的模式)、影音部落格(Blog,網友自己用影片記錄生活,放出來給親朋好友或共同興趣的網友們看)、還有日前因為英國地鐵公車爆炸案以及先前南亞大海嘯引起「人人皆記者」的「手機攝錄影」風潮,讓正巧拍下關鍵時刻重要影片的人可以上傳給眾人觀賞,這都是今後可以著手去做的建議方向。
從這樣的一些建議看來,以往3C(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科技今後將面臨第四個C(內容)的問題。學界分析iPod成功的原因,除了產品的工業設計(ID)獨具匠心以外,操作及轉檔軟體(iTune)與旗下的音樂下載購買服務這兩大力量的整合成功,才是讓其有此驚人爆發力的真正原因。
因此,在今後「內容即主」(Content is the King)的時代,PMP要能夠闖出一片天,各界似乎可以從本文所建議的方向思考,並找尋出其所屬競爭優勢,並整合工業設計、操作介面、服務提供等多方力量,以其營造出真正屬於你我的PMP時代。假使日後得以美夢成真,那麼其所創造出的爆發力就不是只有賣機器這種小錢而已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