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02 中國時報
兩個剛果與正名
◎嚴震生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3120200223,00.html
中華民國正名說,是明年總統大選的電視辯論熱門話題之一。支持正名為台灣共和國者,往往以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同時任何與「中國」相關的字眼,基本上被視為屬於對岸所獨有,若是我們堅持使用,除了造成困擾外,也和台灣的主體意識相背。反對正名者則視「中華民國」為目前國內各黨派的最大公約數,也比較不容易造成兩岸關係緊張。
二次戰後曾出現了六個分裂國家,東西德分別是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erman DemocraticRepublic,GDR)及德意志聯邦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FRG)為正式國名;南北韓在國際場合則是自稱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ROK)及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DPRK);南北越則是採用越南共和國(Republic ofVietnam,ROV)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SRV);時間最短的南北葉門正式名稱分別為葉門人民民主共和國(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of Yemen,PDRY )及阿拉伯葉門共和國(Yemen ArabicRepublic,YAR);索馬利蘭共和國(Republicof Somalialand)是最近想要由索馬利亞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Somalia)中完成獨立建國者;另外就是海峽兩岸的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ROC)及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
北越在一九七五以軍事行動消滅了南越,東西德和南北葉門則同在一九九○年以和平的方式完成統一。朝鮮半島及海峽兩岸仍然呈現對峙情況,索馬利亞的無政府狀態使得索馬利蘭共和國的獨立雖未獲國際承認,但已趨近事實。
在這六個分裂國家中,歷史的沿襲、正統的爭奪、習慣的稱呼等,都是形成兩方在國名方面極為接近的原因。在許多支持正名運動者的心目中,台灣是無意要和中共爭奪中國的正統,而台灣本身不僅是一個歷史及地理的名詞,也是目前較為習慣的稱呼,因此實在沒有必要再維持中華民國的國號。若按陳總統的邏輯,海峽兩岸,一邊一國,當然可以是台灣共和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過,即使一邊一國,也不見得需要正名,中非地區的剛果,就是一個實例。
在殖民時代,非洲就有兩個剛果(Congo),分別是比利時殖民地的比屬剛果(Belgian Congo)及法國殖民地的法屬剛果(French Congo)。一九六○年兩個殖民地分別獨立,比屬剛果成為剛果共和國(Republic of Congo),法屬剛果則成為剛果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ongo)。由於兩者國名類似,為了區分方便,新聞媒體及學者專家往往以首都作為辨識,而稱比屬剛果為剛果─金夏沙(Congo-Kinshasa),法屬剛果為剛果─布拉薩維爾(Congo-Brazzaville)。前者又曾改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DRC),隨後又在莫布杜執政時更名為薩伊(Zaire),莫布杜政權垮台後又改回為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後者則是由剛果人民共和國簡稱為剛果共和國。
各在剛果河的兩側,也是一邊一國,甚至兩國首都金夏沙和布拉薩維爾還隔河相望。但是人口及土地面積較小、天然資源較為匱乏、國際社會較不重視的剛果共和國,並沒有因為相對的弱勢及低知名度而放棄使用「剛果」的名號。反倒是比較強勢且礦藏豐的剛果,又是剛果民主共和國、又是薩伊,最後乾脆被稱之為DRC,令人玩味。最有意思的是,在聯合國國家席位依字母排序時,剛果共合國是按英文Congo的順序,DRC反倒是依Democratic來排,在北韓之後。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國際社會為兩個中國所困擾,在八○年代開始,媒體和學術界往往以PRC來代表中國大陸的共產政權,但這個名稱在九○年代因著台灣主體意識的強化,而逐漸少為採用。我們若捨中華民國的國號而就台灣共和國,不見得就能達到擴展國際空間的目標,反而容易造成友邦的關切,擔心我國是否在兩岸關係中破壞了現狀。反之,我們若堅持使用中華民國,還有可能迫使對岸及國際社會多多採用PRC,以免造成混淆。在剛果河兩岸一邊一國的剛果共和國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鏡參考。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一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