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8第二天
此行重點,是阿朗壹古道。
上午七點半,與解說員會合之後,先搭車到台東縣達仁鄉的南田,我們預定從南田走回旭海。這一段路程約8、5公里,即是人家所說的台灣環島海岸公路的缺口,也就是大家朗朗上口的阿朗壹古道。
阿朗壹古道是一條承載著歷史人文與自然的古道,原名為卑南瑯峤道,起點恆春〈恆春古地名為瑯峤,瑯峤又是排灣族對一種蘭科植物的稱呼〉東門經滿州出八瑤彎〈今港仔〉到牡丹灣〈今旭海〉抵安朔、大武。1875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清朝即積極在南台灣修築通往後山的路徑,由南到北共修築了赤山卑南道〈崑崙墺古道〉、射寮卑南道〈浸水營古道〉、楓港卑南道〈今南迴公路〉與最南邊的卑南瑯峤道等。這條連接著屏東與台東間的古道,自古以來是排灣族大龜文王國、知本卑南族、平埔族、恆春阿美族、東海岸排灣族、斯卡羅排灣族、荷蘭人、清軍在此遷徙、聯姻、征戰、融合的重要路徑。
很少到南台灣的我,其實對阿朗壹是陌生的,然而這幾年這條台灣僅存的原始海岸線,開發或保留的問題,鬧得沸沸揚揚,我因此不斷從各環保團體接收到相關訊息。也一直有個聲音催促著我到南方去。
這一天,天空陰鬱的像後母的臉。太平洋強風挾起掀天巨浪,轟隆隆的浪濤聲,像是一首壯闊交響曲迴盪在山海之間。
海岸公路台26線到此嘎然而止。↑
原來這段古道說是有12公里,怎短短時間裡,又減少了了3、5公里呢?據說南田村幾年之前,還是個花木扶疏,綠籬圍繞的小村落,而今台26線已從南田村中間開膛穿過。會不會不久之後,阿朗壹也步上了同樣的命運?
雖然目前屏東縣政府已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將牡丹鄉旭海至觀音鼻段間的八百多公頃土地劃為「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但台東縣政府傾向開發的態度,及政府計畫在達仁鄉設置核廢料最終儲存所的決議,都讓所有環保團體忐忑不安。為什麼偏鄉的人們永遠是政策犧牲者?
是否一定是開發才能帶來經濟上的利益?當全台僅存這一處原始海岸,沒有防波堤,沒有消波塊的時候,是否反而帶來了觀光契機?這幾年不斷湧入的人潮,不就是最佳例證?
為了增加經濟活水,「千里步道」的志工及屏東環盟曾結合在地社區發展協會,訓練一批批解說員,除了促進就業外,還希望解說員積極扮演在地守護者,在地說故事者的角色。
只有文化與故事才能打動人心,是吧?而阿朗壹的故事不是傳說,也不是虛構的神話,而是真真實實存在這塊土地上過。
走在這條古道上,想像一下,清朝的千軍萬馬曾為追捕林爽文、朱一貴,馳騁於堆滿礫石的海灘上;當年各族原住民如何浩浩蕩蕩地走在這海角天涯,為向卑南王進貢或嫁娶迎親;遭受洪荒的馬卡道族是如何心傷地牽著歷劫的牛隻,不捨地揮別家園;1887年,英國燈塔工程師,曾在斯卡羅族十八社大頭目潘文杰與客家、原住民陪同下,走過這條古道,留下鉅細靡遺的旅遊見聞。
林投、瓊崖海棠、椰子樹、草坡、恆春月桃、台灣海棗....構成海岸原始森林,如果季節對了,會不會遇見正通過小路的椰子蟹?
看過時雨瀑嗎?走到這塊岩壁的時候,解說員問。把我的視線及思緒一併拉回。
他說,有一次他帶領一隊登山社的,那天強風狂雨,山壁上飛濺著一條條白鍊,忽然白色的水花,如煙火般朝著天空噴灑。沒有水繼續往低處流。
只要常在大自然中行走,許多奇景,都有機會看見。
沒多久,出現了黑色山岩。掉落在地的頁岩呈現棍棒狀,像一支支筆。解說員說,這是筆狀頁岩,傳說中的試金石就是這種筆狀頁岩,用平滑的那端摩擦金子,若是真金,石塊上就會有金子的小屑屑殘留。
就要進入保護區的範圍了,縣府在路旁設立了告示牌。
解說員介紹了恆春半島三寶:
海岸擬弗蕨,葉片寬大,孢子囊點狀,又叫作星蕨。
南國小薊,開白色花,又名雞角刺。我知道這幾年有人特意栽種,用來燉雞湯。↑
恆春月桃,葉子又寬又大,花序朝上。不像五月開花的台灣月桃,花序往下。月桃的種子就是仁丹的材料。
穿出海濱森林,走在海岸邊礫石灘上。千萬年來,潮起潮落,隨著海潮來回滾動,雕琢出一顆顆渾圓的鵝卵南田石。
這些從山上滾下來或從海底打上來的石頭,是否還識得自己本來面目?
巨大的浪潮將礫石海岸推成像兩道堤防,第一道堤防如牆般陡立,捲起的浪花將卵石打得溼漉漉。靠山腳的這邊,漂流木與礫石錯落,我們慢慢前進著。
「出八瑤灣,北至知本社百四十餘里中,皆一線海灘,環繞山腳;怒濤衝擊,亂石成堆。」英國人留下了這樣的紀錄。
可是對照1898年的古地圖與今天實際的海岸線,則會發現在觀音鼻前後的海岸古道已經消失,代之而起的就是這段高繞的路線。
高繞的路線現在已舖設木梯,旁邊又有繩索輔助,雖然坡度甚陡,但已無安全疑慮。讓你尚有餘力,時時回首望一下剛剛的來時路。
你讚嘆的說,這樣的海岸線真美!
我說,如果有藍天映照深湛的大海,不知會美上幾倍!〈不要怪我,我真的看過許多碧海藍天的海岸線照片!〉
經過月桃為優勢族群的矮林之後,路就漸漸往下了。
忽然我有想歌的慾望,只是,我只顫顫抖抖說出,阿朗壹有三險:
第一險就是這個下坡段:陡峭的斷崖幾乎垂直入海,海風呼呼狂吹 ,刮起的浪花如雪般紛飛,而步道上堆疊的是破碎易滑的黑色岩片.....底下的.太平洋正張著血盆大口準備吞噬失足的人們。
不過,只要膽大心細就好了。我們全安全通過考驗,慢慢的抵達森林中。
應該是某鴨跖草?
長花九頭獅子草↑
森林裡,老少樹纏繞生長,海濤聲從不遠處陣陣傳了進來。解說員開始介紹樹林裡的主要樹種,還叫大家尋找四代木,若找到了,就送你亮晶晶的鑽石。
鐵色,樹名,莖很粗,會爬藤,葉子不對稱,基歪。
紅柴,葉子在有燈光的放大鏡下觀察,像鑽石般的閃閃發亮。
樹楠,葉背白的。
裡白巴豆,吃了會讓人拉肚子。
四代木是說在這個平台裡,有四棵七里香,它們生長的年代分屬四個不同世代。
繼續往前走,來到陡下的路段了。這裡以前沒有階梯,完全靠拉繩上下,是古道最難走的一段,現在也變得平易近人。
從陡下路段下來,又是一粒粒卵石舖成的海岸線了。
卑南古調裡有一段歌詞,描寫知本卡地布的南方,有一條在山與海之間,在浪的一進一退間跳浪前進的古道。
所說的古道就是阿朗壹,但如何跳浪?沒有真正經歷,很難體會個中的驚險與巧妙。
原來要通過這個突出的海岬,必須先在礁石上等候,當海浪襲捲了過來,又退去的那剎那,你必須立刻跳下海,在下一個海浪抵達前,快步通過。
我們事先並不知,浪頭一個比一個高,又來去如迅雷,一群人擠在小小的礁石上,掌握不到海浪的節奏。忽然一個大浪打了過來,哀號聲四起,每個人幾乎腰部以下全濕。而海浪似乎越來越大,後來也顧不得看不見底,只要浪退,就急急跳下衝了過去。
跳浪,阿朗壹的第二險。
大家一邊走,一邊檢視自己的災情。有人跌到水裡,有人手機進水壞了,我的鞋子與鞋底分了家。為什麼沒拍到最精采那一幕?真感謝,我竟然在跳浪之前,福至心靈的把相機收到背包裡了。
像不像有人在跳舞?
有了剛剛跳浪的經驗,當解說員說這裡也要跳浪時,大家不再驚惶失措。加上這裡的浪頭沒那麼高,大家都順利通過了。
不過,我也要頒給它,阿朗壹第三險。
通過連綿的礫石灘,出現了沙灘與礫石灘,上面還橫陳著一根根漂流木。
坐下來,歇歇腳,靜聽海潮給予的祝福。
然後,再走進另一片海岸森林。草海桐、林投、椰子樹、台灣海棗......
台灣海棗,又稱慷榔,台灣四大奇木之一,果實成熟時橘紅色,味道像棗子。↑
慢慢回到台26線旭海段了。
經過旭海社區,再轉個彎,我們的民宿就在前方。
阿朗壹古道如此粗獷原始,如果有一天,它真的消失不見,你會不會心痛,覺得遺憾?
所以,如果有一天,它需要你,記得勇敢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