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1-31 15:26:39| 人氣9,2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愛的俄羅斯魂(上) --《我愛故我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picx_fiit3122623604.jpg

 

1. 如果《浩氣蓋山河》是一本橫跨一整個世紀的家族相簿,《感傷的宿命》是好幾冊的大河小說,那麼《我愛故我在》應該比較像是一幅風格強烈的現代派巨幅畫作,或者也可以把它當成一齣毫不妥協的當代歌劇既古典又摩登,在一種刻意的、匠氣的、張牙舞爪的絢麗拼貼中,緬懷一種再也不復返的美好情懷

 

2. 盧卡格達戈尼諾並非第一次與蒂妲絲雲頓合作。十年前,尚未滿三十歲的他第一部劇情長片《倫敦結案》(1999年的金馬影展放映過)即是由蒂妲絲雲頓擔綱演出,我甚至找出了金馬特刊作確認,發現盧卡那時還沒禿頭……。盧卡還拍過片長半小時的紀錄短片《Tilda Swinton: The Love Factory》(The Love Factory是盧卡與蒂妲合組的電影公司名稱),如今他與蒂妲構思長達十一年的新片《我愛故我在》終於問世,蒂妲不僅主演還身兼製片。根據Time Out訪談,蒂妲透漏兩人的新片計畫將會是一部在威爾斯拍攝,向《紅菱豔》、《偷窺狂》導演麥可鮑威爾致敬的3D IMAX電影,此外盧卡還積極遊說蒂妲演而優則導另一個拍攝計畫。

 

3. 《倫敦結案》以後設的方式討論電影、性與犯罪、謀殺,可見盧卡對於相關類型的熱愛。情色一直是他創作的重要動力,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17歲 少女愛慾日記》即是一例。《我愛故我在》充滿諸多影史情色片段的痕跡,以美食挑動情慾如《巧克力情人》、第一次偷情後坐在馬桶上偷笑令人想起《出軌》、野 外偷情時肉體與自然草木的交纏猶如《查泰萊夫人》,慶幸的是盧卡並非一味囫圇吞棗,他對於構圖與氣氛的精確掌控,光影搭配音樂的情緒感染,建立強烈的個人風格

 

4. 《我愛故我在》埋了許多老派的細節,比如野合時的花、草及山景,比如片尾艾瑪與丈夫在教堂裡攤牌時,那隻飛不出去的鳥(想起《長日將盡》……)。其實整部電影就像一張電影符號地圖,感覺盧卡是很熱情的影迷,要把他個人偏好的影史片段統統埋進去。最明顯的例子自然是《迷魂記》。 艾瑪在開場時的金髮復古髮型在與安東尼做愛之後被安東尼一刀剪掉,成了時尚短髮,艾瑪登上的米蘭大教堂,艾瑪在聖雷莫跟蹤安東尼的那身裝扮與懸疑感,艾瑪 的件件華服對應偷情後所穿上象徵偷情印記的看似怪異卻氣勢十足的白色禮服,以及最後離家時拋開所有外在裝扮飾品卻穿上了安東尼的運動外套,在在暗示著——她脫胎換骨,成為了一個不一樣的人。《迷魂記》裡的女人是出於被動的被改造,《我愛故我在》則是脫離希區考克所暗示的男性眼中的永恆女性形象,強調主動而有意識的堅定自覺。呼應主角心境的則是開場與收場的天氣,影片開始時是米蘭隆冬,悲劇發生後的葬禮當時是一場淒厲的大雨,收場時窗外卻是一片綠意,陽光燦爛。

 

5. 義 大利電影大師對於女大男小的「愛情」似乎格外感興趣。或者這麼說好了,女性的多重形象,是女人,是母親,是女神,也是娼妓,如此多變又不斷游移的精神性象 徵,在義大利電影大師的作品中,意義特別豐富。維斯康堤從《戰國妖姬》的姐弟戀以至《納粹狂魔》的母子戀,貝托魯奇從《革命之前》、《同流者》到《月神》 的母子終於逆倫,安東尼奧尼難得的古典電影《歐伯瓦的秘密》、還有帕索里尼、費里尼的諸多電影……。《我愛故我在》的開場是宴會前夕,不過這並非在向吳爾 芙的《達洛威夫人》致敬,它其實比較像是法國導演路易馬盧晚期作品《烈火情人》的變形。一個以紡織業立足於米蘭的豪門世家女主人愛上了兒子的好友,間接導致愛子的意外喪生,世家崩毀,女主人出走,故事的結構、角色的塑造與劇情的安排,乃至悲劇發生後女主人與配偶的攤牌,在在與《烈火情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根據蒂妲專訪,《我愛故我在》原來也曾想在故事尾聲拍上一段N年後,不過後來作罷,假如真有拍出來那就更像了)。巧合的是,馬盧拍過一部母子逆倫片《好奇心》。

 

6. 不速之客安東尼吸引艾瑪的原因並非他的青春氣息或是肉體,表象而看似乎是他的精湛廚藝,深究而論卻是,安東尼其實只是一個觸媒,觸動了艾瑪的鄉愁。 兩人偷情的起火點聖雷莫是帝俄時期「高級俄國人」的度假勝地,而艾瑪在聖雷莫看見安東尼的地點,恰好是俄羅斯東正教大教堂之下。肉體在大自然間數度解放, 艾瑪道出自己的俄羅斯往事,原來艾瑪是丈夫為了方便而「賦予」她的名字。於是,整部電影的主軸至此鮮明。她是誰?她叫什麼名字?整部電影於是成為一則透過自我解放,追尋、重新成長的女性寓言

 

7. 我總以為,「家族劇」其實是國族電影相當重要的一種「潛類型」,因為它協助我們進一部認識那個國家的情感核心。日本有《華麗一族》及許多NHK晨間劇,義大利有《浩氣蓋山河》與《燦爛時光》,美國有《朝代》、《教父》及《黑金企業》,香港有《大時代》與《天倫》,中國有《大宅門》與《京華煙雲》(台版與中國版甚至觀點與詮釋角度截然不同),法國有《感傷的宿命》,英國更是不勝枚舉,而台灣公視也曾製播《後山日先照》一系列通俗本土劇(勉強也可把三立、民視八點檔算進去)……。盧卡選擇了最通俗淺顯的方式來說這個故事(令我想起道格拉斯塞克的通俗劇「原型」與顏色形式美學),甚至不畏煽情狗血,感謝盧卡具備足夠的品味與決策能力,未令這部豪門劇如風格相近的林常樹近作《下女》般但情獵奇而失卻情感核心。

 

8. 「家族」之於義大利人,尤其成為一個複雜的關鍵詞。盧卡在許多訪談中提到維斯康堤,最明顯的原因應該是《我愛故我在》以兩場宴會作為轉折,有著相當程度的致敬意味(不過我以為阿薩亞斯的《感傷的宿命》向《浩氣蓋山河》致敬意味更濃)。近期例如《新天堂樂園》導演朱賽佩托納多的新作《風之門:情繫西西里島》講的即是西西里三代家族興衰,可惜過度雕琢又充斥毫無節制的感傷,令人不耐。

 

9. 既然《我愛故我在》是盧卡與蒂妲構思長達十一年的成果,我有理由猜測,蒂妲的英國背景與思維,其實也為這部「家族劇」注入屬於她的英國情懷例如她現實生活中與年長自己二十歲的蘇格蘭劇作家John Byrne同居且共同養育一對雙胞胎,又在對方的允許下與年紀比自己輕的德籍畫家Sandro Kopp同時交往)。什麼是英國情懷呢?這樣說好了,英國我最喜歡的編劇Stephen Poliakoff、大衛海爾、克里斯多福漢普頓,他們的劇作總能巧妙透過個體意志與體制機構的碰撞,去陳述、反映因為時光流逝而無可避免的感傷,E.M.佛斯特、石黑一雄與伊恩麥克伊溫的多數小說、美國出生的亨利詹姆斯與他的好友美國人伊荻斯華頓,還有史蒂芬佛瑞爾的《黛妃與女皇》及美國人詹姆斯艾佛利的多數作品,在我心中也是此派英國情懷代表。正因為盧卡似有若無(致敬意圖)的義大利家族觀點碰上了蒂妲絲雲頓的英國情懷,擦撞出《我愛故我在》最獨特也最迷人的觀點。也就是透過艾瑪的俄羅斯血緣與Recchi家族所象徵的義大利國族精神的結合——年輕有為的艾多瓦的崩潰與死亡,一種悲劇性的方式。

 

10.艾多瓦既是艾瑪身體中俄羅斯血液的生理與精神上延續,更是這個義大利世家古老尊貴傳統的繼承人與守護者,艾瑪的丈夫與小兒子相形之下則是典型的投機份子,盧卡在片中用了短短地篇幅敘述這個家族因應全球化潮流而兜售股份賺取眼前金錢利益,即是藉此彰顯艾多瓦與父、弟的不同態度。

 

11. 老艾多瓦在第一場宴會過後去世(令人想起《此情可問天》裡凡妮莎瑞吉葛瑞夫飾演的豪安居女主人與艾瑪湯普遜的對手戲),小艾多瓦則在第二場宴會當中意外過世,這兩場死亡既宛若女主人翁艾瑪的人生分割,成就了《我愛故我在》的劇情架構,同時更悄然成為一種對於舊世代的感傷哀悼

 

12. 飾演老艾多瓦的Gabriele Ferzetti演藝生涯超過六十年,簡直是一部活的義大利電影史,代表作是安東尼奧尼的《情事》;飾演艾多瓦夫人的Marisa Berenson堪稱 ICON級的人物(怎麼老了以後整形成了連方瑀她年輕時可美著呢),代表作是《酒店》及《亂世兒女》中巴瑞林頓夫人。盧卡對於義大利電影史旁徵博影兼致敬,真是到了膠捲格格皆是心血的地步。喔對了,奉送另一個小細節,飾演安東尼的男演員,本名居然叫做艾多瓦(Edoardo Gabbriellini)。

 

13. 至 於遠赴倫敦學藝術的女兒貝塔,因為愛上同性女友而從繪畫轉行攝影、甚至剪去長髮宣告出櫃,顯然是相對於這個無從撼動的豪門世家,再鮮明不過的「反抗」。爺 爺發現貝塔每年送他的畫變成了照片,直覺反應是「這是什麼鬼」即是一例。艾瑪支持女兒的決定,當她最後決定離家,眼神正對的也是女兒,似乎她其實也從女兒 的抗拒中得到啟發,而如今她做出如此決定,需要的是女兒的肯定與祝福。

 

14. 艾多瓦是貝塔在家族中第一個出櫃對象,對比老艾多瓦反射動作般的不願試圖理解,艾多瓦的寬容與體諒,宛若一種新世代對於新事物的正向接受。不過,當艾多瓦發現母親的情事,先是頭髮、後是傳家湯,他甚至尚未得到親耳、親眼的承認與證實,他就幾近崩潰、完全拒絕接受。這也是整部電影最吊詭最具批判性的一幕。母親是艾多瓦在家族中最親近的人,不僅是老艾多瓦義大利精神的傳承者,同時也繼承了母親的俄羅斯精神,傳家湯就象徵著一份私密而依賴的牽絆。當母親將傳家湯的作法交予情夫、同時也是艾多瓦的好友安東尼,忽然間原先潛藏的情慾全都爆發開來。這部份,忽然有那麼一點D.H.勞倫斯《兒子與情人》精神逆倫外加同性情慾的變形。安東尼對於母親的佔有慾,與艾多瓦之間的同性曖昧情愫(會去注意同性好友家的地板有誰的頭髮,這已經不只是「男男曖昧」了,我總覺得艾多瓦跟女友伊娃根本只是假面情侶,當然也可能是盧卡沒用足夠的篇幅去刻劃這部份),尚未有機會攤上檯面好好檢視,就隨著氣急敗壞的他的意外喪生,煙消雲散了。艾多瓦的死,是一種象徵性的結束。這個豪門世家尊貴傳統與不合時宜的堅持的結束,帝俄、鐵幕共產時期的結束

 

15. 艾多瓦的死,成就了艾瑪的重生。艾瑪終於找回了她的名字,她不再叫做艾瑪。因此她必須從這間房子中徹底消失。她是愛。從肉體的愛到精神的愛,因為愛,所以存在。

  

我愛故我在》就跟《感傷的宿命》一樣,是專屬於大銀幕的電影,它的光影與極限主義大師約翰亞當斯驚人的旋律,既是十足的影音饗宴,同時也確切傳達了艾瑪複雜糾結的內在情緒。

  
其一,約翰亞當斯的音樂並非專為《我愛故我在》而作,而是授權予以使用, 包括歌劇《Nixon in China》、《The Death of Klinghoffer.》的音樂片段及其它如Century Rolls, Fearful Symmetries, Light over Water, Shaker Loops, Lollapalooza等。扣人心弦的收場高潮使用的是他1985年作品Harmonielehre
 
其二,《我愛故我在》的英文片名I Am Love取自喬達諾(Umberto Giordano)在1896年時所發表,以十八世紀法國詩人謝尼葉為題,陳述愛與情慾的代表作《
安德利亞.謝尼葉(Andrea Chénier)》的第三幕——由女高音所演唱的詠嘆調〈他們殺了我的媽媽(La Mamma Morta)〉裡最後一句台詞 Io son l'amore, io son l'amor, l'amor。我是愛,我是愛卡拉絲所詮釋的這版詠嘆調,透過1993年湯姆漢克斯在《費城》裡出神入化的演繹而舉世瘋狂,那聲聲I AM LOVE的經典片刻,也在《我愛故我在》中重現(艾瑪偷情回家後在床上看的電影即是,準備就寢的老公卻隨手轉了遙控器到別的頻道,有點刻意但又寓意明顯的一幕)。盧卡格達戈尼諾以此向他的偶像強納森德米致敬,事實上他的畢業論文即是以強納森德米為題。  
 

 

台長: Ryan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