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1年那套橫空出世的《吐司男之吻》之後,除了《我的秘密花園》勉強捕捉到一點日漫那種靈活又充滿生活感的氣味,大部分台製偶像劇對喜劇節奏與靈性的掌控,簡單一句結論,就是死了,不動了,毫無Sense可言(請自行觀賞任何一套三立「愛與xx」系列或素有偶像劇之母美譽的柴智屏小姐製作的偶像劇)。直到2007年二月,《親親小爸》石破天驚的降臨收視跌破1%的華視頻道,終於讓台灣觀眾見證了台製偶像劇的另一種可能性…。
《親親小爸》的故事設定很言情,描述一名帥哥台客被兩個鬼靈精小女兒與豔鬼媽咪逼迫簽下繼爸條款,以保住她們的寶貝豪宅。「契約家庭」、「假鳳虛凰」、「同住一個屋簷下」這類前提在言情偶像劇中屢見不鮮,日本趨勢劇迷更是不陌生,按照慣例,腳本往往安排這位「偉大的入侵者」一一收服難搞又彆扭的原有家庭成員,《親親小爸》外觀上來看也不例外。第一集重點放在「稍微」收服洪珍妮,第二集的重心則是擺在缺乏關懷的小妹舒琪身上,至於第三集換宅女老二舒潔發春,再來是楊光男、蘇柏豪、「正牌」繼爸大衛、珍妮的初戀情人大雄、以及正牌老爸洪芋頭依序登場與阿榮把拔過招…。不過兩位仙女姊姊,也就是本劇的編劇謝叔芳與陳惠真(《十八歲的約定》、《愛殺17》)有夠搞怪,不願意乖乖follow日本趨勢劇的公式,讓這個不算新鮮的架構,生出了一雙靈活的翅膀。當它拍動的時候,在那瀰漫著日本動漫同人的活潑氣息中,我們卻又聞得到一股充滿說服力,不按牌理出牌,生猛又芬芳的台味。那看似無厘頭的瘋狂劇本,紮實工整的程度,其實絲毫不輸嚴謹的日本趨勢劇腳本,完全是可以出國比賽的水平哩。
基本上,總計十四集的《親親小爸》可切割成兩部份。前半部講究「一話完結」,在整個劇情結構上,還是有著每話階段性的嚴謹進展。每集皆以阿榮的荒謬夢境作為開場,然後該集就環繞著夢境所透漏的暗示的,以及驚醒後的阿榮杞人憂天的或是亡羊補牢的所引發的種種又賤又爆笑的行為大搞惡搞。前半部的重點放在阿榮與三姊妹關係的逐步深厚,及大姐珍妮倒追校草蘇柏豪的進展上。每集收場時都會讓阿榮跟三姊妹回到豪宅,繼父女間的家庭向心力更為凝聚;而珍妮也會無一例外地對著手機播報「珍妮戀愛日記」,欣喜地描述她和蘇柏豪之間小小的進展。
到了後半部,收場不再回到三姊妹家,珍妮也首度對著手機(有哪套台劇能把手機妙用「壓榨」到這種地步?)講起阿榮而非蘇柏豪,而在一團混亂,層層謊言與誤會堆疊後,收場皆引爆另一個新高潮,並讓觀眾期待下一集後續欲蓋彌彰的連鎖反應。因為隨著阿榮的冒牌繼爸身份被揭穿(先出現真繼爸,再出現珍妮的正牌老爸),「一話完結」已非必要,《親親小爸》正式進入言情階段,阿榮爸爸對珍妮的父愛自我催眠論,楊光男的白布鞋愛情論,以及完美到不食人間煙火的蘇柏豪的白馬王子破滅論,這三條在前半部進展緩慢的長線鋪陳,在後半部開始以加速度推展,而後發酵。
我之所以一再強調《親親小爸》並非一味盲目移植日漫日劇的仿冒品,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親親小爸》散發出一股親切且原創的台味。說它親切,在於片中每個角色光是名字就取得有夠好,每個角色的名字都明確透漏其個性。男主角借用了劉德華的本名劉福榮,同時也是眾所周知的常打電話問候阿母的鐵牛運功散「阿榮」。崇洋媚外的任性大姐叫珍妮(西餐妹),缺乏存在感的宅女老二叫舒潔(衛生紙),早熟世故的小妹叫舒琪(豔星?),珍妮那個很娘的姊妹淘偏偏叫阿健,而珍妮的白馬王子名喚蘇柏豪。看,這就是該言情的時候就言情,該菜市場的時候就菜市場,哪像三立偶像劇的一貫拙劣言情小說命名法,來來去去就是程海諾、單均昊、杜亞斯、貝若依…。
至於說《親親小爸》原創,或者更清楚來說,編劇謝叔芳與陳惠真敏銳觀察、吸收後的聰明運用,才是真正實踐了「反芻」精神,超級有sense的靈活拼貼啊!這類注重細節,獨特又原創的神來之筆,包括:出門倒資源回收垃圾竟可以成為三姊妹和好的契機(三立的編劇大概二十年都想不出行政院宣導短片也能拿來kuso得這麼精彩);阿榮想寫繼爸辭職信,卻怎麼也想不起「辭」字要怎麼寫;蘇柏豪發好人卡給阿榮時所引用的《藍色大門》招牌台詞;因為沒有錢只好去當走路工「抗議」,甚至異想天開去靜坐(倒扁)騙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