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開眼e週報
http://www.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asp?action=content&vol=059&page=c02
請勿轉載,謝謝!
張藝謀跟李安一樣,都是得獎運非常好的導演。除了小金人跟金棕櫚葉還沒機會摸到以外,說張藝謀拿獎拿到手軟絕不過份。他的處女作《紅高粱》在1988年首度入圍柏林影展,就一舉拿下首獎,十多年後又以《我的父親母親》拿下評審團大獎(那一屆的評審團主席剛好是鞏俐),就連很恐怖的《英雄》都能撈到一座獎勵創新藝術貢獻的Alfred Bauer獎,創下柏林三戰三勝的輝煌紀錄。威尼斯部份就更亮眼啦,除了《有話好好說》意外落敗之外,《大紅燈籠高高掛》拿下銀獅獎,《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兩度成功擒獅,前者還把鞏俐推上威尼斯影后寶座。即使老謀子在坎城沒那麼風光,但好歹《活著》也拿下評審團大獎(順便讓葛優封帝),《菊豆》獲頒莫名其妙的路易布紐爾特別獎,《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則拿下高等技術獎。除了以上的輝煌紀錄,老謀子還沒當上導演之前難得主演《老井》,都能撈到一座東京影展影帝,有夠恐怖吧。
陝西農工背景出身的老謀子,儘管以《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三部滿溢東方風情的揚名國際(受過攝影專業訓練的老謀子,影像、構圖的天賦的確不容置疑),但我相信他骨子裡那種很俗很純樸的農民性格,其實才是他的電影,最最動人的關鍵。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活著》備受中共刁難而終於「覺悟」,老謀子後來向中共官方輸誠,沒幾年就從地下黑五類躍上檯面成為「主旋律導演」,從偷偷宣揚「希望工程」願景的《一個都不能少》到排場華麗的《英雄》、《十面埋伏》,從電影的意識形態到風格轉變之巨大,還真是讓許多死忠影迷嚇了一跳。如今貴為北京政府座上賓的老謀子,甚至去承包奧運表演活動討上級歡心,而那一套變本加厲的俗麗異國情調,正好為《英雄》、《十面埋伏》的失敗下了一個傳神的註腳。
《英雄》與《十面埋伏》雖稱得上老謀子在技術上最華麗的兩次炫耀,卻也是他在藝術原創性上最薄弱、在寫情上最荒腔走板的失敗演出。這兩部電影皆有著開放性的遼闊史詩前提,而且還有夢幻組合助陣,結果卻有如在最後關頭硬是不願使出「十步一殺」而導致刺秦任務功虧一潰的刺客無名一般,「英雄任務」、「奧斯卡任務」在最後關頭,也只能氣短了。
關於《英雄》的「大中國意識型態」,身兼編劇的老謀子應自有想法,反正創作者選擇為自己的政治信仰發聲,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這方面好萊塢還作得不夠多嗎)。真正令人失望的,是那漏洞百出的劇本。什麼時候張藝謀變得這麼沒創造力,亦步亦趨地追隨《羅生門》的腳步來故佈疑陣?那故弄玄虛的紅、藍、白、綠、 黑五色系真有達到預期效果嗎?在意念中決鬥、從書法中悟出「天下」之道等非常形而上(感覺只會在金庸小說裡出現)的名詞,卻成了《英雄》最重要的概念,這類只適合「意會」卻不難以「明講」的概念性訊息,別說勸服不了故事中的飛雪,也沒法子說服戲院裡的觀眾。《臥虎藏龍》中談及李慕白最後的悟道,是藉由他與玉蛟龍亦步亦趨的階段性互動傳達的,絕非簡單一句「我明白了」就能解釋一切。
至於《十面埋伏》,同樣擺脫不了《臥虎藏龍》的陰影。以女性為主的飛刀門叛黨與男性為政的官府間的爾虞我詐,原可以發展成整部電影中最排山倒海的部份 -- 這廂三人在漫天大雪中愛得死去活來,那廂官府與飛刀門的 大對決即將展開。可惜老謀子沒有心力趁機點出個體生命逃不出國家機器掌心的卑微與無奈,也許是《英雄》碰政治碰了一鼻子灰,這次老謀子起了個關乎政治的頭,卻虎頭蛇尾地讓它成為三角戀的點綴。所謂的「埋伏」,倘若只是關於男歡女愛與真情假意,未免太過污辱烏克蘭的大塊美景與用得過火的「飛刀時間」特效。再說,十多年前,不用把大隊人馬拉到烏克蘭,光是一間破舊的染坊,老謀子早就把愛的信任、背叛與玉石俱焚的宿命 (甚至還偷渡了些政治隱射),講得淋漓盡致了。或許,《十面埋伏》只是膨脹得太大、太金,太過火的《菊豆》升級版而已。
終於,歷經兩度華麗的墜落,老謀子再次回歸他拿手的小品通俗劇路線。《千里走單騎》這部斥資不菲的文藝新作,把貴州著名的儺戲大挪移到雲南(片中稱為「面具戲」),順便販賣起麗江的湖光山色,想必是目標全球市場的策略之計。有人嫌老謀子過份刻意,心懷狡詐要騙觀眾眼淚;有人抱怨他操弄悲情俗不可耐,與舊時連續劇那種摧枯拉朽灑狗血的程度相較,又有何長進?身為老謀子多年來的忠實影迷,我其實還是能找出幽默、輕巧中所潛藏的嘲諷;還是能嗅到老謀子個人對荒謬命運與卑微人性的炎涼喟嘆。儘管《千里走單騎》裡的老謀子再也不是《秋菊打官司》裡的老謀子了,但在向商業靠攏的妥協之外,屬於老謀子的「獨家」善意、寬容,還是存在的。
高倉健所飾演的高田岡一,有著《鐵道員》裡孤獨老人的影子;他的沉默、他的認真,他的執拗,一如老謀子一向偏好的「一根筋」角色,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當年的鞏俐、章子怡、魏敏芝及董潔皆是這類角色的最佳代言人)。《千里走單騎》同樣帶著一點點老謀子過去拿手的假紀錄片風格,但這段公路旅程中刻意的留白(到底父子心結為何?劇本刻意不說破,真是太妙了),配合高倉健無懈可擊的旁白,讓這部電影熱淚煽情之餘,還流動出非常濃郁的文學味,絕對是《我的父親母親》之後,老謀子最藝術的一次表現。
《千里走單騎》不只是老謀子個人創作生涯的回歸之作,至少有帶給觀眾小小的驚喜。是的,這是一部關於「寂寞,不用翻譯」的電影,描述了另一種Lost in Translation的孤獨情景。戴上面具,我們無法看見真正的表情;來到異鄉,我們未必看得到真正的聲音。有「中國第一編劇」美譽的鄒敬之(代表作《鐵齒銅牙紀曉嵐》)所寫的劇本,把異鄉、旅人、無法溝通的親情、語言隔閡全部串了起來。原來在許多時候,比手畫腳未必有辦法解決事情;必須以文明器具作為媒介,雙方才能相互解碼,忠實翻譯。有時靠的是手機、有時靠的是照片、有時則是一卷錄影帶(這三樣媒介剛好負責了電影前後兩段高潮)。可悲的是,高田與兒子之間,甚至連溝通都談不上,一直都是透過媳婦來穿針引線;更讓人糾心的是,讓高田終於體會兒子跟他自己一樣孤獨的事實的機會,竟是來自翻譯小姐蔣雯的一席回憶,多年後深夜裡的一通電話的第N手傳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高田與楊楊意外走失那場戲設計得極好。兩個語言不通,年齡差距大概五輪的異國人一起迷路,透過哨子聲與照相機的閃光來求救,透過拉屎這個生理動作來達成一個正式的「溝通」,也真是神來之筆了。
儘管有不少刻意的情緒營造,儘管有一籮筐的刻意隱喻(面具、監獄、病房所象徵的「囚禁」意象),儘管有好些橋段嫌過火(楊楊追著車跑那段就很狗尾,讓我想起《點燃生命之海》那段噁心的追車戲)、說得太白了些,《千里走單騎》仍稱得上是一部搧風點火煽得精準無比的溫情電影。高田與李加民兩對父子在處境上的對比,今昔情感的相互波動,以及旅人在異鄉廣闊自然景色之中莫名襲來的孤獨心境,都透過精緻的鏡頭,自然且帶著文學氣息的旁白,以細細而安靜的方式流淌出來。老謀子對於指導非職業演員實在很有一套(這點老謀子已經證明很多次了),無論是戲份極重的土導遊邱林還是小孩子楊楊,都有極搶戲的表現。而趙小丁的攝影,郭文景的配樂更是相得益彰。或許歷經《千里走單騎》的靜心沉澱,老謀子把《雷雨》大挪移到古代的全新力作《滿城盡帶黃金甲》,會重新贏回影迷的心。
我如此期待著。
附錄: 張藝謀導演作品年表
《千里走單騎》,2005
《十面埋伏》,2004
《英雄》,2002
《幸福時光》,2000
《我的父親母親》,1999
《一個都不能少》,1999
《有話好好說》,1997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
《活著》,1994
《秋菊打官司》,1992
《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
《菊豆》,1990
《代號美洲豹》,1989
《紅高粱》,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