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1-10 23:14:12| 人氣9,94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漫步2005香江(一)沒有長恨沒有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長恨歌》Everlasting Regret
關錦鵬蒙金馬青睞長達近二十年,今年卻意外踢了個大鐵板,儘管拍攝期間波折不斷的《長恨歌》成績未如預期,排不上關錦鵬的傑作,但這等精緻的美術、造型及攝影也難獲金馬垂青,未免被忽視得太離譜了。

就跟張愛玲的《半生緣》及蕭麗紅的《桂花巷》一樣,改編王安憶的《長恨歌》最好的辦法,其實是二十集的連續劇,而非兩小時長度的電影。那麼長的歲月、那麼多男人的來來去去,什麼都想保留的話,可能淪為流水帳,隨便一個閃失,又怕觸怒死忠書迷。當年許鞍華拍《半生緣》而招致不少批評,但我以為該片有提煉出曼禎與世鈞之間長達十年的揪心與無奈,已算是成績令人滿意的改編版本。相較之下,關錦鵬嘔心瀝血拍出來的《長恨歌》就嚴重缺乏一股因外在時代氣氛遞嬗而帶來的滄海桑田茫然感受,不止那些在王琦瑤的生命中穿梭來去的男人們、好友、女兒等重要角色,都落個面目模糊,連主人翁王琦瑤在性格上的捕捉都顯得無法聚焦,無疑是整個劇本結構、導演節奏掌控上都有問題。

四十年的漫長光陰既容易讓浮光掠影的瞬間凝結成永恆,也可能把當年的山盟海誓無情地稀釋、稀釋。關錦鵬雖保留了原著框架(但在情節上做了不少更動),小心翼翼把四十年的離亂承合壓縮進兩小時不到的空間,卻捨棄了「歷史背景」這塊本可以大做文章的寶貴資產,刻意把大事「拍小」,抽除國民黨失守、文革等屬於「外頭」的政治風波(一方面大概也是配合中國尺度問題淡化處理),全藉由內景各角色間的生活言談平淡一語帶過。偏偏,時代動盪其實是王琦瑤一生最大的敵人,在國民黨擔任要職的李主任因為改朝換代離開她;好友蔣麗莉、情人康少爺都是為了擁抱資本階級前往香港;就連相守一生的程先生都曾下鄉勞動,才引出小情人老克臘這段孽緣。時代在變,女兒、老克臘都要離開王琦瑤前去美國,只有王琦瑤拒絕改變,依舊守在那漂浮著腐朽氣味的上海公寓裡。王琦瑤為什麼堅持一直待在上海?原著中也許有著墨(我承認我不知道),可惜關錦鵬對歷史背景與角色間可能產生的互動的「刻意」冷調與疏離,不但對苦心描繪王琦瑤的一再所愛非人無法產生加分作用,也白白浪費了開發這個有趣觀點的機會。

關錦鵬的《藍宇》已讓我們見識過他在剪接上的隨意(由張叔平操刀),可是把這種以三、兩個鏡頭帶過三、五年的跳躍式剪接套在《長恨歌》上,配合程先生第一人稱的旁白以及一片片刻意設計過的字幕插卡,《長恨歌》無法一氣呵成,觀眾也無法抓住情節發展而感到無所適從,慢慢失去了對王琦瑤的興趣。除了梁家輝飾演的程先生佔了旁白之便有較多表演空間外,胡軍的意氣風發、吳彥祖無奈糾結的眉頭、以及黃覺的吊兒啷噹,即使偶然間神采乍現(例如電影在開、收場的呼應的確很有味道),好些鏡頭設計(例如康少爺與王琦瑤初遇的一場戲,藉由開開闔闔的門流轉情慾…)也令人難忘,卻總是遭遇還來不及閃耀就因片長限制而被迫退場的窘境。名氣不弱的三名女配角蘇岩、黃奕及鄭希怡更是可惜,要嘛無比做作(如蘇小姐)、要嘛缺乏存在感(如後兩位),還不如只有一兩場戲的李主任情婦(開場時那位長相妖嬝的歌女)或王琦瑤的姨媽令人印象深刻些。

於是,對於不熟悉歷史背景的老外觀眾來說,《長恨歌》變成一部沈悶無趣且缺乏共鳴的愛情片;對華人觀眾言,《長恨歌》雖不是另一部俗氣但卻緊扣人心的「滾滾紅塵」式的愛情史詩,卻也因基本的劇情架構問題而限制了本有機會發展出的偉大格局。

無論是對關錦鵬還是對鄭秀文而言,《長恨歌》都是一部很「勉強」的作品。說殘忍一點,《長恨歌》最致命的憾恨,在於關錦鵬欽定鄭秀文來演王琦瑤。事實上硬要從當今香江挑出一個能演王琦瑤的女星還真不容易,張曼玉或劉嘉玲太老、章子怡或張柏芝又太小、李嘉欣或舒淇太豔…,難道要找楊采妮嗎?假如我是關錦鵬,面對這麼一個被比為中國版郝思嘉的角色,我寧可挖一個名氣不太高的中國女星來擔綱。光從外型與年齡上看,充滿時尚感的鄭秀文就絕對不適合演繹王琦瑤(尤其年輕部分),加上鄭秀文的普通話又說得生硬彆扭(口音還不是問題,袁詠儀在《孤戀花》不也是廣東國語,可是她就有沈澱出屬於雲芳口條的實力),無論嬌嗔抑或聲嘶力竭的嘶喊,都喪失了過去她在杜琪峰電影裡表現的那種活潑自然的力度。種種的勉強與妥協,加上缺乏足夠的戲份時間對王琦瑤這個角色作足夠的內心鋪陳,注定讓許多本應是「得獎場」的高潮戲,情緒上來得莫名其妙而缺乏共鳴,演得很努力的鄭秀文也就這麼輸在起跑點上了。


台長: Ryan
人氣(9,94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寫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漫步2005香江(二)玩大車撞阿嫂
此分類上一篇:那朵雲的彼端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