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魚》Big Fish
1991年,以《蝙蝠俠》一躍成為票房導演的哥德派美學教主提姆波頓初訪Neverland,他指派善心和氣的業務員戴安薇斯特逐家拜訪客戶,終於來到廢墟般的古堡前,眼見一身是傷的剪刀手愛德華而心生憐惜,沒想到把愛德華帶回家照顧竟在平靜小鎮引起軒然大波。愛德華最後默默地回到古堡裡,孤獨地度過一生。
十年後,提姆波頓再訪他心中的Neverland,拍出繼《剪刀手愛德華》後又一部沒有陰暗反派的溫馨作品。也許跟未婚妻海倫娜寶漢卡特在去年十月為他生下兒子有關,《大智若魚》展現了空前的明亮氣候,而那份甜美正是滿腔父愛的他寫給海倫娜母子的情書。而海倫娜也繼《決戰猩球》的猩猩婆後再度扮醜演出獨眼巫婆,此外她還在片中分飾另一位有著「第三者嫌疑」的神秘女子,恰好與她戲外老是介入知名導演情事的第三者身份不謀而合。提姆波頓為愛侶設計出這麼一個在角色性格上貼近現實,卻又滿腔浪漫到彷彿活在羅曼史小說真空裡的動人角色,顯然是偷偷在為海倫娜抱屈啊。不過撇開八卦不談,海倫娜片中一場悠悠訴說往事的戲,絕對是奧斯卡級的演出。
《大智若魚》一度是2003年底許多媒體預測的奧斯卡準入圍名單上的一員,但是隨著金球獎的全數落空及美國評論界的反應普普(即使英國影藝學院仍非常夠意思地讓它擠下《神秘河流》入圍了最佳影片、導演等重要獎項),氣勢就這麼消退了。等奧斯卡入圍名單一揭曉,《大智若魚》最有機會獲青睞的技術獎項竟全數遭忽視,只意思意思地讓很少有機會接近小金人的丹尼艾夫曼入圍最佳原創配樂(這位老兄近來配樂作品氾濫,但他為老搭檔波頓譜寫的旋律,情感濃郁指數還是特別高)。弔詭的是,英國影藝學院在提名時偏偏忽略了艾夫曼!
老愛說大話的艾德華(由陽光依舊的伊旺麥奎格與越老越可愛的亞伯芬尼分飾青、老年)向來被兒子威爾(表現平平的比利克魯登)看輕,父子關係在兒子結婚後降到冰點,直到艾德華病重,威爾百般不情願地被母親召喚回鄉,開始挖掘探究父親的過去。
其實我更喜歡把《大智若魚》看成提姆波頓寫給美國的一頁情書。從艾德華在故鄉阿拉巴馬州的成長回憶開始,所有看似毫無邏輯的假想探險舉動與奇蹟般的成果,正可視為「美國」的自我精神分裂。踏出家鄉之後,艾德華來到烏托邦似的Spectre小村(可把Spectre小村當成美國的縮影~大家拼了命想進來,一旦進來了就拋棄鞋子不再離開),卻在經歷過一段快樂時光後出人意表地決定離去——因為他有野心有勇氣。接下來,艾德華在觀賞馬戲團表演時對珊卓拉一見鍾情。班主譏諷他沒工作沒計畫,他卻回應可以馬上在馬戲團工作,所謂的「未來計畫」就是與該女子廝守終生…。
無論是聽著彈鋼琴的神秘女子訴說艾德華當年化廢墟為神奇的事跡,或是英雄般降落中國、與老友結夥搶劫等軼事,艾德華的荒唐牛皮不斷遭遇「真相」的鋒利質疑,面臨道德與偽善的曖昧挑釁。然而,他總能憑著爽朗的笑容化險為夷,頂住瀕臨瓦解的美好世界永續光明。這不正是理直氣壯的美國夢情景嗎?
又或者提姆波頓從沒有這麼大的野心,《大智若魚》其實只是念給兒子聽的床邊故事。尤其在上部作品《決戰猩球》裡笑談政治慘遭批評後,證明提姆波頓最拿手的還是童話般扣人心弦的小玩意兒。例如我最最鍾愛的波頓作品《剪刀手愛德華》,剝開波頓對中產階級的嘲諷外衣,童話氛圍的華麗只為妝點在雪中輕舞飛揚的琴恩(維諾娜瑞德飾)對愛情的刻骨銘心。《大智若魚》裡那個永遠逢凶化吉的艾德華並不是剪刀手,他那滿腔熱情其實更接近即使拍不出好片卻仍然熱愛電影的艾得伍德;而珊德拉這個角色(由影后潔西卡蘭及頗受矚目的新生代女星艾莉森洛曼分飾青、老年)則有如《剪刀手艾德華》琴恩一角的延續,在金獎攝影師菲利普侯西洛款款深情的迷濛柔焦裡,綻放出最聖潔純真的笑靨。另外也不該忘記,Spectre村裡的鬼馬小少女似乎流著《斷頭谷》裡卡崔娜(克莉絲汀娜蕾西飾)的聰慧血液。
在童話的世界裡,勇者鬥惡龍永遠這麼順理成章,沒什麼解決不了的難事,所有的情感轉折都可以逆轉得振振有詞。也許是本片編劇John August的功力不足,也許受限Daniel Wallace原著小說的簡單童趣,《大智若魚》每當面臨亟需深入辯證的關鍵時刻(例如艾德華決定離開Spectre村那場戲),只能可惜地選擇悄然離去。幸好導演是善用特效打造視覺奇蹟的提姆波頓,一位從來不忘替特效注入人性情感的鬼才,讓《大智若魚》華麗卻不流於空洞。
提姆波頓以前所未見的希望與溫暖,闡揚乍聽之下簡單無趣的「愛的意義」——是的,什麼都可以編造,但是愛絕不會是虛構。這點陳腔濫調,透過馬戲團中一見鍾情的瞬間凍結時刻,及一片金黃的花田求愛場景,傳遞出最純粹動人的情感。那份難以言喻的氣息,在Spectre這個失落的桃花源慶典中閃爍著,在馬戲樂園中旋轉著,最後幻化為一條大魚,前進水中,激起了滲著小小哀愁卻也美麗無限的水花!
˙《小飛俠彼得潘》Peter Pan
如果說提姆波頓重返他最拿手的Neverland題材,讓《大智若魚》懷舊溫暖動人至極;那來自澳洲的PJ霍根,初來乍到Neverland也交出了一張令人驚異的成績單。如果說《大智若魚》的重點並非去深究艾德華假想中的種種冒險的邏輯性與真實性,那PJ霍根版本的《小飛俠彼得潘》無疑再次向觀眾強調:「Things are true if you believe then to be so」。
十年前的《虎克船長》是史匹柏比較不那麼成功的商業作品,當年他以彼得潘「後傳」方式喚醒觀眾沈睡的童心,卻因為選角不甚恰當及膽敢改造經典,加上向來過份天真的史式侷限而讓整部電影流於膚淺。PJ霍根的前作包括《新娘不是我》及《妙麗的春宵》,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這一次向經典兒童文學挑戰,他顯然不甘心把大好機會單單浪費在電腦特效的鑽研上。於是,新版《小飛俠彼得潘》不只是一趟美輪美奐的夢不落帝國外加童話般的倫敦景致一日遊,PJ霍根與合編劇本的Michael Goldenberg竟嗅出Peter Pan原著的創造者——J. M. Barrie在情節裡嘗試透露些許關於「性」與「成長」的曖昧與陰暗面的意圖,讓傑森艾薩克既扮演虎克船長又兼飾溫蒂的父親達令先生,這個代表「成人」的形象因而更刻板、更兩極,透露著父權形象一體兩面的弔詭性。至於夢不落地國的孩子們沈迷於烏托邦似的遊樂天地,逐漸忘記父母姓名,關於自我認同的迷失及對成人世界的抗拒,恰與《綠野仙蹤》、《愛麗絲夢遊仙境》及宮崎駿的《神隱少女》互通聲氣。
另外,PJ霍根對對溫蒂與彼得潘的互動關係,也詮釋出令人興奮的新意。彼得潘欲帶領溫蒂與弟弟們從此擺脫大人世界的冰冷無趣,航向夢不落地國一場接一場的華麗冒險,溫蒂卻在幾天後倦鳥歸巢,企圖說服彼得潘接受並享受「成長」的苦澀與酸甜。PJ霍根在這方面巧妙地以「吻」來作為「青春生命」與「性」的代名詞。小仙女的妒火中燒及虎克船長莫名的又妒又羨(虎克船長還在劇本的關愛眼神下獲得了大約五分鐘的人性時刻特寫),連同彼得潘的拒絕成長,其實正源自這些角色的「虛幻本質」。大喜大悲與極善極惡,永遠跟真實的人生有著一大段距離。因此,那象徵著性啟蒙的真情一吻與終究免不了的別離,竟跨越了普級電影慣有的膚淺,傳遞出成長過程中無可避免的溫暖與哀愁。
PJ霍根堅持重現原汁原味的故事氛圍是值得讚許的,電影的前半小時重現了《歡樂滿人間》的美好童趣,兩位影后級的英國實力派女星琳蕾吉烈芙與奧莉維亞威廉斯(她開著窗等兒女歸來美麗畫面幾乎就跟原著給我的想像一模一樣)稱職的綠葉演出加分不少,當然最驚人的還是挑大樑飾演彼得潘的童星傑瑞米桑普頓及通過嚴格徵選才獲得溫蒂一角的英國小女生瑞秋赫伍德與角色間緊緊相連的神氣。《小飛俠彼得潘》也許不是PJ霍根的代表作品,也許電影裡某些時刻為求戲劇效果而流於廉價刻意,卻絕不會是一場華麗但容易被忘記的廉價冒險!
觀賞新版《小飛俠彼得潘》,絕對是死忠彼得潘迷幻想成真的最佳機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