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出版:大塊文化
本文寫於2003年4月高哥安息禮拜之後,或許有人還記得那段為高哥的病情迫切禱告的日子,那段期間,我們都上了一堂關於生命的課.....。
之一~談死亡
你是否曾經問過自己:『今天若是我活著的最後一天,我會怎樣?』也許你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可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卻沒有人把這當真。沒有人真的相信自己會死。但是誰不認識或知道一些已經死去的人,為什麼自己就那麼難以想像死亡的到來?』最近這一個月來使我感受最深的事就是高哥的去世,從發病到離世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在這一個月之中,除了為高哥禱告外,戰爭、自殺、SARS蔓延的新聞同時不停播放著,逼得你不得不去思考死亡這件事。一開始為高哥禱告當然希望高哥能夠得醫治,然而接下來幾週情況並不樂觀,高哥最後還是走了,但是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他面對死亡所表現出來的態度,雖然我從未進入病房探望過他,不過從高哥發病後的第一週回到教會來分享,以及高家小朋友的表現,還有那些曾經在嘉基與他接觸的人對他的形容,我相信他真的是一個很堅強、也很有智慧的人。
我試著去拚湊這一個月以來高哥的心路歷程:首先是發現自己病情的那一剎那,高哥面臨的第一個抉擇也許是:『我是要和大多數人一樣,從這個世界退出,或是要好好兒活?』我想到去年去世的大伯父,他也是因為癌症去世的,不過在他去世前的那個月,疼痛已經使他放棄了求生意志,他不斷要求醫生為他開刀,其實是希望藉由醫生的手術刀提早結束他的生命。但是高哥表現出來的完全不是這樣,他仍然來參加主日崇拜,會後還留下來與大家分享,他的身形雖然明顯消瘦許多,但臉上的笑容依舊。我想高哥的決定也許就是:『要好好活著,至少要嘗試著好好活著,照我想要的方式,帶著尊嚴,帶著勇氣,帶著幽默,帶著冷靜。』
同樣是令人絶望的疾病,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心態,這就是高哥所展現出來的智慧吧!怎麼說呢?首先,他要為家人著想,『死亡,是件悲傷的事,但活得不快樂也是悲傷。』他不想讓家人不快樂。其次,他必須堅強,至少讓小朋友的生活秩序不致於大亂。『不要打斷你們的生活,否則的話,這場病毀的不是我一人,而是我們一家人。』嘉基的醫護人員說高哥每次講話都面帶笑容,即使在病床上也是如此。我覺得高哥當時一定很清楚自己的病情,也許每天入睡時都沒有把握明天是否還會醒來,他是如何做到保持微笑呢?我猜想他也許換了一種心態,在每天醒來時發現自己還能呼吸,還有意識就感謝上帝吧!『我每晚入睡,就是死去;我每日醒來,就是重生。』
高哥雖然走了,但是他留下的是高貴的心靈,是勇於面對死亡的態度,凡此種種都印證了一個事實:『疾病可以打擊人的身體,但是它得不到人的心靈;它會得到人的身體,但得不到人的心靈。死亡結束的是生命,不是關係。』而我們學習到什麼?高哥走後,在安息禮拜、主日、退修會,只要出現高哥的相片,都會激起許多人的懷念。因為『愛讓高哥活在人間,就算高哥死了也仍活著。因為曾經彼此相愛,並記得有過愛的感覺,因此就雖死猶存。那些曾經激起的愛意,仍將留存下來,所有的記憶都會在。高哥並沒有死,他仍活在那些曾經被他感動、曾經與他互相扶持的人心中。』
之二~談恐懼
經歷了高哥這件事,我領悟到死亡真的不如想像中遙不可及,它可能在下一刻便臨到自己,或是自己所愛的人。『當你了解自己就要死了,看事情就會相當不同。你要學會如何死亡,才能學會如何活著。』前一陣子最熱門的戰爭新聞充斥各大媒體,看到那些在在戰爭中浴血逃亡的人民,你心裏有何感想?我很仔細地注意死傷人數的報導,誤炸巴士、誤撃軍機...一連串的失誤背後代表多少生命的消逝?多少家庭的悲傷?『我比起以前來,更能對受苦的人感同身受。這就是人生的終局嗎?也許死亡讓所有人變得平等,讓素眛平生的人也會為彼此的命運落淚。』再談談最近流行的SARS吧,為什麼會帶給人們如此巨大的恐懼?因為我們根本不瞭解死亡,當然就無法坦然面對。『我們如此害怕看到死亡,事實上,死亡是不會傳染的,它就和生命一樣自然。死亡是自然的,我們對死亡大驚小怪,因為我們不把自己視為自然的一部分,我們覺得自己是人類,所以就高於自然.』其實我們並不高於自然,因為凡有生者,必有死。這是自然的法則,萬物皆如此,無一例外。高哥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最後知道,我們可以安然接納死亡,那麼我們就可以做到那件最大的難事,即安然接受生命。』
這真的是一項很重要的學習。對我個人而言,『我不想在驚懼中離開這個世界,我要知道事情是怎麼著,接受它,心中平靜下來,撒手而去。』我覺得『如果我真的接受自己隨時可能死去的這個事實,那麼我可能不會像現在這麼爭強好勝。』我的好勝心很強,這是我最近的發現,也是我個性的缺失之一,我知道每個人都不完美,例如:『我們常感到孤寂,有時甚至就要潸然淚下,但我們總是忍住,因為大人不應該掉眼淚。』你是否也是這樣?絶不輕易在人前掉淚?我是很容易感動的人,看電影、看書、甚至發呆都可能掉眼淚,以前我會覺得讓人看到很丟臉,所以總是忍住。可是後來覺得『如果我一直壓抑情緖,不讓自己完全體驗它,我就無法不執著,因為我會忙著害怕,害怕痛苦、害怕悲傷、害怕愛會帶來易受傷害的心。』那麼,該怎麼做呢?『要學著超然不執著。讓感覺經驗穿透你,這樣你才能將它放下。』就像高哥一樣,即使疾病與死亡的恐懼及痛苦不斷打擊他,但他仍然未被擊倒,仍能表現出對生命的堅持。為什麼我會知道?因為我讀到從耀及珮綺寫給爸爸的信,又看到珮綺畫出爸爸的樣子,我知道高哥的智慧就表現於此:在小朋友的心中,他未留下任何悲傷的畫面,他在小朋友的印象中,仍是笑咪咪的父親。死亡,只是睡了,即使睡了也是笑咪咪的...這是珮綺筆下看到爸爸最後一面的感覺。
『孤寂感也一樣,你放手讓它去,讓眼淚掉下來,完全感受它,但最後你說:很好,這是我這一刻的孤寂感。我不害怕孤寂感,但現在我要把孤寂感抛開,我曉得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情緒感覺,我要去體驗它們。如果必要,我會好好哭上一場,但哭過後我會專注在生命中仍未失去的種種好東西上面。我不准自己進一步自憐,每天早上一點點,流幾滴淚,就只是這樣。我想到我認識的許多人,他們有多少時候都在自艾自憐,若是每天限制自己只能自憐多少,該會多有用。只能花幾分鐘自悲自歎,然後迎向這一天。』
之三~有意義的生命
你是否會一個人常感覺到孤單?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面對這樣寂寞的感覺,因為『我們的文化讓人們無法自我調適。我們教的東西不對.而你得要十分堅強,才有辦法拒絕這錯誤的文化。』想想看世界的價值觀是怎樣形成的?說穿了其實就是一種集體意識。『我們的社會在進行一種洗腦,他們把某件事一說再說、一再重覆,擁有東西是好的、賺更多錢是好的、置產愈多愈好、商業行為愈多愈好。多就是好。我們對自我灌輸,也讓別人對我們灌輸,一而再,再而三,直到再沒有人會有別種想法。一般人都被這一切蒙蔽了,他根本看不到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當你受別人操縱,叫你買這件保養品你就會美麗,或是買這輛車才代表有成就,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麼有人既擁有美麗又擁有財富,卻仍要自殺?那些終日追求物質享受的人,真的有滿足之日嗎?我覺得『這些人都是渴望為人所愛,才拿這些東西作替代。他們擁抱物質,以為這樣自己就獲得擁抱,但這樣做沒有用。物質的東西永遠無法取代愛,或是溫柔,或是親切。』以張國榮的自殺為例,你會發現『金錢無法替代溫柔,權力也無法替代溫柔。當你最需要溫柔的時候,不論你有多少的金錢或權力,都無法給你那種感覺。』
既然你無法從這些東西獲得滿足。你知道什麼才能真正給你滿足嗎?耶穌曾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聖經的話語我們生命中的活水源頭,不只讀經而已,還要去身體力行,耶穌說最大的誡命是什麼呢?「是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要投入去愛人,投入去關懷你周遭的人』,不是對周遭冷漠,不是只求自己的享受。
想想看,『生命一開始時,我們只是嬰孩,得要靠別人才能存活,到了生命的盡頭,你若必須躺臥在病床上,你也需要別人才能存活。在開始和結束之間,我們同樣需要別人。』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最近SARS疫情蔓延使得大家都很緊張,也可以看到許多人自私的一面,看到這些人在鏡頭前叫囂、喧嚷,覺得他們其實是很可憐的,因為他們的世界裏只有自我,沒有愛。沒機會付出愛的人,心裏就容易被仇恨、競爭、嫉妒充滿。台灣很小,這世界也很小,『如果我們多看看彼此的共同點,我們就會比較認同天下一家的想法,重視這個大家庭一如重視自己的家。』
註:『』部分選自「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大塊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