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2-08 16:33:45| 人氣3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情繫怒江0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機艙內傳來即將降落小港機場的廣播時,我才意識到生命中的第四次怒江之行即將畫下句點。望著窗外漆黑的夜空,腦海中浮現的盡是一幕幕色彩鮮明的畫面:蔚藍的天空、雪白的雲朵、青翠的高山、碧綠的江水,一張張黝黑的臉孔點綴其間,在金色陽光下,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我的生命因怒江而改變,這是無庸置疑的。二00三年第一次進入怒江,看到峽谷居民面對生活的艱困,卻不抱怨,不憂慮,仍舊用喜樂的心唱詩讚美神,那渾然天成的分部合聲,深深震撼了我的心。啊!多麼美的歌喉,多麼清亮的嗓音,你可以從歌聲中聽出單純的快樂,內心滿是憂愁的人絶對唱不出來。可是,看看他們的衣著服飾、看看他們的生活環境,可以想像維持生活並不容易,那麼他們的快樂究竟從何而來?
隨著第一次怒江短宣結束,心中的疑惑並未因此消失,那散佈在崇山峻嶺間的白色小教堂,那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傈僳文字,那色彩斑斕的背包,不論男女老少總有一個。基於好奇的緣故,我開始留意生活中有關「怒江」的一切訊息。

首先是中國時報上一篇文章,標題為「雲南傈僳族的基督傳奇」(2003/2/16),一位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年輕碩士深入雲南山區探訪傈僳族人的生活後,發現是基督教信仰改變了這個民族, 他將研究結果寫成『福音谷』一書,極力讚揚傈僳人的「神貧」之美。

是誰首先將福音帶到這邊陲之地呢?在『山雨』這本書裏,我找到了答案。從1920年起,英籍傳教士富能仁便不畏艱難,涉險深入怒江峽谷,與當地人一起生活,學習當地的語言,致力於傈僳族的福音工作。在無數個漫漫長夜中,忍受身在異鄉的孤寂,在長達數十年的宣教工場上,堅定地為傈僳人信主禱告。

富能仁初次與傈僳人接觸時,對傈僳服飾的形容是「頭裹包頭,戴著披肩,紮白色綁腿,女人穿著鑲有貝殼珠子五光十色的服裝」;對於傈僳人的個性,他的形容是「心靈單純親切,假使發現你愛他們,喜歡和他們在一起,他們就以愛來回報你」;對於居住環境險惡及交通不便,他的形容是「僅是竹舍數間,掛在八千呎高的斷崖上,下面是洶濤滾滾的薩爾溫江峽谷。正當雨季必須攀援繩索,或藉浮木橫渡河流,常要走過及膝的泥濘」;對於傈僳人愛唱歌的天性,他的形容是「頗有音樂的天賦,很容易就學會了分部合唱」
讀到這些文字時,我驚訝地發現,在與傈僳人互動的經驗中,我的感受竟與書裏的描述完全一致,難道「時間」在怒江靜止了嗎?富能仁的時代距離現在,已近一個世紀了啊!

二00四年再次進入怒江,我有了更深刻的觀察及體驗。原來時間並非在此靜止不動,而是層層疊疊的高山幾乎隔絶了當地人與外界的連繫,在這個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自治區內,因為交通不便,外面進來的人少,裏面出去的人也不多,漸漸地形成一種城鄉落差。以教育為例,人們已經習慣使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及文字,便不會意識到接受教育學習普通話的重要性。而缺乏教育,就缺乏與其他族群平等競爭的機會,面對外面世界的瞬息萬變,峽谷中的居民仍維持最原始的農耕生活,因為感受不到城鄉之間的差別,也就沒有想去縮小這種差別的強烈願望。
這種安於貧窮的精神就某方面來說其實是很危險的,足以使一個弱勢族群變得更弱勢,例如缺乏正確的飲食、衛生觀念而導致疾病,或是生病了卻無法看醫生,或是看了醫生卻無力付醫藥費等,因為缺乏教育資源,便缺少向上社會流動的機會,因此經濟情況很難得到改善。如果再加上政府的漠視,無意伸出援手,那麼這個族群的未來不僅堪慮,甚至堪憐!

台長: 星空之下
人氣(31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怒江之愛2007 |
此分類下一篇:2007情繫怒江0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