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台灣日前的立委選舉,民進黨大敗,真敗得讓選民都「嚇一跳」。
而國民黨也勝得「心生恐懼」,害怕立委選勝到總統大選期間有了什麼差池,橫生波折。因此戰戰兢兢、小心翼翼......什麼都用「退避三舍」的態度在應對。
民進黨輸得讓我那深綠色的先生徹夜難眠,看著電視上謝長延的「敗選承担總統造勢晚會」數度淚下,還不停責怪在一旁表情哀戚度達不到他期望指數的我「數祖忘典」「忘了自己是誰」……。
但,他是真的蠻傷心的。傷心這個選舉結果足以造成未來台灣政治結構的巨大改變。泛藍立委的席次足以修改憲法,罷免總統。
兩個月之後的總統大選╴如果謝長廷當選則宛若成「虛位總統」,處境將比陳水扁更加艱辛。
如果馬英九當選則台灣「一黨獨大」。民主制衡機制可能喪失,給予未來國民黨「獨裁」的機會,台灣的未來很可能再回到威權時代,這樣的結果非常不利於民主健全發展。 而這也是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台灣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先生日前在接受日本產經新聞專訪時表示,將在二○○八年的台灣總統大選中挺謝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次民進黨的敗選除了歸究於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選舉模式,在計票方式上引致立委席次無法正確反應政黨得票比例外,我想民進黨執政後很可惜的是__它背離了當初作為街頭反對勢力時那素樸崇高而令人感動的理想。
一朝執政,雖然還是權力生手但卻迅速腐化,執政成績的不理想雖然有很大的原因在於「朝小野大(立法院國民黨為多數黨,杯葛法案,凍結預算,政府施政寸步難行)。
台灣的政治結構事實上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但政黨和政客在修訂法律時考慮的不是老百性真正的需要,而是尋求其政黨或少數既得利益者繼續霸佔資源或政治分贓的庇護。
阿扁政績太差,當總統了嘴巴還苛薄到完全沒有形象。
就像在選前民進黨為了強調本土化刻意操作「去蔣」議題,把威權時代在台灣所標榜有關蔣中正豐功偉業、歌功頌德的所有扁額、建築物、銅像……一切有關涉的圖騰紛紛改造拆除,例如:把國家劇院入口的「大中至正」匾額拿下來換上「自由廣場」。
平心而論蔣介石的人格絕對擔當不起「大中至正」。
把他無所不在的銅像搬走,即使不是應該的,至少是可商量的、可接受的。
但不能用這麼粗野的方式。(政府本身用一種仇視的口號宣導)
一個政策形成之前,要有足夠的時間被各種不同利益團體檢驗批評,這「價值」的意識型態那能全由執政當局用一種近乎粗暴的行動來決定?
民主的真諦在於決定這個「價值定位」的過程,是經由平等、自由、民主,的折衝、協商過程取得的「共識」。每一個弱小的聲音,不同的意願,執政當局都要認眞對待傾聽並給予尊重。
遺憾的是這些議題被政客刻意操弄,變成基本教義派的圖騰。
深藍和深綠把它當作善惡決戰點,瘋狂又幼稚地相互攻擊對抗。
中間選民(如在下者)的意願和觀感在這整個過程中完全被忽視。
在這過程中阿扁對於民意觀感渾然不覺。
其實在選前他所推動任何事,都令人懷疑他的動机及合理性(咦?!這件事為什麼到「選舉前」才來處理?)
這方式「對」的事,也變成「錯誤的行為」了。
幾次民進黨選前造勢,阿扁站台都成造勢的毒葯。
其實我很討厭深綠族群的「排藍條款」「鎖國政策」。
立委敗選前謝長延的「和解共生」還處處受制掣,根本無法推展。
「追求台灣獨立」對某些台灣人來講是一生的理想,追求理想應該是一件很快樂、很令人興奮的事,但是從我的家人和我綠色的朋友中間卻感受不到他們對「追求台灣獨立」令人愉快的熱情;如果從他們的言談中有感受到一丁點熱情的話,那些熱情好像也是來自對國民黨的怨與恨。
台灣雖然已經實行民主,但從「民主」要走到「成熟的民主」,看似只剩下那一小步,但是走起來又似乎有點遠。
「民主」要靠爭取,「成熟的民主」卻需要建構在輸與贏雙方的氣度上。
選完這幾天讓我比較欣慰的是民進黨輸得很有風度,不但為敗選負責,並態度謙虛概括承受全民的批評和指教。不像前幾次國民黨選輸了,一會兒蛋洗勝選人,包圍總統府、一會兒懷疑計票不公非要重新驗票(花幾億台幣,卻讓全民買單)。
失意的民進黨比國民黨「可愛」多了。
台灣選民是很有同情心的,很多人對民進黨的失望是因為整個黨被阿扁個人的意志綁架,以及對他家人囂張豪奢生活方式的不爽。
兩個多月後的總統選舉。只要民進黨與阿扁作出切割。
中間選民的選票潛力還是驚人的。
選戰之後國民黨「一黨獨大」可能使多年來民主前輩們的努力毀於一旦的憂懼正普遍地在台灣民間醞釀一種潛思。
還有,最近常聽謝長延的政見論述,他比馬英九有見地不知多少倍,難怪媒體一再要兩人做電視辯論,馬英九推三阻四完全不敢接招。
有人預測總統大選會有所謂的「西瓜倚大邊(台灣俚語)」選票靠向國民黨。
但也有人說會有所謂的「鐘擺平衡」效應,選票擺向民進黨。
總統選舉結果如何?就讓大家拭目以待吧!
文章定位:
人氣(620) | 回應(4)|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