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曼娟老師的新書《我家有個風火輪》,不免有些意外,一開始甚至不曉得應該用何種態度去閱讀這本書。
算起來這是一本童書,但是卻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童書。想來想去,覺得可以英國坎農格特出版社發起的一個專案名稱來界定,那便是——「重述神話」。
脫胎于《封神演義》中哪吒故事的《我家有個風火輪》,就是對於這一傳說的再度創作。與複寫和影印不同,曼娟老師通過自己的眼睛,用全新的態度創作出一個好看的故事,在讀者與傳奇之間,架起了一條橋。
【責任之橋】
對於既有故事進行改編,實際上有過很多的例子。比如李碧華將《白蛇傳》的顛覆後,形成妖媚暢快的《青蛇》;比如張愛玲就對《霸王別姬》改頭換面,寫出了女人幽微的心境……而之前曼娟老師的《妖物誌》更是一本對古典傳奇進行改編的小說集。
但是,《我家有個風火輪》卻又不太一樣。
這是一本童書。童書在我的閱讀定義裏,就是指寫給有童心的人讀的書,閱讀的人可以是小朋友,也可以是大朋友。就如《小王子》一般,真正優秀的童書,是沒有年齡界限的。《我家有個風火輪》就是這樣一本以純潔的文字和一顆赤子之心所構築的小說。
閱讀《我家有個風火輪》之前,我讀了大陸作家蘇童改寫孟姜女故事的《碧奴》,之後又閱讀了葉兆言改寫嫦娥故事的《後羿》。當我對比這三本同樣改寫神話的小說時,我幾乎可以毫不費力地就將三本書所描述的神幻世界,劃分成兩個國度。《我家有個風火輪》和《碧奴》屬於一類,它們不斷地追求生命中最驕傲和尊貴的東西,並爲此不懈努力。而《後羿》則歸屬另一類,它書寫出人性的慌亂與無辜,讓人在沈落中哀婉歎息。
我喜歡《我家有個風火輪》所帶給我的溫暖和力量。這是曼娟老師的作品一貫帶給我的力量。系統地閱讀一個作家的作品,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一些超越文字形式、體裁、語言之外的東西。就像太極講的是一口氣,一個成功作者也必定在駕馭文字的過程中,以一股精氣牢牢吸住讀者的注意力,讓人無法逃遁。曼娟老師在這本童書中,爲一個古老的故事披上一件外衣,外衣的名字就叫「責任心」。
誠如曼娟老師在序言中寫的那樣,動人心魄的神話故事「是我們祖先留給孩子的瑰寶」,可是,在現代的社會中,瑰寶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無人問津。現代人追逐光鮮與潮流,每天被流行驅使,成爲大衆傳媒下的奴隸,鮮少有人願意停下來,走到那些被忽視的古老故事前,用手輕輕擦去厚重的灰塵。
我們習慣害怕了,害怕那些灰塵會弄髒我們的手,乃至被人嘲笑落伍;我們習慣害怕,甚至以爲那些無法瞭解的古老的東西裏會跑出妖魅,乃至退避三舍;我們習慣害怕,害怕在無法像閱讀漫畫那樣簡單直抵故事核心而被人譏諷,乃至故意視而不見……
可是,如果我們不讀,又怎麽奢望下一代人來讀?
文化的傳承,絕對不是如斷層般裂成片狀。它必須如水般綿延,長流不息。當電視還沒普及之前,人們習慣將從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人那裏聽來的古老故事,在月光的沐浴下轉述給下一代人聽。我們在黑夜中述說與聆聽,我們遐想,我們飛翔。不用像買流行音樂那樣,瘋狂地追著歌手發片,甚至還要計劃提早預購。我們慢條斯理地,以一種緩慢的腳步,在時光悄然的陪伴下,緩緩前行。
在那種時候,過去似乎並不遙遠。我們可以很簡單地體會著那些不存在的人物所發生的愛與恨,勇猛與膽怯,驕傲與孤單。因爲,他們是我們的祖先所創造出來的,我們血肉相連。
爲什麽會變成現在這種局面?是從什麽時候開始變的?
如果要現在的孩子在哈利波特的魔法棒和哪吒的風火輪裏選其一,應該會出現壓倒性的傾斜吧。現在的孩子看到風火輪時,可能會覺得它很可怕。有火,圓圓的踩上去會摔倒,沒有滑板帥……
能怪他們嗎?
是大人先變的吧。老子莊子,大概只是求學時才會念的書,現在有幾人會回頭去讀?大家應該都在讀《世界是平的》、《長尾理論》這些財經書吧,因爲它們會帶來財富。在他們眼裏,神話不能帶來金錢。愛看神話的人,只是愛做夢的白癡。
每次看著被流行文化和金錢論控制的大人和孩子,我的心裏總有一種莫名的悲傷。太多的東西分去了我們對於應該根植在內心寶藏的注意力,我們邁著步子向前,我們在對外崇拜、鄙棄傳統的同時,也將自己的尊嚴踐踏一地。
從這個角度而言,曼娟老師的「張曼娟奇幻學堂」正是以其力量,在文化的斷層上努力地架一條橋。在「責任心」這件充滿了力量的外衣下,儘管是重築,儘管可能爲了顧及閱讀者層次而不得不在一些地方妥協,但是,經過轉化後的故事不再有文言文這一攔路虎(事實上《封神演義》已經算是一部很好讀的白話小說了)阻擋,使得閱讀者再沒有以「看不懂」爲由拒絕這個故事。正是有了這條橋,更多的人跨進了以前從不想象的領域。
不管力量的大小,總有人走過去了。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也是曼娟老師改寫這個故事最讓人感動的地方!
於是,閱讀《我家有個風火輪》,也變成不僅僅是閱讀一本童書這麽單純的事情了。閱讀者所走過的這條橋,也不單單只是聽了一個故事這麽簡單!
【情感之橋】
改造一個故事,爲它注入新鮮的活力,這個過程與將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出,也可以看出作者對於故事的駕馭能力。
我們觀看美食節目時,時常可以看到大廚將原有的食材打碎,經過用心地調整後,加入其他的食材,通過一連串的重組後,又將其塑造成爲原先的形狀。只是到了這個階段,此不再是此,彼也不再是彼。最有名的莫過於《紅樓夢》中劉姥姥吃到的「茄鯗」一般,「雖有一點茄子香,只是還不像是茄子」,這才是厲害之處。
《我家有個風火輪》中,曼娟老師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角色——花蕊兒。這個原著中沒有的角色,是哪吒的姐姐。正是有了這個角色,故事的格局被打破了。無論是關鍵性的哪吒打死巡海夜叉的原因,以及哪吒的重生,很多的戲份都落到了這個花瓣大小的小女孩身上。
花蕊兒的身上,有著溫柔的堅持,也有著不確信的彷徨。如同所有經過那個年紀成長起來的大人,以及正在夢想與現實掙扎的孩子們,花蕊兒讓我們想起堅持夢想是那麽美好,以及我們心底脆弱的一面。正是這種真實的矛盾,讓我們在閱讀這個遠古的神話故事時,視角在不知不覺中被轉換了。
原著小說裏,故事充滿了矛盾與衝突。玄幻的情節讓我們看到了很多光怪陸離的畫面,這些畫面讓我們覺得不真實:怎麽可能會有孩子從肉球裏蹦出?怎麽可能那麽簡單地打死夜叉和三太子?怎麽可能殘忍地剃骨還父割肉還母?怎麽可能拿著武器父子相殘?怎麽可能一個父親拿寶塔焚燒自己的孩子?
那些人離我們太遠。即使我們的觀念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更新,但是當我們閱讀那樣的故事時,還是覺得有一些遺憾。
遺憾缺少人世最美麗的風景:情感!
就像閱讀《水滸傳》時,我們總是感歎施耐庵對女人的偏見一般,《封神演義》裏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神奇的法術,但是在哪吒這一段裏,我們只看到了兩代的隔閡,完全沒有和解的意思。
曼娟老師創作出的花蕊兒,則是一條情感的橋。小小的年紀,以豐沛的情感,將故事變得有血有淚。
哪吒降生之前,花蕊兒渴望有個小朋友陪她玩。對於母親懷了三年零六個月的胎,她也偶爾會有「會不會有一天突然爆炸」這樣孩子特有的奇妙想法。但是,當哪吒出世後,她就親密地和他玩在一起。儘管弟弟長得比她高,比她大,但是,她卻依舊以姐姐的榜樣,對做錯事的哪吒給予指正。當哪吒覺得自己是爹爹不想要的孩子時,也是她在一旁安慰……
正是花蕊兒這樣無私地給出熾熱的情感,整個故事充滿了濃郁的深情。哪吒打死巡海夜叉,殺死龍王三太子,是因爲他覺得這個充滿情感的姐姐被殺死了。如果沒有情感,世界將會變得多麽黑暗?!人生又是多麽地沒有希望?!
情感的給予,是不能衡量和算計的。就像花蕊兒,她無私地給出她的情感,也因此明白了自身的價值。正是她不斷的努力,不畏艱險背著哪吒尋找仙人,哪吒才能得以重生。也正是她不懈地嘗試,哪吒與父親之間才能化解。
花蕊兒是曼娟老師筆下一個典型的人物。蘊涵了豐盈情感生活的人,在曼娟老師筆下隨處可見。不論是《我的男人是爬蟲類》裏的蝴蝶和大蟲,還是《海水正藍》裏的小彤和小阿姨,甚至是《妖物誌》中形形色色的妖物,無不爲情而生,爲愛而活。這些人或妖活得真誠,跟從本心,不被俗世所污染。鄙棄爾虞我詐,只爲了讓別人活得更好。
花蕊兒這個角色的誕生,不單純只是爲了改變故事的格局吧。更重要的,是創造一條情感之橋。或者是告訴你,就算你所面臨的是一個不太貼近現實的故事,但是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可以有血有肉,可以讓你感動到流下心裏最純粹的眼淚……
【溝通之橋】
我很喜歡蔡康永之前的一檔電視節目,叫《兩代電力公司》。在一個個尖銳的議題下,召集兩代來賓,探討兩代人不同、甚至是針鋒相對的觀點。每次看這個節目,我都會驚歎,原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竟可以大到這樣的地步。
在現實生活裏,我們無法避免地要不斷地與人交往。熟識的,陌生的,一輩子在你身邊的,擦身就不再見面的,愛我們的,恨我們的……我們被他們侵入人生,卻也扮演侵略者毫不客氣地跨入他們的領地。
人會不快樂,很大的一個癥結就在於,我們發現我們所接觸的人,並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樣。就像故事裏的哪吒和他的父親李靖,彼此之間總是充滿了不理解與矛盾。
面對闖禍的哪吒,父親李靖總是以嚴厲的表情,忠實地扮演著「嚴父」的角色。這使得哪吒在日後不斷地自我否定,甚至還自暴自棄,「爹不是說過根本不該要我的嗎?他從來沒喜歡過我!不管我做什麽,他都不喜歡我!」(P86)
想得到別人的誇獎,是人的本能。我們沒有想象的堅強,只有不斷吸收別人的鼓勵和讚賞,我們才能像被陽光呵護的植物般,健康地成長。但是,哪吒與李靖,就像很多現實社會故事的翻版:相互憎恨的父子,無法跨越的代溝,永無休止地相互傷害……
原著小說中,李靖燒了哪吒的行宮,這讓哪吒怒火沖天,在得到蓮藕化身的肉體後,提了火尖槍就來殺李靖。李靖打不過哪吒,落荒而逃。父子之間形成荒唐可笑的畫面。這時,一個道人出現,送給李靖一座寶塔。李靖用這座寶塔困住哪吒,並用火燒他。哪吒痛苦難忍,最後只得投降。從此之後,李靖手裏就托了寶塔,人稱「托塔天王」。
在《我家有個風火輪》裏,卻不是這樣的場面。父子兩人在對決前最後一刻,選擇了放棄仇恨。曼娟老師在後面的對談裏這樣表示,原著裏父親收服兒子的方法,並不是一個好的方法。
最好的方法,就是溝通。
李碧華曾說,恨也需要動感情。我們在責怪一個人時,總是不經意地忘記,原來我們會那麽強烈地怪他,是因爲我們那麽在乎他。在乎他對我們的評價,在乎我們沒能滿足他的要求,在乎我們會讓他失望。很多的孩子和大人,就是因爲種種連他們自己都沒察覺的「在乎」,而使得彼此之間劍拔弩張,甚至相互傷害。太在乎,於是看不見對方責怪你時他也很難過的心情,看不見隱藏在對方心裏爲你操的心。
佛經說,由愛故生怖。一切的代溝,都是因爲太愛,太在乎彼此了。你有沒有爲擦身而過的陌生人吃不下飯?你有沒有爲不認識的人擔心他們的功課?你有沒有爲從沒見過面的犧牲自己的生命?……沒有吧。因爲,他們不是你在乎的人。
正因爲如此,《我家有個風火輪》父子和解的一幕,顯得那麽溫馨動人——
「……他們根本就不想傷害彼此。……在最後一刻,用自己的性命,和對方和解了。……哪吒和爹都流淚了,他們的淚水如同雨露,溫暖而微涼,靜靜的飄灑下來。空氣裏有著蓮花的清香。」(P138)
寬恕是一種美德。正因爲彼此的寬恕,才能將恨的烈焰化爲蓮花的清香,才能如此溫暖而微涼地,澆熄怒火,舒服地相互擁抱。
《我家有個風火輪》用這樣一個美好的結尾,造了一條溝通之橋。走在橋上,我們清晰地看到,原來合而爲一的世界何其美妙!
【造橋】
我很喜歡曼娟老師的另一部作品《我的男人是爬蟲類》的結尾。「從我這裏,到你那裏」,則是我很愛的一句話。
一直認爲,在長長的生命旅途中,我們所要學會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造橋」。不管是學習,還是情感的溝通,只有造好一條合適的橋,才能跨越以爲不可能跨越的溝壑,才能昂首闊步,毫無畏懼地向前走去。
儘管《我家有個風火輪》因爲閱讀者年齡層次設定的關係,在一些地方不得不簡略描寫,從而錯失了可以更深刻的機會,但是,曼娟老師卻選擇以最簡單的方式,最淺顯的語言,最真誠的責任感,告訴我們,其實造一條橋並沒有那麽難。
至於上橋,從這裏到那裏,應該更不是一件難事了吧。
既然如此,有些事情,或許立刻就要開始解決了!
圖片來自◎天下雜誌網路書店網站(
http://ad.cw.com.tw/reader/manch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