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香港人寫台灣小吃, 必然是充滿誤解, 偏見, 坐井觀天和一己之見. 可是.....獨行兔的習性如是, 大家都習慣了吧, 呵呵.
台灣小吃我吃的不算多, 嗯, 應該說不夠多. 有一些可能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小吃, 可我覺得是. 當然了, 我總不會把整隻雞當小吃. 我本來也吃不多嘛. 說起雞, 台灣小吃裡最念念不忘的還是雞排. 好像每個朋友都有他自己的首選小攤子. 炸得香酥的雞排灑上滿滿的胡椒粉. 要多到快打噴嚏的程度. 不要剪開, 就用紙袋拿著, 一口咬下那還有點燙口的雞排. 真是美味! 外脆內酥, 一點鹹一點辣, 聞在鼻裡是香, 吃在口裡是享受. 雞排都只是那麼一塊, 吃完了還可以吃其他的, 真好.
可是在夜市裡吃的炸螃蟹都不好吃, 冷掉了, 沒什麼味道. 朋友一直說基隆的奶油螃蟹不好吃, 可是我說什麼也要試一下嘛. 那螃蟹倒是不錯, 石榴紅色的蟹膏像珊瑚一樣附在蟹身上. 味道卻不怎麼樣, 所以我說什麼也不會再試啦. 在台北"齊辣" (是叫這個名字嗎?) 有吃過胡椒螃蟹鍋, 那個倒是真的好吃.
以上幾個在香港都吃不到, 在香港的台灣料理餐廳裡有炸雞塊, 可是味道差遠了. 我覺得胡椒粉也有關係. 可能啦, 我只是說可能啦, 在台灣吃的胡椒粉有加了一些味精吧.
台灣一些小吃在香港還是可以吃得到, 米糕, 豬血糕, 小的粽子都有. 可是都是在館子裡吃的, 跟在台灣可以到街上買, 手心捧著一袋熱熱的小吃那種感覺很不一樣. 那是手心, 鼻子, 舌頭的觸感, 嗅覺, 口感和味覺四神合一. 甜的也有, 什麼棺材板, 厚吐司, 珍珠奶茶都很多很多. 這些倒是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了. 肉噪飯, 竹筒.....呀, 愈說愈不像小吃了. 換回來, 臭豆腐, 呵, 我可是不吃的. 在台灣看到有蒸的, 感覺上更毛毛了, 好此道者應該很喜歡吧.
我吃過大甲(是大甲嗎?)的芋頭酥, 很甜的, 十分好吃. 紫色的酥餅顏色也討喜. 新東陽的桂花糕沒什麼味道, 綠豆糕好吃可是買回來通常都吃不完, 酸梅湯不錯香港也買得到了. 士林的大餅夾小餅吃過的人都叫我不要吃, 台灣朋友也說不要吃, 旅遊書說不好吃, 我也沒吃, 一直奇怪究竟誰去買呀? 鐵蛋好吃可是膽固醇太高了, 不敢多吃. 結果買回來一包裡總有一些要丟掉, 感覺不好. 味道還是好的. 去淡水吃的, 或者是其他地方的什麼魷魚羹我總是不喜歡, 貢丸我怕裡面有菇, 也是不吃的. 又愈說愈大件了, 說回來, 台灣的餅食我最愛的還是太陽餅. 在台中吃過現買的, 不太甜, 餅香香的, 外面的餅皮一片片很酥很輕, 在別處都吃不到這樣的餅. 台中的朋友飛到香港來, 買了兩個給我, 隔了一天味道還是很不錯. 以前澳門的餅食有一家是很有名的, 叫"咀X園" (我怕被追究, 姑隱其名). 可是老闆兒子接手了以後, 大改包裝, 餅食卻愈來愈差, 最近一次, 五年前了吧, 吃那杏仁餅. 一咬下去就全散掉, 味道又怪怪的. 看著這些老店不懂自愛, 只求表面風光, 就好像看著本來質美的學生不肯花功夫鑽研, 單靠老本來炫人耳目一樣, 衰敗可期呀.
鹹的甜的都說了, 還有冰的. 以前香港有一家台灣女人開的, 現在沒了, 真可惜. 我是多麼愛吃挫冰呀! 我喜歡加愛玉凍, 芋頭, 什麼QQ圓, 最後淋上牛奶. 夏天吃下去渾身清爽, 冬天吃了.....嗯......嗯......可以清心 (真是亂掰). 在台灣夜市或者下午坐在小攤子吃, 大大一盤, 有點很富裕的感覺. 說起冰, 想起在夜市裡有那種冰在金屬管子裡的冰棒, 還有在西門町有一個伯伯賣的很長很多螺旋的冰琪琳. 不去台灣已快5年了, 這些攤子的老闆們不知是否也安好? 五年以來, 我有不少變動, 起伏也多, 旁人看來不怎樣, 但如吃東西一樣, 感受是自己的. 到一天我再踏足台灣, 口裡再嚐美食時, 味道可能都感覺不一樣了. 是人變了還是食物變了, 漠不能解.
前事已過, 未來不可測, 努力當下. 有人說要帶木棉酥給我吃, 不知又是什麼滋味兒.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