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孩子要的不多,只是希望父母可以有多一點時間陪他
趙瑜婷/臺北報導
「父母會讚美我,那就是世界末日到了。」兒童缺乏父母陪伴與了解,造成親子關係疏離。家扶基金會調查發現,九成七孩子渴望父母陪伴,三成五孩子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只注重課業表現。家扶呼籲家長多聆聽孩子心聲,對課業以外的其他專長給予支持與讚美,不要讓孩子寂寞長大。
十一月二十日是世界兒童人權日,家扶基金會日前針對大臺北地區五所國中小、高中進行「優質陪伴」問卷調查,發現兒少最想和父母一起做的事,就是休閒活動、談天和吃飯,但是多數家長工作忙碌,很少陪伴孩子。家扶更發現,許多家長以為孩子越大越不需要關注及陪伴,結果得知孩子有偏差行為時,無法相信及接受,反而不斷為子女辯解。
由於缺乏陪伴,三成五孩子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甚至覺得朋友比父母還了解自己。親子相處時間少,兩成兒少表示半個月內不曾得到父母的鼓勵讚美,甚至有一成孩子從沒得到父母正面鼓勵。中學生得到鼓勵讚美的頻率比小學生低,有兩到三成的中學生,對父母的讚美完全沒印象。
家扶呼籲家長可利用吃飯時間和孩子談天,睡前親子共讀,多讚美多傾聽。也可讓孩子參與做家事,例如晒衣服、洗碗等,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感到被重視﹑被在乎﹐增進親子互動與了解。
9成7孩子 期待爸媽陪伴
· 2010-11-18
· 中國時報
· 朱芳瑤/台北報導
請陪我長大 ▲「世界兒童人權日」(11月20日)前夕,家扶基金會17日與世界同步扮演兒童保護的守門員,讓孩子走上街頭為自己發聲,用棒球加油棒喊出「陪我聊天」、「陪我吃飯」、「給我讚美」。(鄭履中攝)
不少父母忙於工作,鮮少陪孩子吃飯、談心,或吝於給予鼓勵或讚美,可能讓孩子感到空虛寂寞、缺乏安全感。根據家扶基金會調查,高達九成七的孩子期待父母的陪伴,令人不捨的是,有孩子嘆道:「以前沒陪我,現在不陪也無所謂了。」「父母會讚美我,那就是世界末日到了!」言語中滿是無奈與失望。
家扶針對大台北地區國小、國中、高中生一千六百多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九成七的孩子期待並需要父母陪伴;三成五的孩子認為父母親不夠瞭解自己。問及父母少陪伴的原因,近八成的孩子認為爸媽很忙,沒有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依據家扶日前曾公布的貧窮兒少數據,四成的經濟弱勢兒少期待父母陪伴,比例遠低於一般孩子。家扶基金會副執行長何素秋心疼說,弱勢家庭的孩子因瞭解家庭的困境,較能體諒父母,因此家扶除給予經濟資助,也會特別給予心理支持。
「每天至少一個擁抱、一次讚美、一同吃飯、一回傾聽。」十一月廿日就是「世界兒童人權日」,家扶呼籲家長多陪陪孩子,重視孩子的心理成長。
家扶調查近1700人/97%中小學生 好想要爸媽陪伴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十一月二十日是世界兒童人權日,家扶基金會調查全國近一千七百位中小學生發現,高達九十七%的孩子期待父母的陪伴。家扶副執行長何素秋透露,有國中孩子留言:「以前都不陪伴了,現在不陪也無所謂了」;更有國中孩子寫道:「父母會讚美我,那就是世界末日到了!」
相較針對受助家扶兒的調查,僅三十七%家扶兒期待父母陪伴。調查另顯示,三十二%的一般孩子遇到挫折時,家人無法給予他們安慰;家人不認識自己的好友比率,也高達五十三%;超過二十%孩子表示,兩個星期以上沒有受到父母鼓勵讚美,其中一成直指從未受過父母鼓勵讚美。
親子作家陳安儀說,曾在家長日聽到一名父親不滿學校為何不把孩子輔導到八點、吃完飯才回家,獲許多家長回響。她感嘆,孩子一天要和父母說上一兩句話的時間真是少得可憐。
家扶親子調查 97%孩子期待父母陪伴
【聯合報╱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
後天是世界兒童人權日,家扶基金會昨公布親子「優質陪伴」調查,發現高達九成七的孩子期待父母的陪伴,兩成兒童近期沒有受到父母鼓勵,甚至有一成表示從來沒被爸媽讚美過,家扶呼籲家長關閉手機、電腦,不要讓孩子寂寞長大。
家扶基金會副執行長何素秋表示,很多家長忙於工作,常說沒時間陪小孩,讓電視成為小朋友最好的朋友,甚至有孩子只認識電腦中的爸爸,她曾聽高中生說,「父母以前都沒有陪伴了,現在長大再陪伴也來不及了」。
她說,從這份調查顯示,三成五孩子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國中生更超過五成,在在顯示親子關係疏離;她呼籲全國家長執行「四一計畫」:每天至少一個擁抱、一次讚美、一同吃飯、一回傾聽,主動參與孩子的生活。
「父母的陪伴有如陽光,讓孩子知道有依靠、信任和安全感」,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感嘆,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卻沒時間陪孩子,「這很諷刺」,研究發現,早期陪伴孩子比後期有效,增進親子關係最好的方法就是陪伴、共讀和遊戲。
調查顯示,兒少希望與父母一起做的事前三名:休閒活動、聊天和吃飯。此份問卷針對大台北地區十五所中小學抽樣問卷調查,總計回收一六九八份問卷。
【2010/11/18 聯合報】@ http://udn.co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