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的衝擊,沖刷出被掩蓋的另一面。成長班的朋友,每個人的不同面向,藉由一次次交流與討論,漸漸浮出水面。從去年的10月7日到今年的6月26日,半年多的時間裡,我們從第一階段的讀人到第二階段的讀書,有人從陌生到熟悉,有人從認識到熟識,有人從探討中發現好友的另一面,重新看待「熟」的定義,是成長班帶給大家最初的衝擊。
平日予人親切溫和的我,一踏上講台專業上身,高標準的做事態度,著實讓只看過我溫柔面的朋友,有些驚「嚇」,其實面對她們的「處事態度」,我也一直在調整自己。記得10月7日第一次課程,由我主講「寫作與生活」,6日接到她們電話「連絡人回南部,沒有再次確認,先取消好了。」「什麼?」接到這樣的訊息,黑得比墨水還濃的烏雲層層堆疊在我的眼前,深呼吸調整氣息,鎮定的回答「照常舉辦」,擔心卻占據我的心靈。
從沒想過世界上有「取消」這兩個字,為了這場演講,我花了多少時間與精力,輕輕鬆鬆的一句「取消」,是我不能接受的,很慶幸,除了她們我還有找其他朋友,可讓演講正式演出。這次讓我明白,我與她們之間有多大的差異,也開始懷疑,成長班能繼續嗎?
收到她們的文章,除了感動也讓我頭痛許久,一向尊重個人創作,不會去更動大家的作品,可是她們的標點符號,與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表情符號,卻讓我非動手更改不可,在改花了眼中,有幾家教室請我去開班,兒童班或成長班隨我意願開課,婉拒了幾次「賺錢」機會,上課前看她們的備課大綱,連絡修改方向;提早到教室開門,整理教室;課後不定期的收到她們的文章,修改標點符號;收齊後寫我的心得,有時還要解釋我的課程安排,有時要處理她們對我的誤解,義務做志工,時間久了覺得有點累,請大家共同分攤,選出幹部分工,讓團隊可以走得更遠。
為何要繼續走下去?是「使命」與情誼!朱娟的畫、小敏的十二金釵畫作、寶秀的書法作品,佩珊的繪本插畫,紋秋的劍道鑰匙圈、鳳櫻的旅遊導覽、綠宴的手工皂教學、秀貞筆電袋子壞了,鳳櫻送她自己設計的包包,秀貞出國特地帶禮物送給每個人,大家的多才多藝讓我讚嘆,也是我賺到的豐厚「報酬」!
環境與人格特質的差異,衍生出不同的胸襟與氣度,在這些關係的更迭中,大家都在調整彼此的相處模式,一路走來能如此順利,是我們的坦然,有想法說出來,大家共同解決。聽秀真說,寶秀和朱娟經常熱情邀約朋友到成長班,好像來這裡,可以療癒每個人的內心,真的很感動大家這樣看重。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發牢騷,而是告訴大家,沒有成功是偶然的,經歷風風雨雨的洗禮,回味時更叫人難忘。
冷開水沖不出咖啡的香氣,只有熱開水才能讓咖啡徹底溶解,散發迷人的香味。激發內在本質最強大的能量就是大家的熱度,我們的見解與討論,從微溫加熱到沸騰,香氛塞滿心房。
暑假滿班的我進入高速旋轉期,不得不暫停成長班,靜置兩個月,這兩個月當然不能空轉,送給她們一份大作業,整理出參與成長班的心路歷程,9月交稿,開始孵化是另一個開始,可能換場地換時間,無論怎麼轉換,各自的芬芳依舊。
20150626紋秋、珮珊分享之心得
ㄧ、紋秋
(一) 《送你一個字》紋秋分享
看完了張曉風的送你一個字,老實說,剛開始沒有太大的感覺,總覺得文章太端莊、嚴謹,雖然是白話,但還是必須細細的讀上幾遍,才能完全了解其意。慢慢的才發現,其實她的文筆時而幽默,時而柔美,時而慷慨激昂,我挑選其中有二篇與大家分享。
1. 〈曉風過處一落了單的晚餐〉
內容是在述說作者因事晚了一步,而與同行的友人無法共桌一起用餐,只好將自己安插在某個桌子的縫隙裡與陌生人共進晚餐,原本心裡尷尬的她,卻因而結識了同桌玩金石的上海人,意外獲得了一只刻有「曉風過處」的印章。有時看似倒楣的一件事,卻也有另一層的意義,落單,剛好給了我們結識各式各樣未曾接觸過的人,甚至另一個美好緣分的機會。不要害怕接觸新的人事物,我們或許會因為某件事,而發生了另一場奇遇,另一個美麗的邂逅。
2. 〈孔子啊!你怎麼老是躲在牆壁裡?〉
這篇是我最喜歡的,與孔子在幽默的對話裡,張曉風說了許多國學常識,一步步牽引我們與孔子面對面。在本文中提到文言文在現今的教育上日漸不受重視,火星文、注音文充斥在各個網路平台,中文字是何其的美、何其的有溫度,可讓我們從文言的文章中學習老祖宗的智慧,或者以古鑑今,不重蹈覆轍歷史上的錯誤。
(二) 《葡萄熟了》珮珊分享
在珮珊的分享中,白紙的傳奇這篇文章讓我印象最為深刻,足以發人深省,細讀了本文,作者的父親在上海工作的時候,不但沒有收取任何不法的利益,家中的經濟也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於到後來回歸故鄉時,僅帶了一箱白紙,雖然家中長輩因為作者的父親沒有給善家中經濟而憎惡他,但是母親的一句話「這樣清清白白的,很好」,足以彰顯作者父親的高尚品德,在現今的社會中,清清白白的是多麼不易。現代人有許多為求目的而不擇手段,不管取得的過程是否違背良心,只要達成目的就好,與「這樣清清白白的,很好」的這句話,形成強烈的對比。
二、珮珊
本次腦美人讀書會由我導讀王鼎鈞《葡萄熟了》,上週便預期到期末的忙碌,儘早完成導讀內容,沒想到本週得忙碌尤勝預期。除了期末例行收教室、大掃除、做成績等例行公事外,又正巧是小姑準備教甄複試的關鍵一週,真有把自己的體力榨乾的感覺。匆匆趕到作文教室時,紋秋已開始進行分享,輪到我時,我拿著之前準備的導讀內容,類似逐字稿一樣寫下要說的話,愉快進行分享,縱使生活忙碌,但在此團體,我感到自在。朋友知道我最近時常肩頸、後背痠痛,問我,何苦將生活排得如此滿?我回答:「我喜歡那裡(成長班、彩墨課)的人。」是一種正向能量與溫暖氛圍牽引我至此,我不忍放棄。
本次分享我必須承認王鼎鈞的這本書對我而言並不好讀,他提及有關中國大陸風土民情、歷史,離我較遙遠,另外男性作家的思維與女性亦是有差異,雖然如此,但愈讀愈是漸入佳境,總能發掘其中共鳴、感動之處。
〈白紙的傳奇〉中蘊含著親情與期望:『逃亡時,父親手提箱中裝著上等的白紙,母親當時打開箱子,看了,撫摸了,對父親說:「這樣清清白白,很好。」......我得到那一箱紙頓時快樂得像個王子。......父親從白紙中幻想孩子的未來:畫家、工程師、編報、慈善事業...等,母親輕輕的說:「不管他做什麼,能清清白白就好。」』作家從白紙中營造出一種清清白白的意象,他筆下的父母務實中帶些浪漫幻想,平日裡、耳邊絮絮叨叨的話語,聽似瑣碎,可也包含父母的浪漫想像。
我的父母期望我當上老師,曾經,應考失利時曾怨過他們,為什麼要安排我的人生,但他們的無悔陪伴,讓我順利當上老師,保有一顆純真的心。我想「純真」是他們對我的浪漫想像。
〈鴛鴦繡就憑君看〉勾起了眾人寫日記的那段歲月:『那年代的的少年人幾乎都寫日記。唉,少年人嘛,也希望有點兒獨自擁有、別人不得分享的東西,壓在箱底熱烘烘的,放在新上沉甸甸的,看在眼裡甜蜜蜜的,那年代,那就是日記了!就是日記了!......西洋一位批評家說,詩是「無心被人聽到的」,散文是「有意讓人聽到的」。...我只要散文。......為了接濟家人,我抄錄日記,修改日記,重新組織日記,一篇一篇寄到報社去賣錢,反正本來就是「有意讓人家聽見」,現在就故意讓人人去聽好了!......從「出賣日記」那天起,我寫日記的習慣又中斷了,至今沒有恢復。』高中,喜歡買有詩的筆記書,記下自己的青春記事,今天暗戀誰、明天又暗戀誰,妝點苦悶的求學歲月。日記毫不避諱的放至床頭,我猜我媽一定偷翻過,即使我沒有問過她,但我知道,這應該是每位媽媽都心癢難耐,而會做的事,畢竟也是出於愛。ㄧ份不願說出口的愛,象徵著ㄧ份尊重與放手,我想是親子關係的最高境界。
如今,偶爾寫作總期待有ㄧ些讀者,產生共鳴、認同妳,當心態是「有意讓人家聽見」,應該已回不去寫日記的時光了。
〈今天我要笑〉哭和笑是一種本能,不知何時我們學會壓抑自我了?『我年輕的時候不會笑,想當初少年十五二十時,我們所受的教育告訴我們,笑是低級表情,不笑是高級表情;笑是小我的流露,不笑是大我的流露;笑的時候肌肉發軟,全身無力,不笑的時候意志堅強,力量集中。......笑是包容,連別人的缺點也包容。笑是放鬆,釋放自己,擺脫壓力。所以常常笑的人心胸愈來愈寬大,精神愈來愈活潑,也就愈來愈健康。』我從小就是愛笑的孩子,非常懷念小時候和姐姐、表姐在一起的時光,一點小事總能開懷大笑,而我總是笑得最瘋、笑到肚子痛的那一個。永遠都記得國中時代不苟言笑的數學老師─葉征勇老師,看到我在課堂中大笑,不但沒有罵我,還說:「好可愛!」實習那一年,我會母校西門國小實習,而國中同學也回母校桃園國中實習,數學老師還請我們兩位新手老師吃飯呢!好懷念!
不知什麼時候,以含蓄的微笑代替大笑,我想這是大人與孩子的差別吧!
〈母親與作家〉的聯想:『她們都受孕(靈感),都懷胎(構思),都經過陣痛(寫作過程),都享有生命的喜悅(作品誕生),然後,「作品」脫離母體,有獨立的窮通禍福,「母親」牽腸掛肚,但是愛莫能助。......「媽媽」是深入生活、認真生活的人,柴米油鹽見真情,柴米油鹽出詩人。』曾經,在評評小時候,我開始在部落格中放他的照片,寫關於他的小詩,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就像許多媽媽喜歡在FB上放自家小孩的可愛照片,記錄生活。
當人開始對一件事認真起來,是會想要留下ㄧ些生活痕跡,那樣的紀錄是真真實實,沒有虛假,呈現我們的多重角色。我是媽媽、我是妻子、我是女兒、我也是老師、我是讀書會中的ㄧ員...等,如實扮演好角色,偶爾跳脫角色,看看這樣的自己,無怪乎人們總說:「認真的女人最美麗」。
三、綠晏
一本書,因讀者的不同,關注的篇幅與角度,便各有差異。閱讀後的分享,像是用別人的身材,去穿同一件衣服。紋秋用不同的方式、分享同一本書籍。看教育、用轉念,一本書像是工具般拾手可用,果然是身體力行的積極者。珮珊用清清白白的白紙、私有日記的公開化,讓人體驗了書本的溫度,開啟了討論。
對於網路、通訊軟體的文字錯誤,大夥兒有各自的經驗與看法;對於日記的撰寫、公開與閱讀,還有那因愛而進行的偷窺,大家不同的回憶與感受,勾起了年少的回憶,觸動了未來面對的想像。對談不需有結果,收穫是來自於過程中的點滴。
這讓我開始感傷於暑期的休憩啦!
四、寶秀
今年春節,八十幾歲的老姑媽,在後輩的慫恿下開啟了她的青春時光寶盒。恍若黑白電影呈現出一位二八年華的少女正籌備著嫁妝,貧窮人家有的只是老天爺恩賜的落花生。於是她腰纏著一小袋花生仁,外罩一件舊大衣,搭車從雲林往台北換舊衣當嫁裳。當時應是戰時物資管制,她在某橋上遇到日本兵檢查,畏於日軍淫威,一時情急往下跳。幸好安然逃過一劫。
之後,另一位長輩說起一位早已去世的伯母:當時也是欲往北部換舊嫁裳,同樣遇到日本兵,一樣往下跳......後來半身不遂。原來,記憶中小時候有位伯母總是做在長板凳上煮飯,是這樣的緣故!
在動亂的大時代,魯迅筆下是小人物的無知與畏瑣,知識分子無力的吶喊;而王鼎鈞的筆下是「清清白白的態度」;在王文興的家變中又是一番教人又愛又恨的無奈!
不同的視點產生不同的面貌,卻又都是那一時代的千百種縮影。後世的讀者如我等,不妨想像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是否仍能高風亮節抑或卑躬屈膝只求溫飽?
後記:姑媽和伯母分屬婆家和娘家,彼此不相識,並非「揪團北上」。我想當時 應有許多鄉民四處設法以物易物,求得溫飽。
姑媽也並非全然無恙,跳橋留下了終身脊椎嚴重側彎的殘疾,比伯母幸運的是上可自由行走活動。
本想不帶私人情感陳述這樣貼身的歷史,老天既安排我聽聞,終究必須拙筆記錄屬於小人物的傷悲。顫動著雙手打字,久久無法自已,特為之補記。
五、鳳櫻
(ㄧ)紋秋-導讀張曉風《送你一個字》 成長班好玩就在這,班上有三個同學選了這本,由於大家的成長過程及生活背景加上個性上的差異,每人對於這本書的領悟及感動之處都不同,而也讓成長班變得更有趣。
1.〈孔子呀!你怎麼老是躲在牆壁裡?〉 紋秋特別提出這篇,張曉風用的幽默的方式發表了她強烈的見解。 歷代執政著對中華文化的破壞確實讓人痛心與不捨,尤其走過敦煌絲路之後感觸更深,沿途看到當年被紅衛兵破壞的古蹟及藝術,真會讓人心如刀割。那曾經是栩栩如生、姿態曼妙、眼眉帶笑的飛天女神,早已面目全非!那一具具無頭或斷臂的雕像,都曾經是刻劃精細、鬼斧神工的曠世巨作,如果你曾在當下瞄過老外的眼神,會慚愧的低下頭,那徹底摧毀了中國人的驕傲。那些原本天真無邪的小孩,被政治利用成了殘酷的劊子手,而我們連控訴都來不及......
2.〈一切看阿拉的意思!〉 以樂觀的角度來看這句話,應該是豁達.或許也會給人有不在意或太隨興、太自我的感覺,但虔誠的教徒若以真主之名,相信應該是很認真的看待事情。 老人家常會說,命啦!真的,隨著年紀增長,慢慢的會調適自己接受命運的安排,這不是消極悲觀,只是盡量做好自己,過好每一天,若還有餘力實現其它夢想就更棒,其它一切隨緣!我不是教徒,沒有包袱,一切自己負責,只是太過熱情的個性,需時常警惕自己不要太輕易承諾,並且學習說「NO!」。
(二)珮珊-導讀王鼎鈞《葡萄熟了》 記得大約20歲左右,看過王鼎鈞的書,記得是比較偏勵志的書籍,這次珮珊導讀王鼎鈞的散文《葡萄熟了》,感覺是一本除了勵志外,同時具有人生哲理的書。 1. 珮珊提及其中一篇〈白紙的傳奇〉,故事中提及一箱白紙,珍貴無比,如做人應該要像白紙一樣,清清白白的.親情的表現與對兒女的期望暗喻得非常棒! 2.王鼎鈞〈今天我要笑〉是否跟張曉風的「我好快樂!」一樣,是ㄧ句神奇的咒語。 珮珊說她小時候很愛笑,現在的她不愛笑了......其實不要長大多好啊!小朋友都是無憂無慮的(唯一擔心的可能就是作業及考試吧),開心時大笑,受委屈了可以大哭,而大人的世界卻是太多的緊張及壓力,很多時候只想哭,而連哭都無法盡興才慘,大都要躲起來或偷偷的拭淚。記得珮珊說過的一句「哭得很乾淨」,可以哭得很乾淨聽來也不錯,要哭得很乾淨外還要哭得很豪爽,這是我在成長班這段期間給自己的期許,謝謝珮珊。
六、純白-秀貞
讀書會課程分享已經結束了兩周,耳邊依舊迴盪著珮珊溫柔清脆的聲音「清清白白的就好」這句話深刻的儲存在我的腦海裡,是呀!人生如果可以像張白紙一樣清清白白的多好,王鼎鈞先生著作的《葡萄成熟》透過珮珊一字一句如吟詩般的導讀,如沐春風,我心裡強烈渴望能立即翻開書本,沉醉其中。 接觸書法及繪畫後才漸漸了解紙的珍貴, 輕薄的宣紙讓黑與白之間產生平衡穩重的力量,法國水彩紙,讓我像個沾滿顏料的小孩,盡情的在紙上滾動,恣意渲染,輕鬆又浪漫。每種紙張帶著特性,順性而為,潔白的紙創造出不凡的成就。 書裡提及作者的父親在動盪的民初,逃離家鄉時只帶著一只皮箱的白紙,對於文人而言「紙」是多麼珍貴的糧食,少了他,靈魂無處託付。此刻的我感同身受。生活於資訊發達的我們,享受網路的便利,訊息傳遞快速而簡潔,但是少了手帖的溫度,我不禁懷念起年少時代的書信往來,等待郵差的歲月。
紋秋導讀張曉風《送妳一個字》,穩重沉著的紋秋分享閱後心得,紋秋提及張曉風的文字嚴謹而端莊,須一再品味才能品嚐文字的芳香,真好!紋秋解了我心中疑惑,最初我挑選的書籍是《送妳一個字》,我把書放在床頭每晚睡前閱讀,閱讀其間,文章並不能幫助我帶著愉悅的心情入眠,我總疑惑著這樣的好書為何無法觸動我的心靈,我無法與作者產生共鳴,也許,我的文學素養粗淺,無法體會其中奧妙?或是因為是讀書會導讀的書籍讓我產生閱讀壓力?種種疑惑透過紋秋的導讀讓我重拾信心,我想,有機會我應該重讀此書,在精神飽滿的晨光閱讀,帶著不急不燥的心情閱讀,重新啟動,與他聯結,產生共鳴。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