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藝術家會遇到瓶頸,攝影師也會遇到不知拍些甚麼的難題。
是時候改變一下自己嗎?還是去一去旅行尋找一下靈感?
森山大道曾經這樣的回答:
「嗯,沒錯。因為照片還是會拍到個人的體質,並不是自己想要改變自己,或是有意識改變方向就可以改變。不管如何持續拍攝下去就對了。照片在一瞬間變得有趣,而自己也會在一瞬間變得明瞭,也會在一瞬間看到了世界,因為都是藉由拍攝而產生的變化。相反地,有時也會因為持續拍攝,變得越來越看不清楚,越來越不明瞭。如果只要持續拍照,就能全部明瞭的話,那麼也就不會這麼辛苦了,有時也會迷路,或是出現照片與身體分離的情形。
然而儘管如此,不持續拍下去可是不行的啊。要是沒做甚麼事就先亂想,覺得這個模式不對,或是那個方法不好,就這麼放棄的話,那麼一切就此結束。還是只能透過繼續拍攝來改變。要是不行,就是不行,將自己想要改變的意志,轉為拍攝的意志,我認為這樣才是對的答案,而我也打算這樣告訴自己。」
照片或說攝影作品,可以完全放低作者不談嗎?「作者之死」的說法是否適用於攝影作品,或是已經隨着Roland Barthes的一場車禍而顯得老舊過時?觀眾由作品中取走他們認為自己有用的東西、評論人透過對作品殘忍的解剖、或仁慈的呵護而為自己立得一家之言,從而贏得掌聲。作為作者,您會先討好評論人?還是先討好觀眾?
我一直都認為儘管是Susan Sontag,沒有認真地試過拍攝作品的人,還是沒有辦法寫出精彩的攝影評論的(或者Susan Sontag是個例外吧……哈哈)。
為何要去聽一聽森山大道的講座呢?為何要親眼看看這個大叔談論攝影呢?答案就在這裡了。
我寧願親耳聽一聽作者自己對攝影的看法,也不太相信評論人的胡說八道。如果作為一個觀眾,在沒有看過作品之前,就完全相信評論的說法,那就是一個太沒有責任感的觀眾了。
文章定位:
人氣(110)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