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5-12 07:15:26| 人氣8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若你心生執著,那就是幻相而非實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 聖嚴法師著


「又復於法無所行」,此處的「法」是指如實的真理,菩薩以觀智,觀一切法,都非真實,是故雖行於一切法,而不分別執著所行之法相。菩提達摩有《二入四行》,即理入與行入。理入乃實證如實之真如實相;行入有四:報怨行、隨緣行、稱法行、無所求行。經文中的「無所行」,相當於二入中的理入及四行中的無所求行。例如菩薩修行忍辱行時,雖然受著迫害打罵,心中卻不存有受辱的自我,不存有加辱自我的對象,也不存有忍辱這樣的事實,便是於法無所行了。

「而觀諸法如實相」,是菩薩以觀智,領悟諸法的如實相,實相即無相,而如實相,並非空空如也的頑空,也非寂滅不動的涅槃相。既不滯於凡夫執有,也不偏於二乘著空。

「實相」也可以說是一般人所講的「真理」、「真諦」,它不變、不壞、不動,遍處都存在,它是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任何一法不離實相,實相並不就是任何一法。你抓也抓不到,摸也摸不著,但是也不離你所抓所摸的。其實「實相」就跟我們的時空同在,若你心生執著,那就是幻相而非實相,心無執著,超主觀也超客觀,那便實際體驗到了實相。有謂「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佛的法身無相即是實相。

「亦不行,不分別」,太虛大師的《法華經講演錄》云:「然但觀空而不修有行,將滯著於小乘而無所利,故菩薩不專以空為觀行;又但觀有而不修空行,將滯著於生死而無所證,故菩薩不專於有起分別。」此即「亦不行,不分別」。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

「親近」,前面已經解釋過,學佛的人,當以上求佛道的智慧心親近善知識而不近惡知識,當以下化眾生的慈悲心親近善知識不近惡知識。善知識令人趣向佛道,惡知識令人趣向邪道。本品先說不得親近者是那些對象,次說宜以親近處是些什麼。

列舉不親近王臣權貴、外道、文藝、兇戲、幻術、漁獵、畜牧,以及好求聲聞的四眾,小女、處女、寡女、不男等人。

經文裡面舉了很多例子,教我們不要親近以上這些人,也就是說,一個弘揚《法華經》的法師,不應該親近下列這些人:

「王臣權貴」,經文列舉了「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可親近。權勢中人,是充滿是非爭鬥的場合,一旦被捲進去之後,就是不做仗勢顯威的事,也可能被視為有利可圖。但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又有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用勢而起,也可能於失勢之時,惹來災難。

一個法師,個人受到損害尚沒有什麼關係,如果使得整個佛教遭池魚之殃,受損可就大了。所以弘揚佛法的法師,不參與政治權力的鬥爭,但還需要請求權貴王臣們來護法,不因為他們上台、下台、出場、進場而使佛法受到盛衰起落的影響;法師不得奔走於權勢場中,卻需要以慈悲和智慧來因應!故在本品的偈中也說:「從禪定起,為諸國王、王子臣民,婆羅門等,開化演暢,說斯經典。」

「外道」是指佛教之外其他的一切宗教,經文中有「梵志、尼犍子等」。梵志的梵文br
āhmacārin是婆羅門生活的四個時期之一,即隨師修行過獨身生活的學生期。《大智度論》卷五十六云:「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

「尼犍子」的梵文是nigraṇṭha jñātiputra,現代人稱他們為耆那教,創始祖是世尊時代六大思想家之一,本名Vardhamāna,被尊稱為大悟的聖者jina,故將此派稱作耆那教

在世尊時代,佛弟子們也不排斥外道,只是不以外道師為學習修行法門的對象。在今天的佛教徒,亦不排斥其他宗教,並將其他一切有益於社會的宗教稱為友教,共同為社會大眾的利益作奉獻,只是佛教徒宜親近法門善知識,不應捨佛法而修學其他宗教。

「文藝」,在經文中舉出「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是指世俗文學的小說、散文、詩詞、唱歌、外道哲學經典。路伽耶陀Lok
āyata譯為順世外道,逆路伽耶陀Vāmalokāyatika譯為左順世外道。文藝如係表現佛法的,當然不錯,若係耽於世俗的文藝,荒廢佛道的修行,就不是本經所說的安樂行了。

「兇戲」就是危險的遊戲。在經文中舉出「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相扠是以拳掌競技,相撲是以摔角競技,那羅是以彩色繪面塗身,作種種幻術變現。

「漁獵」、「畜牧」屠宰等都是殺生業,也不得作為親近的對象。

「聲聞」是小乘,他們不修菩薩道;所有在家出家的「四眾」佛弟子,都不應該去學二乘法,要學大乘法。

經文中說:「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諸婬女等,盡勿親近。」小女即幼女,處女即守貞不婚者,寡女即婚後喪夫獨居者,淫女即以賣淫為生活的女子。對於修行梵行的人來說,這四類女性是親近不得的,甚至也避免於隱屏處單獨為女人說法。如果這位說法師本身就是女性,則對小兒、獨身男子、性徵不明確的人及特種營業者,小心謹慎,不可於隱屏處為之說法。

「不男」,經文是說:「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依據《十誦律》卷二十一云,有五種不能男,通常是指:1.生不男,是生來男根不發育者;2.犍不男,以刀截除男根者;3.妒不男,平時為女性,因見他人行淫,便生妒心,而男根勃發者;4.變不男,性器官能遇女人變男根,遇男人變女根者;5.半月不男,半月為男根之用,而半月不為男根之用者。

經文裡告訴我們:「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說法師最好是:「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

以上是教菩薩,嚴淨毘尼,持清淨律儀,同時不忘定業精進,修習禪法,是為菩薩的第一親近處。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