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0-28 09:48:47| 人氣2,0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全廣共學二 60回 名詞 現觀莊嚴論 三智 四加行 八事七十義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全廣共學二 第六十講


名詞


1
、六道:天道、阿修羅、人間道、畜生、餓鬼、地獄。


2
、四生:胎、卵、濕、化 


3
、三身

一月三身   佛光大辭典

釋文: 唐代之飛錫以一月之月體、月光、月影譬喻佛之法、報、應等三身。

()月體,比喻法身,蓋法身為常住之理,不遷不變,能生諸法,統攝萬事;猶如月體在天,其影含於眾水。

()月光,比喻報身,報身為寂照之智,智無自體,依理而發;猶如月光之照臨萬象,一切明了而無差謬。

()月影,比喻應身,應身係變化之用,用無自性,從體而生,有感則通,無感則止;猶如月影,有水則現,無水則隱。然此三者原為一體,其形雖異,質則實一。

〔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中、卷下〕p27


4
、各經典翻譯都不相同,彙整如下:

   相智:一切相智(佛:一切種智)

   道智:道相智(菩薩:道種智),

   基智:(聲聞、圓覺:一切智)。

 

一、 一切智,聲聞緣覺之智也。知一切法之總相者

總相即空相也。

二、道種智,菩薩之智也。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者。

三、一切種智,佛智也。佛智圓明,

    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者。

 

5、「四加行」:圓滿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剎那加行。

資糧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加行位:須陀洹道前又要有暖、頂、忍、世第一法。

 

附錄一

真如老師  合註第十講

**參閱此講能更深入了解第60回的義涵

 

附錄二

「前行四法」與「四加行不同」。

福智  釋性融法師

 

 

附錄三

現觀:八事七十義達賴喇嘛基金會

 

附錄四

星雲大師

佛陀是三覺圓滿,萬德具足的聖者。

 

附錄一

真如老師  合註第十講

**參閱此講能更深入了解第60回的義涵

十講節錄

「在上品資糧道的時候,他就依於根本定力而發神通,由是。」大家要努力喔!我們每天都想供養很多佛陀,一旦進入上品資糧道,你就可以承事無量的佛陀。「又說由於法流三摩地的力量,能於所聞無邊諸佛深廣的教授之義如實修習,令證悟力增長就像上弦月一樣。」上弦月慢慢就圓了,這個是與聲聞相共的功德。 [2800]


「當其證得緣一切法無諦實性,止觀雙運加行道時,煖、頂、忍及世第一法,依次可以分為上中下品,」「依次生起明現空性義共相。」義共相有點像隔著紗簾看人,能夠看到,但是不是很清楚,他對空性有這種感覺。依照隔著簾子去看空性這樣的一個感覺——這只是一個譬喻,他就能損壞二取實執中間的三十六種分別。所以它的力量是很強的,雖然像隔著紗簾看花,看他那個證悟力,這是止觀雙運之後產生的義共相、一個無自性的感覺。就是這種狀態下,「他在醒著的時候、睡著的時候,堅固修習方便、智慧,由此增上力,在睡夢中也能看到一切諸法猶如夢境,沒有自性。」注意喔,這個時候他沒有現證空性。沒有現證空性就這麼神奇囉! [2930]

註:隔著紗簾看人很傳神的境界描述


另外,「他的心中永遠沒有下劣作意,善根成熟,常見諸佛,終不缺離。」就是一直跟佛菩薩在一起。「由於這樣的力量,他在睡夢中,也見如來百千眾會之所圍繞,宣說妙法,顯示種種神通。」所以他在做夢的時候也是在聽法的。注意!這個時候他現證空性了嗎?還沒有現證,還隔著簾子在看的時候就成這樣了。這是加行道菩薩 [3006]


「又發起為諸有情開示正法的心,若睡著或醒來,悉皆隨念,」他的念頭都是:「我當淨除佛國土中諸惡趣道。還能成就諦語力,比如能滅村邑的大火,令諸士夫不為藥叉鬼等之所損害。」就是被非人惱害,他都可以令他遠離。這樣的功德實際上是頂位的加行道所具之相。另外,利根菩薩於加行道便有種種不退轉相,具有很多很多稀有的殊勝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3056]


在《寶雲經》裡面說,我給大家講一下原文:「住此地中菩薩,超出一切凡夫所屬愚昧之行,身具光輪,遍照十方無邊世間界中。以神通力,能於一一剎那超越無數世界,勤行法施,所施法門,不侷一二,隨眾生意,滿其所願。從惡趣中,救度無邊有情。供養無量諸佛,能持法門。復由禪定、總持、解脫、神通等無數功德,戲化世間。注意!「譬如轉輪聖王,雖未獲得天人身色,然已超越諸人之色如是菩薩雖未證得勝義菩薩之地,然說其已超越一切世間聲聞獨覺之地。」所以加行道的菩薩就已經神勇到這樣子了。他有現證空性嗎?還沒有隔紗的義共相證得的。大家都知道,雖然已經證悟卻沒有現證空性,但是他有沒有得到止觀雙運?得到了,得到止觀雙運了。 [3218]

(深入了解師父在止觀雙運的講解)


那麼在加行道的四個階段裡邊,說有如四層紗,隔著四層看一個東西,每上一個拿掉一層、每上一個拿掉一層,直到最後現證空性,就登初地了。前面講的那些功德,都是加行位的菩薩,就已經這麼厲害了。所以紐絨巴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若詳明稱頌住加行道菩薩之德,汝輩恐當認作佛德,不能分辨。」這個大德說,如果詳細地稱讚、歌頌加行道菩薩的功德,聽了之後會以為是佛陀的功德,是沒法分辨的。在想什麼?發心欲得呀!隨喜呀!如果我們不了解加行位菩薩的功德,怎麼樣去揣測十地菩薩?如果連加行位的菩薩也不知道、十地菩薩也不知道,怎麼樣知道超越了十地菩薩的佛陀是什麼功德?你都沒法去想! [3345]


「等到現見實性的時候,便可以獲得功德不可思量。初地的時候,能於剎那間出入百種三摩地,」剎那間!「又能親見百尊如來聖顏,」天天想見佛,一下子可以見到百尊如來的聖顏。「從而聞法,」見到幹什麼?說:「啊!佛陀您長得好莊嚴喔!」應該是聽法吧?我們見到佛陀那一瞬間,想一想,大家都有那樣一天,加油!「從而聞法,了知是諸佛的加持。能震動百世界,遊行百佛國土,成熟百般有情,身壽住世經百劫。」不用研究什麼養生,就可以住那麼久的時間,不用吃營養品就可以活很久很久,百劫。所以最滋潤生命的是什麼?法啊! [3447]


「他能觀見前後百劫的事,為了調所化,開百法門。」這都是譬喻。然後呢,注意聽:「自己能顯現百般身形,一一之身具足百位菩薩眷屬,」不是家裡那幾個人,是有一百個以上的眷屬,「具足如是千二百功德。」 [3516]


「如是二地菩薩,」往上轉了,注意!剛才講的是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什麼樣呢?「具足一萬兩千種功德,」增加多少倍了?「三地菩薩,」往上轉,「具足百二十萬種功德,四地菩薩具足百二十億種功德,五地菩薩具足千二百億種功德,」往上轉,「六地菩薩具足十二兆種功德,」好好努力都是我們的未來喔!「七地菩薩具足十二萬兆種功德,」十二萬兆到底是多少?不可思議喔!由此以上,不能以俱胝等數算他的功德了。「八地的功德,數等十萬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的那麼多功德。九地的功德,數等百萬無數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這樣的功德,「十地功德,數等不可言詮之中,還更不可言詮數之佛土極微塵數。」到十地的時候,已經有兩個不可言詮數的佛土微塵的這種功德,就是已經不知道了。這是菩薩還是佛?菩薩喔!十地菩薩。所以我們讚頌、頂禮的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就是這樣的,到最後這個喔,十地菩薩。 [3712]


「從於初地,證得法界遍行之義,至於十地,證得法性業自在轉,此間一一地之後得智中,都能夠於實性依次第各別引生殊特的定解。菩薩的十地,雖然都是修行十種波羅蜜,但是初地以修布施度為勝;二地修持戒度為勝;如是餘地,各別各別獲得一類特別殊勝的波羅蜜功德。所以到了大乘見道無間道的時候,俱時破除百一十二種三界遍計所知障的種子。修道所攝持的初地到十地之間,依次斷除了十六修道所斷的煩惱障,還有一百零八種修道所斷的所知障的種子。 [3806]


不要嚇到喔,比錢難算嗎?煩惱太多了,沒有這麼多法去斷,所斷品斷不了,對不對?看我們每天千頭萬緒,心有千千結,如果不拿這麼多法去斷它怎麼斷啊?不要看到這麼多黃金,說:「這麼多黃金往哪兒擺啊?我也數不過來!」不要愁這個,應該愁煩惱多。正因為有太多煩惱,所以需要這麼多法去斷除啊! [3837]


這樣的話,「斷不順品的功德與之俱增,利他的能力也轉為強盛。」一地比一地更強。「從初地菩薩受生掌管贍洲轉輪聖王,」初地菩薩就可以生轉輪聖王,「二地菩薩可以掌管四洲的轉輪聖王,十地受生淨居天主,於此之間,大抵皆生為人天之主。」注意下面這句話,我都常常很感動,「或為利他,亦復示現鳥獸等如其所化之相。」這麼了不起可以當天王的菩薩,也會為了利有情變成什麼?鳥獸,這是《本生論》中所講的。 [3925]


「在登地的時候,就從根本斷除了業惑自在所流轉的生老病死苦,」登地的時候就已經從根本斷除了,注意喔,從根本斷除是什麼意思?再也不流轉生死,再也沒有生老病死苦了,這一切惑業全部停止。就是為了那樣的一天,師父才來教我們的吧?也就是為了那樣的一天,大家才辛辛苦苦地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對不對?犧牲了很多登山、看電影、遊樂的時光。為什麼?就是為了這個!值得否?(值得!)非常值得! [4014]

所以他斷除了業惑自在轉之生老病死等一切輪迴的痛苦,「又獲得一切諸法悉成安樂的三摩地,」什麼叫一切諸法悉成安樂?你們想一下,什麼叫一切諸法悉成安樂?給你毒藥可以安樂嗎?(可以。)用刀兵,用刀傷害你可以安樂嗎?有人搖頭了。可以安樂,一切諸法悉成安樂是這個意思喔!他說:「縱集毒藥、刀、兵、火等任何苦緣,只有樂受,畢竟不生熱惱。」 [4106]

所以我們的苦是有盡頭的那一天對不對?登了初地就什麼都解決了,


附錄二

解答法師:福智  釋性融法師

同修提問

問題敘述:師父在《廣論》第一冊手抄 104 頁第 10 行中說:《現觀莊嚴論》裡邊八樣東西,有講到「四加行」。請問四加行就是前行四法嗎?請法師指導。

「前行四法」與「四加行不同」。


前行四法是指:

1.
趣聖教門——皈依
2.
淨治惡障——金剛薩埵誦修法
3.
積聚資糧——供曼達
4.
祈請加持——上師瑜伽

以上是指相續生道的方便——淨罪集資等。

《現觀莊嚴論》所說之四加行是入大乘道之後菩薩的修持。

四加行分別為:
1.圓滿加行
2.
頂加行 
3.
漸次加行 
4.
剎那加行

**因我無福智版現觀或許尚未出版,僅能附上各家講述

 

 

附錄三

八事七十義達賴喇嘛基金會

    《現觀莊嚴論》分成八品,每一品都介紹一事,八品就有八事。八事中有七十義,

1八事第一品遍智,有十義,也就是以十義來講述遍智的內容,因此是一個事十個義。

2第二品道智有十一義,

3第三品基智有九義。這是所謂的三智。


接著是四個加行,第四品圓滿一切相加行,有十一義,第五品至頂加行有八義,第六品漸次加行有十三義,第七品剎那加行有四義。最後一品第八品法身有四義。因此共有七十義,成了「八事七十義」。八事七十義的品數與七十義的次序,完全能搭配《般若二萬五千頌》的次序。

    
 
遍智是佛陀的智,即佛的眼耳舌身意識;道智是初地菩薩以上至佛陀的道;基智是見道位以上聲聞、緣覺、菩薩的道。也就是遍智是只有佛才有,道智則只有見道位以上菩薩及佛有,而凡是聖人都有基智,所以基智所涵蓋的範圍較大。這是從擁有者去說,接下來解釋基智、道智、遍智的內容。


1
基智是了解四諦十六行相為主的智。聲聞見道時,會現證無常、苦、空、無我,也會了解因、集、生、緣等,通常會說懂四諦十六行相,但是各別的懂無常、懂苦等也都是。此外,懂十二因緣也是基智。懂十二因緣其實就是詳細的懂四諦,所以會說它也是懂四諦的智,沒有離開四諦的範圍。
2、道智是在基智的內容上加入了菩提心、大悲心等法類,從內容上說,道智的內容較基智多。

3、遍智是現證如所有法及盡所有法,而且是究竟了解的智。也就是說,


1
基智的內容就是四諦法輪所說的內容

2道智的內容就是《般若經》所說的內容

3遍智可以說是對道智的內容修習達到究竟的情況。


我們通常說基智懂四諦十六行相,在《現觀莊嚴論》中說是懂二十七相遍智就會說是懂一百七十三相。

     
  總之,四諦十六行相為主的內容是佛法的基本品,了解這些內容之智,就稱為基智;道智也離不開基智的內容,在此之上,再加入其它利他的法類,如悲心、菩提心等。對道智的內容不斷的修練,修到究竟時就會成為遍智。


成佛時和道智完全不一樣的功德有十力等,以十力為例,十力就只有佛有菩薩連類似十力的功德也沒有。除此之外,遍智的內容會很相似於道智,因為只有相似的因,才會變成相關聯的果。

    以上說了三智,接下來是四加行。四加行是由道次第的階層上而講的,內容上其實與三智的內容非常的接近,而且有交叉性

    
最後一品法身就是佛身。

    整個《現觀莊嚴論》的內容都是相關的。首先談的是遍智品,最後談的是法身品,這麼做的原因是:通常佛典都是先將結果說出來,一開始就講殊勝的情況是怎麼樣,讓學人生起希求心,想去修學,之後就說明修學的條件是什麼?

加行是什麼?這就好像做生意,如果沒有把握取得利潤,就不會去做,大概有了方向感,才願意冒險去追求;與此相同,先談遍智,再談成就遍智的條件,條件部分講完之後,就從功德方面去談。可以說,


第一品的遍智已經將成佛之道描述過一次;前三品也可形成道次第;四加行與法身也可以圓滿形成道次第;整個一到八品也可以形成圓滿的道次第。《現觀莊嚴論》的這種做法非常地巧妙。

張貼者: 見悲青增格西  上午12:26 

 

附錄四

星雲大師


佛陀是三覺圓滿,萬德具足的聖者。三覺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萬德即: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於佛陀具此異於三乘的殊勝功德,
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圓滿功德稱之為佛德。
  
所謂「十力」,是指佛陀證得法身實相後,具有十種智力,能說法度眾,摧伏邪見,成辦諸事,自在無礙。十力是:
  
一、處非處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因緣果報定相。
  
二、業異熟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三世因緣果報。
  
三、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禪定的深淺次第。
  
四、根上下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
  
五、種種勝解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欲樂善惡的差異。
  
六、種種界智力:指佛陀遍知種種世間的性相。
  
七、遍趣行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善道、惡道、聖道所至處。
  
八、宿命智力:指佛陀遍知眾生過去世種種事。
  
九、生死智力:指佛陀以天眼了知眾生死生之時,以及未來受生之處。
  
十、漏盡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漏盡與否。
  
「四無所畏」又稱四無畏,指佛陀具有四種臨眾無畏的信心,無論說法、
  
問答、論難,從容而安詳,勇猛而安穩。四無所畏是:
  
一、一切智無畏:佛陀覺知諸法,住於正見,無所怖畏。
  
二、漏盡無畏:佛陀自信斷盡一切煩惱,而無外難怖畏。
  
三、說障法無畏:佛陀闡示修行障礙之法,對任何非難皆無所怖畏。
  
四、說盡苦道無畏:佛陀宣說出離之道而無所怖畏。
  
「三念住」又作三念處、三意止,指佛陀以大悲攝化眾生,恆常保持正念
  
正知的心境,即使在三種情況之下,都無有歡喜憂慼之情:
  
第一念住:當眾生熱心聞法、行教時,佛不生喜心,常安住於正念正知。
  
第二念住:眾生不敬信佛法時,佛亦不生憂心,常安住於正念正知。
  
第三念住:眾生中有信與不信佛法者,佛不生喜心,也不生憂心,常安住於正念正知。
  
「大悲」,乃佛陀恆常繫念救度眾生的悲愍心,因此示教利喜,引導眾生入佛知見。此外,關於十八不共法,大、小乘佛教各有所指。小乘佛教的十八不共法指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與大悲。大乘佛教則在《大品般若經》中提出十八點不共佛法,

即:諸佛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捨心、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見過去世無礙無障、智慧知見未來世無礙無障、智慧知見現在世無礙無障等。
  
除了上述的殊勝功德外,還有「三德」、「四無礙解」。一般所謂「三德」,即智德、斷德、恩德,以及《大般涅槃經》提到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四無礙解」則包括:善能契入正理的「法無礙解」、善能詮釋法義的「義無礙解」、精通各種地方語言而無礙自在的「詞無礙解」、隨順正理而巧說無礙的「辯無礙解」等。表示佛陀能時時運用四種自在無礙的智解辯才化度眾生。
  
佛陀之於眾生,正如慈母眷顧愛子一般,無有疲厭;眾生亦應如子憶母般時常感念佛德,時常念報佛恩。因此,「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是則名為報佛恩。

 

台長: deepmind
人氣(2,037)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全廣共學二 |
此分類下一篇:共學二 第66講 三轉十二行相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