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11 20:14:36| 人氣3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兩岸共識建立可能性之評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共對台政策與我國大陸政策雖在經濟層面有所交集,但在政治層面則仍處於光譜的兩端,而在政治立場主導經濟交流的情況下,經濟層面的交集並無法作任何的實踐,故欲暫緩政治層面共識的形成直接訴諸經濟交流,從兩岸分治至今的各種行為模式可知,並非明智之舉。

儘管中共有關「一個中國原則」的論述,已經從過去的舊三段論「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演進到今日的新三段論「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但文字的詮釋並不能代表一切,尚需觀察其在國際間與兩岸間的行為模式方能定奪。申言之,中共不管在國際組織參與上,或是在國際外交對外宣揚上,甚至在中美關係營造上,均將「一個中國原則」的「中國」定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在兩岸政治交流與經貿交流上,亦是援此定位將之視為內政事件,不容外國干涉內政,於是在中共各方面的層層圍堵下,台灣的處境乃更形孤立。

在中共對台政策「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前提下,儘管我國大陸政策在不違反國統綱領與國統會決定的前提下,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與「一邊一國」的主張以玆對抗,但正因中共仍不改將「一個中國原則」的「中國」定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並以「一國兩制」的國家概念來定位兩岸關係,故兩岸關係在政治層面上,只能用「平行線」來形容。中共此等政治立場,完全無視兩岸長達五十多年分治的事實與台灣方面人民的族國認同,即便以武力強行統一,亦難保日後不會因潛在認同的歧異,進而導致國內更大的分離勢力與動盪不安。此外,倘若從經濟層面的角度思考,中共方面以「一國兩制」的國家思維來處理「一個中國原則」,是否會導致台灣回歸祖國懷抱後,台灣的經濟發展立即陷於「邊陲」?而如此的「一中概念」除了國族榮耀的滿足外,並無法因為「統一」而獲得任何的附加價值,是則「一國兩制」真的是一種最大利益的考量嗎?是否有必要以政治上的非理性犧牲國家的整體利益?凡此均為兩岸談判時所不可忽略者。

以現階段兩岸政治與經濟勢力作評估,就台灣方面而言,必需仰賴「絕對收益」(兩岸雙贏)的思考模式,方有辦法以小搏大。如果以「相對收益」(兩岸零和)的思考模式對抗中共,即便美方予以軍事上的援助,台灣在政治與經濟各方面,恐怕仍舊只會落得玉石俱焚的局面。就中共方面而言,「相對收益」(兩岸零和)的思考模式雖有其優勢,但「絕對收益」(兩岸雙贏)的思考模式卻不見得會比「相對收益」(兩岸零和)的思考模式來得差。基此,如何使兩岸雙方均能以「絕對收益」(兩岸雙贏)的思考模式,先形成政治上的共識,並以之主導經濟上的共識,實為我方當前首要之務。

回顧兩岸政治立場的歧異,實乃肇因於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明確定義未達成雙方彼此同意的「一致共識」。承襲過去一貫立場,中共方面在「五一七聲明」中指出,中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決不妥協,未來四年,無論什麼人在台灣當權,只要他們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摒棄「台獨」主張,停止「台獨」活動,兩岸關係即可展現以下和平穩定發展的光明前景:第一, 恢復兩岸對話與談判,平等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共同構造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框架。第二,以適當方式保持兩岸密切聯繫,及時磋商解決兩岸關係中衍生的問題。第三,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以利兩岸同胞便捷地進行經貿、交流、旅行、觀光等活動。第四,建立緊密的兩岸經濟合作安排,互利互惠。台灣經濟在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中,優化產業結構,提升企業競爭力,同大陸一起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挑戰。台灣農產品也可以在大陸獲得廣闊的銷售市場。第五,進一步密切兩岸同胞各種交流,消弭隔閡,增進互信,累積共識。第六,在兩岸關係的祥和氣氛中,台灣同胞追求兩岸和平、渴望社會穩定、謀求經濟發展的願望將得以實現。第七,通過協商,妥善解決台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活動空間問題,共用中華民族的尊嚴。

陳水扁總統在二OO四年五二O就職演說中則指出,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存在、台灣在國際社會存在的事實,不容許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加以否定,這就是台灣人民集體意志之所在。歷史的緣故讓兩岸發展出相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但是如果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兩岸發展的「異」與「同」,應該可以善加利用,走向進一步合作互惠的關係。台灣是一個完全自由民主的社會,沒有任何個人或政黨可以代替人民做出最後的選擇。如果兩岸之間能夠本於善意,共同營造一個「和平發展、自由選擇」的環境,未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台灣與中國之間,將發展任何形式的關係,只要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同意,我們都不排除。過去十幾年兩岸人民的互動交流,已經發展出極為密切的關係,對於兩岸關係的進展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未來,我們希望在既有的基礎之上,持續放寬並且擴大兩岸新聞、資訊、教育、文化、經貿交流的相關措施,推動兩岸恢復對話與溝通的管道,如此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建立互信的基礎。二十一世紀的前二十年,不僅是台灣要全面向上提升的關鍵轉型期,也是中國大陸邁向民主化及自由化的機遇期,雙方的政府理應掌握機會全力打拼,放眼於全球競爭的趨勢,不要再虛耗於政治爭辯的僵局。唯有兩岸致力於建設與發展,協商建立一個動態的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共同確保台海的現狀不被片面改變,並且進一步推動包括三通在內的文化經貿往來,才能符合兩岸人民的福祉與國際社會的期待。公元二OOO年五二O就職演說所揭櫫的原則和承諾,過去四年沒有改變,未來四年也不會改變。

如將中共的「五一七聲明」與陳水扁五二O就職演說兩相對照,即不難發現,兩岸彼此均認識到目前兩岸經貿互動已形成垂直及水平分工相互交叉重疊並存的現象,而國際分工的制約力將深化兩岸間多層次交叉分工的發展,故兩岸已是國際分工的重要環節,不僅世界經濟體系不會願意見到兩岸衝突甚至戰爭,抑且兩岸的互賴關係已不可逆轉。基此,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一個外部和平的環境乃有其必要性,故中共方面謂之「共同構造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框架」,陳水扁方面則謂之「協商建立一個動態的和平穩定互動架構」。

惟中共所謂的「共同構造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框架」,則以「未來四年,無論什麼人在台灣當權,只要他們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摒棄『台獨』主張,停止『台獨』活動」為前提,方可進一步實踐,至於「一個中國」是否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獨主張」及「台獨活動」的定義所指為何,均未明確說明。反觀陳水扁方面,則不改國內政治性的考量,僅含蓄表示「公元二OOO年五二O就職演說所揭櫫的原則和承諾,過去四年沒有改變,未來四年也不會改變」,不僅不敢明確揭示公元二OOO年五二O就職演說所揭櫫的原則和承諾其實就是「四不一沒有」的主張,即「不宣布台獨、不更改國號、兩國論不入憲、不推動統獨公投,以及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問題」,更不敢重申國統綱領與國統會所主張者,其實就是一種「一個中國原則」的詮釋,只不過這個詮釋尚未與中共方面取得共識。

基此,美國方面的解讀並無錯誤,其認為陳總統的演說為兩岸創造對話機會,北京五月十七日的聲明也包含部份建設性的內容,美方敦促兩岸展開對話,尋找具創意的方式建立互信及善意。而美方此等立場並無違反台灣關係法及美中三個聯合公報,一概延續過去一貫立場。基此,接下來即是兩岸雙方是否願意各退一步,在「一個中國原則」作更明確的詮釋,以真正形成共識。倘若兩岸仍維持「一中各表」的政治歧異立場,而不去積極「製造共識」,其結果將是中共仍然一如以往的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於「中國」的立場主導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屆時所謂「協商建立一個動態的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將更遙不可及。凡此均將落入中共方面「相對收益」(兩岸零和)的思考模式,使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更形不利,最後恐將難逃慘遭「被併吞」局面。

因此,我方實應積極主動將兩岸關係導向「絕對收益」(兩岸雙贏)的角度計算,而非坐視中共以「相對收益」(兩岸零和)的思考模式對待,蓋後者對我方實甚為不利。欲跨出兩岸關係「絕對收益」的第一步,即是承認國統綱領與國統會所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蓋此不僅與陳水扁總統的就職演說相符合,亦與中共的「五一七聲明」中作為其他七項光明前景前提的「一個中國原則」相符。接下來有關「一個中國原則」內涵界定上,即可以「絕對收益」的觀點說服中共。

有關兩岸「一個中國原則」的最大共同點,即是中共「五一七聲明」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以及我方「國統綱領」的「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是則「中國」是否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國兩制」是否為「一個中國原則」的最佳選項?凡此均可在談判中作進一步的釐清。申言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可以是單一制、聯邦制或邦聯制,也可以是國協、歐盟或獨聯體,「一國兩制」並非唯一選項。以全球化競爭力的加成作思考,大陸和台灣仿效歐盟結成「兩岸共同體」,不僅可以避免因台灣陷於「邊陲」而無法對大陸經濟發展展現應有的幫助,相反的,正因其主體性的維繫而得以持續發揮目前所擁有的影響力。

此外,大陸和台灣仿效歐盟結成「兩岸共同體」,亦有助於兩岸「重疊認同」的建構。換言之,兩個政治實體分治海峽兩岸已長達五十多年,根據目前民意顯示,不贊成中共「一國兩制」的主張,同意李登輝所提出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以及主張「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仍占絕大多數,足見台灣方面的主體意識只有日益強大的趨勢。倘若枉顧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集體意志,逕以武力強行統一,並執意推行「一國兩制」,難保日後不會因潛在認同的歧異,進而導致國內更大的分離勢力與動盪不安。基此,以兩岸「重疊認同」的培養以及使國家競爭力在全球化下得以加成的觀點,重新審視「一個中國原則」的選項,「兩岸共同體」實為一項「絕對收益」的選擇,也為我方所應積極爭取者。




陳怡如 撰/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生


原載於:《政策論壇電子報第一百一十六號2004.06.18》
http://www.socialsciences.nccu.edu.tw/society/homepage.htm

台長: 魷魚絲
人氣(35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