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2-08 16:16:42| 人氣7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沒什麼好慶祝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Foregin Policy有一篇長文寫歐洲在新的一年似乎更為嚴峻,並羅列六大問題,絮絮叨叨,看衰歐洲走向。

由於最近在看東尼賈德所寫的《戰後歐洲六十年》,稍稍理解今日歐洲走到這一步之前的過去。二次大戰結束,歐洲蒙受不可恢復的損害,舊日的歐洲已經一去不返。但另一方面,歐洲卻也希望趁此契機重建一個「新歐洲」,徹底拋掉改革政治制度的癡心妄想,努力同心「拚經濟」,追求一個更符合公平正義、人人都能受到照顧的社會。

不過,有些事情,在戰後當時就已經註定,只是人類遺忘的太快,所以一再提出來。文章歐洲的六大問題,從戰後史的眼光來看,實在是老調重彈。第一個問題:歐盟的國際聲望下降,並不奇怪。歐洲自二戰結束之後,就已經失去世界中心的地位,拱手讓給美蘇兩國。歐盟之所以一度看起來能和美國相垺,是因為蘇聯崩潰,東歐諸國紛紛脫離蘇共控制,使歐洲看起來好像又合為一體。而早自十九世紀就萌芽的歐洲一體化,在此時又彷彿已經美夢成真,好似歐洲各國真的捐棄前嫌,一同為「一個歐洲」努力。但事實上,這種看法從來都是太過樂觀的期待,歐洲各國的分歧猶在,歐洲經濟的產值仍然無法和美國抗衡。而且最重要的是,戰後歐洲自始至終都只是美國的附庸,即使這幾年歐洲和美國在國際問題常有不同調之處,但歐洲仍是對美國無可奈何。英國、法國、德國等過去的強權,在國際政治上都只是二流國家,毫無能力處理國際爭端。戰後歐洲若有高度,僅僅是因為歐洲(或僅指西歐)的發展象徵人類文明自我重生的能力,足堪人類文明的模範。然而這種看法,也隨著歐債危機搖搖欲墜。

第二點:歐洲的裂解。這點更是偽命題。歐洲整合本來就是很勉強的過程,莫說各國在經濟發展上的落差,本來就難以用同樣的標準規範,而且歐洲各國之間的宿怨甚深,之所以肯共同合作,完全是著眼於大戰的教訓太過於慘重,行事才有所收斂。當時間一久、教訓日遠、幾代人富裕之後,各國間的嫌隙自然復萌,「裂解」也是理所當然。歐洲的歧見,一直都是歐洲人試圖要解決的問題,只是在此之前,這種事情算是歐洲的內部事務,直到歐債危機影響世界經濟大局,才彷彿被美國人當一回事。

第四點:英國在歐洲邊緣化。英國之於歐洲大陸向來相當微妙,很多時候,英國並不認為自己屬於歐洲,對歐洲事務基本上都是冷眼以對。但大戰結束後,由於英國發現傳統的歐陸大國──法國竟在二戰中不堪一擊,在害怕蘇聯勢力西進的陰影下,英國積極介入戰後歐洲的復甦,並拉攏美國提供經濟和軍事上的支援。然而這種情形終究不是英國的常態,因而從歐洲一開始要成立一個經濟整合機制時,英國即下意識的加以迴避。因此英國的邊緣化,完全可以說是英國人刻意為之。當然,英國此舉是否明智,很可以斟酌,畢竟英國早就不是過去那個威風八方的大英帝國,只是一個中等國力的國家,跟在美國後面亦步亦趨。

至於五六兩點的法國衰退、德國領導,早在戰後初期,即已經有許多人如此想。法國的衰退不始於今,早在二戰被德國佔領後,法國就注定不再是世界強權。試想連一場越戰法國都尚且要乞援美國,就知道這個國家早就不復過去的軍事力量和權勢。但歐洲初次進行經濟整合時,由於英國退出,法國成為理所當然的領導者(當時德國還是眾人提防的戰敗國)。隨著時間發展,德國重拾經濟勢力,再加上兩德統一,從法國拿回歐洲的主導權,似乎只是遲早的問題。德國的問題是,在當了別人附庸這麼多年後,要重新領導歐洲,並不容易。而且德國有著極壞的歷史紀錄,這點歐洲其他國家從未或忘。

無論歐洲誰得勢誰失勢,整體的經濟問題仍要面對。是說在看了戰後歐洲史後,我有點擔憂,一如戰敗的歐洲面對蘇聯的強大那樣,在那個時候,我們彷彿以為歐洲的代議制度已經潰敗,蘇聯的共產主義大獲全勝,世界將會是蘇聯所有。如今我們也隱隱覺得,民主憲政的經濟發展已經失敗,不敵中國專制政權主導的國家資本主義。

台長: 何必生
人氣(7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時感 |
此分類下一篇:Mad in Cow
此分類上一篇:念書雜記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