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開票當日,我到朋友家送春聯,那時總統開票已經七七八八,馬蔡兩組人大概已經差距七十萬人之譜。雖說民視仍執拗打出「蔡暫落後」,但我和友人猜想,這種差距應該不太可能會翻盤了。友人驚詫相問:首投族這麼厲害嗎?僅憑這些剛滿二十歲的年輕人,就可以輕易扭轉情勢?他這麼問,是因為他的網路朋友,幾乎是綠色大本營,每個人在臉書、噗浪、推特爭相表態,一副民進黨勢在必得的樣子。沒想到票開出來,除了一開始雙方拉鋸之外,從馬英九破百萬票以後,就穩步拉開距離。所有的報紙媒體都說馬英九這次選舉不如2008年,可是要知道2008年情況特殊,許多人是以拉陳水扁下台的心情投馬英九的。這種選票當然不可能在這次的選舉中出現,對我而言,這次選舉,才是比較接近一般選民的政黨分布。
可是綠色的網海是怎麼出現的?為什麼網路上顯現出的是一片挺蔡之聲?我並不認為首投族真有扭轉乾坤的潛力(而且首投族又不是只選馬英九),只是我們被網路的聲勢所惑。這種情形,其實2008年也出現過,那時泛藍以為可以躺著選的得意之情,到最後變得無比緊張,彷彿謝蘇可以挑戰大位。這次也是一樣,選前我所碰到所有泛藍的支持者無不憂心忡忡,認為馬英九僅會險勝,非常危險,就連賭盤都不讓票,誰勝選就贏錢。這次居然有近八十萬票的差距,說來也是很出泛藍支持著的意料之外。
網路的發聲不等於實際情形,兩次大選來看,顯然泛藍都刻意不表態,或是如我前文所說,不敢表態。現正一例,鄭愁予在蘋果日報寫了一篇「台灣版的科學貴族」,其實也沒有吹捧泛藍,不過是批評科學家支持扁蔡,就被底下一堆綠油油的支持者叫囂。其聲狀之淒厲,仿若搶走他身家似的。可是泛綠的文章滿天亂墜,並沒有引來泛藍支持者像瘋狗一樣亂咬。而泛綠支持者顯然認不清這箇中因由,還以為是自己有理,對方無理。那是那是,當年納粹高舉日耳曼的驕傲,把猶太人罵的豬狗不如時,也是有理的很。
同樣一件事情,只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就有個天差地別的解讀,台灣政治大概是最最典型的範例。我看到有篇文章寫「我可以感覺到,在選舉前,泛藍真的很焦慮,因為他們支持的候選人顢頇無能,又無法轉移焦點指控民進黨候選人的不理性。」但我身為泛藍支持者,他寫的焦慮的原因我腦子裡從沒出現過。我很焦慮,因為我擔心蔡英文堅定的台獨立場會讓台灣回到陳水扁時代的鎖國時期;我很焦慮,因為我不知道蔡英文的「台灣意識」是什麼碗糕。我感覺到她好傻好天真,以為她自己當了總統,中共就會「理所當然」要跟她談判,她彷彿不知道政治談判是不停妥協的過程,要不然就是她假意說要與大陸談判,實際上是要把台灣和大陸的關係切斷。
馬英九顢頇無能嗎?我不知道泛綠支持者從哪裡看到了「顢頇無能」的印象。我對馬英九不滿,是因為馬英九的財經方向落後,不足以應付國際慘烈的現狀,而且他口口聲聲說要生態環保,卻還護航國光石化,讓我懷疑他的誠意。但我絕不認為民進黨是比較好的選擇,蔡英文選戰打來打去,我從來沒聽到她要怎麼在國際經濟低迷的實後維持台灣的競爭力,她只一味講「我們不能獨重中國」,卻不提美國、日本、歐洲等台灣出口倚重的已開發地區一片慘淡,台灣要如何自處。難道台灣要跟中東、跟拉丁美洲、跟非洲做生意嗎?蔡英文可知這些地方早被中國重重盤據,台灣有能耐跟對岸大打貿易戰嗎?馬英九執政,至少我知道還有個「大陸加工出口區」可以維持台灣品牌的價格優勢,蔡英文執政,這最後一點優勢都沒有了。
當然,就兩岸問題,我相信泛綠自是另一種全然不同的認知。比如恐中,我說泛綠恐中,是跟中國有關係的都唯恐避之不及,他們卻說泛藍「恐中」,是迫於中共淫威不得不為。好個「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我認為泛綠群眾對大陸下意識的抗拒與選擇性的認知,使他們沒有感覺到,自從兩岸開放之後,國際突然從「共產中國」之外看到一個「民主中國」,台北居然成為被低估的旅遊景點,香港人開始重視台灣的民主發展,國際媒體會拿台灣的例子和中國對比。連泛綠支持者大概也不得不承認,大陸遊客來台灣愈多,台灣人愈能感覺到自己「和大陸人不一樣」,群我界線愈發明確。而在民進黨的聲聲恐嚇下,台灣的小孩既沒有跑到黑龍江,台灣錢也沒有通通跑到大陸,反而還多了很多人民幣。
各說各話已經成為定局,我想再言無意。只是偶爾看到,感歎之餘,不免贅言一二。也許我們各自有自己的扭曲,但我很不喜歡全知狂妄的說法,好像自己支持的對象才是道路真理生命,實在太噁心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