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15 16:09:00| 人氣2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雜談看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寫政治的話題好一段時日了,有時候看著自己之前的文章,我都會訝異自己怎麼可以寫的出來如此洋洋灑灑一大落文字,畢竟寫久了也是會煩的。我真的很佩服有些以政治話題為主的新聞台,一天就放上好幾篇,雖然有些只是轉錄的文章,看著量也實在驚人。我不禁納悶,那些在自己報台裡放滿政治話題或評論的人們,每天看著那些政客明爭暗鬥、你爭我奪的,難道不會難過嗎?我是很難過啦,所以我得看一堆小說或是漫畫什麼的來調劑一下身心,藉由轉移情境來平復不斷碰觸議題所帶來的惡劣情緒,最近甚至又看起《哈利波特》來了。

除了《哈利波特》外,之前因為公視的連續劇而開始閱讀的張愛玲也是我最近的選擇之一。比如不久前才看完的《連環套》(皇冠出版社收在《張看》一書中)及《半生緣》。我看《半生緣》倒和現在在播的連續劇無關,而是剛好誠品正在舉辦「最愛100小說」的特價活動,《半生緣》也是其中之一。之前就有耳聞《半生緣》是一部「殘忍」的小說,結局也很令人鼻酸。女主角被自己姊夫強暴的情節,誠然是很殘忍,不過還好,最後女主角總算是離開「噩夢」了。至於末了她和男主角之間那個「回不去」的感情,可能是我沒有戀愛經驗吧,我覺得還好欸!也許很傷感,但看起來不是那麼悽涼。我倒認為《連環套》更殘忍,尤其是這故事的結局,我有些不能接受。而且我可以理解為何張愛玲在《張看》的序言中對《連環套》的評價很不好,這通篇故事真的是需要一些更細緻、更完整的敘事架構,但張愛玲的文字在《連環套》中所用的穠麗詞句,還有人物之間流暢明快的口語,比起《半生緣》改訂後的嚴謹合度,更有著一種意到筆至的隨性巧思,令我低迴不已,跟在看她的隨筆雜文的感覺很像。

好的作品值得人們細細品味,所以我挑文學作品很迷信「名牌」,越老的「名牌」越想去一探,看是什麼樣的能耐,可以讓這眾人傳頌的「名牌」愈擦愈亮。但這並不表示我不追求眼前的風尚。像之前轟動一時的《傷心咖啡店之歌》,我也湊熱鬧的買一本,果然有她的可觀之處,算是壓對寶。後來的「痞子蔡」風潮我也有跟到,不過也僅此一本而已。一直到王文華的《蛋白質女孩》興起,我已經欲振乏力了,只好回過頭來惡補一些已經成為經典的名著,像《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啊、《台北人》啊這一類,《哈利波特》也是很晚才跟上去,沒有「贏在起跑點」。書唸的少、又慢,都快跟不上了,還有一大堆「份內書」要唸,中西美術史、糾節複雜的理論,「學海無涯」這四個字,從來都是我最真切的感受。

對我來說,看文學作品是認識人生百態最快的一種方式,看經典名作尤然。我們可以從不同作者的經驗和背景,了解到不同的事物,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媒介。我就是不懂怎麼會有人喜歡看一些我看起來很沒有內容的「單行本小說」(就是常常放在漫畫便利屋裡賣的,冊數很多,但厚度跟字數都不多的小說。這是我自己發明的詞彙),那些時間不是定在未來就是在一些虛無飄渺的時空中,裡頭一堆天花亂墜的名詞和人物,其情節大概只適合拿來作電玩遊戲的故事大綱。沒有像《魔戒》那樣深厚的寓意,也沒有《哈利波特》那種綿密緊湊的張力,更不用講像《風之谷的娜烏西卡》那樣去討論到環境保護、文明價值等等的內涵。嚴格來說,那些個「單行本小說」實在缺乏閱讀的價值,既看不到讓人驚歎的文采,也看不到有意思的內容架構。好一點的也不過像《五星物語》那樣,還沒有《五星物語》裡面的美麗人物,盡是貧乏的文字。可能我把文學的標準訂的太高了,對許多人來講,看那些書籍不過就是消遣之用,何必要去斤斤計較呢?我只是以為要看這些劇情,大可以去看漫畫、打電動,何必還得去「看字」,這樣多累啊!不過就在某些角度上,我可以把其認定為「功利取向的奇幻小說」,像《魔戒》等奇幻文學的經典,都是動輒數十年寫成,其中往往夾帶著作者本身的價值觀與專業素養,不像台灣的這種漫畫式的小說,總不免有種「催稿」的陰影在那裡,寫不出氣勢宏偉的格局或精心營造的情節,也不可能在文字上隱喻或雕琢,我以為仍無法登上大雅之堂。或許有了外國這些刻畫深入、內容豐富的奇幻文學之後,台灣這種「單行本小說」也會因此有所變化也未可知。

迄今為止,台灣都還算是華文世界的出版重鎮,我們有著比大陸更自由的出版空間,也有著比香港更深沉的人文思考。只是在這蓬勃的出版界中,文學只能算是「小眾」,若不是拜近幾年的改編電影或連續劇所賜,文學的景況,可能會更加不堪。從我認識的親戚朋友當中,我發現會去看文學作品的人真是很有限,就算《哈利波特》在台灣狂賣逾五十萬本,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會去看《唐吉軻德》、《理性與感性》、《罪與罰》、《雙城記》等在文學地位上更為重要的作品。同樣地,看《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讀者,也不一定會看《城南舊事》、《圍城》、《傾城之戀》,甚或是《紅樓夢》。不過比起文學,我現在正在學的「美術史」則是更為小眾冷門的東西。在出版業界一片看好,就連文學書籍都有有所成長的情況下,只有美術類的書籍是屬於停滯的狀態,真是小眾至極。相較之下,大陸的相關書籍倒是穩定地持續增加,有愈加興盛之態,一來一往,頗有玩味之處。此為後話。

前一陣子李家同在聯合報上著文,提到當時總統辯論時提問人所問的「教養」問題,他為大學生設計了一個試卷,裡面有三十個名詞,叫受測人在名詞後面寫下一句最簡單的解釋。在這些名詞當中,跟文學有關的名詞比例竟然超過三分之一,再加上跟藝術有關的名詞,甚至超過一半!一個教資訊工程的老師,他對教養的定義,不是要了解www的原理,也不是要知道某個很複雜的程式語言。對他而言,教養的很大一部分是奠基在看似無用的文學作品之上,加上一點對藝術的喜好、對時事的關心、對歷史的認知、和一點對宗教的好奇。這讓我想到曾經看過一篇雜文,文中提到對「國文」這門課的看法。他認為以前上課所學的那些拗口的文言文及古詩詞,雖然不能實際用在今天的社會,而且背過就忘掉了。然而正是因為那些難唸的東西,塑造出了我們的「氣質」。好的文學作品,應該就要有這樣的本事吧!

2004/5/11 初稿於八里
2004/5/12 一修於八里

台長: 何必生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2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