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的午後,我因為要到東區買點東西,就順路去逛敦南誠品。一到二樓,果然是人潮洶湧。真不曉得大部分的人是像我一樣只是隨意逛逛看看,還是特地來買書,又或是把這裡當觀光景點在遊覽?
誠品書店號稱是台北人引以為傲的文化之一,雖然誠品的據點早已不限在台北,但直至目前為止,大部分的台北人,或許是大部分書寫台北的人,都還是把誠品書店當作是台北的特產,一個值得台北人大書特書的文化特色。
我覺得台北的「誠品文化」是很特殊的。為什麼台北人想看書的時候,不會想去圖書館,反而會去誠品書店?雖然書店的裝潢比圖書館來的有氣質,但與其在書店站的兩腿發痠,或是蜷縮在一角克難困苦的看書,何不到圖書館坐在椅子上安適舒服的閱覽?李家同教授說台北市只有百分之十三的人在圖書館借書,但台北市的民眾並不是不喜歡看書,剩下的那些人,也許都到了書店。
我或許也是那些去書店看書的人之一。我在台北逛街的範圍,大抵都很靠近某一間誠品書店,我不管是去吃個飯還是買個東西,多少都會順便去逛一下誠品書店,這樣的習慣大概是自我辦了會員證之後開始的(因為我得努力在誠品買書好延長我的會員證期限,終極目標就是拿到終生會員證)。而當年台中還沒有誠品書店的時候,我就習慣到金石堂或敦煌書店翻翻看看,在那裡消磨一個下午。
何以我不到圖書館去借書,而寧願花大把鈔票去書店買書?有些書不一定會常常用到,更不一定要買下來。然而去圖書館借──至少在我的刻板印象中,圖書館很容易找不到自己想要研讀的書籍,更不用說有些圖書館的書況極差,圖書館員的態度也讓人不敢恭維。
台灣的圖書館不發達,或許跟台灣人的教育體制有點關係。我在高中以前從沒有在圖書館借過書,在台灣,大部分學生對圖書館的定義就是「K書的地方」,對高中生而言尤其如此。要說是聯考制度的餘毒嗎?這實在是不無可能。在我的印象中,除了曾在小學圖書館看過一些童話故事外,國中的圖書館不過是個開會的場所(有著一堆桌子和椅子,還有塊寫著「圖書館」的匾額,就是沒有書),高中的圖書館不僅「閱覽室」比收藏書籍的地方多了一倍,有時還會在那些藏書中找到一些應該收到校史館的古老文獻(我曾在我的高中母校圖書館中找到戰前日本出版的《大日本帝國地圖集》及文學全集等等),地方圖書館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台灣的書店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圖書館的一些角色,像是汲取新知。這也可以解釋何以去逛書店的人那麼多,台灣幾間主要的連鎖書店仍是入不敷出,有些還因此關門大吉。大部分人來書店,不過走馬看花,翻了翻幾本新書,甚至是當下把書看完,然後拍拍屁股走人,完全就是在圖書館的情形。「誠品文化」的發達,或許也可以證明台灣圖書館的失敗。因為對台灣許多人而言,圖書館只具「閱覽室」的功能,汲取知識,只能花錢去圖書館買或去租書店租。即便是大學的圖書館,對學生而言也不過是幫助自己做報告的大本工具書而已,鮮少會有人為了平日消遣去圖書館借小說或小品散文集,即是會借,也都帶有「學分上」的目的性。
所以我們不能責怪中文系的學生不知道《城南舊事》,不知道《第一爐香》,也不需訝異外文系的同學不知道《蒼蠅王》,不知道果陀是誰。台灣小孩從小被訓練「不看課本以外的書」,就是看補充教材如《古文觀止》之類也嫌多餘,除非哪天考試時突然考到了《城南舊事》,我想絕大多數的人是不會知道的。
所以誠品得以在台北立足,乃至於遍佈全省,這實在是個奇蹟,其裝潢風格也許是台北人趨之若鶩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在一開始,誠品的出現吸引了許多真心想吸取新知的有心人來相偕支持,但是隨著「誠品」逐漸變成某種品味和階級和標籤之後,許多人到誠品,只是來沾沾這裡的文化氣質,或者是一種身在台北時尚潮流的不得不為,總之跟提升自己的知識幾乎沒有太大的關係。我雖然會不時的在誠品買書來看,但是從我會「逛誠品」這個習慣來看,某些程度上的附庸風雅,仍是我不能逃離的弊病。寫到這裡,我不禁開始疑惑了:誠品文化,真的值得台北人沾沾自喜嗎?
93/3/1初稿於八里
93/3/2一修於八里
93/3/22二修於台中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