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0-25 18:46:42| 人氣627|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愛的時候,不說也看得出來~ 親愛的安德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全文詳見 www.cw.com.tw/issue/2007edu/ 以下僅簡短書摘
零碎的文摘不足以呈現起承溫柔且有力的親子對話, 略窺部分文采誘惑買書去

台北讀書會 2007/11/10 (六) 14:00~16:00 師範大學體育館綜合球場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專題演講

~~~~~~~~~~~~~~~~~~~~~~~~~~~~~~~~~~~~~~~~~~~~~~~~~~~~~~~~~~~

【序】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龍應台

(前略)......

寫作的過程,非常辛苦。安德烈和我說漢語,但是他不識中文。所以我們每一篇文章都要經過這幾道程序:

一,安德烈以英文寫信給我。他最好的文字是德文,我最好的文字是中文,於是我們往前各跨一步,半途相會──用英文。

二,我將之譯成中文。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和他透過越洋電話討論—我們溝通的語言是漢語: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為何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這個詞的德文是哪個?如果第二段放在最後,是不是主題更清楚?我有沒有誤會你的意思?中文的讀者可能無法理解你這一個論點,可否更細地解釋?

三,我用英文寫回信,傳給安德烈看,以便他作答。

四,我將我的英文信重新用中文寫一遍──只能重寫,不能翻譯,翻譯便壞。

四道程序裡,我們有很多的討論和辯論。我常批評他文風草率,「不夠具體」,他常不耐我吹毛求疵,太重細節。在寫作的過程裡,我們人生哲學的差異被凸顯了:他把寫作當「玩」,我把寫作當「事」。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也出現對比:他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認真;我有八分的認真,二分的知性懷疑。他對我嘲笑有加,我對他認真研究。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

專欄寫了足足三年,中間有多次的拖稿,但總算堅持到有始有終。寫信給他的年輕讀者有時會問他:「你怎麼可能跟自己的母親這樣溝通?怎麼可能?」安德烈就四兩撥千金地回信,「老兄,因為要賺稿費。」

我至今不知他當初為何會答應,心中也著實覺得不可思議他竟然真的寫了三年。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日後的人生旅程,當然還是要漂萍離散──人生哪有恆長的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麼呢。

----------------------------------------------------------------------

煩惱十九
安德烈

 MM,

 又是一個星期六的晚上,坐下來給你寫信,但是我有心事。過去兩個禮拜,蠻慘的,生活裡問題很多。每一個問題,好像都在考驗我性格裡不同的一個部分。每一個問題性質不一樣,所以就需要不同的面對方式,也需要調動我性格裡某一種品質,這個品質,我或者有,或者沒有,需要開拓才會出現。有些問題需要的是勇氣,有些,需要智慧。反正,煩惱多多。

 其實也都不是什麼真正嚴重的事,但是你知道,給生活「加料」的通常都是些芝麻小事,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有時候,你已經有麻煩了,偏偏還要打破一個玻璃瓶或者吃早點時把牛奶潑的一身,你只好覺得,太倒楣了。

..............................(略:與英文老師的衝突)..................

她其實並不清楚我對她的感情,她以為我們是「好朋友」。受傷的我很想跟她一刀兩斷,不再來往,但是這對她好像不公平,因為,她並沒有說愛過我啊。所以,我應該照顧到她的情感,假裝若無其事繼續我們的「友誼」,還是只管我自己「療傷」,跟她斷掉?

 你知道我意思嗎?這跟我跟英文老師的衝突看起來沒有關連,其實性質是一樣的:我應該誠實地坦露自己的感情,還是隱藏它?對英文老師這個權威,我似乎應該避免坦誠而接受他的權威,因為表露我對他的不滿,我會受傷。對這個女孩,我又似乎應該坦誠,否則我們的「友誼」就被放在一個緊繃的鋼索上,讓謊言和虛假充斥。

 面對第一個難題,我需要智慧。面對第二個難題,我需要勇氣,然而,我覺得我兩個都不夠。

 你當然會說,唉呀,你需要平衡,既要體貼到別人的感受,又要照顧到自己的立場。可是,多難啊。接下來的幾個禮拜,我有那麼多人要「應付」──不,事實上,是在接下來的「一生」中,有那麼複雜的人際關係要「應付」,我覺得自己很笨拙。尤其是碰到感情的時候。

 我這些「傾訴」,會不會讓你覺得,像是好萊塢的巨星們在抱怨錢太多、太有名所以生活很「慘」?可是,生命往往就被那微不足道的事情給決定了。。。

安德烈

2005/01/30

...................................................................


陽光照亮你的路
龍應台

 安德烈,

(前略).............................................................

你應該跟這個你喜歡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訴你,想必你亦不期待我告訴你。我願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報告」,那就是,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

 可是,我不能不意識到,我的任何話,一定都是廢話。因為,清純靜美,白衣白裙別上一朵粉紅的蝴蝶結──誰抵擋得住「美」的襲擊?對美的迷戀可以打敗任何智者自以為是的心得報告。我只能讓你跌倒,看著你跌倒,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MM

-----------------------------------------------------------------------

兩種道德

我寫文章,希望人們認識到這是一個不合理的社會結構。我演講,鼓勵年輕人把追求公平正義作為改造社會的首要任務。我在自己的生活裡拒絕奢華,崇尚簡單,以便於「對得起」那千千萬萬被迫處於貧窮的人,但是我不會加入什麼扶貧機構,或者為此而去競選市長或總統,因為,我的「道德承受」也有一定的限度。我也很懦弱、很自私。

...........................(中略)....................................

所以,能不能說,道德的行使消極或積極存乎一心呢?我在生活層面進行消極的道德──不浪費、不奢侈,但是有些事情,我選擇積極。譬如對於一個說謊的政府的批判,對於一個愚蠢的決策的抗議,對於權力誘惑的不妥協,對於群眾壓力的不退讓,對於一個專制暴政的長期抵抗。。。都是道德的積極行使。是不是真有效,當然是另一回事。

事實上,在民主體制裡,這種決定人們時時在做,只是你沒用這個角度去看它。譬如說,你思考投票給哪一個黨派時,對於貧窮的道德判斷就浮現了。哪一個黨的經濟政策比較關注窮人的處境,哪一個黨在捍衛有錢階級的利益?你投下的票,同時是一種你對於貧富不均的態度的呈現。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社會福利佔了歐陸國家GDP的45%而美國卻只有30%? 這和他們對貧窮的價值認知有關。60%的歐洲人認為貧窮是環境所迫的,卻只有29%的美國人這樣看。只有24%的歐洲人同意貧窮是個人懶惰所造成的,卻有60%的美國人認同這種觀點。比較多的人認為貧窮是咎有應得,或者比較多的人認為貧窮是社會責任,就決定了這個群體的制度。

------------------------------------------------------------------

親愛的安德烈21 人生詰問 2007.09.26/天下雜誌第381期

以下部分節錄>>

安德烈,你的一組反問,真把我嚇到了。 這些問題,都是一般人不會問的問題,怕冒犯了對方。 我怎麼面對自己之將老?死了以後,會希望人們怎麼記得我?
人生裡哪一件事但願能重頭來起?最恐懼的是什麼?……

反問一: 你怎麼面對自己的「老」?我是說,做為一個有名的作家,漸漸接近六十歲──你不可能不想:人生的前面還有什麼?

反問二: 你是個經常在鎂光燈下的人。死了以後,你會希望人們怎麼記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的人怎麼記得:一、你的讀者;二、你的國人;三、我。

反問三: 人生裡最讓你懊惱、後悔的一件事是什麼?哪一件事,或者決定,你但願能重頭來起?

安德烈,你我常玩象棋。你知道嗎,象棋裡頭我覺得最「奧祕」的遊戲規則,就是「卒」。卒子一過河,就沒有回頭的路。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我發現,人生中所有的決定,其實都是過了河的「卒」。

反問四: 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頓的,是什麼時候、什麼事情?

對不起,你每一次抽煙,我都這麼想。

反問五: 你怎麼應付人們對你的期許?人們總是期待你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是獨特見解。可是,也許你心裡覺得:「老天爺我傻啊──我也不知道啊。」或者你其實很想淘氣胡鬧一通。

基本上,我想知道:你怎麼面對人家總是期待你有思想、有智慧這個現實?

安德烈,一半的人在讚美我的同時,總有另外一半的人在批判我。我有充分機會學習如何「寵辱不驚」。至於人們的「期待」,那是一種你自己必須學會去「抵禦」的東西,因為那個東西是最容易把你綁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說話,傻就不假裝聰明。你現在明白為何我推掉幾乎所有的演講、座談、上電視的邀請吧?我本來就沒那麼多知識和智慧可以天天去講。

反問六: 這世界你最尊敬誰?給一個沒名的,一個有名的。

反問七: 如果你能搭「時間穿梭器」到另一個時間裡去,你想去哪裡?未來,還是過去?為什麼?

反問八: 你恐懼什麼?

最平凡、最普通的恐懼吧?我恐懼失去所愛。你們小的時候,放學時若不準時到家,我就幻想你們是否被人綁走或者被車子撞倒。你們長大了,我害怕你們得憂鬱症或吸毒或者飛機掉下來。

我恐懼失去所能。能走路、能看花、能賞月、能飲酒、能作文、能會友、能思想、能感受、能記憶、能堅持、能分辨是非、能有所不為、能愛。每一樣都是能力,每一種能力,都是可以瞬間失去的。

顯然我恐懼失去。

而生命敗壞的過程,其實就是走向失去。於是,所謂以智慧面對敗壞,就是你面對老和死的態度了。這,是不是又回到了你的問題一?二十一歲的人,能在餐桌上和他的父母談這些嗎?

MM 2007-09-20

----------------------------------------------------------------------

你知道什麼叫二十一歲?

親愛的MM:

老實說,你的答覆讓我吃驚。你整封信談的是生命敗壞的過程──你的身體如何逐漸乾掉的過程,就是沒看見你說,隨著年齡你如何變得更有智慧、更有經驗,也沒說你怎麼期待「優雅變老」,寧靜過日。我以為你會說,老的時候你會很舒服地躺在搖椅裡,細細敘述你一生的偉大成就──你基本上不需要顧慮金錢或工作,家庭也都安樂,我以為像你這樣處境舒適的人談「老」,會蠻閒適的。

所以,要感謝你啊MM,消滅了我對「優雅地老」的任何幻想,給了我一籮筐可怕的對老的想像。

我沒想過二三十年後的事,會讓我煩心的是未來兩三年的事。有時候,我會想到人生的過程:先是,整個世界繞著你的爸爸媽媽轉,後來是,比比誰的玩具最好玩。玩具不比了之後,接下來話題就永遠繞著女孩子了。什麼時候,女孩子又不是話題了呢?我但願永遠不會。

(中略)......


在奇怪的情境中轉進轉出

你知道我的人生處境嗎,MM?我其實已經在面對人生未來的壓力和挑戰──學業的和事業的,但是在家中,只要我和你仍住一起,我還得像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一樣被看待。「你的房間好亂!」你說。「功課做完啦?」你問。「兩點了,該睡了吧?」你催。

你可能覺得冤枉,但是,對不起,對我這樣一個二十一歲的歐洲人來說,這就是一個對待十二歲的小孩的態度。你不知道,歐洲的二十一歲代表什麼意思。

所以我的感覺就是,在外面我是一個要承受壓力的、獨立自主的成人,但是一踏進家門,我馬上變成一個「反叛期青年」。我有一個內部角色轉換:一邊在思索股票操作的最佳策略,一邊要對媽媽解釋為何昨晚凌晨五點才回家。跟你說真的,後者比前者還難。

但是我也找到了一種與你和平相處的方式。最怪異的,其實還是在學校裡。

我的亞洲同學,在我眼裡看起來是如此的稚嫩,難道他們的父母親對他們管得更多、更「保護」有加?我無法想像,但是我看到的是結果。我可以跟你講一千個例子,但是一兩個就夠了。有一天約翰和我到學生宿舍去,一推門,看見約翰的香港同學,一對男女朋友,正坐在床沿玩,怎麼玩呢?她手上抓著一隻小毛熊,他抓一隻小毛狗,兩人做出「超可愛」的喔喔嗚嗚聲音,推來推去,嘰嘰咕咕笑個不停,玩了很久,像兩個八歲的小孩。但是他們倆都是二十三歲。

上課時,譬如法文課,老師發一個音,學生覺得那個音好笑,就會集體發出那種小學女生發出的咯啦咯啦的笑聲。他們永遠用「可愛」的聲音說話,他們的身體語言也永遠是「可愛」的。我坐在其中,覺得自己很像一個一百歲的老人。

你懂了嗎,我就是在這幾種奇怪的情境中轉進來轉出去,心中對未來本來就有疑惑跟不安了,你還來告訴我「老」有多可怕?

安德烈 2007-09-23

--------------------------------------------------------------------

台灣人的「粗野」,香港人的「教養」 2005.12.15/天下雜誌第337期

菲力普給安德列的信:誰說香港沒文化?
安德列給MM的信:香港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
MM給菲力普和安德列的信:為孩子走路 俯首甘為孺子牛
當時: 菲力普:16歲/安德烈:20歲/MM:53歲
一、他們都是真的人,不是虛擬的。而且是母子關係。
二、所有的通信都是真實的,不是小說。
三、菲力普寫德文,安德烈寫英文,MM負責翻譯。

--------------------------------------------------------------------

我能不能「叛變」? 2004.12.15/天下雜誌第313期

那個時候的成人世界,有多少人「問」我、「瞭」我,而不「判」我?
那個時候的世界,有多少「真實」讓我看見,有多少「謊言」我必須「穿越」?

---------------------------------------------------------------------

親愛的安德烈10-沒有逗留 哪來文化? 2005.10.15/天下雜誌第333期

安德烈,你說香港「沒有文化」,然而文化來自逗留,我們能不能說,沒有逗留空間,就沒有逗留文化;沒有逗留文化,就根本沒有文化?

台長: JT
人氣(627)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 個人分類: reading |
此分類下一篇:一瞬之光 ~ 白石一文
此分類上一篇:為你, 千千萬萬遍

JT
下篇預告- 認得幾個字 張大春
2007-10-25 18:55:28
00
Dear JT,

十分期待龍應台的這本書。
馬上請寶媽幫我網購!!
多謝推薦!

費樂米娜
2007-10-26 14:10:0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