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詳見
www.cw.com.tw/issue/2007edu/ 以下僅簡短書摘
零碎的文摘不足以呈現起承溫柔且有力的親子對話, 略窺部分文采誘惑買書去
台北讀書會 2007/11/10 (六) 14:00~16:00 師範大學體育館綜合球場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專題演講
~~~~~~~~~~~~~~~~~~~~~~~~~~~~~~~~~~~~~~~~~~~~~~~~~~~~~~~~~~~
【序】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龍應台
(前略)......
寫作的過程,非常辛苦。安德烈和我說漢語,但是他不識中文。所以我們每一篇文章都要經過這幾道程序:
一,安德烈以英文寫信給我。他最好的文字是德文,我最好的文字是中文,於是我們往前各跨一步,半途相會──用英文。
二,我將之譯成中文。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和他透過越洋電話討論—我們溝通的語言是漢語: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為何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這個詞的德文是哪個?如果第二段放在最後,是不是主題更清楚?我有沒有誤會你的意思?中文的讀者可能無法理解你這一個論點,可否更細地解釋?
三,我用英文寫回信,傳給安德烈看,以便他作答。
四,我將我的英文信重新用中文寫一遍──只能重寫,不能翻譯,翻譯便壞。
四道程序裡,我們有很多的討論和辯論。我常批評他文風草率,「不夠具體」,他常不耐我吹毛求疵,太重細節。在寫作的過程裡,我們人生哲學的差異被凸顯了:他把寫作當「玩」,我把寫作當「事」。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也出現對比:他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認真;我有八分的認真,二分的知性懷疑。他對我嘲笑有加,我對他認真研究。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
專欄寫了足足三年,中間有多次的拖稿,但總算堅持到有始有終。寫信給他的年輕讀者有時會問他:「你怎麼可能跟自己的母親這樣溝通?怎麼可能?」安德烈就四兩撥千金地回信,「老兄,因為要賺稿費。」
我至今不知他當初為何會答應,心中也著實覺得不可思議他竟然真的寫了三年。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日後的人生旅程,當然還是要漂萍離散──人生哪有恆長的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麼呢。
----------------------------------------------------------------------
煩惱十九
安德烈
MM,
又是一個星期六的晚上,坐下來給你寫信,但是我有心事。過去兩個禮拜,蠻慘的,生活裡問題很多。每一個問題,好像都在考驗我性格裡不同的一個部分。每一個問題性質不一樣,所以就需要不同的面對方式,也需要調動我性格裡某一種品質,這個品質,我或者有,或者沒有,需要開拓才會出現。有些問題需要的是勇氣,有些,需要智慧。反正,煩惱多多。
其實也都不是什麼真正嚴重的事,但是你知道,給生活「加料」的通常都是些芝麻小事,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有時候,你已經有麻煩了,偏偏還要打破一個玻璃瓶或者吃早點時把牛奶潑的一身,你只好覺得,太倒楣了。
..............................(略:與英文老師的衝突)..................
她其實並不清楚我對她的感情,她以為我們是「好朋友」。受傷的我很想跟她一刀兩斷,不再來往,但是這對她好像不公平,因為,她並沒有說愛過我啊。所以,我應該照顧到她的情感,假裝若無其事繼續我們的「友誼」,還是只管我自己「療傷」,跟她斷掉?
你知道我意思嗎?這跟我跟英文老師的衝突看起來沒有關連,其實性質是一樣的:我應該誠實地坦露自己的感情,還是隱藏它?對英文老師這個權威,我似乎應該避免坦誠而接受他的權威,因為表露我對他的不滿,我會受傷。對這個女孩,我又似乎應該坦誠,否則我們的「友誼」就被放在一個緊繃的鋼索上,讓謊言和虛假充斥。
面對第一個難題,我需要智慧。面對第二個難題,我需要勇氣,然而,我覺得我兩個都不夠。
你當然會說,唉呀,你需要平衡,既要體貼到別人的感受,又要照顧到自己的立場。可是,多難啊。接下來的幾個禮拜,我有那麼多人要「應付」──不,事實上,是在接下來的「一生」中,有那麼複雜的人際關係要「應付」,我覺得自己很笨拙。尤其是碰到感情的時候。
我這些「傾訴」,會不會讓你覺得,像是好萊塢的巨星們在抱怨錢太多、太有名所以生活很「慘」?可是,生命往往就被那微不足道的事情給決定了。。。
安德烈
2005/01/30
...................................................................
陽光照亮你的路
龍應台
安德烈,
(前略).............................................................
你應該跟這個你喜歡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訴你,想必你亦不期待我告訴你。我願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報告」,那就是,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
可是,我不能不意識到,我的任何話,一定都是廢話。因為,清純靜美,白衣白裙別上一朵粉紅的蝴蝶結──誰抵擋得住「美」的襲擊?對美的迷戀可以打敗任何智者自以為是的心得報告。我只能讓你跌倒,看著你跌倒,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MM
-----------------------------------------------------------------------
兩種道德
我寫文章,希望人們認識到這是一個不合理的社會結構。我演講,鼓勵年輕人把追求公平正義作為改造社會的首要任務。我在自己的生活裡拒絕奢華,崇尚簡單,以便於「對得起」那千千萬萬被迫處於貧窮的人,但是我不會加入什麼扶貧機構,或者為此而去競選市長或總統,因為,我的「道德承受」也有一定的限度。我也很懦弱、很自私。
...........................(中略)....................................
所以,能不能說,道德的行使消極或積極存乎一心呢?我在生活層面進行消極的道德──不浪費、不奢侈,但是有些事情,我選擇積極。譬如對於一個說謊的政府的批判,對於一個愚蠢的決策的抗議,對於權力誘惑的不妥協,對於群眾壓力的不退讓,對於一個專制暴政的長期抵抗。。。都是道德的積極行使。是不是真有效,當然是另一回事。
事實上,在民主體制裡,這種決定人們時時在做,只是你沒用這個角度去看它。譬如說,你思考投票給哪一個黨派時,對於貧窮的道德判斷就浮現了。哪一個黨的經濟政策比較關注窮人的處境,哪一個黨在捍衛有錢階級的利益?你投下的票,同時是一種你對於貧富不均的態度的呈現。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社會福利佔了歐陸國家GDP的45%而美國卻只有30%? 這和他們對貧窮的價值認知有關。60%的歐洲人認為貧窮是環境所迫的,卻只有29%的美國人這樣看。只有24%的歐洲人同意貧窮是個人懶惰所造成的,卻有60%的美國人認同這種觀點。比較多的人認為貧窮是咎有應得,或者比較多的人認為貧窮是社會責任,就決定了這個群體的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