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01 01:38:41| 人氣21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的靈魂渴望,但我的身體害怕- 最後的獵人 Le Dernier Trappeur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標題來自孟東籬看《最後的獵人》撰文, 請看名人推薦單元. 也是他寫序的一本書:星星,雪,火- 作者約翰海恩斯二十多年阿拉斯加荒野獵人時光, 很適合和這部電影一併閱讀, 序中描述這本書是沉浸在感覺中的一本書, 他想到, 作者深入阿拉斯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就是那「世事並不那般重要, 而生命在召喚」的感覺, 及《與神的對話》書中, 「神」對人說: 「感覺是你最後的真理: 是你靈魂的真相」......書好序也好. 希望在生命召喚時都能勇敢迎向前去.

電影是由這位真實的最後的獵人演出自己的真實生活, 影片開始沒多久即被英挺的哈士奇犬擄獲人心, 中間幾乎是災難片但也確實呈現自然的力量,另一位近八十歲的老獵人Alex已經無法駕馭雪橇犬所以買了雪上摩托車, 但是他提到:你如何和機器培養感情呢? 片中重複的主題曲過於強迫有點俗, 但是無損真實主角獵人生命的厚實

【最後的獵人】官方網站:
http://movie.grouppower.com.tw/trapper

以下資料來自: http://tw.movie.yahoo.com/mstory.html?t=movie&id=1502

■【最後的獵人】劇情簡介

諾曼溫德(Norman Winther)是這世上最後僅存、對莊嚴的洛磯山脈擁有深刻理解並尊敬自然的獵人之一。他與印地安人那哈尼族的妻子涅芭斯卡,以及一群忠實的哈士奇獵犬,生活在一個以季節變化為節奏的世界:在冬天的雪地裡馳騁、跨越洶湧的河水、遭受大灰熊與狼群的攻擊,都是獵人尋常生活的一部份。諾曼在這個有時大風雪蓋過說話聲的冰雪世界,培養出他獨特的生活態度。這部電影
是對這個景觀壯麗、遼闊原始的高海拔國度的禮讚。

■【最後的獵人】劇情概要

早年定義的「獵人」,比方說美國西部英雄大衛克羅、作家傑克倫敦等人,如今已不復存在。然而,現在還剩下一個最後的堅守獵人精神者,依舊生活在大自然中,堅守古老的獵人哲學。這名最後的獵人名叫諾曼,50歲,與伴侶涅芭斯卡生活在一起。製片團隊跟隨諾曼、涅芭斯卡和他們的狗,在遠北地區待了一整年,帶領觀眾跟隨一個真實人物的腳步,深入了解他每天所面臨的挑戰與事件,還有以他的狗兒們為主角的精彩冒險。【最後的獵人】完全融入一個獨特絕美的環境,是一趟開創之旅,頌讚一種與動物及大自然完美結合的生活方式。

諾曼已經設陷阱誘捕動物許多年,並不需要社會所能提供給他的東西。他和自己養的狗吃獵捕來的動物或魚,他的雪橇、球拍、小屋、獨木舟,全都是自己用森林砍伐來的木頭製作而成。皮革是伴侶涅芭斯卡用古老的方法為他鞣製,就像古代的塞坎尼印第安人那樣,從動物的腦中抽取鞣酸,之後再以煙薰毛皮。獵捕山貓、河狸、貂、狼、狼獾,則為他們提供其他所需。每年春季來臨,他都會前往白馬鎮或道森鎮販賣毛皮,並添購一些生活所需:菸絲、彈藥、需要更換的陷阱、麵粉、火柴、蠟燭,以及無線電用的電池……。

8年前,他因為誘捕動物賺了不少錢,於是他添購一部雪地自行車,不過他很快便放棄了:雪地自行車太吵、太昂貴,寒冷的天氣也無法發動。後來有一天,他差點因為它而喪命:一場大風雪中,它在一片荒蕪的高原上故障。他徒步穿越風雪,往有樹木的地方走去,否則將面臨凍死的命運。他一直沒有回去找那部雪地自行車,而是回去找他的哈士奇獵犬們,牠們不會故障並且忠心不語,就是這些讓諾曼捨不得離開。

諾曼與涅芭斯卡明白,大地如果失去了動物、植物、河流、風,甚至顏色,就一無所有。諾曼追蹤一頭動物時,會長時間觀察牠,理解牠對周遭環境的認知:亦即印第安人所謂野生動物的「周圍世界」。涅芭斯卡說,「大多數人無法理解這一點,好比白人並不會循著各種動物的認知來分析空間。他們只會應付一種環境,人類的環境。」了解這一點,感受這種特殊的大地氣息,也就能了解為何諾曼是拒絕現代生活,並成為最後一位誘捕獵人,現代的生活對他而言猶如矇住眼睛滑下山坡。諾曼是一種哲學家,堅定地相信與大自然共享及交流的觀念,對位居食物鏈頂端的奇怪動物——人類的平衡而言,是極為重要的。

這也是經年拍攝的本片將要呈現的。駕雪橇在寒天中長途跋涉的背後,划獨木舟在激流中奔流而下的背後,在雄偉的峽谷中遭灰熊與野狼攻擊……諾曼接受本片構想的原因是:揭露並留下他走過的足跡,它們會比他經常留在雪地中的足跡更為長久。

■【最後的獵人】導演介紹
Nicolas Vanier尼可拉斯凡尼爾

他熱愛自然與生命,同時也是個極罕見的冒險家,他曾在西伯利亞、加拿大北極區和阿拉斯加等地進行極地探險。

他曾出版多本關於其探險旅行的著作、攝影集、小說或報導,也曾拍攝數部相關主題紀錄片。

在一場 「白色奧狄賽」式的極地探險途中(介於阿拉斯加與魁北克之間8600公里的旅程),他遇見了Norman Winther諾曼惠特—急是故事中那位堅守崗位的【最後的獵人】,促使他興起拍攝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也藉此與大眾分享他所心繫的故事題材。

一年半的時間,他完全心投入這部電影製作,並經常在極端天候下進行拍攝工作。。藉著這部奇蹟般的電影裡,Nicolas Vanier想要表現的是與大自然深刻且獨特的關係。

■【最後的獵人】導演的話

一幅壯麗畫面背後的故事 文:Nicolas Vanier 尼可拉斯凡尼爾

我們置身於荒郊野外,一個沒有人知道是何處的地方。漫天覆蓋著冰雪,只看得見被風吹成各種形狀的冰的雕塑……如此壯麗的景觀,只有在此地才看得見。

幾隻狼、狐狸、北極熊、與一群獵犬出現在這片白色世界裡。這塊如世界盡頭的遼闊土地,就是這部影片的取景地。但是,從來沒有一部35釐米電影,曾經在攝氏35度以下低溫進行拍攝工作,更別提還得將幾噸重的器材、糧食、各種裝備、以及二十多人的拍攝小組移師到這樣冰天雪地的地方。
因此在開拍之初,我們曾遭遇重重困難:一場大風雪橫掃高原,使能見度只有兩公尺,一個不注意,同組工作人員便一個接著一個脫隊,消失在雪地裡。

我們想要呼叫同伴,但風極大,淹沒了我們的叫聲。最後我們決定半途折回,以免再丟失其他夥伴。結冰的睫毛擋住我們的視線,不過反正除了一片白色,我們什麼也看不見。最後,我們終於找到了伙伴,並在一個伊努因人(Inuit)的小木屋重聚。諷刺的是,其中一個伙伴、伊努因人(Inuit)Oscar Hiram,隔年竟在同一個地方被風雪奪走了生命。

隔年,我們這批工作小組重回此地,預計拍攝原先沒有成功的畫面,但當地已下了一個多月的大風雪,從無間斷,要在這惡劣天候下進行拍攝工作是不可能的。 但當飛機將各項器材與裝備送至當地,風雪竟然停止了,但氣溫陡降,低至攝氏零下五十幾度。而通常在這樣的低溫下,攝影機是無法運作的,但奇蹟似地,它居然動了!於是,我們終究完成了這幅陽光自白色大地升起、諾曼與獵犬同行的永恆經典畫面。

■【最後的獵人】攝影指導的話

製作這部影片是生命中一個極大的夢想。北方極地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種氣氛、光線、寧靜….。初次與Norman和Alex見面時,他們很沈默,與他們在一起彷彿時間是不存在的。在極地裡,最壯觀的景色就是北極光。工作小組當中沒有一個人會忘記,那一晚當極光在星星之間舞蹈、而狼群們在一旁嗥叫的景象。
在開拍前,數個月的準備工作是必要的。我們找到了一個冰櫃,將溫度調至零下攝氏55度,好讓攝影機、鏡頭、底片等能適應攝氏20度到零下55度的極端天候!對Nicolas來說, “寒冷”就像是一個人,我們在此地經歷了兩個冬季,並試著馴服“他”。在極地,任何事都變得辛苦且耗費體力,而 “他”卻一直以光線、風雪與我們玩遊戲。我們克服了在零下52度進行拍攝的困難。在這樣的時刻,我可以說,我的確熱愛這部影片的製作……。

■【最後的獵人】幕後製作花絮

這不是劇情片,也不是紀錄片。【最後的獵人】想要帶領觀眾跟著一個真實人物的腳步,見證他在生命中某些時刻或幾次冒險中,求生或重生的經驗。製片小組跟著諾曼與其納漢尼印第安人伴侶,踏上設陷阱誘捕動物的旅程,拍攝他們打造小屋、釣魚、誘捕動物……的過程。他們將與主角共同生活。這些「實地拍攝」的影像,將構成整部影片的結構;它們將是影片特質與力量的來源。諾曼與妮絲嘉將邀請我們到一個偏遠的世界,那裡風雪的強勁難以言喻,冰覆蓋在人的臉上會使人無法言語……那是一種與原始環境融為一體、一趟最純粹的旅程,一種結合神聖與歡騰的思維。

製片小組將諾曼在荒野的一整年生活與眾人分享,試圖捕捉生命的時時刻刻,而諾曼所扮演的就是他最拿手的角色:他自己。在這些鏡頭之外,其他場景將會再重新組合。鑑於影片的需要,我們將重現諾曼生活中最艱困的一些情境。下面的說明是為了描述其中的部份場景,以及我們將如何將它們編排在一起。它們將被作為影片骨架、重要的線索,同時也是影片的結構,而其他部份則會自然地串連起來。

台長: JT
人氣(21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movie |
此分類下一篇:浪人街 / ワダエミの衣装
此分類上一篇:來自 霍爾的移動城堡, 蘇菲說...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