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製造業神話,還是日德製造神話,傻分不清!
管他製造業還是媒體業都是製造神話!
如前評〈戰略步槍〉所言:「開放式改革,成本性創新 ,創造性繼承 」之原則、而美國是創新為創新、日本則是閉門造車式工匠精神,故見中國的QTS11(ZH-05)智能步槍/055驅逐艦/ZBD-05兩棲突擊車...等成功了、而美國的XM25(OICW理想單兵戰鬥武器)/DDG1000驅逐艦/EFV遠征戰車...等失敗了,若非政治因素、物美價廉的中國軍民產品將似無人機行銷全球無敵手。
另附【新圖博館】《實然觀》:不只高鐵、幾乎中國所有的「超級工程」「大國重器」(高鐵/大橋/摩天樓/大壩/南水北調/水電/核電/煤化工/光伏太陽能/風能/特高壓電線/超級電腦/量子通訊/北斗導航/天宮太空站/嫦娥登月/火箭飛機軍艦汽車引擎/智能機床機器人/碳纖維等超級材料/半導體/互聯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2025中國製造/2049建國百年中國夢/一帶一路/南海填島采油裝備… ),若非前述:中國高層(的高鐵政策)是理性客觀務實的(開放式改革、知己知彼、故能主動回應挑戰)將無法扭轉理性民意常有的「沈默螺旋」下沈陷阱、並壓制非理性民意常有的「喧囂龍捲」,都很難成功。 噴子「口水」之髒、路人皆知,但公知大Ⅴ邪者磚家叫獸「心絲」之歹、可就可就難了、因為他們有一套一套的合理化理由,但只要把握前述〈政〉〈經〉對其之析判、便可了解他們就是「民主選舉自由市場」教派之信徒、只要依「民主自由」教義、幹壞了也是好事,反之、中國的「廉能高效」「舉國體制」不論有多少「良政」全都是異端邪事。 所以他們才會丑化中國成功的「創新創業」(如深圳)「產業政策」「中國智造」(不勝枚舉)「舉國體制」(如2008京奧)「中國夢」、美化其所哈者失敗的「產業空洞化」「資本賭博市場」「金融投機危機」「美國夢碎」,他們的雙手雙眼:挑盡中國軍民產業政策之秋毫瑕疵,卻看不到美國軍費隱藏於私人波音公司、馬斯克的民營化大空火箭背後之NASA(美國太空總署);挑盡中國體育競賽「舉國體制」之秋毫瑕疵,卻看不到美國各州各大中學的「舉國體制」、更無視英國靠2012倫敦奧運「舉國體制」之餘威「超中趕美」勇奪2016奧運亞軍;他們的雙手雙眼連「中國高鐵亮麗的女乘務員」也能挑出制服底下的「物化女性」、而「日本卑躬的電梯小姐」則是「貼心服務」……
另參【圖博館】:中日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212518"筷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212518"箭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212518"之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212518"爭 《德國與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657"日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657"本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657"的省思》 中國製造業 成本創新的中國製造《龍行天下》 耗能的《低價中國》
日本製造質量神話已經越來越尷尬又一領域出現斷層2018-05-03環球網
近年來,日本社會各類人才短缺,背後伴隨著企業巨大的危機感。《日本經濟新聞》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日本質檢領域有經驗者的招聘倍率達到1.35倍,質量管理人才出現枯竭。
然而最近幾年,日本企業的篡改檢測數據等醜聞頻發,日產汽車和神戶製鋼所等相繼曝光質量管理方面的醜聞。日本科學技術聯盟在接受日本《讀賣新聞》的採訪中表示,在經濟高度成長期,日本擁有一批活躍在一線的質檢專家,但如今他們已經60出頭,勞動參與率降低,企業質量管理部門又沒有意識到培養質檢後繼者的重要性。日本放送協會電視台(NHK)也分析稱,上一輩質檢人才退休後,在寬鬆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日本年輕人,普遍缺乏上一輩的敬業與擔當精神,導致造假如同傳染病一樣在各行業中蔓延。
質檢人才的短缺有可能成為維持日本產品製造信譽的絆腳石。日本社會也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日本經濟產業省最新公佈的《有關製造產業人才培養的現狀與課題》報告中表示,有八成左右的大中小企業都感到缺乏質檢人才。日本東芝集團為了解決質檢人才不足問題,已經放棄對外招聘,改為自主培養公司內部員工。日本豐田汽車也在出廠檢驗環節,重點培養質檢人才。JR東日本考慮通過人工智能來填補質檢人才空缺,並有望於2020年實現。
回應
日本產品的質量問題,是由於產業的全面潰敗,配套公司利潤減少,配套原只給自己配套,所以造假才能活下去,造假是從上到下的都知道,質檢啥的都是忽悠
日本製造走下神壇:負面話題不斷工匠精神不斷衰弱2018.3.10中證網
在全球製造業領域,“德國製造”與“日本製造”曾經是兩則神壇上的傳說,不過近兩年來光環卻都在逐漸消退。“德國製造”本來意味著可靠與精密,但柴油車的大規模排放造假卻動搖了這一信念。至於“日本製造”受到的衝擊更是大得多,從神戶製鋼造假到高田氣囊召回,密集發生的醜聞讓當年的金字招牌遭遇一記記實錘,“日本製造”已經逐漸褪去光環。
“新幹線”一直是日本製造業的名片之一。自從1964年10月東京奧運會前夕開始通車營運以來,作為全世界第一條投入商業營運的高速鐵路系統,“新幹線”成為“日本製造”的重要像徵,並在全球範圍積累了顯赫的名聲。早期日本的“新幹線”和法國TGV、德國ICE一起,並列為世界高鐵三巨頭。近年來又和中國高鐵在全球爭奪市場,在印度、泰國、英國等地直接交鋒。
然而近期以安全和準時聞名於世的“新幹線”卻被爆出了重大安全隱患。東海道山陽新幹線“希望號”列車的底盤車架之前發生龜裂的問題,西日本旅客鐵道與車架的製造方川崎重工業近日在調查後公佈結果稱,由於後者在製造過程中將底面的鋼材削到了比應有標準更薄的程度,可能導致強度不足從而引發開裂。日本運輸安全委員會認為,這是容易導致嚴重事故的故障,對此將保持嚴厲態度。
擅自偷工減料的川崎重工是日本老牌生產商,起家於明治維新時代,從1906年起就開始生產鐵路車輛,但正是這家有超過百年生產經驗的老廠卻出現了嚴重質量問題。出現裂縫的車架由川崎重工製造於2007年,當時在焊接其他零部件時削薄了底面的一部分,結果導致鋼材厚度低於產品設計說明書中確定的7毫米的標準,最薄的部位只有4.7毫米。在發生問題的車架底面還發現了被認為在焊接時出現的裂痕。可能正是以焊接部位的裂縫為起點,長時間行駛後開裂逐漸擴大。在發現時,鋼架的兩側的裂縫長度達14厘米左右,再擴大3厘米車架就可能整個斷裂。
據調查,川崎重工交付的147輛列車均存在同樣的問題,因此將依次實施更換。可“新幹線”的零件雖然可以迅速更換,但受損的信心卻沒那麼容易恢復。目前日本正在致力於向海外出口新幹線。川崎重工還有望參與印度規劃中的高鐵項目,這時爆出的安全問題將給相關出口投下陰影。
汽車產業接連爆出問題
“新幹線”出現偷工減料只是近兩年來“日本製造”遭遇的系列醜聞中最新的一起。從2017年以來,日本製造業巨頭神戶製鋼所、三菱材料和東麗的子公司等企業篡改產品檢測數據的問題相繼曝出。汽車業是日本製造的拳頭產品,因其複雜的供應鏈帶動了眾多產業的發展。但是即使是這個孕育出大名鼎鼎的豐田生產體系的產業,也相繼爆出眾多問題。
豐田生產體系通過賦予員工自主權並信賴他們會在發現問題時停止製造過程,這徹底變革了全世界汽車生產的裝配線。然而正是這個曾經引領全球汽車風潮的行業,卻受到了一連串醜聞的侵襲。
先是去年年中全球第二大安全氣囊生產商日本高田因為難以支付產品缺陷賠償金而宣告破產。緊接著整車生產企業也被曝出虛報油耗,三菱和鈴木兩家企業採取了作弊手段,獲取有關燃效的國家認證,比如鈴木所有的測試都採用室內進行,不受室外複雜環境干擾,因此數據靚麗但實際卻水分很大。此外,另一家日本主要汽車生產商日產也不干淨,被曝出日產在日本國內的6座工廠,使用無資質的人員對車輛進行出廠檢查,從而也帶來安全隱患。
以上這些問題算是每家企業都有各自的問題,而作為上游廠商的神戶製鋼出現問題,則是一門“地圖炮”,將基本所有日本車都囊括其中。日本第三大鋼鐵製造商神戶製鋼所篡改鋁製零部件質量數據的問題幾乎牽扯到全球近半的汽車生產商,因為神鋼不但在日本國內向日產汽車、本田、三菱汽車、斯巴魯和馬自達等5家汽車企業供應了相關零部件,美國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兩家巨頭也使用了神鋼的產品。所有使用了神戶製鋼所篡改性能數據零部件的汽車萬一遇到安全性問題,可能都需要進行召回和更換零部件。
“工匠精神”不斷衰弱
二戰後的日本以製造業為立國之本,並湧現出一大批世界級的製造企業。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曾經自豪地表示“當美國人忙於培養律師時,我們更加忙於培養工程師。”
強大的製造業在上世紀80年代給了日本“可以對美國說不”的底氣,不過自那之後日本的製造業開始相對滑落,尤其是本世紀來製造業在日本GDP比重已從最初的四分之一已經下滑到不足五分之一。
日本製造業不但佔比下降,還面臨生產率下滑的困擾。近期公佈的數據顯示日本製造業的勞動生產效率創下了1995年以來的歷史新低。勞動生產效率是表示每位勞動者的勞動效率達到多高的數值,2015年日本為9.5063萬美元,比5年前減少了10%。在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29個主要成員國中排名第14位。日本2000年之前一直在經合組織主要成員國中排名第一,但後來排名大幅後退,失去了優勢地位。
日本製造業光環不再是多種原因導致的。從大環境上看,製造業下滑與日本老齡化社會密切相關。由於面臨人口減少問題,一方面日本國內市場中長期內將出現萎縮,海外的本地化生產則不斷推進。無視結構性變化,依賴工廠一線的以往的方式已經逐漸跟不上時代。另一方面,由於適齡勞動力減少,曾經讓盛田昭夫自豪不已的工程師大軍也出現萎縮。
此外,在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中,不少日本企業內部普遍出現員工士氣低落、職業道德下降的現象。員工的責任感和“熱愛公司”的精神,已經大大不如以前了,曾經引以為豪的“工匠精神”也在衰弱,而為了保持表面的競爭力,一些企業不得已使用造假這種手段。在失去“工匠精神”的支撐後,日本製造業光環正在散去。
「日本製造」神話破滅,日經揪三大元兇2018-03-23財經新報
神戶製鋼、日產汽車、川崎重工、三菱材料等日本企業數據造假醜聞頻傳,一直以高品質聲譽為傲的日本人心中不禁要問,到底是哪個螺絲鬆了?日經新聞抽絲剝繭,找出根本原因,他們認為答案有 3 個方面,一個是勞動力短缺,以及管理層和一線工人之間的裂痕,還有太高的品質標準。
3 月初公布的神戶製鋼調查報告顯示,神戶製鋼主要收入鋁和銅業務陷入營運危機,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神戶製鋼在無法滿足生產力的狀態下仍決定接受訂單。在品質保證部門負責人的指導下從 1992 年就開始偽造數據,該人後來晉升為副總裁,但從未向董事會報告違規行為。
神戶製鋼起源於 20 世紀初日本頂尖貿易公司之一 Suzuki Shoten。多元化經營策略下現在有 7 個主要業務,包括鋼鐵、鋁和銅以及電力,每個業務部門都高度獨立,就像不同的公司。
這種高度分割的結構在公司內部形成孤島,阻礙溝通,播下麻煩的種子,而管理層和工人之間的摩擦更加劇這種情況。去年公布的調查報告發現,管理層一面倒批評生產工人未能舉報數據偽造的情況。三菱材料總裁也是指責數據篡改是底下人所為。
在戰後經濟繁榮時期生意興隆時,管理層以晉升和利益獎勵工廠工人,一線員工積極致力於提高產品品質,共同推升日本製造風靡世界。1990 年代爆發日本經濟泡沫,隨著日圓飆升,製造商開始一系列重組工作,許多工廠遷往海外。隨著管理層愈來愈注重利潤,工人再也沒有時間專注在產品品質上。
至於日產醜聞也是導因於削減成本。由於工廠沒有足夠的品質檢查員,因此省略省查程序,且管理層和員工之間存在脫節,根本不知道工人根本不夠。事實上,日本整個製造業面臨嚴峻的勞動力短缺,在品質控制方面尤其激烈,這在製造業中並不是特別受歡迎的領域。
來自求職網站 En-japan 數據顯示,2014 年 3 月至 2018 年 3 月期間,電氣和電子零件品質控制職位的工作機會數量大增 350%,機械、機電一體化和汽車領域的工作機會成長約 400%,製造商非常渴望找到工人,因此取消年齡限制。
生產線工人也很難找到。截至 2018 年 1 月,便利店兼職員工平均時薪比 3 年前上漲 4%,而製造業時薪上漲 13%。但是,提高工資還不足以彌補工人短缺,許多製造商都仰賴臨時員工做為最後手段,但即使他們能夠找到足夠的申請人,臨時工會出現另一個問題,即難以維護品質。
另一個問題是,品質標準過高。為了在日本過度擁擠的市場上競爭,製造商和材料製造商必須提供愈來愈高品質的產品,甚至超出嚴格必要的水平。相比之下,德國領先材料製造商只需提供符合公認標準的歐洲汽車製造商產品,減少過度追求高品質的成本。
即使日本業界有一個潛規則,即只要獲得客戶同意,日本製造商可以交付低於合約規定的商定品質標準的產品,但這潛規則在美國或歐洲市場並不適用,他們一切按合約走。
報導認為,修復日本製造聲譽不僅需要管理層和工作人員之間的合作,而且還要考慮企業和客戶對品質要求的新思路。
“等待頭班車地下組織”?凌晨3點還不回家的日本人都在幹嘛?2018-02-27觀察者網
不知不覺錯過末班電車。與其在寒夜中徘徊,不如一邊到各處喝酒,一邊耐心等待頭班車。如果不享受深夜裡湧現出的充滿謎團的高漲情緒,那就太可惜了!在日本深夜營業店鋪持續減少的背景下,各式深夜活動卻又奇異地興盛起來。人們在深夜里以高漲的情緒投入網球或桌遊之中,甚至還出現了名為“等待頭班車地下組織”的偶像團體。等待頭班車發車的這段時間裡到底隱藏著什麼呢?
等待頭班車悠然縱歡愉
咖啡館裡玩遊戲
在深夜中揮灑汗水打球邊等頭班車
在24小時營業的“Kuri Adventures”享受攀岩樂趣的人們
這些深夜活動看似略微有些奇怪,但其實恰到好處。等待頭班車的時間是每個人都能嗨起來的奇妙時刻。
回應
不想回家就是不想回家,別找藉口!夜生活就是夜生活!別用各種理由為縱慾找藉口!
本子的辦事效率是相當了,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的那是相當普遍!
豈止是磨洋工,又僵硬又死板,我們13年干自動化買過三菱的電機,數量很多,開箱就發現有一個針腳陷進去了,退貨的時候,三菱先是說自己不可能有問題,後來吵了幾次,同意退貨,要發回日本檢測,用了兩個星期,說我們使用不當造成的,我們連驅動器,連接線都沒拿到,居然說我們使用不當?期間讓他們先送一個我們先使用也不干,缺貨!維修費用和新電機採購價只差二十塊錢!後來實在沒辦法,又重新採購的台達的,結果時間拖太久了,客戶不給錢了。我們部長氣的把選型的工程師罵了一頓,反正這麼幾年過去了,我們再也沒用過三菱電機。。米斯米的也是,每次買他的東西都和欠了他的錢一樣,他說三個星期發貨就三個星期,管你急不急,管你是不是要崩潰!後來基本上是能國產就國產!說實在話,國產品質方面是要略差,不過我們自動化也沒有用個十幾年的,能替換的現在都替換了。
http://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18_02_27_448249.shtml
被神話的日本工匠精神 2018-04-23澎湃新聞
日本企業1970年代以後一直以產品品質高和管理嚴謹聞名於世。近年來,追求品質、敬業專注的工匠精神更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卻一下子曝出了這樣大規模的資料造假現象,相信會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而且,造假企業目前並沒有哪一家為此歇業或倒閉,與多年前發生的因為篡改牛奶保質日期而被停業並最終與其他企業重組的雪印乳業的結局有天壤之別。為什麼工匠精神杜絕不了這些企業造假?為什麼同是造假有著不同的結果?
造假企業的共性和特殊性
首先我們注意一下這些造假事件發生的產業和部門:資料造假的幾個代表性企業如神戶制鋼、三菱綜合材料、東麗等,都是產業上游的原材料供應企業,這些企業的產品在日本乃至國際市場都擁有壟斷地位,它們的技術和產品品質目前在國際上仍然有優勢,因此擁有大到不能倒的市場佔有率和話語權。它們的客戶物件主要是中下游的零部件或主機廠商,也就是說他們的產品銷售模式一般是B2B(企業對企業),並沒有直接面對廣大消費者。
在缺乏協力廠商監管、趕工和維持產品對外形象等因素的作用和壓力下,這些企業會偷偷篡改資料以應付行業標準或客戶標準,有時候即使中下游廠家有所察覺,但在覺得無傷大雅的情況下,往往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該企業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同時也難以找到可以替代的廠家。嚴重的情況下,兩者之間甚至存在著一種叫“特采”( 特別採用)的方式,即由供應商向客戶提供並不符合要求的產品,中下游廠家認為雖然不達標,但不影響最終產品的品質,也就默認了。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經過造假的產品目前在行業中依然處於技術和品質的前沿,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國內外沒有其他產品可以替代。比如神戶制鋼的超強鋼材高張力鋼(hi-ten steel)是世界上最高強度的鋼板,廣泛用於汽車或電車的引擎和車軸部分,客戶遍及全世界;東麗的碳纖維等材料更是獨霸航空製造等材料市場,波音一次簽四十年獨家購買合同。這樣一來,上中下游企業成了被捆綁在同一條利益鏈上的共同體,存在特殊的共生關係。這也許是上游企業長期造假的底氣,也是這些企業長期造假但一直沒有被制止和追究的原因。所以,市場有失敗的時候,工匠精神也不是萬能的。
但是在直接面對廣大消費者的產品上造假就是致命的。2000年夏季,雪印乳業篡改牛奶保質日期事件被媒體曝光以後,引發了廣大消費者的憤怒。這家創辦於1925年的老牌乳製品企業被政府勒令停業一段時間後,最終於2003年1月被與其他兩家企業重組。
工業品造假和消費品造假的區別,在於後者面對的是廣大的消費者,需要直接接受消費者的監督和淘汰。這也是同樣造假但企業不同命運的原因。
強者的傲慢和心虛
需要強調的是,上述這幾起資料造假事件,並非因為發生了事故、導致了傷亡而被追究,而是因為它們造假的事實本身。被追究不是安全性問題,而是企業誠信度問題,更重要的是對日本製造業整體誠信形象的損壞。
而令人擔憂的是,造假已經不是單獨偶然事件,而是具有長期性、普遍性和有組織性。日本的一些機構在造假問題暴露以後對日本的製造業進行了一些摸底調查,結果是超過一半的企業內部工作人員都承認他們企業內有或可能有造假現象。也就是說,造假是廣泛存在、蔓延整個日本製造業的大危機,因此必須從整個制度和環境的變化上來尋找根源。
剛才提到這些原料廠商在原料市場中處於一種少數寡頭競爭甚至是壟斷地位,那麼這些市場和技術的強者為什麼會出此下策,做出偷工減料的事情呢?事實上,從盈利狀況看,目前日本製造業特別是傳統產業包括一些原料企業正處於一種十分尷尬的境況中,表面的光鮮之下隱藏著一種近似無奈和心虛的處境。
目前,日本製造業的利潤率非常低,一般在3%以下。比如神戶制鋼的鋼材部門,這幾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況,而為了繼續維持產量和銷售量,又必須硬撐著,儘量減少成本,趕時間,並且要不斷標榜自己擁有世界第一的技術和品質標準。在萬一達不到標準或者趕工期的時候,由於企業缺乏外部監管,一線工人就不得不篡改資料來應付,也得到了上級部門的默認。這樣日積月累,造假行為因此持續長達數年乃至數十年。所以,表面上看是這些大企業的傲慢引發的造假,事實上是因為它們的焦慮和心虛而硬撐出來的結果。
面對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和成本壓力的上升,日本的企業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比如家電行業逐步把資源集中到它們比較擅長的部門,從家電企業成功轉型為核心零部件製造商。除此之外,在汽車電子、半導體、感應器等領域也有不少轉型的成功案例,保證了日本相關領域的競爭優勢和利潤。當然也有一些轉型失敗的,比如三洋和夏普。此外,一部分傳統的製造部門和原料產業雖然仍然有技術優勢,但成本方面的壓力使得它們只有靠壓縮成本和對外打高標準的技術牌來支撐門面。這是造假頻出的重要原因。
嬗變中的日本式經營
在外部環境變化之外,我們再看看內部管理環境的變化。戰後日本創造出豐田生產方式、精益管理和品質管控小組活動等一系列進行品質把關和富有工匠精神的經營方法,在這一系列日本式經營模式的背後,是日本特殊的經營環境和社會結構下形成的一些特殊企業管理制度,比如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企業內輪崗制度等,而這些制度現在都已經難以為繼。
員工在企業內部遵守規則、保有自律心和忠誠心,這和日本傳統的終身雇傭制度有莫大的關係,這也是同屬自由競爭市場經濟的日本和西方經營模式最大的不同點。但是1990年代以後,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終身雇傭制開始有所鬆動,日本在法律上已經允許非終身雇傭。連標榜“企業是社會公器”的松下電器,十幾年前也開始採用各種方式遣散不盈利部門的雇員。當然,還有很多大企業目前仍然堅守終身雇傭制,但更多企業傾向于雇傭合同工。
目前,日本勞動人口的近40%已經是非正式雇傭的合同工,採取這種雇傭方式的企業擁有了成本方面的優勢,但也在技術傳承和職員忠誠度方面造成一些負面影響。日本的許多學者甚至歐美學者對此也多有批評。
從歷史角度看,終身雇傭制本質上是頂級匠人為封建主或者貴族服務的一種人身依附制度,匠人精益求精、完成他們的職責和使命,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生存之道,造假或者出現品質問題,直接面臨的就是被封建主處罰甚至剝奪生存權。早些年的日本企業也有這種濃厚的家長制傳統,企業和員工的關係就相當於封建領主和子民之間的關係,企業終身雇傭員工,員工通過對企業忠誠和盡職保障其在企業得以終老。
當終身雇傭制度賴以維持的大環境發生變化以後,員工減少了對企業的歸屬感,工匠精神或者說是技術傳承也就越來越難以在企業內部保留下來,敬業精神和職業操守意識也隨之淡薄。另一方面,日本的集體主義文化卻讓個人職業操守讓位於集體造假的需求。
日本企業的經營原來最講究領導層的“三現主義”(現場、現物和現實),企業經營者傳統上都是在一線摸爬滾打然後被提拔上來的,很少從外部直接錄用,因此他們對生產線的技術和設備情況以及自己工廠的產品資料和品質是相當瞭解的。1990年代以後,日本企業在內外經濟壓力下,開始導入美國的經營方法和公司治理結構,開始過分顧忌投資者的短期股票利益和企業利潤需求,開拓國外市場的企業開始從外部引進職業經理人當首席執行官。這些人有國際上的人脈和經營手段,但缺乏生產第一線的經驗,對生產線的設備能力、技術、品質不瞭解,往往提出一些不切實際、不合理的生產或者品質要求,於是一線工人最終不得不靠造假來應付上面派下來的指標。
另外,經歷過各個部門輪崗、綜合能力強的員工正在變少。原來一個大學畢業生到豐田後,一般要先在裝配車間幹十年,然後到設計部門、行銷部門都轉一圈,才有機會當科長處長。這樣的部門負責人不僅瞭解本部門的情況,對其他部門的生產狀況和品質狀況也非常瞭解,彼此之間容易溝通。但這種優良傳統如今已經難以維持。
2017年12月,日本新幹線一節列車的車軸出現裂縫,原因就是作為供應商的川崎重工設計部門和現場生產部門的溝通和互相理解出現了問題,設計尺寸和實際裝配時有偏差,現場工作人員私自將偏差部分的金屬材料削薄,使其能夠和其他部件裝配吻合,但是沒有理解這個金屬厚度的強度要求,從而引起了品質問題,險些釀成大禍。
市場秩序不能靠精神和文化論來維持
近年來日本的工匠精神或者叫做匠人精神在國內備受推崇,大家在反思中國製造業的浮躁現象時,常常把日本的工匠精神拿出來做對比。日本的工匠在敬業、對技術的專一和堅持以及對品質的追求等方面,的確有許多值得尊敬和借鑒的地方。但把這種工匠精神上升到文化層次,則容易偏離討論的本質。
事實上,不光日本人有工匠精神,其他發達國家如德國、比利時、瑞士等國的工匠也同樣具有這種專注、專一、敬業的精神。就事論事地看,日本的工匠精神目前能夠得以保留是基於一系列社會背景,包括雇傭制度、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的長期穩定等因素,而當工匠精神賴以生存的經濟環境和精神土壤開始瓦解的時候,工匠精神也必定會逐步減弱式微。
日本在明治維新(19世紀60至90年代)之後的企業草創時期,同樣存在嚴重的企業造假和產品品質問題。當時因為身份制度消失了,一些企業和商人為眼前利益,在市場監管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不惜鋌而走險進行造假,也才有許多有識之士致力於以中國儒家精神構建日本的商道。
因此,工匠或者工匠精神的存在是需要制度保障和好的營商環境的,光有工匠精神並不足以杜絕造假現象的發生,更重要的還是企業內部的制度保障和外部的市場和輿論監督。
陳言:日企擅長的是創新還是改良2017-07-18 環球時報
最近關於日本企業“技術創新”的文章不斷出現,去日本企業採訪也總是能聽到技術人員談他們的創新。如果日本企業在過去的20年裡真的實現了一系列創新,那麼日本經濟應該已經走出了“失落的20年”,中國及世界該能處處享受到日本企業的創新成果。但實際上,除了一些好用的日用產品外,能讓中國人像40年前第一次看到卡西歐電子表、日立彩色電視機那樣趨之若鶩的日本產品,似乎已不多見。
從《日本經濟新聞》對2016年日本基礎產品在世界市場上佔有率的報導看,綜合前三名產品中佔有數量最多的是美國(60種),其次便是日本(34種)。看一下日本產品,主要是松下的鋰離子電池、發那科的機器人及三菱化學的碳纖維等。日本產品如此多地佔有世界市場的主要份額,是否說明日本創新能力超過了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有著強韌的創新能力呢?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對“創新”有一個定義。筆者認為,一款創新產品應該能“創造出新市場,具備爆發性普及能力”。日本產品確實具有“高性能”“高質量”等特點,因此在世界一些市場上擁有較高佔有率,特別在材料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市場佔有率。但如果從手機、無人機等完成品來看,在世界市場上佔有絕對地位的商品,很難看到日本的影子。
日本一家政府機構曾經解剖過蘋果手機,發現差不多一半左右的零部件是日企生產的。如果從零部件的價格看,從蘋果手機零部件那裡最能賺到錢的該是日本企業,在技術上不能被其他國家的企業取而代之的也該是日本企業。但是該日本機構最後非常感慨地說,日本有如此好的零部件企業,有足夠多的手機整機組裝廠家,有足以讓世界消費者認知的品牌,但最後日本手機卻不能在世界成為主流,不能佔有廣闊的世界市場。
日本企業如果有創新的話,也只是對完成品的局部改良,其缺少完成品的設計理念,或者日本的設計理念不能為世界所接受。特別是進入到21世紀以後,世界創新大都需要和IT結合。但日本企業在“軟”服務,如推特、臉書、搜索等方面表現得比較滯後。在IT時代的落後,更讓人們感覺日本企業的創新能力已經相當有問題。
現在的日本企業容易在局部的改良中自我陶醉。生產一款讓各國共同青睞的產品,讓相關產品走進世界各個角落,日本企業似乎缺少這樣的目標與理念。從文化上看,日本一直只有局部改良能力,過去是對儒家、佛教的整理與細緻化,到了近代工業社會則是對外國專利的商品化做得比較好,是技術引進的成功。
從歷史及現代工業化中日本走過的路看,改良是一條主線,在美國、中國等大國一時沒有充分發揮自己力量的時候,給了日本出頭露面的機會,當美中同時做技術革新的旗手後,日本也就難以在技術創新上再度顯露頭角了。這和日本文化的單一、人口數量較少、人口老齡化等有關。因此,日本企業的改良最後也只是改良,而不能質變為創新。(作者是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
回應
倭寇連文字都是偷來的,哪裡會去發明創造
日企無非就是竊取技術後做的更精細而已。
日本反超中國是癡人說夢一度領先只是插曲2018.2.26
摘要:美國《新聞周刊》日本版稱,中國才是東亞的超級大國,日本只是其周邊的中等國家,這是漫長歷史長河中東亞地區的“常態”。日本只是在中國鴉片戰爭後的100多年中處於領先地位,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段插曲”而已。
......
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處於巔峰時期,日本的經濟規模曾一度達到美國的70%之多。由於日本人口始終不到美國的一半,所以其時日本的人均GDP已超出美國一大塊。由於那時日本的增長率高於美國,因此當時許多日本學者都在樂觀地測算日本何時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頭號經濟大國。
但人算不如天算。80年代末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其經濟隨即掉頭向下,持續處於疲軟狀態,到現在都沒有打住的勢頭。目前日本的經濟規模僅相當於美國的1/4,而且這一差距還在繼續拉大,因為美國的增長率高於日本,而且美國的人口在持續增長,但日本已連續多年人口減少。
不僅與美國相比明顯下滑。與英國相比也同樣如此。當年日本GDP曾是英國的4.1倍之多,如今也只有1.8倍。與其他發達國家的比率也大致如此。
由於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所以中日的GDP對比變化更具有戲劇性。1991年中國僅為日本的11.9%,然而到2016年已是日本的2.27倍之多。日本對此特別難以接受。由於這個彎子至今轉不過來,所以從2010年以來日本政府的對華姿日益強硬。想方設法減緩中國的發展勢頭,以便不使彼此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
如果日本能夠理性地接受這一現實,並據此調整本國的相關發展方針和路線,日本還是可以保持其在國際社會的相應地位的。但倘若罔顧現實,一定要勉為其難地追求與其國力完全不相稱的地位,那隻會遭遇更多挫折。這些年日本遭受的挫折已經不少了,已難以再這麼繼續折騰下去了。形勢比人強,安倍難道想成為當代的堂吉訶德嗎?
劉軍紅:日企經營神話早褪色了2018-02-07 環球時報
10年構成一個時代,每一個時代總有這個時代的主導技術,以及反映這個時代特徵的主打產品,由此,催生了帶有這個時代烙印的企業。
在技術時代轉換的浪潮中,我們發現,昔日曾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樣板與範式的日本企業與日本模式在經受著浪淘沙。中日企業模式上的“師生關係”似乎在逆轉。最近,日本朝野掀起一股“深圳考察熱”。讓日本深感危機的是,不僅深圳電子市場規模達日本的30倍,而且“商品時代”也甩出日本幾條街。東京的“秋葉原”在叫賣著20世紀的存貨,而深圳的“華強北”已開始邁進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在經營方式上,深圳更是讓亞洲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羞於直面。
日本企業的退步,與企業管理層故步自封,對舊有管理經驗過於自信很少改變有關。“終身僱用、年功序列、企業內工會”制度,是支撐日本企業成功的“三神器”,在20世紀中後期以製造業為主的時代,由持有本公司股票,有本公司內部豐富經驗和輪崗經歷,螺旋上升形成的企業經營層的確更加成熟穩定。但進入新世紀以來,在新技術快速發展,企業經營服務化,企業生產信息化的條件下,過去的經驗成了弱點和障礙。面對新形勢,眾多日企“百年老店”經營層平均年齡偏大,在整個經營模式的建立和確立中出現保守傾向。由於企業高管不是外部聘用而來自內部論資排輩,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人才對人才的積壓,員工彼此之間太熟悉,對過去的理念接受程度太深。當需要有創新時,理念性障礙比較頑固,對新鮮事物有潛在無形的抵制。即使採用現代企業製度,凡事上董事會或者經營層過會討論,集體性的保守也使討論本身就很陳舊,跟不上新技術飛躍發展的時代。從這一點上看,必須跟上時代步伐,建立更加符合時代要求的經營管理模式,重視調整和更新,才能夠適應時代變化。
從更大的層面來看,日本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也對企業求新構成無形制約。比如,僵化的人才、勞動市場難以形成創業、創新激勵機制;銀行主導的金融體制如磐石壓制著企業創新重組。只看當前銷售額,不看未來發展前景的貸款模式,不僅勒得夏普等電子企業無法轉型,更讓年輕創業企業和企業人得不到支撐。銀行總是保守的,不會支持風險企業。
安倍政府雖試圖模仿裡根搞“保守主義改革”,但苦於內政羈絆,改革並未真實推進,“安倍經濟學”也僅僅在貨幣政策上搞“無限量寬”,推進“日元貶值”。這恰恰助長了企業的惰性,不用創新也可獲得斐然的“賬面業績”。加之,鄰家還有一個龐大的新興市場,以及同樣龐大的“赴日遊客”群體,這兩條支撐著日本股市湧現150餘家市值超過“1萬億日元”的企業。儘管這樣,在世界大而年輕的IT企業排名中,日企仍遠趕不上美企,存在位數上的格差。中國的騰訊、阿里巴巴等市價總額也都十倍於任天堂等日本名流。可見,經濟體制的創新,形成技術創新、人才發掘和企業運營的條件,也是促進企業發展、社會發達的前提。(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日媒:半導體行業“紅色浪潮”湧來2018.2.22 觀察者網
據日媒2月21日報導,“已經達到能和蘋果相抗衡的水平了嗎?”2017年底,從事產品調查和分析的初創企業TechanaLye公司的社長清水洋治(55歲)感到吃驚。因為他們發現中國華為技術的最新款智能手機“Mate10Pro”芯片採用了與“iPhoneX”相同的最尖端的10納米電路線寬。
設計來自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缺乏進入世界前10的大型企業,但已擁有1200家相關企業。多為設計公司,製造則委託給台灣等地的代工企業。今後,中國政府計劃提供巨額補貼,國內工廠將增加。清水預測稱,“用不了10年,中國企業將席捲半導體市場”。
報導稱,在美國矽谷,中國企業也展開了行動。2016年秋季,擴張半導體業務的紫光集團建立了設計基地。
“正在開發新的存儲器”,一名40多歲的男性技術人員透露。從附近的美國美光科技和西部數據跳槽到紫光的技術人員超過40人。“為了戰勝三星,需要拼命工作”,據稱他們在聖誕假期中也在工作。紫光2015年向美光科技提出的收購被美國政府否決,但對於從美國引進技術仍難掩熱情。
據報導,而在沒有語言障礙的台灣,這些企業大張旗鼓的挖人也已開始。如果跳槽到大陸企業,工資將達到之前的2~3倍。台灣半導體巨頭的經營者感到頭疼,稱“去年被搶走100多人”。台灣理科頂尖人才集中於半導體行業,收入也很高。但是,在待遇方面難以抗衡大陸企業。
承擔世界IT產品組裝的中國每年需進口20萬億日元以上的半導體。在不希望看到外匯流出的政府的支持下,紫光旗下的長江存儲器投入合計6萬億日元,在中國國內新建存儲器工廠。紫光董事長趙偉國(50歲)表示,武漢工廠在2018年之前至少需要1000多名技術人員。
2017年在半導體銷售額方面居世界首位的韓國三星電子也表示,“令人恐懼的是中國”,難以掩飾警惕之心。如果中國掌握半導體製造業的主動權,供給量將迅速增加。低調的“紅色半導體”的攻勢蘊藏著劇烈改變供求環境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中國半導體量子芯片研究獲得突破:首次實現三量子比特邏輯門
日本興起深圳考察熱華強北模式被譽為超級市場經濟2018.2.4近藤大介
最近,身邊的日本朋友經常問我:“深圳究竟在哪兒啊?”很顯然,很多日本人並不知道,深圳是緊鄰香港的經濟特區。而且,由於日語裡沒有“圳”這個漢字,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這個地名用日語應該怎麼讀。
但是,近段時間,日本各大電台、電視台幾乎每天都在播報從深圳發來的關於華為、比亞迪、大疆創新的新聞。深圳這座城市究竟發生了什麼“大事”?對此,很多日本人都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
因此,日本政界和經濟界興起了一股“深圳考察熱”,政治家、大型企業的社長紛紛前往深圳考察,以便近距離了解這座城市。近日,我也跟隨一個日本的考察團去了一趟深圳。
日本政經兩界的“大人物們”基本上都去過北京、上海和香港,但大部分人都沒有去過深圳。我每年都會去北京5次,卻也很少去深圳。屈指算來,這次的深圳之行距離上次已經隔了20年。其間,深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很多東京人認為位於東京的電器一條街“秋葉原”是世界第一電器街,並一直引以為豪。但是,從規模上看,位於深圳的“華強北”電器街是秋葉原的30倍。所以,這裡才是實至名歸的世界第一電器街!而且,秋葉原主推“20世紀的產品”,華強北轉售“21世紀的產品”。此外,光顧秋葉原的顧客主要是普通遊客,而華強北的顧客則是來自中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的採購商。
我在華強北的一家門店親眼見證了一樁交易:來自沙特阿拉伯的買家以“萬台”、“十萬台”為單位採購了大量具有AI(人工智能)功能的兒童手寫電子筆記本。簽完合同之後,買家用現金的方式支付了貨款。隨後,這些電腦被打包裝箱運往深圳港。在深圳,這個過程被稱作“深圳質量”或“深圳速度”。試想一下,如果這樁交易交易發生在日本,恐怕會耗時好幾個月吧。
華強北大廈的某個角落裡有一個被某投資公司租用的房間。走進房間,映入眼簾的只有一張寬大的桌子和幾個坐在桌子前專心工作的年輕人。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幾個年輕人並不是同一家公司的同事,而是素不相識的“創業者”。租用這個房間的投資公司向每位“創業者”提供一個僅能容下一台電腦和一把椅子的狹小空間,然後每個月收取1000元租金。不僅如此,雙方還約定租賃期限僅為3個月。
如果“創業者”在3個月內沒能推銷出自家產品並簽下訂單的話,他將立刻被“清退”。如果“創業者”的產品在華強北反響良好,那麼他將獲得投資公司高達10萬美元的融資,辦公場所也會搬到到更高一層樓上,那裡的空間相對更寬敞。如果“創業者”能夠取得進一步的成功,那麼他將獲得更高金額的融資,辦公場所也會搬到更高一層樓的“單間”。
華強北模式是一種令資本主義國家日本都目瞪口呆的“超級市場經濟”。怀揣著成功夢想來到深圳的中國年輕人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某種尖端技術或獨特創意的創業者;另一類則是將其變為商品銷售出去的投資者。不論是哪一類,要想在瞬息萬變的終極市場經濟世界裡拼殺出一片天地,都必須具有過人的眼力。
一篇報導中曾這樣寫道:華強北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是由於這裡曾是手機產業的集聚地。深圳及其周邊地區,以華為、OPPO、vivo這三大中國手機製造商為首,每年生產近9億部智能手機,其製造技術正是深圳發展的原動力。
我完全理解上述觀點,但它並沒有解釋清楚為什麼人們會覺得深圳已經超越了電子產業集聚地的象徵——美國矽谷。
智能手機是“點”性商品,即一維商品。如果將其延展成為“線”甚至“面”,即“二維智能手機”,那就是被稱作“會奔跑的智能手機”的電動汽車,以及無人駕駛汽車。
現如今,深圳市內的公共汽車已全部替換成了“電動巴士”,1萬多輛燃油出租車也換成了“電動車”。此外,去年12月,無人巴士駕駛實驗項目也正式啟動。而引領著這些“二維智能手機”快速發展的公司正是總部設在深圳、如今已躋身全球最大電動汽車製造商之列的“比亞迪”。此行,我所在的考察團拜訪了比亞迪總公司,我也有幸見到了比亞迪公司董事長王傳福。在交談中,他自信滿滿地表示:“21世紀的汽車產業將是電動汽車和無人駕駛汽車的時代。”
如果從二維延展到三維,那麼“會奔跑的智能手機”將會變成“會飛的智能手機”,即無人機。目前,在商用無人機領域,總部設在深圳的“大疆創新”佔有全球7成市場份額。此次深圳之行,我也與一位大疆創新的高管進行了交流,他非常有信心地表示:“21世紀將是人手一部無人機的時代。”
如果20世紀是二維的“汽車的時代”,那麼21世紀可能是三維的“無人機的時代”。“21世紀的無人機時代”的引領者,既不是美國、歐洲,也不是日本,而是中國。
通過這次深圳之行,我清晰地意識到,一維的華為智能手機、二維的比亞迪電動汽車以及三維的大疆創新都有共同之處,那就是中國企業製造出最終的成品,日本企業則成為外包商製造零部件。而且,這一情況已成既定事實。20世紀80年代,日本松下公司在北京投資開設電視機工廠。當時,日中兩國的經濟關係是:“日本是生產銷售的總公司,而中國是提供零部件的外包公司”。這種“日本在上,中國在下”的上下關係持續了好幾十年,不知在什麼時候已經發生了逆轉。
目前,日本政府已經深感危機,迅速制定了應對方針:即於今年2月召開以官房長官菅義偉為議長的“技術革新戰略調整會議”。據稱,日本政府將以今年6月為期,出台包含具體行動計劃在內的“綜合技術革新戰略”。
不過,在此之前,我個人以為,“技術革新戰略調整會議”的全體成員應該先來深圳考察一番。
回應
日本人總是謙虛好學
日本人一定要小心,此國人在內是極盡噁心中國之能事,來中國卻會極盡溢美之詞,恩將仇報說的就是日本人.發現好東西了就偷偷研究你,發現不好的東西了就如獲至寶捅到電視台做系列節目埋汰中國。基本所有的日本考察基本都這德行.
日本早就有電動車,但是要考慮電池的冬季續航等問題,遲遲未批量生產,國貨考慮這些嗎?趕緊賺錢就是了
吹吧,日吹繼續吹,吹到宇宙去。
真實的日本人時間觀念很差做事效率很低
那是因為東北人跑日本太多了,國企病傳染日本
華強北,啊呸。一群騙子!翻新機,冒牌機,山寨版~各種坑.深圳,一座沒有溫度的城市,掙完錢就可以走了,暴發戶和撈錢是深圳的標籤
噴吧繼續噴,噴到東北去。
相關新聞
發改委:已有資金前往東北抄底營商環境有很大改善2018-02-03 中國經營報
製造業逃離中國?英國報告展示的卻是別樣景象
深圳市長: 華為、中興等高新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不會離開深圳
製造業PMI升 經濟回暖
挺中小企 將減稅費2.5兆
美媒:2017版中國科技將稱雄全球的五個理由
港媒:害怕吧,中國正走上獲全球科技支配地位大道
英媒:中國的數字化經濟是全球拓荒者!
皮尤:數字科技中國甩印度很遠
英媒:中國是世界金融科技領域的引領者!
港媒:報告稱2016年中國金融科技投資“爆炸式發展”
美媒:中國創造的奇蹟還未完,只是進入了第二階段
港媒:逆山寨,中國的“抄襲貓”已成領軍者
「直擊東北經濟」:瀋陽i5數控機床打破日德壟斷,2016年訂單14000台,計劃到2018年達到5萬台,實現產值突破120億元; 瀋陽新松機器人打破被日韓歐美壟斷的局面,移動機器人佔據國內汽車市場、電力市場份額90%以上,2016年前三季收入12.46億元,同比增長8.87%,淨利潤2.48億元,同比增長7.19 %。
中国的数控机床到底处在世界上什么样的水平?那些所谓的自主知识
打破西方封锁:中国尖端数控机床问世助潜艇实现隐形
中国制造的高端数控机床打破国外垄断让外国人震撼!
高端產品進口率過半 數 控機床不能成為受“控”機床
中国数控机床技术落后日本20年!
中國成功研製T800碳纖維赶超日本
攻克筆尖鋼材料後中國製筆核心技術獲突破:造出筆頭機
我國石墨烯強韌化碳纖維複合材料關鍵技術獲突破
中國超級鋼領先西方競品200% 現用於建造096核潛艇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2-04/doc-ifyrhcqy2027705.shtml
原來中國這麼牛!中日科技力量對比! 2015-11-13
說起日本,有些人把日本科技吹上了天?日本科技簡直就是高不可攀的神峰?領先中國xx年。這是兩岸哈日派吹捧日本貶低中國的論調。而事實卻令他們大跌眼鏡,中國才是具備自主核心科技的強國。日本只能算貼牌代工製造大國而非科技強國。因為,日本九成八的科技不是他自已原創的而是從美歐買來的。
日本戰後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有其固有基礎、特殊條件和機遇等多種主客觀原因、國內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日本自身本有科技產業的基礎,戰後更利用被美國獨占成為其反蘇前哨,又逢美國產業轉移,將大量加工製造業搬進日本之機,大力吸收美國的資金,科技和管理經驗,並加強仿製、模仿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對外國技術、工藝消化、吸收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用不到30年時間、僅花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半個多世紀、花了3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到今,除個別領域,日本的科技高達九成以上來自美歐,很多產品是特許貼牌加工。
其地位形同一個三級市場結構(美歐研發提供技術,交給二級加工及分銷商生產出成品;再銷售給世界市場消費者)中的二級加工及分銷商,實是給美歐打工的一高級打工仔。既由美歐做為總部向日本提供技術,日本則負責加工銷售但核心技術掌握在美歐手中。且主要的利潤要留給美歐。這使得日本成為一個不掌握多數核心技術的製造業大國。
其技術雖先進但不是他自身多牛,而是他美歐主子很牛比而已。而中國,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美國和西方各國就對中國實施了嚴格的技術封鎖。這使中國除在建國初曾得到過蘇聯的工業技術援助外一切都要靠自已奮鬥。經六十年的奮鬥,中國科技其得了歷史性的成就,總體水平僅低於美國,和日俄英法德比各有千秋,同屬第二梯隊。在比較中國和日本的時候,不論是工業還是軍事,日本的實力都被哈日派過份地誇大了。
日本不過是中國的一個競爭指針和過度的競爭對象,但不是終極對手中國;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已開始防空反導研究,具體成果是試驗成功第一代反導攔截彈反擊1/2號,帶核彈頭在外太空攔擊。更與2007年和2011年及2013年三次試射SC-19新型反導/反衛星導彈。及中段反導系統。而日本則因美國限制不能研究此類戰略技術。軍用衛星:中國;已射120顆衛星。日本;已發射29顆衛星。
二,超級電腦及芯片通迅信息技術;中國不光有銀河、曙光、藍光和天河等超級電腦,個人電腦更有聯想,華為等世界級的產商。聯想更已佔有世界個人電腦七成的份額,成為世界最大的PC供應商。天河2又登第一榜,擁有大約4000個中國開發的芯片,中國正在開發包括芯片在內100%國產的超級計算機。
芯片有中科院龍芯2和3、國防科大神威SW1600和飛騰1500及北斗55納米芯片。廣東新岸線公司:中芯32位“方舟1號”CPU及Nusmart2816芯片。其中龍芯2達到pentium4水平。天河有3成的自主飛騰1500芯片並非全是英特爾芯片。而藍光更是應用了8700個國產神威1600芯片。至於市場上少見中國國產芯片是因國產芯片因成本和性能因素無法被民用市場接受,但這並非中國不能自產芯片。事實是,軍用芯片已完全國產化。日本的超級電腦用的芯片是Fujitsu的,但事實上這個芯片技術並不是日本自己的。他使用的製造芯片的蝕刻機也不是自己的。
量子通信:量子通信的意義在於可實現無限距離完全保密通信, 且可實先計算機的無限量級超級計算能力.目前中國已經率先達到應用階段水平
光纖通信:光纖通信是當前最具保密性的戰略通信手段之一.中國光纖通信容量已高達40G, 比國外最高水平高出4 倍, 日本電腦業在缺乏創新和中國產品的擠壓下已全面衰敗了。
日本在80年代自己是有生產電腦的,可是,被美國一打壓,再加中韓台的競爭,日本的IT業也衰敗了,日本連自己的CPU也沒有。上世紀曾盛極全球的日系電子製造企業,如今卻集體潰敗,虧損、裁員成為目前這些日本電子大佬們司空見慣的境地。
三,數控機床;哈日粉們把日本的數控機床吹上了天,而事實是,日本的技術來自美歐,不是他有多牛而是他爹很牛。但隨著中國近年來飛速的進步,日本對中國的技術優勢已很小了。中國現有6000多家企業,年產值達800億美元,,年出口額在120億,而日本在2009年總產值才110億。
當然了,你可以說中國的機床是低端的劣質的,日本是高端的先進的。但這是胡說八道。無知貨才會這麼說。
因為日本的數控機床的控制芯片技術也是買美歐的,軟件技術也是買美歐的,沒有自主的知識產權。而中國卻因美日歐的禁運封鎖不得不自力更生。已掌握了自主核心技術,不但中低端產品已完全佔領市場,近年在高端五軸數控技術上也獲突破,先後有大連、武漢,齊重等三家公司的數控產品出口德英等國。
以下是中國部分數控產品;1 安陽鑫盛機床公司VTC5232 立式車銑中心2 北京北一數控機XHAE788 精密立式加工中心3 北京北一數控機床CHA5830 定梁雙柱立式車削中心4 北京第二機床廠B2-K1018 雙砂輪架數控跟隨式曲軸磨床5 北京廣宇大成數控機床MGK2850 高精度數控立式萬能磨床6 北京機電院高技術公司XKH400A 五軸聯動葉片加工中心
四,用於航母及潛艇的特種鋼材;中國已自研和引進兩種特種鋼材;2000年,中俄談判,引進某型HY1000特殊鋼的生產技術,安排東北特鋼組織生產這一特殊鋼材。國產航空母艦所用鋼鐵,是由上海寶鋼製造的特種鋼,寶鋼已經在2008年開發出了1100兆帕的特殊鋼。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2010年國產鋼材的國內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汽車用鋼、管線鋼、矽鋼、船板、鋼軌等關鍵鋼材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22大類鋼材品種中有18類鋼材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95%以上,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鋼軌全部實現國產化。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實現超級鋼的工業化生產的國家。而日本的NS110特種鋼達到HY1080。
五,發動機;中國可自產全系列(汽車,航空,艦船,火箭)等發動機!是除美俄英法外第五大發動機生產國。其中航空發動機從輕型到中型、重型渦噴、渦扇系列全都自產。只是高端機在性能穩定性和壽命上和美俄英有一定差距(美達到4000小時,中國祇達到2000小時)。代表性的有:太行高端機。秦嶺、崑崙等中端機。中型機岷山和九寨已亮相。
六,大自主汽車發動機:奇瑞ACTECO和SQR481F系列自主發動機,已得到美俄意三國認可,已對俄意出口10萬台,對美出口1.5萬台。榮威KV6海馬HA1.6系列自主發動機。和吉利CVVT及華晨1.8T,和長安志翔2.0等自主品牌汽車發動機。性能柴油機中國已完全自產。廠家有山西柴動力和山柴動力及錫柴動力等。火箭發動機更是強項,已用於13類火箭,更研成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
艦艇燃汽輪機: P110燃汽輪機已研成並將裝配於新型萬噸級052D中華神盾艦。而日本不但航空發動機購自美國,連主戰**都採購德國的發動機。
中國在第3代戰機已經畢業了,同時具備了第4代戰機的研製能力,殲20和殲31!而日本所謂的第4代“心神”還只是個概念,所以日本在三四代飛機設計和製造領域已落後與中國!中國有翔龍、翼龍、利劍等戰略無人機及30多種自主開發的無人機,而日本是外購美歐的。
九,戰鬥機、直升機機載技術;
1,戰鬥機綜合武器控制技術 中國戰場信息融合技術,上世紀就已經研製成功類。日本至今尚未具備防空系統的戰場信息融合能力,其F-15J執行攔截任務時與預警機和地面指揮控制中心間依然用語音交流方式實現指揮控制,在這一方面,日本已經落後中國十年以上。
2、武器內埋空氣動力技術在中美俄等國已經進入實用階段。
4、直升機技術及抗衝擊機構設計 中國已列裝直10和直19包括(發動機)實現全國產。而日本卻是買美的阿帕奇。
5、直升機發動機研究。日本OH-1輕型直升機的發動機的輸出功率僅為600多千瓦,新型XTS2的功率可達960千瓦,與中國直-10發動機使用的渦軸-9發動機類似。中法聯合研製的新一代渦軸-16發動機的功率高達1500千瓦。
6、高速對空導彈光學整流罩研究。高性能光學裝置對於擁有“佳能”的日本來說似乎應該輕車熟路,但事實並非如此.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研製新型的中遠程紅外制導導彈,英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開展耐高溫的寶石或金剛石製造的光學整流罩,而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也已經進行了多年,目前新型的霹靂-10導彈也具備類似能力。而這方面最尖端的技術無疑是美國和中國的中段反導攔截器上的紅外引導頭,這種裝置的工作環境更加惡劣,對於光學裝置的保護要求極高。中國最晚2012年已經完成了動能攔截器的測試。
7,飛機鈦合金大型整體關鍵構件 激光成形技術及3D成型加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已與中航工業集團成立中航激光公司,以對該項技術成果實現產業化。已經用激光直接製造30多種鈦合金燈大型複雜關鍵金屬零件在大型運輸機、艦載機、C919大型客機、殲擊機等7型飛機中裝機應用,解決型號研製瓶頸,使中國成為迄今世界上唯一掌握高性能大型金屬零件激光直接製造技術並實現工程應用的國家。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使用激光成形超過12平方米的複雜鈦合金構件的技術和能力,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鈦合金大型主承力構件製造並且裝機工程應用的國家,粗略估計,傳統工藝的成本大約是2500萬元;而激光3D焊接快速成型技術的成本僅130萬元左右。
中國有自產加油機而日本是買美國的。中國有022隱形導彈艇,日本沒有。中國有深海油田鑽探技術而日本沒有。
6、航電及座艙系統對比 中國的航電水平近年來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中國數字式電傳和綜合航電已經僅次於美國。
十一,航空母艦(造船能力);中國:有造航母能力,能自造全系列艦艇(驅逐艦,護衛艦,兩棲艦,氣墊艦)已是世界第一大造船國(4330多萬載重噸)如052D及052C中華神盾艦。071和081兩棲船鎢登陸艦。及039/041/035等常規潛艇。
十二,下一代網絡技術;中國基與LPV6技術的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已突破,為網絡的升級打下基礎。國產電腦操作系統“銀河麒麟”系統已研成。而日本無此技術完全受制美國。
十三,深潛器深海探測;2012-6-27,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成功,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中國是繼美、法、俄、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其他4國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最大工作深度為日本深潛器的6527米。
十四;家電(個人電腦、手機、DVD、電視、冰箱、空調);中國2001年開始就以電視和空調為開始,依次在電腦、冰箱(2004年)、包括DRAM和非存儲器的芯片(2006年)等領域超越韓國日本。
十五,陸軍裝備技術比較 中國具有亞洲獨一的高膛壓火砲自主技術。與德國技術相當。
十六,日本完全領先中國的技術;1,方便麵和卡拉0K。2,高鐵(?)。3,AV女優產業。4,數碼相機。5,汽車
最終總結如下;中國在核武、核潛艇、火箭導彈和航天反導激光、核電,三四代飛機、無人機、發動機、大飛機、直升機、超級電腦、下一代網絡技術、3D成型技術、022隱形艇、造船,陸軍武器、家電等技術上領先日本;日本在半導體、電子技術。芯片、預警機(?),反潛機、高端數控、機器人、汽車、碳纖維材料、潛艇靜音(?)等技術上領先中國。但日本領先的領域多是從美歐買來的技術,只能說明是日本的爸爸領先中國而已,而近年,中國的科技進步一日千里,如井噴一般,目前,全球最好的火電廠(超超臨界機組)、水電站(最大單機容量)、核電站(第三代與第四代核電站)、電網(特高壓電網)以及最好的煉化廠之一(鎮海煉化)等都建在中國。除此之外,中國還擁有全球最好的煤製油工廠,最好的雷達與預警飛機(之一),最大的模鍛壓機,最好的大件鑄造技術,最大規格、最大承重的數控機床,首台智能化數控機床,等等。繼高鐵產業之後,中國的航空業以多款隱形戰機、大型運輸機接連面世、新型發動機研發進展順利為標誌,可能正在實現又一個產業大躍進。中國的陸工機械、海工機械、造船業的水平,也都已處在世界先進行列。
許多人總認為中國雖是世界工廠,但是只能造殼,不能造芯,其實這都是老黃曆了。就拿造船業來說,燃氣輪機、大型低速柴油發動機曲軸、大型螺旋槳這三種重型精密設備的製造技術最為高端,為極少數國家所掌握。齊重公司研發出數控重型曲軸複合加工機床後,令中國得以告別大型發動機曲軸依賴進口的歷史;武重集團攻克了數控螺旋槳機床的難關,讓中國潛艇螺旋槳的噪音大大減小。燃氣輪機方面,中國也正在完成從引進到消化吸收的過程,制約中國新式軍艦大規模量產的發動機瓶頸已被突破。長期以來,中國的小汽車製造業因過於依賴外資而為人詬病,並被視為中國產業水平低的標誌,不過令人振奮的跡像也出現了。目前,濟南二機床集團生產的全自動汽車沖壓生產線的效率全球最高,比如福特在堪薩斯、底特律和杭州的工廠就都已採用了濟南二機床的設備。國際巨頭的生產線都依賴中國裝備製造企業了,中國小汽車製造業的前景恐怕不會灰暗。中國的4G通信技術標準已被國際接受,全球五大通信設備製造商,中國占有兩席。中國的生物醫藥業,也在快速發展。據報導,中國高端通用芯片、基礎軟件、核心電子器件、大型集成電路裝備的研發未來將取得重大突破。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738884
128架戰機只有4架能用,德國空軍這是“藥丸”?
德國《明鏡週刊》網站2018-05-02報導稱,德國空軍128架歐洲颱風戰機中,只有4架具備戰鬥力,可以正常執行任務。由於戰機鴨翼上的一個關鍵部位“防禦輔助子系統”(DASS)出了問題,大多數的戰機都無法正常使用。DASS是用來探測導彈襲擊並就相關威脅向飛行員做出警告。它還可以作為箔條和信號發射器,並有一個可選裝的鐳射告警系統。與此同時,進行修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沒有一種用來修理冷卻系統的特殊部件,因為生產該部件的公司已經被賣給另一家公司了。
報導稱,德國空軍並不僅僅是面臨這麼一個問題,颱風戰機相容的空對空導彈也處於短缺狀態。據悉,軍方無法迅速獲得所需數量的導彈。
而這已經不是德國媒體第一次揭露軍方的糟糕狀況了。早在4月,有消息稱,在目前服役的97架“狂風”戰機中,只有10架符合北約的要求,其他飛機因為設備缺陷,不再適合執行任務。
2016年,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敘利亞發動空襲,德國在聯軍中的表現也曾受到質疑。當時,“狂風”戰機的駕駛艙儀器似乎過於明亮,飛行員無法在夜視設備上執行夜間任務。隨後,駕駛艙裡的監視器在飛行過程中又出現問題,只能被停飛。
回應
沒在機庫隔牆找到油紙包著的備用零部件?
德軍"神話"已露出真實面目可用坦克不足我軍一個旅2018.3.12新浪軍事
2018年2月,德國國防軍對自身在狀態提交了一份給議會的報導,其中有關2017年的戰備情況讓人吃驚不已,可以隨時投入作戰的裝備中,颱風與狂風戰機中僅65架可以作戰,實際總數為221架,僅三成可用,德軍的豹2坦克只能出動105輛,不足我軍一個裝甲旅數量,現役帳面數據224輛,或者說,可用當不到一半,海軍的情況最慘,13艘護衛艦中僅5艘可用。
這讓人非常意外,以前的德軍也人們的印象太深了,既便它在二戰後,幾乎沒有參與任何戰爭,但是其名氣一直不小,往往被形容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如今卻成了另一個樣子。
德軍的裝備依然不失為精良,但是總兵力已下降到不足17萬,名氣最大的陸軍僅8萬,一共224輛坦克,趕不上俄軍的坦克師數量多,也越來越難以用“訓練有素”來形容他們了。
前些年,人們感覺德軍成了上班族,按時下上班打卡,以至於發生軍營內的武器及彈藥被偷的情況,估計軍營中根本沒人。更讓人吃驚的是,發生過10名德軍被5個空手的小青年綁架9小時的事情,相比之下,夏天晨跑中暑出現傷亡、阿富汗戰場消極避戰之類的事情已不算什麼,至於演習中的種種更不算事了。(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我們國家也有這樣的情況,只是沒有人去調查,去揭露。如果去揭露,我們的軍工會死得更慘。所以不要幸災樂禍,我們要找出我們自身的問題。
“客觀人士”、“理性人士”又出現了。德國的軍艦都是經過檢驗的,中國的軍艦都是不需要層層驗收直接服役的,對吧?軍方精英1萬個人都比不上你一個人聰明,你說是不是,理性人士?
不管德國工藝好以壞,總之在中國100輛轎車有80輛是德國品牌
別扯淡了,國產車比例都快超過50%了,德棍別吹了,日本美國車也不少,德國車各種問題,自燃、油箱偷工減料、離合器問題、下個雨趴窩,別吹德國了,現在是2018年了,中國比德國牛筆的地方也多了,親美跪族當了這麼多年,輪到德棍表演了?
國產的都是些什麼車?高端車有國產發動機?
收購德瑞車廠的奇瑞發動機夠不夠高端?
不好意思,德國軍艦還真不如中國。德棍們不想承認也是事實,事實是無法改變的。德國不僅海軍不行,空軍也不行,發動機,空空導彈,氣動外形德國沒一樣行的,吹了這麼多年的豹2,剛上敘利亞被打爆十幾輛,用的英國猴版喬巴姆裝甲,到現在北約內部軍演讓意大利波蘭打爆。求求你了,別吹了德棍。
中國緣何躍升成世界第三武器出口國全靠這五大秘籍2018.2.26新浪軍事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17年公佈的世界武器出口市場,數據來自於2012到2016年的公開報告。中國位列第三,但外界認為中國很多數據並未報告,實際金額更多。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從前的軍火進口國,中國是如何做到這樣的華麗逆襲的?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完善發達的工業體係為軍火出口提供強大物質基礎。早在剛建國不久,中國就從蘇聯迅速引進和部署了全套的工業體系,還將包括導彈、核武器、核潛艇等高端軍事技術研發體係也建立起來,單是航空工業發展所需要的眾多風洞設施,就不是小國可以建立和維持的。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的體量足以承接起整個體系,很多國家都試圖想在這些方面不受制於人,但國力人力決定了他們難以做到。而所有這些領域形成一個內部完善技術體系的好處是不言自明的,很多高度發達的國家現在也只搞幾個領域,走小而專的路線。那不是因為高明,而是因為無奈。時至今日,中國擁有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全”是中國製造業的最大特點。
按聯合國的製造業標準,24個大項、39個中項、幾百個小項,中國全有。可以說,是從造鐵釘到登月車,一應俱全。
今天世界上最好的火電廠(超臨界機組)、水電站(最大單機容量)、核電站(第三代與第四代核電站)、電網(特高壓電網)以及最好的煉化廠之一(鎮海煉化)等都在中國。世界上最好的煤製油工廠、最好的石油開採技術、最大的模鍛壓機、最好的大件鑄造技術、最大規格和最大承重的數控機床、首台智能化數控機床等等也在中國。中國的陸工機械、海工機械、造船業的水平,也都已處在世界先進行列。中國的5G通信技術標準已被國際接受,全球五大通信設備製造商,中國占有兩席。中國的生物醫藥業也在快速發展。中國高端通用芯片、基礎軟件,核心電子器件、大型集成電路裝備的研發未來將取得重大突破。
可以說,自從2010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以來,中國的工業技術不斷發展提高,為軍工產品出口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第二,为客户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使中国军火拥有良好口碑。截止2017年,中国总共有中核工业,中核建设,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航工业,中航发动机,中船工业,中船重工,兵器工业,兵器装备,中电科等十一大军工集团。上述军工集团强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可以为用户提供包括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空中预警机、武装直升机、主战坦克、自行火炮、枪械、护卫舰、潜艇、补给舰、反舰导弹在内的陆海空军装备(体系)。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多种多样的组合——现代战争的一大特点就是体系对抗,来源统一的武器装备不仅在后勤方面可以减少工作量和脆弱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迅速形成体系战斗力,这对用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性能指标。
第三,超前的理念设计使中国军火变得更加畅销。自从海湾战争后,人类战争的技术形态开始向信息化时代迈进。可以说,谁的战争理念领先于时代,谁将获得战争的主动权。而中国将超前的战争理念设计用于出口的武器装备领域,成绩斐然。这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彩虹-4”察打一体化无人机。...
第四,靈活的付款方式讓用戶感到貼心。目前世界上僅僅有十餘個國家能夠獨立研發生產第三代戰鬥機,僅有兩三個國家能夠獨立生產第四代及以上戰機,僅四五個國家能夠生產高性能防空導彈,僅七八個國家能夠獨立建造第三代主戰坦克,六、七個國家能建造區域防空艦艇,核武器、洲際彈道導彈等技術更是僅僅掌握在中美俄少數幾個軍事強國手裡。
而軍火本身這就是極端的壟斷行業,而且這種壟斷因為具有政治意義戰略意義,所以反而受到政府的高度保護,成為政府的工具,而在市場化經濟的今天,進一步強化軍火貿易的壟斷地位,這就決定了沒有武器研發能力生產能力的國家,為了自身的國防需求和政治需求,只能求助於這些國家,高價格向這些大國購買軍火武器。購買這些軍火往往需要硬通貨——美元。
而在軍火出口大國中,中國在付款方式方面最為靈活。例如,在中國和委內瑞拉的軍火貿易中,中國向其出口坦克火控系統、紅旗系列導彈的地面防空雷達、一體化防空網、運輸機、K-8教練機、兩棲戰車、大型水面艦艇和火砲、火箭炮等,最後中國考慮到委內瑞拉的經濟困境,允許其用石油採取易貨貿易的方法抵扣部分貨款。此外,中國向泰國出口的裝甲車是對方用桂圓幹進行易貨貿易的;而向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出口的FD-2000型防空導彈則換回了天然氣。可以說靈活多變的支付方式為中國出口軍火贏得了不少用戶。
第五,不因政治原因而設置銷售障礙使中國軍火的出口持續增加。說起政治障礙,大家想到的第一個國家必定是美國。資深軍迷也許會想起令人國人扼腕的“和平珍珠”計劃:...
無獨有偶,巴基斯坦也在這方面吃過美國的“藥”:1981年巴基斯坦政府與美國政府簽署協議購買40架F-16A/B。...
作為一個講信譽的賣家,中國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從來沒有上述耍賴行為,從不出爾反爾,以政治作為藉口乾收款不發貨的事情。良好的信譽贏得好的口碑,中國軍火出口也因此逐年增加。
隨著中國工業能力的不斷增長和軍民融合的持續推進,更多性價比更高的中國造的武器裝備將會揚威異域。可以期待,隨著發動機技術的不斷提高與成熟,中國這個世界頭號工業大國在世界軍火市場所佔份額還會進一步提高。
回應
完整的工業製造,創造,配套產業鏈!出成績只是時間問題!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2-26/doc-ifyrwsqi2787483.shtml
中國製造在這12大領域上已遠超德國俄羅斯都搶著買2017.4.19新浪軍事
提起製造業大國,小伙伴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誰?當然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掰扯一下我們的中國製造。
11日,一份來自法蘭克福德國機械製造行業協會的一份報告,讓德國看醉了,也狠狠撕下了俄羅斯最後一塊遮羞布。
“德國製造”的機械出口國排名中,俄已從原來的第4名,下滑到第11名。自2012年以來,德對俄的出口以減少了一半以上。2016年中國出口為1322億歐元,同比上漲3.9%。而中國向歐盟國家的出口量僅增加了0.4%。而向新興國家的出口則大幅減少。
中對俄年出口的增幅卻達到了驚人的70.3%。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歐美對俄經濟制裁。
3月,歐盟委員會宣布繼續對俄和烏克蘭的個人及法人制裁延長6個月,直至2017年9月15日2016年12月,歐盟政府領導人峰會決定,將對俄實施的經濟制裁延長半年,至2017年7月31日。
隨後,美國財政部也宣布,因烏克蘭問題,美國政府希望繼續“對俄保持高壓”,延長制裁時間。這一次,對俄製裁清單上又新增了7名俄人以及8家俄企業。
俄:我和你們還玩個水水哦?老子還不如和中國玩!和中國玩兒嗨以後,中對俄的產品出口是下面這幅情況。
2016年中俄進出口貿易額為695.25億美元,同比增長2.2%,中國連續六年成為俄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企業對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已達140多億美元,繼續保持俄第四大投資來源國地位。
除了能源合作外,機電及高新技術產品成為中俄貿易的新增長點,2016年兩國機械和技術裝備(機電產品)貿易增長17%,農產品貿易增長11%,其他非能源和原材料商品貿易也呈現增長態勢,這表明中國企業正鞏固在俄的地位(有錢就是大爺啊)。我對俄主要出口的產品為零部件、裝載機、電梯、叉車、推土機、挖掘機和非公路自卸車等
中國製造業在世界上玩得如此嗨,身為曾經工業龍頭的德國,心裡那些小九九肯定是不爽呀。
我們再來撕一撕德國的製造業!
電腦:德國貌似只有西門子生產電腦,而且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幾乎為零。德國無法生產自己的處理器,中國好歹有龍芯,華為還有麒麟手機處理器。
手機:德國有拿的出手的自主品牌麼?中國的手機品牌不用多說了。
航空:大推力航空發動機死活造不出來,空客公司的發動機是英國提供的技術。
家電:西門子和博世還算是混的不錯的,但是中國海爾已經蟬聯世界家電冠軍企業八年了。德國好歹不像我們隔壁的日本三洋、松下那樣兵敗如山倒,但無論如何,家電的冠軍是中國,其次是韓國。
互聯網企業:全世界十大互聯網企業被中美瓜分,德國一家都沒有。
高鐵:德國高鐵確實不算弱,然而被中國給反超了。德國目前的技術只能在氣候宜人的歐洲大平原上修高鐵,但中國高鐵已經能夠進軍西藏大雪山了,技術層面的差距比較明顯。
核電:不多說,德國基本已經放棄核電了。
芯片:基本都是東亞國家的天下,不再贅述。
遊戲:就連最不登大雅之堂的遊戲產業,中國一個英雄聯盟足以頂得上100個德國遊戲了。
航天科技:不說載人登月和空間站了,連載人航天目前都做不到,落後前蘇聯多少年?
導航系統:美、俄、中國都有全球導航系統,德國造不出來,只能向美國購買GPS信號。
就連德國引起為傲的汽車產業,在新能源產業的革命浪潮中,德國在電動技術方面已經落後於我們的比亞迪太多太多了,如果不奮起直追,一旦在短時間內電池技術發生突破性進展,德國的整個傳統汽車產業將被新的浪潮吞噬殆盡。
中國製造業的現狀,可以用厚積薄發來形容。從當初工業底子一窮二白,到世界上僅有的兩個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不是一兩句加油和奮鬥能說清道白的。這個過程,凝聚了無數為中國工人的心血與淚水、見證了人世間最多的悲歡離合。
這盛世,還看那中國!(作者署名:佔豪)
回應
盲目自大了,就高科技而言,美國的軟件,日德的硬件,拿自己的長處跟別人的短處比,咋不比比德國汽車和機床呢
然後中國很快就把那些都白菜化了…讓國外廠商的利潤越來越少,最後唄中國企業收購,噴子們可以吹的也越來越少。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4-19/doc-ifyeimqc4779703.shtml
相關新聞
造假醜聞傷筋骨德國福斯2015年Q3慘虧1246億
福斯陷造假醜聞"德國製造"形象毀
福斯排廢造假醜聞對德國經濟的7大衝擊
為何福斯造假醜聞對德國、甚至整個歐洲都是重創?
德媒:柏林一座機場沒造完中國已造60座
德青年:羨慕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網購、移動支付以及共享單車) 德國快實現它!2017-07-07央視網
被神話了的德國製造 其實也是山寨起家2016/04/14
中文網路長期流傳著百年油布包、百年老機器等德國製造的神話。德國神話是大陸人民的專利嗎?人們為什麼熱愛傳播德國神話?德國貨質量好的印象到底來自哪裡?
根據大象公會報導,每到雨季,大陸人民都不難在網上找到德國油布包的身影。『德國人在青島待了 17 年,沒建別墅大樓,沒搞噴泉,就把下水道給修了。100 年以後,全大陸都看見了一個從來不淹水的青島!……一些介面零件需要更換,當年建下水道的德國公司已不存在。經同德國聯絡,青島發現存放備件的小倉庫,油布包好的備用零件,依舊光亮如新。』
大陸人對汽車的選擇也反映出對德國品質的偏愛。奧迪 A6 長期是大陸官車的標配;大眾旗下的車型長期高居大陸汽車銷量榜首,燒機油、斷大軸都無法改變人們的購買熱情。德系車迷樸素地認為,德國品牌工藝嚴謹、質量可靠,肯定比日本車更高級。
對德國製造和德式嚴謹的信仰並非大陸獨有。1970 年代,各國消費者就普遍認為德國產品質量較好。『Made in Germany』 標籤的高附加值,甚至引起了經濟學者的關注。
歐洲實驗社會心理學協會 1985 年的 『民族特性』調查中,所有國家的受調查者都認為德國人更加『嚴謹』(tight),包括德國人自己。59%的西德人相信,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特性。
德國人真的天生嚴謹嗎?為什麼人們會覺得德國貨質量好?
事實上,『德國製造等於高質量』的歷史相當短暫。直到 20 世紀之前,德國人的形象也和『嚴謹』完全扯不上關係。
在許多大陸人看來,語法複雜嚴密的德語就是德式嚴謹的明証。但在 17 到 18 世紀,法語才是德國上流社會的語言。17 世紀最偉大的德國學者萊布尼茲只用法語和拉丁語寫作,被納粹奉為日爾曼精神祖先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則認為德語是半開化的語言,遠遠不如法語。
德國人的形象也是如此。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作家斯塔爾夫人曾用『遲鈍』、『缺乏軍事精神』、『精神散漫』來形容德國人,恰好與此時的法國人形成鮮明對比。
到 1830 年代德國民族主義運動興起時,德國人用來塑造民族文化的也不是『嚴謹』,而是席勒、歌德的戲劇和詩歌,與深沉的宗教情感和激越的浪漫主義。理性、科學之類『嚴謹』必需的理念,還被視為法國大革命文化的舶來品。
就連德國首相俾斯麥也不禁抱怨,他完全不能與普魯士保守主義者談論政治問題,因為他們會把所有事都扯到人與上帝的關係上去。
德國早期的工業產品更與『嚴謹』和『高質量』絕緣
在德國統一之初,德國絕大多數人口從事農業,製造業主要存在於手工作坊,大型工廠寥寥無幾。與早已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英國相比,德國只在人口數量和勞動力成本上具有優勢。早期的德國工廠裡,充斥著手藝不精的非熟練工,注定只能生產粗製濫造的低端產品。
在工廠的衝擊下,被認為是『工匠精神』庇護所的學徒制度很快就難以為繼。收入微薄的學徒常常毀約去工廠打工,擔心收不回本的師傅只好把學徒當成廉價勞動力來壓榨,使作坊喪失了培養工匠的意義。
於是,1871 年,德國正式廢除了行會學徒制度,開始利用貿易保護政策,全力扶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外向型經濟。
就像一個世紀後的大陸製造,德國產品很快就臭名遠揚
短短幾年後,『德國製造』就在 1876 年的美國費城世博會上遭遇了第一次慘敗。在各國紛紛展出最新民用產品和先進技術時,德國展區卻只能靠克虜伯大炮自壯聲勢,還令人尷尬地懸掛著歌頌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等人的政治宣傳品。
有教授撰文痛斥德國參展商糟糕的品味,稱德國產品已經成為『廉價劣質』(Cheap and Nasty)的代名詞,引起世界人民的共鳴。
1887 年,英國商人群情洶洶地推動議會通過了一項商標法案,要求外國產品標明其原產地。此舉正是針對德國——德國大量出口冒稱產自英國的山寨產品,已經嚴重危害到了英國製造業的信譽。所幸,德國並未在山寨道路上墮落到底。
1884 年,貿易部從教育部手中接管了成人學校的管理權,開始發展職業培訓。此後的二十年中,德國對職業教育的支出增長了 20 倍,培訓學校的數量從 664 家增長到 2162 家,學員從 58400 人增長到 352000 人。
1897 年,德國重新建立了現代型的手工業行會,將學徒制度作為培養技術工人的重要環節,鼓勵作坊型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較之傳統行會,新的制度具有統一的培訓標準、合法的學徒合同以及職業資格考核制度,現代德國工人培養模式初現雛形。
不過,這些舉措與其說是為了提高產品質量,不如說是為了遏制社會主義。俾斯麥以來的德國政治家相信,只要優待工人,給他們上升的機會,就能把社會主義扼殺在繈褓裡。貿易部在 1907 年推動了一項法案,要在每個超過一萬人的城市建立強制性的技校,其理由就是技能培訓能讓工人在社會上立足,繼而維護社會穩定。
儘管低價格仍是其最大的競爭力,但得益於大批技術工人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產品逐步在新興的電子、化工、機械製造等領域的市場上站穩腳跟。到 1913 年一戰前夕,德國出口額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
晚清大陸尤其喜愛德國便宜貨。北洋海軍從德國購買軍艦(上),主要就是因為報價低;清政府還向西門子公司採購了電報機、發電廠、有軌電車(下)等產品
公制單位現今的地位,也要拜德國所賜。英制單位換算複雜,生意人常四捨五入,賺取貓膩。德國使用的公制單位則無此問題,這套源自法國的度量衡最終隨著德國出口商品而通行世界。然而,世界大戰的降臨卻使德國勞動密集型產業遭到毀滅性打擊。
德國質量是怎樣煉成的
1918 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對德國的懲罰性制裁,使德國原先的市場份額迅速被美國占領。在凡爾賽和約中,德國的國際專利被當成了戰爭賠款的一部分,在化工、電子方面僅有的技術優勢也喪失殆盡。
阿斯匹靈(Aspirin)本是德國拜耳公司(Bayer)的發明,卻在 1919 年落到了美國企業的手裡。
當德國企業家在 1920 年代重新進入國際市場時,美國已藉助『福特主義』站穩了腳跟。由福特汽車公司開發出的標準化流水線作業,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其產量、成本全面優於德國產品。
西門子、克虜伯等德國企業也曾想移植美國的流水線,但流水線大生產需要大量資源,德國的大部分原材料需要進口,成本絕不可能比美國低。1920 年代中期,德國企業界終於取得了共識:德國的優勢不在於大規模生產,而在於用技術工人的人力優勢滿足市場的精細化需求——這正是現代德國生產模式的緣起。
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1927 年,德國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建立全面的職業培養體系,學徒制度被拓展到所有行業。
1926 年在德國成立的『國家標準化協會國際聯合會』(ISA)是目前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前身,在第二年就有了 21 個成員國。各種全國性標準已被推廣到各行各業,用來提高商品質量與國際競爭力。
A4、A3 等紙張型號就源於 1922 年於註冊的一項德國工業標準。這一標準隨後被歐盟標準和 ISO 標準接納,因此被推廣到世界各地。
然而好景不長:1929 年,席捲世界的大蕭條突然襲來。隨後上台的納粹黨很快就把經濟扭轉為內向型,透過基建和軍工生產拉動經濟,不僅對全國勞工造冊管理,還強迫中小企業並入大企業,以便於執行官僚的生產指令。
等到二戰結束,納粹的大型工業體被逐一拆解後,德國民用工業才迎來新生。傳統作坊型的中小型企業迅速恢復了活力。它們除了少數破損的機器一無所有,但憑藉技術勞工的傳統優勢與白手起家的艱苦奮鬥,在一片廢墟中創造了西德經濟奇蹟。正是這一代德國人創造了『德國製造等於高質量』的神話,餘波持續至今。
不管二戰德軍看起來多麼幹練,納粹的軍工產品遠算不上嚴謹:著名的虎式坦克(上)耗油極大,故障極多,而豹式坦克(下)的傳動輪只能連續行駛 150 公里
他們是怎樣做到的?首先是『比較質量優勢』的市場定位。
1950 年代,德國重新樹立了外向型經濟。德國企業家重新拾起 1920 年代中期的精細化生產理念,將主要市場瞄準那些不滿足於流水線普通產品的中高端消費者和有特別需求的企業用戶。機械、發電、化工等領域本就是德國的專長,這些出口商品往往本身就自帶著『高級』屬性,在戰後迅速復甦的歐洲極受歡迎。
德國出口份額占 GDP 之比。兩次斷裂分別是柏林牆的修建和德國統一。前者切斷了東西德的資源流通,後者則使德國致力於滿足內需
其次是德國獨特的公司組織結構
雖然有大眾、西門子等大型公司,但高度專門化的中小型企業(Mittelstand)才是德國經濟的支柱。這些企業大多是家族式作坊,所有者深入涉足日常管理,因此往往不存在讓其他公司頭疼的委託-代理問題,其專業經理人與管理人員的比例明顯比英美公司要低。中層經理普遍由一線提拔的工程師擔任,他們能與技術人員充分溝通,更傾向於用優化產品來化解危機。
中小型企業才是德國經濟的支柱,它們多為家族企業,經營範圍極為狹窄,與大眾消費並不直接相關。但這些公司往往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實力極強,有隱形冠軍之稱。(資料截自 2000 年)
這並非傳統行會的遺留,而是近代德國黑暗歷史的產物——納粹對猶太銀行家的迫害使得德國金融業的發展長期落後,企業主難以向資本市場募資,只能向銀行貸款,反倒讓家庭企業模式長期留存。德國最大的工業企業博世(Bosch),至今仍是私人所有而非股份制的公司。
而優質的工人和工程師,至今仍是德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從 1880 年代一路摸索來的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全面的技工學徒教育與勞工福利制度。
德國工人不僅有專業技術傍身,勞資關係還異常和諧。六七十年代近乎毀滅英法製造業的集體罷工,在同時期的德國寥寥無幾。
挺進大陸的德國製造
可是,大陸人對德國製造的印象並非來自西德經濟奇蹟。毛時代的大陸只有極少數人能接觸到德國產品,主要是賓士轎車。朱德、陳毅都曾以賓士車作為專車。大陸駐外使館普遍配備的賓士車,在文革時期還成為反動外交路線貪圖享樂的罪證之一。
1950 年代中期,大陸曾透過蘇聯進口一批賓士 220S 型豪華轎車。1959 年,上海汽車裝配廠土法上馬仿造該車,車體全部用手工敲製,成品被命名為鳳凰牌,也就是日後上海牌轎車的原型。但這種山寨產品顯然與德國製造沒有什麼關係。
賓士 220S 型轎車與上海牌轎車。上海牌是毛時代唯一批量生產的轎車,從 1960 年代到 1990 年代共生產 79256 輛。
大陸人真正被德國製造業震撼,要等到改革開放初期
1978 年,經濟凋敝的大陸決定大規模引進西方技術,開始從西方採購成套的製造技術和設備。由於外匯儲備不足,中方希望能約定返銷產品,或選擇合作生產的方式,以實現外匯平衡。
這些條件對其他國家缺乏吸引力,卻正合德國胃口。1970 年代,德國經濟增長放緩,而 1976 年的一項立法要求公司雇員在董事會上應占半數席位,使德國本土的用工成本大幅提高。一些企業開始謀劃轉移生產線,因此對與大陸的合作表現得異常積極。
1978 年 10 月,大陸第一機械工業部考察團訪問西德。圖為一機部外事局局長江澤民在德馬克起重機械公司聽取介紹
1978 年起,大陸一直想從西方引進轎車生產線。長期多方談判後,德國大眾是唯一一家既願意轉讓技術又願意投資的汽車企業,還承諾用大陸生產的發動機為全球市場供貨。1985 年,上海大眾汽車公司宣告成立。
1984 年,青島電冰箱廠成功從德國利勃海爾公司引進電冰箱生產線,最初以『琴島—利勃海爾』(QINDAO-LIEBHERR)作為公司商標,也就是海爾電器的緣起。
海爾是大陸最早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的電器企業,1985 年自行砸毀 76 台不合格冰箱的事蹟在當時極為出名在此過程中,德國工業的質量標準極大地震撼了在計劃經濟時代習慣於粗制濫造的大陸工人。
按照約定,桑塔納轎車的每個國產零件都要透過大眾總部的技術認證。大陸國產上海牌轎車的方向盤測試指標只有六個,而桑塔納的竟然有一百多個。建廠兩年後,桑塔納國產率只有 2.7% ,大陸國產零件只有車輪、天線、收音機。德國製造的高大形象迅速確立。
1984 年,德國退休工程師威爾納•格里希受聘為武漢柴油機廠廠長。格里希按照德國企業管理方法,建立嚴格的質量檢測體系,把幹部從辦公室趕到車間,每天親自帶著測量工具巡視督查。在他的嚴格管理下,該廠產品質量大有起色,鑄件廢品率由 45%降到 15%。
1988 年格里希訪問上海時對時任市長朱鎔基說:『我認為生產企業不應有出口標準和國內標準兩種質量標準,如果好的出口,壞的賣給大陸國內,產品就會失去信譽,這樣的工廠在德國要破產的。』
1985 年 4 月,時任武漢市長吳官正在授予格裡希先生榮譽市民大會上表示,衷心感謝『格里希先生把日爾曼民族嚴謹的工作作風帶到武漢來』。這是大陸人首次將德國人的民族性格稱作嚴謹。
但在格里希離任後,武漢柴油機廠很快回到了管理混亂、質量低劣的老路上,於 1998 年破產倒閉。大陸在 1980 年代前期翻譯出版了一系列德國資料,1987 年還編寫了《格里希在武柴》一書,對大陸工業發展與企業制度改革產生了巨大影響
不過,熱衷於德國油紙包的大陸人民或許並不在乎德國製造與大陸工業的關係。大陸人民喜歡傳誦的外國神話,無不是用對外國的先進描述來反襯大陸的社會頑疾,讓人產生荒謬感極強的對比。
在大陸國產商品大多質量低劣、服務差勁,而優質商品又大多來自日本這個令人情感複雜的近鄰時,完全可以理解,遙遠的德國——這個唯一能與日本在精工製造上展開競爭的國家——似乎是他們唯一的精神寄託。
讓他們安心的是,憑藉著傳統製造業的良好表現,德國是 2008 年金融危機後經濟表現最搶眼的發達國家。至於那些早已實現了生產線全球配置、並不由德國人製造的德國品牌是否能對得起他們的信仰,這或許是另一個問題。
羅思義:中美貿易逆差擴大是美國製造的問題,與中國無關2018-05-03
觀察者網特約作者,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對於美國政府霸道且單方面地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以及不公正地對中興和華為等中國企業實施官方和非官方制裁,中國在應對時應考慮到諸多因素。鑒於一些細節只有那些直接參與談判的人才能知曉,因此本文不打算論述中美貿易關係的任何戰術性問題,而將只分析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以說明中美之間存在貿易逆差的根源在於美國自身,而非中國。事實將清楚地表明,美國貿易逆差擴大是美國製造的問題, 與中國無關。
美國對外貿易逆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搞清美國貿易逆差擴大的根源在於美國內政策,而非中國產品最簡單的方法,是瞭解美國貿易逆差形成的歷史背景。與此相關的資料清楚地顯示,美國國際收支開始惡化是由於美國國際競爭力下降,而這在中國在國際貿易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之前就已發生。
首先談談國際貿易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貨物貿易。為便於大家對此有直觀的認識,圖1為大家呈現美國貨物貿易差額占GNP比重比較。可以看出,從1889年至20世紀70年代近一個世紀以來,美國貨物貿易差額實際上一直保持著順差。和平時期美國貨物貿易順差就很大,占其國民生產總值( GNP)比重為1%左右,一戰與二戰期間甚至達到更高的水準。1889-1975年美國貨物貿易順差占GNP累計比重達到64%,即幾乎占其GNP的三分之二。這說明,截至20世紀70年代,美國貨物貿易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概括來說,從19世紀80年代末至20世紀70年代,美國貨物貿易幾乎每年都是處於順差狀態,累計餘額也為正數。
圖1
圖2
圖2呈現的是按照5年移動平均線計算的美國貨物貿易差額占GNP比重比較。運用中期移動平均線計算有利於看清基本的歷史趨勢,因為它可以消除個別年份的短期波動的影響。如圖2所示,從1894年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80多年間,美國貨物貿易差額占GNP比重基本上一直處於順差狀態。
從圖1、2可以看出,20世紀70年代初以後,美國貨物貿易差額占GNP比重系統性地急劇惡化。分單年來看,美國貨物貿易差額占GNP比重從1975年0.8%的順差轉為2006年 6.1%的逆差,2017年美國貨物貿易逆差占GNP比重為4.3%;分總年來看, 1975-2017年美國貨物貿易逆差占GNP比重為96%。
按照5年移動平均線計算,趨勢更加明顯。1980年前美國貨物貿易差額占GNP比重一直處於順差狀態,隨後陷入巨額逆差,2012年達到5.8%的峰值,2017年這一比重仍為4.3%。
因此,美國經濟歷史明顯分為兩個階段:1889-1975年美國在國際貿易方面具有高度競爭力,1975-2017年這種競爭力則急劇下降。
美國國際競爭力呈惡化趨勢這個鍋不應由中國來背
上述資料表明,美國貿易逆差惡化這個鍋不應由中國來背。20世紀70年代初期與中期,美國貨物貿易差額開始處於持續逆差狀態,而中國那時還未開始改革開放,當時中國占世界GDP與世界貿易的比重極低——根據世界銀行最早的資料,1978年中國占世界貨物與服務貿易出口比重僅為0.5% ,1982年中國對世界貨物出口的貢獻率為1.1%。總的來說,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占世界貿易比重極低,而當時美國貨物貿易陷入巨額逆差。因此,美國貿易逆差惡化這個鍋不應由中國來背。
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美國貨物貿易競爭力基本上呈惡化趨勢;從1980年代起,美國的貨物貿易地位嚴重惡化。總之,美國貨物貿易差額惡化,即美國貨物貿易競爭力喪失,是由於美國的國際貿易競爭力地位惡化,與中國無關。
美國經濟競爭力整體下降
到目前為止,僅對國際貨物貿易進行了分析。雖然它是國際貿易最重要的部分,但它並不是國際貿易的唯一一部分。從理論上來說,美國貨物貿易逆差呈長期惡化趨勢,可通過提高美國在其他國際貿易領域的競爭力來彌補.。事實上,美國服務貿易一直保持著順差。此外,美國海外投資收入也一直保持著順差。鑒於服務收入或外國投資收入與貨物出口收入同樣有價值,因此要瞭解美國經濟的全球競爭力,就應評估國際貿易這些不同領域的相對重要性。
圖3
為分析這一點,圖3為大家呈現美國貿易差額與國際收支逆差占GNP比重比較。另外,為便於大家對此有進一步的認識,將之細分為三大項——貨物貿易,貨物與服務貿易,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即包括除貿易外的淨投資收入)。如圖3所示,美國服務與投資收入逆差低於其貨物貿易逆差——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占GNP比重為2.4%,貨物與服務貿易逆差占GNP比重為2.9%,貨物貿易逆差占GNP比重為4.3%。
但圖3也證明,美國服務與投資收入順差不足以抵消其貨物貿易巨額逆差。再次分析美國貨物與服務貿易及國際收支經常專案就會發現,20世紀70年代前美國這兩項一直保持著順差。從那以後,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即美國國際競爭力嚴重惡化。
圖4
為舉例說明美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呈整體下降趨勢,圖4為大家呈現按照5年移動平均線計算的全面衡量美國國際貿易地位的指標——美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占GNP比重比較。可以看出,1981年前美國國際收支基本上處於順差狀態。 1981年後,美國基本上處於逆差狀態。2012年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占GNP比重達到5.2%的峰值,2017年這一比重仍維持在2.3% 。美國國際收支資料充分證明,從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美國貨物貿易與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即美國國際競爭力基本上呈下降趨勢。
正如上文所述,資料再次清楚地證明,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嚴重惡化這個鍋不應由中國來背。1981年中國對美國貨物進口的貢獻率為僅0.8%,占世界貨物與服務出口比重僅為0.6%。資料清楚地表明,從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國際競爭力整體急劇下降,而這與中國無關。
美國經濟競爭力整體下降並非是受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所謂“經濟侵略”
美國經濟競爭力整體下降不可避免地產生一個顯而易見的運算結果。因為反映美國競爭力下降的美國對外貿易總逆差增加,如果美國與個別國家和地區的逆差占美國對外貿易總逆差的比重保持不變,必然將導致美國與後者的逆差規模(逆差額與占美國GNP比重)增加。這僅僅反映了一個事實:美國經濟競爭力整體下降,並非是由於受到其他國家和地區——中國和東亞的所謂“經濟侵略”。
林毅夫的數篇作品,包括他的文章《對中國進口徵收高關稅會削弱美國》與他的演講《特朗普經濟學與中美貿易失衡》,詳細闡釋了他對於中美關係的看法。正如他指出:“1985年後中國對美貿易盈餘的增加主要受到東亞經濟的演化的推動。隨著其工資水準上升,美國開始從日本進口消費品;接著它又轉向‘亞洲四小龍’——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和中國臺灣進口這些商品,最後,這些進口品的源頭又轉移到了中國。”
因此,下文將就美國國際競爭力長期惡化的背景提供進一步的資料,以驗證林毅夫的分析。
圖5
鑒於此,圖5為大家東亞占美國對外貿易總逆差比重比較。可以看出,資料呈現同樣的趨勢。有必要指出的是,林毅夫所做的分析是按不變價格計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的《貿易方向統計》則是按當前匯率計算。正如趨勢線所示,自1980年以來,東亞地區對美國貿易逆差貢獻的整體比重並未上升。但東亞地區占美國對外貿易總逆差比重不斷增長,必然意味著東亞對美國逆差的規模呈上升趨勢。這並非是由於美國受到東亞所謂的“經濟侵略”,而是僅僅因為美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呈整體惡化趨勢。
圖6
圖7
圖6、7均呈現同樣的趨勢。雖然圖5顯示,東亞對美國對外貿易總逆差比重並未增長,但反映美國國際競爭力的美國貿易逆差整體增加,意味著東亞對美國對外貿易總逆差占美國GNP比重呈上升趨勢——圖6是按照同比增長計算,按照5年移動平均線計算的圖7所反映的趨勢更為明顯。按照同比增長計算,東亞對美國對外貿易總逆差占美國GNP比重從1980年的 0.6%升至2017年的2.8%,按照5年移動平均線計算這一比重則從0.8%升至2.7%。
但正如圖5所示,儘管東亞對美國對外貿易總逆差占美國GNP比重呈整體上升趨勢,但東亞對美國貿易逆差貢獻的比重並未上升。因此,東亞對美國貿易逆差擴大是由於美國貿易競爭力整體惡化,而非是由於受到東亞所謂的“經濟侵略”。正如林毅夫所強調的,在中國對美貿易盈餘迅速增加的同時,東亞地區占美國貿易赤字之比有所下降。
這種趨勢產生了另外一個結果,正如林毅夫指出:“中國對美貿易盈餘規模被系統性地高估了,因為其勞動密集型製造品的資本密集型元件主要從韓國和中國臺灣進口。這是基於各經濟體的比較優勢的國際生產網路的直接結果。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其對美貿易盈餘將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並願意接受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國家和地區。美國無法從這一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轉移中獲益的,它在半個世紀前便不再具有這類產品的比較優勢。美國重新開始製造這類產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由此帶來的影響也顯而易見,正如林毅夫指出:“這意味著美國消費者將承受特朗普政府對中國進口品徵收關稅的成本。美國消費者對日常必需品的需求不會因為進口產品成本上升而改變。美國要麼繼續從中國進口,讓其消費者付更多的錢,要麼從越南、印度和非洲進口。但由於從這些經濟體進口的商品價格更高,美國進口的改變在降低對華雙邊赤字的同時將增加對這些國家的赤字。因此,結果是一樣的:美國消費者將為同樣的商品付更多的錢。”
綜上所述,美國對華發動貿易戰,將降低美國消費者(即美國民眾)生活水準。
結論
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將不再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貿易地位長期惡化的原因,展開進一步的論述。在此將僅對最重要的經濟過程,以及由此帶來的地緣政治影響進行分析。
就美國國際收支逆差產生的根源,IMF總裁克莉絲蒂娜•拉加德點出了原因。她指出,失衡狀況出現的原因是一國的支出超過了其收入。用經濟學術語來說,一國國際收支逆差完全等於該國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差額(儲蓄缺口)。
要瞭解造成美國支出大於收入這一形勢的根源,就有必要回顧納粹領導人赫爾曼•戈林就德國有必要在槍炮和黃油之間做出選擇,那他將選擇槍炮時發表的名言“槍炮使我們強壯,而黃油只會讓我們肥胖”。通過這種類比就會明白,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即美國支出大於收入的原因,不過是由於美國試圖同時擁有槍炮和黃油,但無法同時負擔得起而造成的。
美國支出大於收入是由於其試圖維持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最龐大的軍事支出,同時試圖避免因為軍事支出融資令美國民眾生活水準下降,而在國內引發比當前更嚴重的政治不滿所致的。美國無法同時負擔槍炮(高昂的軍事支出)和黃油(較高的生活水準),意味著美國支出將大於收入,進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國際收支和貿易逆差擴大。美國要使支出與收入一致,即消除國際收支逆差,就必須要麼削減槍炮支出,要麼削減黃油支出。換句話說,美國最終將被迫在槍炮和黃油之間做出選擇。
鑒於此,從自身的福祉出發,美國人民當然是選擇維持他們的生活水準,削減美國軍事支出以及放棄與此相關的侵略性的外交政策。後者不僅給美國生活水準帶來下行壓力,而且導致美國士兵死亡,並在美國干預的國家(例如伊拉克、利比亞)製造混亂。但遺憾的是,美國政治當權派希望維持軍事支出,這與美國人民的利益相悖。而這將對美國民眾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美國政治當權派試圖將其國際收支逆差擴大歸咎於其他國家。但正如上文所述,美國國際收支逆差擴大是由於美國經濟政策造成的,與其他國家無關。
在這種情況下,最大的地緣政治風險是美國政府為轉移民眾注意力而隱瞞美國國際收支逆差擴大是由於美國經濟政策的原因,轉而指責其他國家,並對其他國家發動經濟攻擊,甚或軍事攻擊。簡言之,危險在於美國經濟失敗會使其變得更具侵略性。鑒於此,中國與其他國家應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以能夠抵禦美國這種莫須有的攻擊,同時還應準備應付美國的經濟攻擊。
http://www.guancha.cn/LuoSiYi/2018_05_03_455639_2.shtml
美中互課高關稅 雙方經貿出招一次看懂
美國2018-06-16宣布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回顧中美近3個月來的貿易對峙,雙方在過程中互祭規模對等的貿易制裁清單,在歷經3輪貿易磋商後,最終還是在貿易戰場上兵戎相見。
美國15日宣布對中國價值500億美元的商品課徵25%高關稅。7月6日起將先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課徵25%的關稅,之後還會再對284項商品採取關稅行動,包括「中國製造2025」科技發展計畫在內。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隨即表態指責美國發起貿易戰,並指出,中國將立即公布同等規模、同等力度徵稅措施,中美先前磋商達成的所有經貿成果將同時失效。中國宣佈,對原產於美國的659項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其中對農產品、汽車、水產品等545項約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實施加征關稅,對其餘商品加征關稅的實施時間另行公告。
以下回顧過去近3個月來的中美貿易對峙經過。
--3月23日,美國總統川普美東時間3月22日在白宮簽署備忘錄,在301調查認定中國涉及強迫美國企業技術轉移、竊取美企智慧財產權及惡意收購美國高科技企業。美方研擬對中國銷往美國的產品課25%高關稅。此外,美國依「貿易擴大法」第232條啟動針對鋼鋁的進口關稅,自3月23日起,對進口的鋼鐵和鋁分別徵收25%和10%的稅率,中國未獲豁免,這項政策也被稱為「232措施」。
--3月23日,為了回應美國對進口鋼鐵與鋁課高關稅,中國商務部研擬對美國祭出高關稅的產品清單暫定包含7類、128個稅項產品,多數都是農產品以及鋼、鋁,涉及產品金額共計30億美元。
--4月3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採取行動,對前述128項美國產品加徵15%或25%的關稅。
--4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美東時間4月3日公布對中國301調查徵稅產品建議清單,清單長達45頁,受影響產業涵蓋航太、資通訊、機器人及機械業等,價值約500億美元的產品,建議稅率為25%。
--4月4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研擬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飛機、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徵25%的關稅。中國商務部公告,這項加徵關稅措施涉及2017年中國自美國進口金額約500億美元。實施日期將視美國政府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實施情況,另行公布。
--4月6日,川普於美東時間4月5日在聲明中表示,「鑑於中國採取不公平報復行動」回應美國先前宣布的關稅行動,他已指示美國貿易官員考慮再對1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
--5月3日,中美首次貿易磋商。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率團訪中,連續兩天在北京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領軍的代表團會談。縮小美國貿易逆差及美方指控中方強迫技術轉移等為其中焦點。
--5月16日,中美第2輪貿易磋商。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首席代表身分,率領中方經貿代表團於當地時間5月15日下午抵達華盛頓。劉鶴此行停留至5月19日。
--5月20日,白宮公布美中第2輪貿易磋商的聯合聲明,在大幅減少美中貿易逆差上雙方達成共識,中國還允諾,將加大採購美國農產品與能源。在智慧財產權保護上,華府提出的相關具體要求,中方也有明確回應。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證實,華盛頓和北京當局已同意停止互相加徵關稅。
--5月29日,美東時間5月29日,根據301條款,美國將對價值500億美元、含有工業重要技術的中國商品課徵25%關稅。當中將包括與「中國製造2025」計畫有關的產品,課稅最終產品清單,將於6月15日前宣布。
--6月2日,中美第3輪貿易磋商。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6月2日至4日率團訪問中國,雙方將繼續就中美經貿問題進行第3輪磋商。會後雙方沒有發表聯合聲明,也沒有提供細節。
相關新聞
中美6.3貿易談判釋放3信號:農業能源成了突破口。開放是中國既定戰略。美若加徵關稅,不生效。中興罰款10億美元,30天內改換中興董事會及管理層成員。(回應:反復無常,簽了也是白搭!)
美商務部長6.7與中興達成10億美元罰款協定 6.13中興通訊A股複牌
DRAM存儲三巨頭(三星、海力士、美光)在華遭反壟斷調查 可能罰金8-80億美元(回應:把中興的損失罰回來,再加2倍利息。)
中興遭美封殺 美國供應商反成重災戶 中興去年付給211家美企共23億美元
美懲罰中興華為 害到蘋果 富智康預警 Q1虧37億元
蘋果三星全球專利戰落幕 三星得賠5.39億美元
歐盟6.7擬對穀歌開出反壟斷創紀錄一百億美元罰單
美方威脅制定2000億美元徵稅清單 商務部回應:強力反制
新華社評:以戰止戰 不得不為
中美貿易戰加劇 全球股市哀嚎 美股大跌只是大調整的開始
IMF警告美關稅威脅全球經濟
美國大豆期貨2018年2季度已經下跌15%
美大豆協會等抗議:最黑暗時刻
路透社/衛報:美農民嫌棄特朗普
美商界發聲 反川普對陸加稅
國際輿論(紐時...)紛紛批評美國政府加征關稅
俄專家:中國將聯合歐盟、加、墨對抗美增關稅
外媒:特朗普扣動扳機 不止對準中國 還掃射了全世界
貿易戰加劇 各國拋售美債 俄砍最凶剩一半
陸連發三公告 查美國傾銷
環時社評:中國打的是對美貿易自衛反擊戰
新華社:將貿易戰挑起者打痛,才能讓其停止無理行為
新華社:美國應記取歷史教訓 勿重蹈大蕭條覆轍
央媒:“貿易恐怖主義”救不了走向衰敗的美國
中美貿易戰根源 美國經濟民族主義崛起
失落美國夢:川普的當選 美利堅民族主義崩壞逆流
對美貿易戰 陸媒稱得道多助
陸強化貿易戰話語權 爭取國際支持
美國對歐盟徵收鋼鋁關稅,歐盟不再渲染中國威脅論? 法國會6.12呼籲歐盟趕緊入一帶一路
中國商務部6.16對美歐多種無縫鋼管發起複審調查
川普N次髮夾彎…白宮貿易派系之爭 讓盟友對手都看傻了眼
中美貿易戰開打 台灣將受雙重打擊(運往大陸組裝或組裝後轉出口)
落井下石 台灣政府已禁止其向中興通訊出售晶片
聯發科:與中興通訊之間的出貨恢復正常
三星打算向國產手機製造商賣晶片,包括中興
中興通訊國產供應商接到供貨信號 國產替代加速
馬雲4.25在日本呼籲各國開發晶片技術以避開美國控制(回應:馬雲說得對,全世界人民有權分享人類晶片文明。)
美涉嫌侵權中微晶片設備4.27在浦東機場被上海海關扣留
中國互聯網三巨頭BAT出手,每年或為國省16000億進口晶片
百度AI商業化加速2018年第1季淨利人民幣67億元年增277%,營收209億元年增31%。
華為研發手機作業系統 取代安卓(Android)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猛降 蘋果排到第五位 但華為小米還在漲
日本半導體興衰啟示錄:敗於貿易戰爭,終於體制僵化
日本《選擇》月刊:美中半導體戰爭必然激化,中興只是第一幕,刺激中國獨立開發,使美國份額下降
中國邀外資共造世界級晶片產業 美媒:令人意外(回應:中國態度很明確,你不讓我玩,我帶全世界玩!看誰玩過誰!)
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正二期募資或達2000億
國家隊加碼晶片產業,中芯國際獲42億增資 設半導體基金
習4.26視察武漢半導體廠 強調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
中國魂芯二號A晶片:運算性能業界同類最強(回應:不要廣告意淫看巿場. 意淫?這是軍工用晶片,你懂嗎?)
傳大陸研發匿蹤超材料 材質類似積體電路
美媒指出美軍最大弱點:半數電子設備元件產自中國
中國AI第一芯 寒武紀首款AI雲處理器來了
生物智造:中國上海科學家打一束光,讓細菌畫納米電路
政府大動作採購 支援國產晶片
中芯下單後,長江存儲“首提”荷蘭14nm光刻機
中興通訊:持續加大5G核心晶片等產品研發投入
紫光5G晶片 拚2019年商用化
5G標準來了!中國預計投資1.5萬億用戶數5.8億
聯想拿到了高通曉龍855的5G手機晶片全球首發權
5G準備搶先美!中國商用進度名列第一
中國晶片產業鏈龍頭名單:兆易-存儲;景嘉微- GPU;揚傑-分立器件;中芯-晶圓代工;三安-LED;士蘭微-IDM;華創-半導體設備;至純-系統集成;晶瑞微-電子化學品;中科曙光-高性能計算;紫光-晶片設計;君正-嵌入式處理器;中穎-IC設計;匯頂-生物識別;長電-封測。
10年後哪國將成人工智慧領導者? 美民眾:中國
中國面板廠崛起 韓中台三強鼎立
日媒:中國大步邁向手機面板強國 趕超日韓市場份額30%。
陸面板質量俱進 威脅台日韓
美國《紐約時報》:白宮考慮限制中國科研人員簽證,將涉及“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重點研究領域(回應:美國在閉關鎖國的路上狂奔!恭喜!似曾相識的節奏。 乾脆禁止中國留學生入境美國;禁止中國人移民美國!禁止美國企業投資中國。 這下香甜的空氣某些人是吸不成了~)
日經:美國要求中國放棄「中國製造2025」政策(回應:哈哈,放棄「中國製造2025」政策?美帝現出真面目了嗎?要不乾脆禁止中國有大學? 李光耀說,「你不能阻擋中國的崛起,只有他們自己能這麼做。除非你想要向他們宣戰或是在經濟方面抑制他們的發展。然而,這麼做將適得其反。假設中國沒出問題,你們只得接受它會更加強大的事實。」 )
康乃爾大學經濟學者普拉薩:開徵關稅擋不住中國2025
經濟日報社論/2025…中國製造關鍵戰役:一、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急需數據,數據愈多,效果愈好。二、中國也在技術投資方面保持領先,2018年152億美元的全球人工智慧投資中,48%流入中國,美國僅占38%。三、人才方面中國也有領先趨勢。早在2014年,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研究論文的數量與質量上雙雙超過美國。四、政府積極推動。
英國《金融時報》:前50獨角獸企業,中國26家,16家美國16家。(回應:人家獨角獸 台灣獨腳獸)
美媒彭博社:隨著“一帶一路”中國正悄然確立全球標準
美前防長稱世界更多國家認可中國模式 美需自身檢討
經濟學人:一些美國創業公司正在借鑒中國模式,但做起來不容易
在中國受到震撼,默克爾回國急開AI峰會
吳敬璉反對不惜代價發展晶片產業(回應:對對對,中國做好世界代工廠就行,賺點組裝費加工費就行了,還想往高處攀,否則歐美日可不高興了:別做夢了,幹好你的低端體力組裝活就好——這就是世界的分工。 吳敬璉/茅於軾...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大的腦子已經被美國自由市場/契約精神禁錮了。
相關資料
相比500億,美國有沒有想過這場貿易戰的副產品?2018-06-15眉山劍客
最近的一系列發展,證實我早先的兩個猜測:第一,貿易戰是中打還是大打,取決於美國而非中國。第二,和美國打交道的經驗必須針鋒相對,有理有節,因為美國從來都是欺軟怕硬,得寸進尺。
回應
中國已經夠強硬的了,我們面對美國還不具備主動出擊的實力。
不是,是大國之間的鬥爭必須先把面子功夫做足!佔領道義上的制高點。
北大張維迎/吳敬璉/茅於軾之流很久沒有露面了。
他肯定要說:正因為中國實施了過多的市場干預、產業政策,造成不公平的經濟博弈結果,所以全世界深惡痛絕,美國人民不得不在偉大領袖特朗普的率領下站起來了,奮起反擊,中國是當今世界倒退潮流的主要原因,巴拉巴拉。只不過,他的這種思想,顯然沒有人敢在中國媒體上登,登了就是被幾乎所有中國讀者罵死。
特朗普打貿易戰,給自己解套卻坑了美國2018-04-10觀察者網
2018-04-07,陳平老師出席觀天下講壇,演講“中國經濟改革之路”。觀察者網風聞社區在會議間隙邀來陳平老師,請他就特朗普和中美貿易戰解析一二。
貿易戰是小打,中打還是大打,取決於誰?不是取決於中國而是美國。
小打就是跟以前一樣打打停停,用打貿易戰的姿態來壓迫中國讓步。別的讓步我不擔心,我擔心的是中國如果在美國的壓力下,過早過快地開放金融,中國金融行業沒有幾個像華為、中興、聯想這樣有競爭力的產業集團,會吃一頓苦頭。我認為,中國如果開放金融的話,應該像當年開放深圳特區一樣。先開一個門,給大家練練兵,如果能打,就開大一點,不能打,門就開小一點。
中國最大的風險,不是怕貿易戰大打,而是怕貿易戰小打。然後對西方抱有幻想,以為中國開放金融就可以滿足美國的要求,我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美國人永遠是得寸進尺,不會滿足於這一點讓步的。
特朗普這個人是沒有耐心的,中國領導人又特別擅於跟美國人打太極拳,所以如果小打,打太極拳,打打談談,美國認為不過癮,怎麼辦?一定是中打。中打會是什麼結果?好幾年前,我就在歐盟和美國預言過,如果要打貿易戰的話,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就結束了,會變成區域競爭的全球化,基本上全球可以分成三大版塊:北美、歐洲、東亞。最有發展前途的是東亞這一塊,日本的體量不是中國的對手,所以東亞全球化不會像歐洲一樣德法共治,而是中國主導。
如果貿易戰大打的話,會加速中國在世界崛起的速度。
所以我認為,中國不想打貿易戰,但是歡迎特朗普大打。中打沒有問題,小打就是比賽誰有耐心,中國人本來就有耐心。無論美國願意小打、中打還是大打,最後的勝利一定是中國的,只不過勝利的結局來得有多快,規模有多大,取決於美國會犯多大的錯誤。只要美國犯錯誤,中國就有試錯的空間,摸石頭過河沒有問題。
回應
陳教授說,美國犯錯讓中國有更大的試錯空間;美國犯錯越多,中國發展就越快。
陳老師講的透徹、全面、深刻,對美國完全刨析,全面把脈看清病因。同時也指出了我國的優缺點,文章寫的很好。
http://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1788
美不斷提高對陸產品開徵關稅金額 中國如何落實報復?2018-06-20經濟日報
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教授史宗瀚:
美國在中國的獨資或合資企業不少;如果衝突達到極限,中國政府可能阻止、甚至禁止美商在中國的生產及銷售業務,而中國的經濟成長當然也將承受壓力。這些極端措施表明中─美貿易與經濟戰已全面開打。
瑞信私人銀行大中國區副董事長陶冬:
中國顯然彈藥不足。中國對美國有順差,因此報復行動將擴大到產品以外領域,例如服務業,甚至資本帳。然而我認為貿易戰將沒有贏家,升高衝突並不能解套。
荷蘭合作銀行金融市場研究主管艾佛瑞:
中國在貿易上無法充分報復,因此顯然將會壓迫美商,試圖建立聯盟以對抗美國,可能宣佈讓人民幣自由浮動而導致貶值,到最後甚至可能升高地緣衝突。美國將如何因應,仍不得而知。
新加坡華僑銀行經濟學者謝東明:
中國為避免陷入以牙還牙的惡性循環,可能加速擴大內需計畫,以減稅及增加公共支出等財政政策來促進內需。最近財政收入快速增加,為中國的貿易戰提供一些緩衝能力。人民銀行可能採取較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因應經濟成長減緩,倒債風險升高等逆境。
澳洲AMP資本公司首席經濟學者奧利佛:
中國由於一年僅進口1,30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無法與川普喊出的2,000億美元相抗衡,因此中國很可能擴大報復面,例如減購美國公債,但這也會造成人民幣升值的反效果。美國目前可能是以擴大關稅範圍作為與中國討價還價的籌碼,但風險在於5月19日協議破局後中國更不信任美國。
IHS Markit亞太區首席經濟學者畢斯瓦:
川普政府認為美國對中國逆差高達3,750億美元,中國無法對美國採取等額的報復行動,因此美國能打贏這場貿易戰。但美─中貿易戰的整體傷害相當廣泛,因為許多亞太國家都是中國製造業的供應鏈,例如電機與電子產品等。目前雙方不大可能迅速達成妥協,因此下半年亞洲出口業亦將受損。然而也有坐收魚利的贏家,例如中國將轉向澳洲、紐西蘭、巴西及加拿大進口農產品。中國理論上雖能夠再對80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課稅,但將包括半導體等科技產品,如果加徵關稅反而將打擊中國工業的競爭力。另外美國國會還將立法,繼續禁止美國企業銷售產品給中興通訊,對中國出口產業造成全面性的打擊。
法國巴黎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者陳興東:
川普似乎瞭解無法在短期內大幅削減美中貿易逆差,因為美國很難找到能夠替代中國產品的進口來源,且美國也沒有多少產品可增加對中國的出口。因此短期間川普政府只是要對中國施壓,長期目標則是重新平衡雙方的經濟關係。真正的目標是阻礙「2025中國製造」計畫。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中國業務副總裁彭捷寧:
川普政府在特別301一案中,找出了真正必須解決的問題,但課徵關稅將解決不了問題,只會傷害美國的經濟利益。我們已經看到中國主管機關加強對境內的美國企業加強監督,未來還可能加強海關檢查,廢棄物排放檢查,及更嚴格執行廣告相關法律。隨著雙方衝突升高,中國主管機關加強對美商的監督將成為趨勢。我們也擔心中國國家主義升高,會轉成反美情緒,甚至使消費者杯葛美國產品。
中國製造業是虛假繁榮嗎?2018-05-28王文
【2018年5月25日-26日,世界製造業大會在安徽合肥舉行,包括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德國前總統、世界中小企業聯盟主席武爾夫等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3000多名政要名流與商界代表雲集參加了十多場大會與各類論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受邀主持其中“智慧製造”專題論壇並發言。】
王文:這兩天與數十位國際企業高管深層交流,深切感受到中國製造仍然高度被世界看好的盛況。這種對中國製造業的高預期超過我此前的想像。要知道,當下,逆全球化浪潮席捲各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聳增,製造業一度被輿論唱衰。一些外國智庫研究報告也在講,中國製造業勞動力優勢已喪失,缺乏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中國製造業只是“短暫的輝煌”,或是“虛假的繁榮”。近年來,還有一些西方報紙刊登“中國經濟將崩潰”的論點。
不過,這兩天,我看到上千位國際企業高管自發到合肥來,聽說還簽約了數百個項目,這不正說明大家以“用腳投票”的方式,認定已成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的中國發展潛力仍很大,未來必然成長為“製造強國”嗎?
這兩天,我在就餐、茶歇、來回會場間與許多國際朋友交流,問他們對中國政府的最大建議或感受是什麼?說實話,我很少聽到外國企業的抱怨,反而很多是感謝。
我從外國朋友眼中看出,中國政府是全球最重視製造業、並給予製造業發展真正“優先政策選項”的政府,這是我近日感受到中國製造業被世界所看好的制度優勢、也是第一原因。
第二,除了政府的制度優勢外,全產業鏈的技術優勢是中國製造業發展將長期被看好的技術原因。
第三,人才優勢也是中國製造業發展被全球青睞的關鍵因素。與歐美國家過去20年優秀學生都投入金融、工商管理、法律等學科不同,從1990年代後期中國大學擴招以來,中國平均每年產生500萬左右優秀理工科畢業生,創造了8000萬-1億人左右的工程師社會人員儲備。
第四,市場優勢更是中國製造業未來遙遙領先於西方的重要保證。14億人的統一大市場是世界獨一無二的。
當然,中國的挑戰也不少。全球經濟增長起伏對中國的衝擊越來越大,中國教育水準與消費促動需要提高,製造業一些核心技術的突破仍未見曙光,“工匠精神”在中國要發揚光大難度很大,人均勞動生產率提升道路很漫長,城市病與生態污染治理仍很迫切,社會輿論時時出現的消極幹擾也很明顯。
回應
一個晶片就弄的中芯半死不活的!全球前四的通訊巨頭!
問題暴露出短板,趕緊追趕吧。而且中興是通訊巨頭,又不是晶片巨頭,你覺得愛立信或者沃達豐的晶片很牛逼?美國對中國航太全面制裁、禁運幾十年了。中國航太不照樣活得很好?所以,中興死不了。
北京專權 窒息創新 前景看衰?2018-06-05聯合報 林中斌
四月,美國總統川普制裁「中興通訊」。斷料、停工,在一月中它損失三億多美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竟然不堪一擊!原因顯然是:缺乏創新。
連帶論述是:北京限制自由,封閉資訊,窒息創新,抄襲甚至偷竊先進技術。無怪乎,中國成長已減緩,資金外逃,國債高築,前景看衰。
實際情況呢?
今年四月,中國科學家潘健偉被《時代》雜誌選入一八年世界百大人物,因為他領軍研發量子通訊在一六年「墨子號」衛星升空後已取得全球領先地位。而量子通訊可保密,有潛力打破美國以互聯網主導全球通訊的優勢。
根據去年十一月十六日Defense News報導,Google母公司Alphabet總裁也是五角大廈「國防創新委員會」主席Eric Schmidt說:「到二○二○年,中國將趕上美國。二五年,他們將超越我們。三○年,他們將主宰AI。」
同月,每年兩次的「全球超級電腦五百強」TOP500比賽發布排名。中國的「太湖之光」連續兩年四次居榜首,「天河二號」為亞軍,瑞士第三,日本第四,美國Titan第五。Titan速度僅為「太湖之光」的五分之一,曾攬冠軍多年直至一三年六月被「天河」取代。之後,「天河」連續六次盤踞霸位。但它晶片購自美國英特爾,一五年受美國以國安理由箝制。於是逼迫中國造出核心及晶片皆自製的「太湖之光」,一鳴驚人雄占鰲頭。回顧○八年時,中國尚無法擠入前一百名。九年來進步,何人料到?
「中興通訊」當年急於攻占市場,懶於研發晶片。如今遭此挫敗,焉知非福?
其實,類似制裁「中興通訊」對中國經濟衝擊已不如前。中國○七年對美國出口占中國那年GDP高達九點一趴;而一七年只占三點九趴,下降至約四成。十年以來,向美出口對中國經濟成長的重要性已大幅減低。
去年七月,IMF三度向上修改中國GDP成長至六點七趴。根據的是:一六年起出口增加、人民幣強勢、股票市場上揚、外匯存底回升至三兆美元以上。今年一月北京公布一七年GDP成長為六點九趴,更勝於IMF預估,為七年來首度回升。
根據今年四月廿一日Economist分析,中國經濟比一五年大為改善,因為政府已開始正面迎戰根深柢固的結構問題。於是,國債占GDP的比率已穩定。資金外逃已受嚴控。人民收入成長已高於GDP成長。國家經濟漸趨成熟,服務業從廿年前占GDP三成上升至一半。大投資項目如高速鐵路已開始賺錢。地方債務幾乎都花在橋梁、公路等基本建設而非空屋住宅。
今年三月廿八日《紐約時報》登載歐巴馬總統財政部顧問Steve Rattner評論:「過去四年,中國減少了三十二趴某種空汙微粒。同樣的成就,美國在一九七○年通過Clean Air Act法案之後花費十二年才做到。北京治理模式在最短時間內把最多的人民拔離貧窮。人類歷史從未得有。」
「歐亞集團」總裁Ian Bremmer在去年十一月十三日《時代》雜誌發表專文「北京國家主導經濟體未來將勝出」說:「中國,非美國,是全球經濟最強的角色」。(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
相關新聞
美國超算奪回世界第一 後面馬上看中國的2018-06-09環球時報
回應
「中興通訊」當年急於攻占市場,懶於研發晶片。
這樣的說法很有問題,中興是系統廠,其主要技術能力在局端設備以及手機設計。你會要求宏達電或是鴻海去研發晶片嗎? 你會要求聯發科賣自己品牌的手機嗎?供應鏈上下游廠商有錢大家賺,何苦一家吃乾抹淨呢? 不過,老美這樣惡搞,可能促使老共真要下狠手上下游統包吃乾抹淨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