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命觀
佛,離苦的思想。
修養的工夫。
準備看破的世界,未有創造力的世界。
人帶有道德、文化的創造,生生化育的思想,來自孔子天命觀的影響。人的道德心建立,荀子透過教育,禮、樂,理想的制度化設計,使人各安其份,各安其位。
2.一氣所成的宇宙觀
A.秦漢時期,孟子破楊墨,荀子破孟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貴無—老子精神,崇有—莊子精神。
南北朝、隋唐,佛學:
天台—一念三千
華嚴—一心法界緣起觀
禪宗—明心見性,如來清靜心
對先秦儒有立有破,非一昧的批評、推翻道家,其理論預設在生生不息的創造。
a.道德心性論
b.見仁見智
B三綱五常的倫理關係—氣的倫常化結構
人整個存活的空間,擴展到整個現實世界。人與宇宙萬物有互動互感的關係。倫理性,存在性的感應關係。
人與一切自然界的存在,存在於有秩序的氣的結構中,是彼此感應、互通的時代(董仲舒)。
天人合德(道德、精神、價值上合德)+天人合一(存在性、感通上)→宋明理學氣與理的關係辨析,存在特性與預設,追尋有理想、有方向的目標,亦是在現象界中,有其內在的存在價值法則。
不論理在氣之外(上),或理在氣之內(中),天地是氣之所生。
3.魏晉玄學
A.貴無,人性精神的涵養。崇有,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德開展。
宇宙中的所有存在,彼此相關卻又彼此殊異(帶有獨特性)。開創個體的主體意識,所有人的一致性、存有性,是平等的。由涵藏中涵養,衝出個體生命的自由,帶有存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平等性。
B.討論郭象「聖人」人格的問題。誰能達到最高境界。
C.以子解經,由個人特殊的角度,藉由經書來談論個人對哲學思想的理解。
4.佛學
開始反省人類認知活動的本身。人看世界的方式,依據經驗的事實或人類理智的邏輯性。
宋明理學開始建構屬於自己的方法論。有、無,非再只是內容的辨析,更成為一種方法。
「理一分殊」、「一本萬殊」,皆與「一念三千」有關本體論的預設。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由個體中看見整體。
太和所謂道。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見宇宙中的生意,看見道德精神、天地萬物涵藏的價值。
5.禪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下就能體認佛性在自我生命中的開展,回到本心,即與佛法世界相應,當下體認的精神。
宋儒有天地之心、氣質之心的觀念,受竺道生「一闡提皆有佛性」的影響,它提示出一個方向,非從現象的差異來看,而是從價值開展基礎的可能性。因善惡是互具的,宋儒本心–良心,與佛學的本心不同。心,與成就的最高境界–仁,不一樣。仁,是誠敬的精神。而敬義夾持的工夫,在於涵養、敬學。
宋儒雖闢佛、批道,道在文化創造態度上,是消極的。但此種批判是文化價值上的批判,站在人本主義上立場上,注重人文化成的傳承。
儒,人格化育之心,在時間之流中,具體的個人生命,現實的生活中。
佛,清淨、解脫之心,非僅開創文化心、道德心,更有超越時空限制的可能性。
※宋明儒有別於先秦儒
1.問題意識的提出
a.宇宙本體重新建構的興趣
b.心性論
孔、孟、中庸→工夫本體
2.學術思辨方法的提出
魏晉玄學、佛學的影響,體、用的辯證思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