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1-26 08:47:55| 人氣3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漢至兩晉佛教發展概況3

c.僧肇三論

僧肇,三論宗的祖師爺,《肇論》。

(1)不真空論

不真即空,不真,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永遠不變。從法性的角度,人的語言角度(名實之不稱)來談。

「至虛無生,萬物之自虛,故物不能累其神明。」破解漢魏以來用虛無不空心神此二支理解佛學的方式。

虛無,否定外在世界。

不空心神,不否定心神存在,但有一修行工夫,來否定冥照的世界。

般若空,是不真,而非有一真空。現象界不是真空。

一切法空,並非一切法。無,不存在。

「法,但是假名」只是透過語言來言說法的特性。

「一切諸法,假號不真」語言有相對性的存在,故不真。

只要一起認識,就是相對。一切存在,皆有其相對性。不僅以本體論的角度(法性),更是以認識論的角度,認識、言說的方式,有相對性。

聖人觸世而真,非離真而異處。

(2)物不遷論

法性,動靜一如,住即不住

就理的角度,而非從本體論的角度。法性,非本體,只是動靜一如的理。此理,不真即空。當某種解說事物的角度,已不再需要,它便不再具有原來的任何意義。

動靜一如,事物的動靜面,沒有遷流變化的事物,亦沒有事物在遷流變化之中。現象的真實,是不動的。每一件事物,都存在它存在的因緣條件之下。所認識到事物的真相,只存在那應有的因緣條件之下。所有的當下,就是當下,就是永恆的當下,非能通古今,在時空中有遷流變化。

事物的背後預設是時間,所以會有變化。但時間是否是一實體,是真。但不是呀,時間是種感覺。所以事物在時間之中,本質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感覺。

★所理解的現象界不是真空,那是否應有一真空?

(3)般若無知論

所見的只是變化、無拘,但有一種抽象的認知能力,超越五官具體的認知能力而存在。這是種超越現象界的認知能力。

般若無知,但般若也是一種知。這種知的本質是觀照。般若,聖知。無,知解相對世界。

d.慧遠三論(廬山慧遠,小乘般若學)

(1)法性論

「至極以不變為性,得性以體極為宗。」

至極,最高的法性。

性,法性,因緣以之生。生於因緣,遂無自性。

「生緣無自性,雖有而今無。」

要思考在何種情境下,有有、無的認知區辨。

(2)神不滅論

形盡神存。不以情累生,不以生累神

形、神,是互為依存的,但形盡以後,神仍然存在。

無我,有一種神識的活動,能獨立於精神活動之外。

(3)沙門不敬王者論

台長: Camille
人氣(354)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中國思想史 |
此分類下一篇:漢至兩晉佛教發展概況4
此分類上一篇:漢至兩晉佛教發展概況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