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無的問題
貴無論
本、體,都是自然。自然,又分成自然之道的自然,自然之道。
漢代與魏晉所談的玄與無,是不同的意思。
漢代以玄、天為最高的根源,以天道變化來談天、玄,以無形容玄。
玄是天,無→玄→天,偏重宇宙論意。是自然的法則、規律、起源,偏重「現象」。
魏晉談論現象背後所依據的「理」,以反本為主要標竿,以建立理為主,而非描繪現象。郭象的認識性分(自己的、原有的)
崇有論
理,萬物崇有的意義、存有性。人可效法老莊人格精神的最高概念。重萬物個別存在的特性,希望獨化,朝向超越成就,圓滿的境界。
二.自然與名教
名教(社會人)→意義→意義內容、人性內容。
但人不單是社會人,更是自然人、宗教人,所以人與名教衝突時,怎辦?
在價值上的選擇,是一種社會觀的改變。人與社會,就是人與群體的一種關係。
名教與自然之衝突:
1.名教出於自然
以何晏、王弼為主。
名教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其源於自然,源於無。
2.越名教而任自然
阮籍、嵇康,以竹林七賢為主。
強調社會禮法不足,也不應該限制每個人。
3.名教即自然
郭象。
名教的意義、表現,就是種自然的表現,以人存在於社會規範的角度來看。
三.言象意的問題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而「意在筆先」。
歐陽建的言盡意,王弼的言不盡意,言、象,皆用以表達意,而象有一般及妙象之分。
四.聖人情性的問題
情,士情?性,聖人體無。
聖人了然於心,無情緒波動。但王弼認為聖人體無,聖人是有情。
五.音樂美學
《聲無哀樂論》,直接挑戰儒家音樂美學。聲,是否可直接純粹美感的呈現,而無倫理載體的功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