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在我們的文化中教養小孩,常常耳提面命「小孩子不要太寵他」、「小孩子不要太黏媽媽」,整天黏著媽媽長大的男孩被譏笑為「娘娘腔」、「長不大」......我們不喜歡孩子過度黏著父母,認為父母要儘早讓孩子學習不要黏媽媽、要學獨立。但實際的研究發現,早年跟父母有緊密情感連結的孩子,反而能夠及早獨立。而那些情感需求始終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在將來的人生,反而得不斷的在各種關係中,去尋求那個心中始終沒有被填滿的空缺,所以他的外表和行為雖然獨立了,心理上卻一直沒有獨立耳鳴治療。
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安全依附的孩子獨立和探索的行為,出現的時間早、量也多;反之那些在依附上不安全、愛沒有被滿足的孩子,就整天黏在爸爸媽媽身邊,因為他深怕一放手這個人就不見了、不要我了,因為他在情感上得不到滿足,愛得不到滿足,因此探索行為出現得晚,探索行為也少thermage flx。
所以父母如果希望孩子早一點在身心方面都能夠真正的成熟獨立,其實要給孩子愛的滿足,而不是及早剝奪他愛的需要。我猜很多父母恐怕對自己的情緒也不太清楚。比如說常常看到父母看到小孩跌倒了,心裡明明是擔心,但父母當場反應是生氣:「你為什麼不好好走?」甚至揍他。這種狀況是父母情感表達的不當,他當場應該說:「有沒有受傷?」先表達關心,再表達:「走路不好好走,媽媽很擔心你會受傷。」而不是當場以憤怒的情緒去取代焦慮。
父母是最重要的情緒老師
我覺得台灣的父母有個很棒的地方,就是非常重視親子關係。今天我們要叫父母、成人來為自己進修學東西很難,可是今天如果是為了孩子,很多父母就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換個角度來說,有機會生養孩子對父母本身來說,是值得感恩的一件事情,因為孩子的緣故,父母重新被教育,重新去修復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失落。父母想要幫助孩子、教養孩子的同時,其實也重新教養自己,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互動關係。因為父母常常為了孩子而學習,但是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父母本身Hifu 效果。
情緒是上天給人最美的禮物,不論是喜怒哀樂,都讓我們有機會深刻體驗人生的滋味,情緒的學習是一生的歷程。但願每個孩子在年幼的時候都可以依照他真實的情感被接納,得到適時適當的幫助,從愛中得到真正的自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