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10-05 13:59:43| 人氣9,0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2010柏林影展最佳短片《銀行旁發生的事件》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此為截圖,影片原文參見:https://vimeo.com/blog/post/incident-by-a-bank?utm_source=email&utm_medium=vimeo-septembernewsletter-201709&utm_campaign=31250

譯按〕這是最近在 Vimeo 上看到的短片。此片贏得2010年柏林影展最佳短片金熊獎,電影的主題觸及真實與虛構間的差異與對比。也許,也觸及了後真相(post-truth)的時代內含的微妙心理⋯⋯

〈員工精選影片首映〉:當真實事件摹仿藝術,請電話報警!
2017年八月2日,山姆·摩里歐(Sam Morrill)

這部發表在Vimeo的〈員工精選影片首映欄〉的斯德哥爾摩真實搶案的影片,對於素有社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燈塔之譽的瑞典來說,多少有點諷刺。更為諷刺的是,當時導演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正為他的故事長片爭取公共基金而不得不前往瑞典電影協會,路途中和製片Erik Hemmendorff目擊了整起未遂搶案。他們漫步經過一間首都的珠寶店,Hemmendorff 轉向 奧斯倫示意在前方熄了火的摩托車上的兩個人,問道:「他們是不是戴著滑雪面罩?」隨後展開的系列事件便是《銀行旁發生的事件Incident by a Bank》的主要戲份。奧斯倫回憶說:「那是非常荒謬而超現實的經歷。」這部短片贏得 2010 年柏林影展最佳短片的金熊獎,如今第一次單獨透過Vimeo傳播全世界。

本片拍攝於 2009,比時下雨後春筍般激增的一鏡到底的影片要早了好幾年。奧斯倫利用新近出品的 5K畫素的技術拍攝一個固定的主要鏡頭,所有的情節動作在其中呈現。然後再運用數位鏡頭縮放(zooms)和橫搖(pan)來追蹤演出的情節,賦予影片一鏡到底的效果。奧斯倫說:「我利用數位放大畫面到400%,除了品質上的損失外大致上成果不錯。」不過,他馬上接著指出影片中隱藏了四處剪接。「我們只拍了14次(takes),對我來說還不算多。平常我拍一場戲會多達40次。但那晚,當我(從拍攝現場)走回家時,我覺得得到了所要的東西。」

除了獨特的製作過程,這部影片真正的衝擊力在於:它能夠顛覆一般電影將搶劫過程戲劇化的流行敘述方式。奧斯倫避開了職業而精確協調的團隊(譬如電影《瞞天過海Ocean’s Eleven》)而代之以一對連速克達都控制不了的笨賊。相反於英勇旁觀者及時奮起對抗他們目睹的侵犯者,我們看到顯然是青少年而且消極震懾呆若木雞的人,無能想到要報警。奧斯倫強調:「我要這部片子忠於我的經歷,我是個完全懦弱的旁觀者,而這正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

 奧斯倫這件作品的中心議題是:我們在真實生活的緊急情況下所採取的反應,絕然不同於電影上難以置信的表現。他製作於2014年的黑色喜劇《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探究一位父親在全家面臨突發的雪崩威脅時,瞬間爆發的怯懦心理。其靈感來自YouTube的一部影片,片中雪崩發生在一群迷惑驚訝並手持智能手機的旁觀者面前,顯然沒有任何好萊塢電影強調刻畫的英勇事蹟和戲劇情節。在《銀行旁發生的事件》中,運用了同樣的對比:在危及生命的情況下,沒有一個人採取立即行動。

《銀行旁發生的事件》是生活(真正的搶劫)模仿藝術的獨特例子,唯有稍後〔譯:指影片完成後的意念上和後製時〕才被藝術(影片本身)模仿。然而,電影發行之後,事實和虛構之間的界線愈形模糊。根據奧斯倫自述的一則軼事:「本片攝製時,其中一對臨時演員用手機拍攝搶匪。這素材被用作影片的宣傳片。半年後,朋友寄給我一個超連結,是他在美國電視上看到的節目《世界最笨的十名罪犯》。其中排名第七的,他們用了這個拍攝片段,並宣稱是真實的素材。」至此,我們還會感到那麼驚訝嗎?


台長: Katle and Joe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