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15 09:23:33| 人氣399|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佛法梵咒的心法基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必須無時修行的佛法梵咒的心法基礎

持咒要迅速靈驗,必須做好的基本功,如武學功夫之馬步站樁,數學之加減乘除法。

第一心法是八正道,攝於戒定慧三學之內,如下列所示:

(一)正見——我們先要有正確的見解。

(二)正思惟——然後才會有正確的思想。

(三)正語——有了正確的思想,就會有正當的言語。

(四)正業——有了正當的言語,行為就能正確。

(五)正命——行為正確了,我們才會有正當的生計,如此我們的生命才能活得合情合理。

(六)正精進——然後我們依照這樣去努力。

(七)正念——自然就會有正確的心念。

(八)正定——因為有正念,所以心就會安定,不再胡思亂想,到達入無漏定,便可解脫自在。

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戒學)。正念、正定(定學)。正見、正思惟(慧學)。人如果能照著八正道去做,就可以逐漸脫離苦惱,而得到真正的快樂。

(本來就是,胡思亂想見異思遷怎做好學問練好功夫)

戒定慧三學,又稱三無漏學。戒是止惡修善,依戒得定;定是息緣靜慮,再由定發慧;慧是破惑證真,依慧成佛。故此三學實為學佛修道的基礎。再將此三學分述如下:

(一)戒學:戒一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規範。佛陀將入涅?時,阿難尊者含淚請問:「導師走後,以誰為師?」佛陀的答覆就是:「以戒為師。」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惡修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是止惡,眾善奉行是修善,自淨其意是斷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佛教認為一個人的行為造作,都是由三個方面表現出來的:

(一)身——由我們的身體所造作出來的壞事有三種,即:殺生、偷盜、邪淫。

(二)口——由我們的嘴巴所造作出來的壞事有四種,即: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三)意——由我們的心念造作的壞事有三樣,即:貪欲、瞋恚、邪見。所以這身、口、意就叫「三業」。綜合這三業所造作的壞事就叫十惡,如果能夠不違犯,那麼就叫做「十善」了。

十善簡單說明於後:

1、不殺生:不殺害有生命的動物。

2、不偷盜:不偷竊強奪別人的財物。

3、不邪淫: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而苟合淫欲,即是邪淫。

4、不兩舌:不挑撥,不搬弄是非,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5、不惡口:不以惡毒言語罵人。

6、不妄言:不說虛假不真實的話。

7、不綺語:不說花言巧語,不正經的話。

8、不貪欲:不貪求他人的財物。

9、不瞋恚:凡事心平氣和,不惱怒,不生氣。

10、不邪見:不可昧於事理,不明是非,固執邪見,不信因果胡作非為。

十善前四條加上不飲酒就是五戒。

五戒是消極的戒惡,十善是積極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們在家學佛所應遵守的。戒律對於佛教徒的功能,就好像是戰場的禦敵工事。若不把五戒十善修好,就沒有佛教徒的氣質;且不持戒而修禪定,更會落入魔境。

(修這些基本功夫不要說佛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須堅持的基本道德)

(二)定學:定又名禪定。是收心攝心而使心力集中不受外境動搖的工夫。這也是各種宗教所共同強調重視的。一般人的靜坐,道教的練丹運氣,以及耶教,天主教的祈禱也都是禪定工夫的一種,禪,能使心念集中,唯有心定一境的工夫,身心方面才能得到輕和安樂—絕非物質亨樂能夠相比。有了這種心定一境的經驗之後,他的宗教信念就會更加堅固而信心十足,再要他不信其宗教也不可能了。但是禪定的工夫並不是佛教所獨有的,佛教所獨有的是指導禪定,並脫落禪定之貪著的感受;因為一旦進入禪定,受到禪悅之樂,便容易貪戀禪樂,而不想離開禪定了。如此一但色身死亡,神識便會生至禪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層次中,禪天分為高低的八大等級,稱為四禪八定(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再加上無色界的四種空定合稱為八定),天的壽命雖長,卻未了脫生死,所以佛教只是把禪定當做修持的一種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唯有悟透諸法實相的智慧,才能解脫生死而出離三界。

(靜、定、思、慮、得,也是人最基礎的生活修養功,躁亂如何成事?)

(三)慧學:慧又名智慧,但這種智慧不同於世俗的世智辯聰,而是由定力所證得的出世間之大智慧,亦即通達真理的最高智慧。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為妄念遮蔽,如金在礦中又如明鏡蒙塵,若依戒修定,再由定發慧,掃除煩惱、疑惑,久而久之妄念脫落,純金的本質與鏡體的光明就會顯露出來,這就是證得「般若」了。戒定慧三學,是修道的基礎,不但八正道攝於此三學,即大乘六度亦攝於此三學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學,亦即廣行六度也。

何謂六度?「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亦即:能度過生死苦海,到快樂的彼岸。所以「六度」就是使人度過生死苦海的六種方法。哪六種方法呢?

(一)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捨給別人,所以治貪慳也。布施有三種:1、財施2、法施3、無畏施。財施與無畏施能度人困厄,法施能度人超出輪迴,故三者兼施,方稱布施具足。

(二)持戒:就是要遵守戒律,使行為不逾矩,所以對治惡法也。學佛者應持五戒,即戒殺、盜、淫、妄、酒;人若能持此五戒,則久後必到成佛之彼岸。

(三)忍辱:對於別人的侮辱、欺害,不生瞋恨之心叫做忍辱。所以忍辱對治瞋恚,可以培養我們謙讓、寬大的美德。又瞋恨為墜落三惡道之種子,故學佛者必須切實守戒,對於橫逆拂心之事,皆安心忍受,並應視此等事為消我宿業,促我成佛因緣,此方為忍辱。

(四)精進:精進就是向上努力不懈的意思,所以對治懈怠也。凡人修行佛道,如農夫耕田,不怕勤苦,方有收穫,修行之道,亦復如是。

(五)禪定:就是「靜慮」的意思,亦即專心一致。禪定之法當先一心一德,信仰三寶,常常念佛菩薩聖號,妄念起時,勿壓勿隨,不取不捨,久之便可一心不亂,貪、瞋、癡、慢、?之念自息矣。

(六)般若:出世間之智慧也,修此度者,先觀世間一切法空幻無常而不住空相,蓋佛法乃非空非有,中道不著邊際之法門。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則眾生與佛同體矣。常作如是觀、則我、人、眾生、壽者相之執,自可破除,四相一除,則貪、瞋、癡、慢、?之念不起,五毒之念不起,則一切種智成就,歸元而證佛果矣。

又五度如盲,般若為導。為何稱前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呢?因為般若如日之光明,能沖破黑暗,使天地光明,走路才不致於迷失方向或跌倒。同理,在修佛法的過程,若無智慧的引導,往往會修錯了,而不自知,甚至盲修瞎練,離佛愈遠,始終無法證成菩提的;因此,修持佛法若離戒定慧三學,雖知禮佛、供養,熱心善舉,不過稍植人天福報,是不能超出六道輪迴,成就無上佛果的。

(多學多問也是人的充實必要,可見佛法一切法人生之自然必要性)

※附註:同修們閱畢本文,應大略可知佛教修持的基礎與方法。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再加上「自淨其意」方為佛教真義,而由「自淨其意」即可了知神通追求者,其意念就已是不清淨了,因此絕非正信佛教徒。「四十二章經」第十三章裏,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意即:一位出家的沙門請問佛陀說:「在怎樣的因緣才能得到瞭解過去世的「宿命神通」,同時也能夠體會到至高無上的真理呢?」佛陀回答說:「淨化心靈,堅守節操,就可以體會出至高無上的真理。就好像我們擦鏡子,把表面的污垢去除掉,鏡子的清淨光潔就可顯露出來。同樣的,去除私欲,無所貪求,那就一定可以得到「宿命神通」的。由此可知,神通是從淨化心靈,去除貪欲上著手方能得到;若行者本末倒置,妄求神通不知「自淨其意」之本意,那將易遭邪魔外道入侵,是危險萬分的——請深思之!

-----------------------------------------

一卍宗行者 陳智臨 略注敬轉文

台長: 陳玄希
人氣(399)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